一种大棚太白贝母的种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393577阅读:48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种植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大棚太白贝母的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太白贝母亦称太贝、秦贝,因主产于秦岭太白山而得名,属于川贝母的一种。为陕西地方特产,属地方习用品,药用历史悠久。在地方药材标准《四川省中药材标准》、《甘肃省中药材质量标准》和《陕西中草药》中均有记载。

20世纪70年代,四川等地开始引种太白贝母,1983年太白贝母野生变种技术成功,但因价格不高,不具规模。太白贝母大规模发展还是在2010年版药典收录以后,目前在重庆、陕西均有大量种植,如在陕西太白山地区有广药集团的大面积生产基地。但该品生长时间长(5年采挖最佳),当前产区多重在发展种植面积,市场供给有限。由于其价格低于松贝、青贝,逐渐得到市场的认可,用量逐渐扩大。

中国专利cn20091010437.9公开了一种川贝母高原保护地育苗技术,主要包括育苗地选择、设施建设(包括大棚或中棚、育苗床、育苗架、育苗盘等的建设)及育苗基质准备、种子选择、播种、管理、出圃等环节;选择在高产地或道地产区,实行就地育苗,可有效提高川贝母的出苗率、出苗整齐度、存活率、秋季鳞茎率和返苗率(次年出苗率)等,大大提高川贝母的繁殖系数,培育的种苗生长整齐、健壮、达到标准化操作,可大规模提供川贝母优质种苗;但是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原产地或道地产区。中国专利cn201310284193.3公开了一种川贝母的大棚栽培方法,该发明克服了川贝母栽培对海拔的限制,人为的创造可控的环境条件进行大棚保护育苗,满足种子萌发温度,实现顺利出苗,创造适宜川贝母种子苗生长的条件,保证种子苗的正常生长,达到规模化育苗的目的,本方法具有栽培简便、成本低、产量稳定的特性。但是该方法对太白贝母的病虫害采用化学药物,对环境污染大,川贝母作为药物在种植过程使用农药对其品质也会造成不良影响,后期的处理费时费劲,且该方法的产量不高。

因此,基于上述的现有技术方案,本发明提供一种大棚太白贝母的种植方法,利用复合微生物菌剂防止根部病原真菌的侵染,预防或直接杀死多种病害,同时促进根部的生长,促进太白贝母健康生长,提高产量;并通过温度控制利于其药用成分的蓄积,提高太白贝母的品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大棚太白贝母的种植方法,该方法利用复合微生物菌剂i对基质进行消毒,防治种子感染病毒,且在生长后期使用可以防止根部病原真菌的侵染,预防或直接杀死多种病害,同时促进根部的生长,促进太白贝母健康生长,提高产量;并通过温度控制利于其药用成分的蓄积,提高太白贝母的品质。在进行虫害治理,采用真菌和激素,无毒无污染。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大棚太白贝母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方法包括:

(1)大棚建设:选择在平坦、通风良好的地面搭建大棚,所述大棚设置有温控系统、灌溉系统和排水系统;

(2)基质准备:腐殖土、复合微生物菌剂i和有机肥混合均匀;

(3)种子选择及处理:选择成熟、饱满、无病害、无霉变的太白贝母种子,复合微生物菌剂ii溶液浸种2小时,将浸泡后的种子按种子和腐殖土质量比为1:4混合,贮藏于透气的木箱内,保持土壤湿润,贮藏40天;

(4)播种:播种时间为5月,将种子均匀撒于畦面,播种量为300~500粒/m2,覆盖筛细腐殖质土3cm,并用无叶树枝覆盖畦面;

(5)栽培管理:①除草:人工除草;②追肥:利用滴灌设施进行追肥;③灌根:太白贝母幼苗长叶4片以上,将复合微生物菌剂i与红糖混合后用水稀释,喷雾灌根;④温度管理:7点至10点温度控制在15~18℃,10点至12点温度控制在18~20℃,12点至15点温度控制在20~22℃,15点至19点温度控制在15~20℃,19点至22点温度控制在10~12℃,22点至5点温度控制在5~10℃,5点至7点温度控制在10~15℃;⑤湿度管理:大棚内湿度为70~80%;

(6)虫害防治:出现虫害时施加真菌、保幼激素类似物和/或蜕皮激素类似物。

通过本发明的种植方法,为太白贝母生长发育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水源,且通过温控系统调节不同时段环境的温度,利用温控系统提供的昼夜温差,利于太白贝母药用成分的蓄积,有效的提高太白贝母的品质。本发明从基质准备到后期的追肥,为太白贝母提供了足够的养分,且采用有机肥和腐殖土,富含有硼、锰、锌、硒等多种微量元素,为太白贝母的生长提供了足够的养分和营养元素。且本发明采用滴灌设施进行追肥,在水源进入滴灌主管的部位安装施肥器,在施肥器中将化肥溶解,将滴灌主管插入施肥器的吸入管过滤嘴,肥料即可随浇水自动进入作物根系周围的土壤中。由于地膜覆盖,肥料几乎不挥发、无损失,肥料虽集中,但浓度小,因而既安全,又省工省力,效果很好。本发明申请温控系统、灌溉系统、排水系统以及养分的供给,使得太白贝母生长具有良好水、气、热及养分状况,提高了太白贝母的产量和品质。

在进行病虫害防治时多采用施加合适的农药,而如果长期、单一、反复使用一种农药防治一种病虫害,就会出现药效明显减退,甚至无效的现象,即出现抗药性。病虫害产生抗药性不仅对农药的效力会产生很严重的消极影响,防治效果下降,而且还会污染土壤环境,破坏生态平衡,本发明申请种植方法中采用复合微生物菌剂进行疾病的防治,采用施加真菌、保幼激素类似物和/或蜕皮激素类似物进行虫害的防治,该种防治方法未使用农药,而是利用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防治危害的病虫害并促进作物的生长。通过以菌治虫、以菌治军、以菌除草,对人、太白贝母和自然环境安全,不易产生抗药性。

本发明采用复合微生物菌剂通过产生抗生素、营养竞争、细胞壁分解酵素以及诱导植物产生抗性等机制,对于多种植物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复合微生物菌剂i和ii产生小分子抗生素和大分子的抗菌蛋白或胞壁降解酶来一直病原菌的生长、繁殖和侵染。同时,复合微生物菌剂i和ii分泌抗菌蛋白或裂解酶来抑制植物病原真菌的侵染。复合微生物菌剂可以快速生长和繁殖夺取水分和养分、占用空间、消耗氧气,削弱和排出同意生长环境中的灰霉病病原,并诱导植物产生防御系统获得抗病性。复合微生物菌剂i用于灌根与红糖混合使用,可防止根部病原真菌的侵染,并在与病原菌互作和重寄生过程中产生抗生素和植物生长等物质,能显著预防、拮抗或直接杀死农作物多种病害,同时促进农作物健康生长,从而提高产量,改善品质。

进一步,所述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微生物菌剂i由康式木霉菌、绿色木霉菌、苜蓿中华根瘤菌、地衣芽孢杆菌和黑曲霉组成。其中,所述复合微生物菌剂i由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组成:康式木霉菌20~30份、绿色木霉菌15~25份、苜蓿中华根瘤菌15~35份、地衣芽孢杆菌6~9份、黑曲霉3~5份。在基质准备阶段采用的复合微生物菌剂i具有保护和治疗双重功效,可有效防治土传性真菌病害,增加种子的萌发率,增加根、苗的长度以及太白贝母植株的活力,提高育苗的成活率,保持幼苗的健康生长。

进一步,所述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微生物菌剂ii由哈茨木霉菌、绿色木霉菌、单细胞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组成。其中,所述复合微生物菌剂ii由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组成:哈茨木霉菌25~35份、绿色木霉菌15~25份、单细胞芽孢杆菌10~15份、地衣芽孢杆菌10~15份。在浸种阶段使用,具有催芽作用和杀菌作用。

进一步,所述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保幼激素类似物为烯虫酯、哒幼酮或双氧威。

进一步,所述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蜕皮激素类似物为百日青甾酮、川膝酮或牛膝甾酮。

进一步,所述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真菌为白僵菌或绿僵菌。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提供的种植方法,为太白贝母生长发育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水源,且通过温控系统调节不同时段环境的温度,利用温控系统提供的昼夜温差,利于太白贝母药用成分的蓄积,有效的提高太白贝母的品质。

2.本发明申请种植方法中采用复合微生物菌剂进行疾病的防治,采用施加真菌、保幼激素类似物和/或蜕皮激素类似物进行虫害的防治,该种防治方法未使用农药,而是利用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防治危害的病虫害并促进作物的生长。通过以菌治虫、以菌治军、以菌除草,对人、太白贝母和自然环境安全,不易产生抗药性。。

3.本发明复合微生物菌剂i和ii分泌抗菌蛋白或裂解酶来抑制植物病原真菌的浸染。复合微生物菌剂可以快速生长和繁殖夺取水分和养分、占用空间、消耗氧气,削弱和排出同意生长环境中的灰霉病病原,并诱导植物产生防御系统获得抗病性。

4.本发明在根据其生长阶段的需求不同采用不同的复合微生物制剂,复合微生物制剂i在基质准备时有效防治土传性真菌病害,增加种子的萌发率,增加根、苗的长度以及太白贝母植株的活力,提高育苗的成活率,保持幼苗的健康生长。在后期生长阶段时用于灌根,与红糖混合使用,可防止根部病原真菌的侵染,预防、拮抗或直接杀死农作物多种病害,促进农作物健康生长,从而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复合微生物菌剂ii在浸种阶段使用,具有催芽作用和杀菌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和要点更加清楚,下面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发明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实施例1一种大棚太白贝母的种植方法,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大棚建设:选择在平坦、通风良好的地面搭建大棚,大棚设置有温控系统、灌溉系统和排水系统;

(2)基质准备:将腐殖土500份、康式木霉菌20份、绿色木霉菌25份、苜蓿中华根瘤菌15份、地衣芽孢杆菌6份、黑曲霉5份和有机肥150份混合均匀;

(3)种子选择及处理:选择成熟、饱满、无病害、无霉变的太白贝母种子,将哈茨木霉菌25份、绿色木霉菌15份、单细胞芽孢杆菌15份、地衣芽孢杆菌15份混合加水200份制备溶液浸种2小时,将浸泡后的种子按种子和腐殖土质量比为1:4混合,贮藏于透气的木箱内,保持土壤湿润,贮藏40天;

(4)播种:播种时间为5月,将种子均匀撒于畦面,播种量为300~500粒/m2,覆盖筛细腐殖质土3cm,并用无叶树枝覆盖畦面;

(5)栽培管理:①除草:人工除草;②追肥:利用滴灌设施进行追肥;③灌根:太白贝母幼苗长叶4片以上,将康式木霉菌25份、绿色木霉菌20份、苜蓿中华根瘤菌25份、地衣芽孢杆菌9份、黑曲霉3份与红糖30份混合后用水1000份稀释,喷雾灌根;④温度管理:7点至10点温度控制在15~18℃,10点至12点温度控制在18~20℃,12点至15点温度控制在20~22℃,15点至19点温度控制在15~20℃,19点至22点温度控制在10~12℃,22点至5点温度控制在5~10℃,5点至7点温度控制在10~15℃;⑤湿度管理:大棚内湿度为70~80%;

(6)虫害防治:出现虫害时施加烯虫酯。

实施例2一种大棚太白贝母的种植方法,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大棚建设:选择在平坦、通风良好的地面搭建大棚,所述大棚设置有温控系统、灌溉系统和排水系统;

(2)基质准备:腐殖土500份、康式木霉菌30份、绿色木霉菌15份、苜蓿中华根瘤菌35份、地衣芽孢杆菌9份、黑曲霉3份和有机肥150份混合均匀;

(3)种子选择及处理:选择成熟、饱满、无病害、无霉变的太白贝母种子,哈茨木霉菌35份、绿色木霉菌25份、单细胞芽孢杆菌10份、地衣芽孢杆菌10份混合加水250份制备溶液浸种2小时,将浸泡后的种子按种子和腐殖土质量比为1:4混合,贮藏于透气的木箱内,保持土壤湿润,贮藏40天;

(4)播种:播种时间为5月,将种子均匀撒于畦面,播种量为300~500粒/m2,覆盖筛细腐殖质土3cm,并用无叶树枝覆盖畦面;

(5)栽培管理:①除草:人工除草;②追肥:利用滴灌设施进行追肥;③灌根:太白贝母幼苗长叶4片以上,将太白贝母幼苗长叶4片以上,将康式木霉菌25份、绿色木霉菌20份、苜蓿中华根瘤菌20份、地衣芽孢杆菌6份、黑曲霉5份与红糖30份混合后用水1000份稀释,喷雾灌根;④温度管理:7点至10点温度控制在15~18℃,10点至12点温度控制在18~20℃,12点至15点温度控制在20~22℃,15点至19点温度控制在15~20℃,19点至22点温度控制在10~12℃,22点至5点温度控制在5~10℃,5点至7点温度控制在10~15℃;⑤湿度管理:大棚内湿度为70~80%;

(6)虫害防治:出现虫害时施加牛膝甾酮和绿僵菌。

实施例3一种大棚太白贝母的种植方法,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大棚建设:选择在平坦、通风良好的地面搭建大棚,所述大棚设置有温控系统、灌溉系统和排水系统;

(2)基质准备:腐殖土500份、康式木霉菌25份、绿色木霉菌20份、苜蓿中华根瘤菌20份、地衣芽孢杆菌8份、黑曲霉4份和有机肥150份混合均匀;

(3)种子选择及处理:选择成熟、饱满、无病害、无霉变的太白贝母种子,哈茨木霉菌25份、绿色木霉菌15份、单细胞芽孢杆菌15份、地衣芽孢杆菌15份混合加水200份制备溶液浸种2小时,将浸泡后的种子按种子和腐殖土质量比为1:4混合,贮藏于透气的木箱内,保持土壤湿润,贮藏40天;

(4)播种:播种时间为5月,将种子均匀撒于畦面,播种量为300~500粒/m2,覆盖筛细腐殖质土3cm,并用无叶树枝覆盖畦面;

(5)栽培管理:①除草:人工除草;②追肥:利用滴灌设施进行追肥;③灌根:太白贝母幼苗长叶4片以上,将康式木霉菌25份、绿色木霉菌20份、苜蓿中华根瘤菌20份、地衣芽孢杆菌6份、黑曲霉5份与红糖30份混合后用水1000份稀释,喷雾灌根;④温度管理:7点至10点温度控制在15~18℃,10点至12点温度控制在18~20℃,12点至15点温度控制在20~22℃,15点至19点温度控制在15~20℃,19点至22点温度控制在10~12℃,22点至5点温度控制在5~10℃,5点至7点温度控制在10~15℃;⑤湿度管理:大棚内湿度为70~80%;

(6)虫害防治:出现虫害时施加白僵菌和哒幼酮。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