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鱼类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产养殖池进水结构。
背景技术:
鱼类养殖,即为鱼的繁殖、饲养以及放养,也称作水产养殖、养鱼和养鱼业,对于维持食物的供应、垂钓以及扩大捕鱼区这些方面的作用是重要的,通过鱼类养殖,许多种类被成功地引进新的区域。
鱼是水生动物,故而鱼类养殖在养殖池中进行,养鱼过程中,需要保持水的流动性,水中需要足够多的溶氧量才能保证鱼类的生长以及生存。
现有养鱼技术,多采用一端进水一端排水来形成鱼类生长所需的活水环境,通常采用的手段为:在养殖池的一端设置进水缺口,水从进水缺口进入养殖池,然后在养殖池的另一端设置出水口,养殖池中的水经出水口流出。
上述技术手段中进水处存在以下问题:
1、鱼具有“顶水”的特性,即鱼在进水处会经进水缺口逆水逃逸;
2、鱼“顶水”的特性使得水流较为汹涌之处容易吸引鱼儿,而设置的进水缺口又紧贴池壁,在进水缺口处水流较急,容易使得鱼与池壁之间发生相互摩擦,对养殖池中的鱼儿造成损伤,影响鱼儿的品相,严重时造成鱼儿死亡;
3、需要额外增加在养殖池中设置若干增氧装置用以保证水中的溶氧量,增加装置成本以及不必要的能源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产养殖池进水结构,将水流出口设在池壁内远离池壁的位置,以解决现有技术鱼在进水处会经进水缺口逆水逃逸、进水缺口处的水流使得鱼与池壁之间发生相互摩擦影响鱼儿品相以及需要额外增加在养殖池中设置若干增氧装置用以保证水中的溶氧量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概述如下:
一种水产养殖池进水结构,包括养殖池本体,所述养殖池本体的一端设置进水缺口,所述进水缺口内设有将水流出口远离池壁的引水管,所述引水管的端部设有喷水弯管,所述喷水弯管的出水口向上设置;水流经引水管流入喷水弯管中,再经喷水弯管向上设置的出水口流出;进水缺口中的水不直接流入养殖池,而是向上分散后落入池中,避免鱼儿在进水处会经进水缺口逆水逃逸;由于水流在喷水弯管流出时初始方向向上,对水流起到缓冲作用,入水时不会产生较大的冲击力,从而起到保护鱼儿的作用;同时由于水流向上会与空气充分接触,能有效将水中的溶氧量提升至原来的3倍以上,从而可不再额外添加增氧装置就可以保证水中的溶氧量,减少了装置成本,无需电力负载增氧装置,节约了不必要的能源浪费。
更优的,所述引水管由内外套接的外套管以及内管组成,所述外套管固定在进水缺口内,所述内管与外套管之间活动连接,所述喷水弯管与内管之间活动连接,可根据养殖池的大小选择相应长度的内管,适应性强,且易于安装。
更优的,所述外套管的内壁设置内螺纹,所述内管的外壁设置相应的外螺纹,所述喷水弯管与内管的连接处设置相应的内螺纹,便于安装,同时便于内管的长度伸缩以及喷水弯管的转向。
更优的,所述喷水弯管为90°弯管,易于制造,成本低廉。
更优的,所述喷水弯管的出口处套设有喷水花洒,增加水流阻力,减少进水力度,同时便于将水流分散,进一步提高溶氧量。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产生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在原有结构的基础上,仅增设引水管以及喷水弯管,使得进水缺口不再与养殖池本体直接相通,而是向上分散后落入池中,就可以避免鱼儿在进水处经进水缺口逆水逃逸,改造成本低廉,实用效果佳;
2、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进水结构进水,能有效避免因水流作用使得鱼与池壁之间发生相互摩擦的现象,保护鱼儿不受伤害,养殖的鱼儿品相好;
3、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进水结构进水,由于水流向上会与空气充分接触,能有效将水中的溶氧量提升至原来的3倍以上,从而可不再额外添加增氧装置就可以保证水中的溶氧量,减少了装置成本,无需电力负载增氧装置,节约了不必要的能源浪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截面示意图;
图2是引水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喷水弯管带花洒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分别为:1、养殖池本体;2、进水缺口;3、引水管;31、外套管;32、内管;33、螺纹连接段;4、喷水弯管;41、喷水花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水产养殖池进水结构,包括养殖池本体1,所述养殖池本体1的一端设置进水缺口2,所述进水缺口2内设有将水流出口远离池壁的引水管3,所述引水管3的端部设有喷水弯管4,所述喷水弯管4的出水口向上设置,所述喷水弯管4为90°弯管。
本实施例进水原理为:进水沟的水流经进水缺口2中的引水管3流入喷水弯管4中,再经喷水弯管4向上设置的出水口流进养殖池本体1,从而使得水流出口设在池壁内远离池壁的位置,而不是沿池壁流入养殖池本体1。
本实施例中,由于进水缺口2中的水不直接流入养殖池本体1,而是向上分散后再落入池中,进水缺口2不再与养殖池本体1相通,从而避免鱼儿经进水缺口2逆水逃逸;且因水流在喷水弯管4中流出时初始方向向上,对水流起到缓冲作用,入水时不会产生较大的冲击力,从而起到保护鱼儿的作用;同时由于水流向上会与空气充分接触,能有效将水中的溶氧量提升至原来的3倍以上,从而可不再额外添加增氧装置就可以保证水中的溶氧量,减少了装置成本,无需电力负载增氧装置,节约了不必要的能源浪费。
本实用新型在原有结构的基础上,仅增设引水管3以及喷水弯管4,就可以避免鱼儿在进水处经进水缺口2逆水逃逸,改造成本低廉,实用效果佳。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在实施例1所述的一种水产养殖池进水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所述引水管3由内外套接的外套管31以及内管32组成,所述外套管31固定在进水缺口2内,所述外套管31的内壁设置内螺纹,所述内管32的外壁设置相应的外螺纹,所述喷水弯管4与内管32的连接处设置相应的内螺纹。
本实施例中,可根据养殖池的大小选择相应长度的内管32,使得进水结构的适应性强;外套管31、内管32以及喷水弯管4连接处的螺纹设置使得进水结构便于安装,同时便于内管32的长度伸缩以及喷水弯管4的转向。
实施例3
如图3所示,在实施例1或2所述的一种水产养殖池进水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所述喷水弯管4的出口处套设有喷水花洒41,本实施例喷水花洒41的设置能增加水流阻力,减少进水力度,避免伤害鱼儿;同时便于将水流分散,增加水流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了溶氧量。
如上所述即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任何人应该得知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做出的结构变化,凡是与本实用新型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方案,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