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大蒜种植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45605阅读:311来源:国知局
多功能大蒜种植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功能大蒜种植机,更具体的说,尤其涉及一种可确保蒜瓣以发芽端朝上的形式落入泥土之中的多功能大蒜种植机。



背景技术:

大蒜机械化种植是我国大蒜生产过程中的难题之一。大蒜是我国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国内大蒜种植的现状主要靠蒜农手工种植,少量是半机械化种植,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下,种植质量差,机械水平低下,急需代替人工的简单适用的大蒜种植器械。由此可见,大蒜机械化播种技术旨在针对国内大蒜生产机械化程度不高、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等问题,以大蒜生产过程中机械化栽种的关键技术为突破点,研制开发出适应我国大蒜栽种要求的机具,并进行产业化生产,满足广大农民要求,提高大蒜机械化水平,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

国内大蒜种植机械技式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种为大蒜点播技术,由支架、压穴轮、挖种总成,种箱,排种槽,传动轮,定向轮等构成,但靠人力提供动力,劳动强度大。第二种为大蒜播种技术,由蒜种分配机构、播穴管、按种杆组成,但需要人工放入蒜尖向上的蒜瓣,劳动量大且效率低下。第三种为全自动大蒜栽种技术,由动力、供料器、根部向下控制器、开沟器等构成,但蒜瓣入沟后直立率不高且机构复杂。

经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农民都希望使用效率较高的农用工具,一部分农民希望使用功能多一点的农用工具,绝大部分农民希望把播种施肥覆土工具结合起来,81﹪的被调查人希望使用自动遥控的喷药装置,消费者一般都希望自己可以买一辆功能齐全的大蒜种植机。因此,研究一种适合国内大蒜种植的机具具有非常广阔的价值和社会效益。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上述技术问题的缺点,提供了一种多功能大蒜种植机。

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大蒜种植机,包括机架、前轮、后轮、蓄电池、驱动机构和播种机构,前轮、后轮分别设置于机架下方的前端和后端,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和动力轴,动力轴与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播种机构由料盒、分蒜盘、下蒜盘、导蒜槽和入地管组成,料盒用于存放蒜种,下蒜盘上设置有与料盒的出蒜口相通的下蒜筒,下蒜盘上开设有与下蒜筒相通的第一出口;下蒜盘上由内至外设置有内弧形板和外弧形板,内弧形板、外弧形板上分别开设有便于蒜瓣下落的缺口、第二出口,下蒜盘以第二出口朝下的形式固定于料盒的下方;分蒜盘固定于下蒜盘上,分蒜盘上均匀固定有多个位于内弧形板与外弧形板之间的弧形拨片,弧形拨片用于将第一出口处的单个蒜瓣拨下并输送至第二出口处;

所述机架上固定有竖向的导向槽板,导向槽板中设置有滑块,入地管固定于滑块上,入地管的内部为空腔;所述导蒜槽倾斜设置于支架上,导蒜槽的上端位于第二出口的下方,下端位于入地管的上方,导蒜槽的底部设置有若干对蒜瓣进行调向的凸肋;机架的上部固定有与入地管相连接的拉簧,拉簧具有使入地管上移的趋势,入地管的下端铰接有两个尖头半片,两尖头半片经拉杆与机架相连接,尖头半片下移时拉杆使其张开,以便蒜瓣落入泥土之中;入地管上固定有挡杆,动力轴上固定有对挡杆进行周期性施压的拨杆,以便动力轴转动过程中,入地管上下往复运动。

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大蒜种植机,所述机架由上支架、中支架、下支架、竖支架和斜支架组成,上支架、中支架和下支架均固定于竖支架上,斜支架以下端倾斜向前的形式固定于上支架和中支架上;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中间轴、驱动轴、轮轴,动力轴上固定有第一小链轮,中间轴上固定有第一大链轮和第二小链轮,驱动轴上固定有第二大链轮和传递链轮,第一小链轮与第一大链轮经第一链条相连接,第二小链轮与第二大链轮相连接,以实现减速传动;所述轮轴的两端转动设置于斜支架上,前轮固定于轮轴上,轮轴上固定有驱动链轮,料盒设置于上支架上,料盒的下方设置有与分蒜盘相固定的播蒜轴,播蒜轴上固定有播蒜链轮,所述传递链轮、驱动链轮、播蒜链轮经第三链条相传动,以驱使种植行走和下蒜。

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大蒜种植机,所述分蒜盘上弧形拨片的数量为5个,动力轴的转动角速度与播蒜轴的转动角速度之比为5:1,以保证蒜瓣的下落个数与入地管的入地次数相一致。

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大蒜种植机,还包括由转向电机、转向轴和连杆组成的转向机构,所述后轮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后轮铰接于机架下端两侧,连杆的两端分别与两后轮相固定,连杆的中部固定有驱动块,驱动块上开设有竖向槽,转向轴的一端与转向电机的输出相连接,另一端固定有L形摇杆,L形摇杆伸入至竖向槽中。

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大蒜种植机,包括由药桶、抽液泵和喷药管组成的喷药机构,药桶固定于机架的上部,抽液泵固定于机架的下部,喷药管固定于机架下部的后端,喷药管上设置有若干喷头,抽液泵的进口、出口经输液管分别与药桶、喷药管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大蒜种植机,包括由施肥电机和肥料管组成的施肥机构,所述料盒中设置有隔板,隔板将料盒分隔为存储蒜种的蒜盒和存储肥料的肥料盒,施肥电机设置于肥料盒的下方,肥料盒下方开口上设置有开槽的物料轴,物料轴与施肥电机的输出轴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大蒜种植机,所述入地管下端的内表面上固定有对蒜瓣调向的刷毛。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大蒜种植机,通过设置由料盒、分蒜盘、下蒜盘、导蒜槽、入地管组成的播种机构,分蒜盘上的弧形拨片将下蒜盘第一出口处的蒜瓣一个一个地分离出来,蒜瓣落入导蒜槽上之后经其上的凸肋实现“调向”作用,使得蒜瓣以发芽端朝向的形式落入入地管中,入地管中的刷毛对下落的蒜瓣再次“调向”,确保了蒜瓣以发芽端朝上的形式落入泥土之中,解决了大蒜机械种植时很难确保发芽端朝上的问题,实现了大蒜的机械种植,提高了大蒜播种效率,节省了人力物力,有益效果显著,适于应用推广。

同时,通过设置转向机构、喷药机构和施肥机构,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大蒜种植机不仅实现了大蒜的机械种植,而且还可同时进行喷药、施肥,提高了大蒜种植效率的同时,还完成了喷药、施肥作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大蒜种植机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大蒜种植机的后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大蒜种植机的俯视图;

图4、图5均为本实用新型中播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分蒜盘与下蒜盘相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下蒜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分蒜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导蒜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中转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支架,2中支架,3下支架,4竖支架,5斜支架,6前轮,7后轮,8蓄电池,9驱动电机,10动力轴,11中间轴,12驱动轴,13轮轴,14播蒜轴,15第一小链轮,16第一大链轮,17第二小链轮,18第二大链轮,19传递链轮,20第一链条,21第二链条,22第三链条,23料盒,24分蒜盘,25下蒜盘,26下蒜筒,27导蒜槽,28导向槽板,29滑块,30入地管,31漏斗,32拉杆,33拉簧,34尖头半片,35外弧形板,36内弧形板,37第一出口,38第二出口,39弧形拨片,40凸肋,41刷毛,42挡杆,43拨杆,44转向电机,45转向轴,46 L形摇杆,47驱动块,48连杆,49竖向槽,50药桶,51抽液泵,52喷药管,53喷头,54输液管,55蒜盒,56肥料盒,57施肥电机,58肥料管,59犁铧,60滚轮,61分重轮,62驱动链轮,63播蒜链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分别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大蒜种植机的主视图、后视图和俯视图,其由机架、驱动机构、转向机构、播种机构、喷药机构和施肥机构组成,机架起固定和支撑作用,所示的机架由上支架1、中支架2、下支架3、竖支架4和斜支架5组成,上支架1、中支架2和下支架3均固定于竖支架4上,斜支架5以下端朝向的形式固定于上支架1和中支架2上。斜支架5的下端设置有可进行自由转动的轮轴13,轮轴13上固定有前轮6,下支架3后端的两侧铰接有后轮7,在驱动机构的带动作用下,可驱使前轮进行转动,以实现大蒜种植机的行走。转向机构可驱使后轮7进行转动,以实现大蒜种植机的转向功能。

所示的播种机构由料盒23、分蒜盘24、下蒜盘25、下蒜筒26、导蒜槽27、入地管30和两个尖头半片34组成,如图4和图5所示,给出了本实用新型中播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6给出了本实用新型中分蒜盘与下蒜盘相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7和图8分别给出了本实用新型中下蒜盘和分蒜盘的结构示意图,料盒23用于存储待播种的蒜瓣,所示的分蒜盘24与下蒜盘25均为圆形,且相互配合下一起,分蒜盘24上开设有固定于播蒜轴14上的轴孔。下蒜筒26固定于下蒜盘25上,下蒜筒26的上端与料盒23的出蒜口相通,下蒜盘25上开设有与下蒜筒26的下端相通的第一出口37,以便下蒜筒26中蒜瓣经第一出口37落下。

所示下蒜盘25由内至外依次设置有内弧形板36和外弧形板35,内弧形板36上开设有便于第一出口37中的蒜瓣落出的缺口,外弧形板35上开设有第二出口38,下蒜盘25以第二出口38朝下的形式固定于料盒23的下方。分蒜盘24的四周固定有多个(实施例中为5个)弧形拨片39,弧形拨片39的内侧为仅能容纳一个蒜瓣的空腔。当分蒜盘24与下蒜盘25配合之后,分蒜盘24上的弧形拨片39恰好位于内弧形板36与外弧形板35之间,这样,在分蒜盘24随播蒜轴14转动的过程中,当弧形拨片39运动至第一出口37的位置时,恰好将第一出口37位置处的一个蒜瓣阻挡下来,并带动其运动至第二出口38位置处,蒜瓣在自身重力作用下经第二出口38落出。

所示的导蒜槽27设置于料盒23的下方,如图9所示,给出了本实用新型中导蒜槽27的结构示意图,所示导蒜槽27的底部设置有多个(本实施例中为3个)凸肋40。导蒜槽27不仅在长度方向上上、下倾斜设置,而且还在宽度方向上倾斜设置,导蒜槽27的上端位于第二出口38的下方,由第二出口38落下的蒜瓣在导蒜槽27中下滑的过程中,由于蒜瓣重心偏下,随着蒜瓣下滑会使其发芽端朝上,实现了蒜瓣的“调向”功能,蒜瓣的调向为后续的自动种植提供了保证。

机架上固定有沿竖向方向的导向槽板28,导向槽板28中为竖向的导向槽,导向槽中设置有滑块29,入地管30固定于滑块29上,这样就使得入地管30可沿导向槽板28上、下运动。所示导蒜槽27的下端位于入地管30的上方,为了确保导蒜槽27上滑落的蒜瓣落入入地管30中,可在入地管30的上端开口与导蒜槽27之间设置一个漏斗31。所示入地管30下端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刷毛41,当蒜瓣在入地管30中下落的过程中,由于刷毛41对蒜瓣发芽端的阻挡作用以及蒜瓣重心靠下的影响,进一步确保了入土的蒜瓣发芽一端朝上。

所示入地管30的顶端经拉簧33与支架的顶部相连接,在拉簧33对入地管30的拉力作用下,使入地管30始终具有靠近漏斗31的趋势,以实现入地管30的回位。所示的两个尖头半片34铰接于,入地管30的底端,两尖头半片34均通过拉杆32与机架的上部相连接。入地管30的外表面上固定有挡杆42,挡杆42沿水平方向设置;动力轴10上固定有拨杆43,当拨杆43随动力轴10转动的过程中,可驱使挡杆42向下运动。当拨杆43不对挡杆42作用时,入地管30在拉簧33的作用下处于最上端,此时两尖头半片34处于闭合状态,其底部的尖头可实现入地功能。在拨杆43驱使挡杆42向下运动的过程中,会驱使入地管30下移,同时尖头半片34实现入地功能,在尖头半片34入地之后,在拉杆32的作用下两尖头半片34逐渐打开,以便蒜瓣以发芽端朝上的形式深入泥土之中,实现大蒜的种植。

如图10所示,给出了本实用新型中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所示的驱动机构由驱动电机9、动力轴10、中间轴11、驱动轴12、轮轴13和播蒜轴14组成,所示动力轴10的两端经轴承固定于竖支架4上,中间轴11和驱动轴12的两端均通过轴承固定于中支架2上,轮轴13的两端经轴承固定于斜支架5上,以保证动力轴10、中间轴11、驱动轴12和轮轴13的自由转动,播蒜轴14与分蒜盘24相固定。动力轴10与驱动电机9的输出端相连,以便驱动电机9驱使动力轴10进行转动。

所示的动力轴10上固定有第一小链轮15,中间轴11上固定有第一大链轮16和第二小链轮17,驱动轴12上固定有第二大链轮18和传递链轮19,第一小链轮15与第一大链轮16经第一链条20相传动,第二小链轮17与第二大链轮18经第二链条21相传动,这样就实现了动力轴10至驱动轮12的减速传动。所示轮轴13上固定有驱动链轮62,播蒜轴14上固定有播蒜链轮63,传递链轮19、驱动链轮62和播蒜链轮63经第三链条22传动连接,所示斜支架5的上端还设置有滚轮60,滚轮60可实现对第三链条22的限位。在分蒜盘24上设置5个弧形拨片39的情况下,应保证动力轴10的转动角速度与播蒜轴14的转动角速度的比值为5:1,以便入地管30每入地一次均可播种一个蒜瓣。

图1、图2和图3中所示的喷药机构由药桶50、抽液泵51和喷药管52组成,药桶50固定于上支架1上,抽液泵51固定于下支架3的中部,喷药管52固定于下支架3的后端,喷药管52的下方设置有多个喷头53,抽液泵51的进口与药桶50相通,出口与喷药管52的相通,以便抽液泵51将药桶50中的农药抽出,经喷头53喷洒。所示料盒23中设置有隔板,隔板将其分隔为蒜盒55和肥料盒56,蒜盒55用于存储待种植的蒜瓣,肥料盒56用于存放肥料,肥料盒56、肥料管58和施肥电机57形成施肥机构,施肥电机57位于肥料盒56的下方,肥料盒56下方的开口上设置有开槽的物料轴,物料轴与施肥电机57的输出轴相固定。肥料管58的上端位于物料轴的下方,下端固定于机架的下方。所示肥料管58出口前端的机架上还固定有犁铧59,犁铧59开沟后施加肥料。

如图11所示,给出了本实用新型中转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所示的转向机构由转向电机44、转向轴45、L形摇杆46和连杆48组成,转向电机44固定于下支架3上,转向轴45的后端与转向电机44的输出轴相固定,前端与L形摇杆46相固定。两后轮7的支架经连杆48相连接,驱动块47固定于连杆48的中央,驱动块47上开设有竖向槽49,L形摇杆46输入至竖向槽49中,在转向电机44驱使L形摇杆46沿不同方向转动的过程中,可驱使后轮7进行左右摆动,进而实现转向功能。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