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隐蔽的食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78857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一种隐蔽的食槽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食槽,具体是涉及一种隐蔽的食槽。



背景技术:

食槽是给家畜喂食的器皿,现在传统的食槽都是直接放置在家畜饲养室内,由于到了进食点,家畜都非常的饥饿,会蜂拥而至的抢食,经常出现食槽被打翻的现象,给养殖户带来成本和体力的双重压力;也有养殖户将食槽固定在墙角,但是这种食槽会占用饲养室的面积,给本来狭小的养殖空间带来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隐蔽的食槽,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食槽占用空间、易打翻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隐蔽的食槽,包括:墙体、限位孔、食槽、齿轮一、伺服电机、齿轮二、食道、电路控制器,所述的墙体上开设一个长方体形的限位孔,所述的限位孔的左右两侧壁通过轴承安装一个食槽,所述的食槽与限位孔相匹配,所述的食槽的左右两个转轴上分别通过螺栓固定一个齿轮一,所述的食槽的后平面的左右两端分别通过螺栓固定一个伺服电机,所述的两个伺服电机的转轴上分别通过螺栓固定一个齿轮二,所述的两个齿轮二分别两个齿轮一对应匹配,所述的墙体上开设一个食道,所述的食道在限位孔的正上方,所述的墙体的后平面通过螺栓固定一个电路控制器,所述的电路控制器与两个伺服电机分别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食道的表面铺设一层不锈钢。

进一步的:所述的食道与限位孔之间的墙体前平面上铺设一层不锈钢。

进一步的:所述的食道与水平面夹60°角。

进一步的:所述的食槽的盛料槽朝向正后方。

进一步的:所述的食道的出料口对准食槽逆时针旋转90°后的盛料槽。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隐蔽的食槽,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增加家禽圈的空间;

2、防止食槽被打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隐蔽的食槽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隐蔽的食槽的右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隐蔽的食槽的后视图。

其中:墙体1、限位孔2、食槽3、齿轮一4、伺服电机5、齿轮二6、食道7、电路控制器8。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请参阅图1-3,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隐蔽的食槽,包括:墙体1、限位孔2、食槽3、齿轮一4、伺服电机5、齿轮二6、食道7、电路控制器8,所述的墙体1上开设一个长方体形的限位孔2,所述的限位孔2的左右两侧壁通过轴承安装一个食槽3,所述的食槽3与限位孔2相匹配,所述的食槽3的左右两个转轴上分别通过螺栓固定一个齿轮一4,所述的食槽3的后平面的左右两端分别通过螺栓固定一个伺服电机5,所述的两个伺服电机5的转轴上分别通过螺栓固定一个齿轮二6,所述的两个齿轮二6分别两个齿轮一4对应匹配,所述的墙体1上开设一个食道7,所述的食道7在限位孔2的正上方,所述的墙体1的后平面通过螺栓固定一个电路控制器8,所述的电路控制器8与两个伺服电机5分别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食道7的表面铺设一层不锈钢。

进一步的:所述的食道7与限位孔2之间的墙体1前平面上铺设一层不锈钢。

进一步的:所述的食道7与水平面夹60°角。

进一步的:所述的食槽3的盛料槽朝向正后方。

进一步的:所述的食道7的出料口对准食槽3逆时针旋转90°后的盛料槽。

具体实施方式:在使用的过程中,气缸伺服电机5,伺服电机通过齿轮带动食槽3逆时针转动90°后,伺服电机5停止转动,此时工人可以在墙体1后面通过食道7向食槽3内送饲料。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因此,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各个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