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坡地滴灌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94175发布日期:2018-06-03 09:28阅读:5859来源:国知局
一种坡地滴灌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灌溉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坡地滴灌系统。



背景技术:

在中国有大部分的山地、丘陵以及盆地,像这样存在斜坡的地形在农业的生产上难以有高的生产效率,因为斜坡难以存住水分,单单是因为水源的问题就会极大的影响到坡地种植,现在有了滴灌设备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样的问题,但是坡地的水源贫乏依然是一个问题,如果有一种灌溉设备能够更多地节约水源,则是对坡地的生产是莫大的帮助,所以在此提供一种坡地滴灌系统来解决上述出现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坡地滴灌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坡地滴灌系统,包括水塔,所述水塔左侧设有储料箱,所述储料箱与水塔之间连通有连接管,所述储料箱一端连通有第一出水管,所述第一出水管连通于滴管,所述滴管上设有滴头,所述滴管下方设有引流槽,所述引流槽两端连通于引流管,所述引流管连接于储水池,所述储水池内部设有水泵,所述水泵输出端连接有第一进水管,所述第一进水管另一端连接于水塔,所述水塔后方设有深水井,所述深水井内部设有深水泵,所述深水泵输出端连接有第二进水管,所述第二进水管另一端连通于水塔。

优选的,所述连接管上设有第一阀门,水塔上连接有第二出水管,第二出水管上设有第二阀门。

优选的,所述引流槽为圆弧形结构。

优选的,所述储料箱上方设有进料口。

优选的,所述滴头均匀分布在滴管上。

优选的,所述引流槽与引流管连接处设有过滤网。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深水泵抽取深水井内的水至水塔内部,打开第二阀门水源可以直接从第二出水管流入滴管,从滴头滴出进行对农作物的滴灌,把肥料加入储料箱,打开第一阀门,水源流入储料箱,从第一出水管流出至滴管,实现水肥一体对农作物滴灌,在滴灌的同时进行施肥,这样的施肥方法大大节约了用水,在雨水天气,降下的雨水顺着坡地流入引流槽,从引流槽流入引流管,最终流入储水池,储水池的水被水泵抽至水塔内部留着下次滴灌使用,该滴灌装置能够在在施肥是节约用水,收集雨水天降水留作备用,在一定程度上为农作物的生长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A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水塔、2储料箱、3连接管、4第一阀门、5第一出水管、 6滴管、7滴头、8第二阀门、9第二出水管、10引流槽、11引流管、 12储水池、13水泵、14第一进水管、15深水井、16深水泵、17第二进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坡地滴灌系统,包括水塔1,所述水塔1左侧设有储料箱2,所述储料箱2与水塔1之间连通有连接管3,所述储料箱2一端连通有第一出水管5,所述第一出水管5连通于滴管6,所述滴管6上设有滴头7,所述滴管6下方设有引流槽10,所述引流槽10两端连通于引流管11,所述引流管11连接于储水池12,所述储水池12内部设有水泵13,所述水泵13输出端连接有第一进水管14,所述第一进水管14另一端连接于水塔1,所述水塔1后方设有深水井15,所述深水井15内部设有深水泵16,所述深水泵16输出端连接有第二进水管17,所述第二进水管17另一端连通于水塔1。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管3上设有第一阀门4,水塔1上连接有第二出水管9,第二出水管9上设有第二阀门8。

进一步地,所述引流槽10为圆弧形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储料箱2上方设有进料口。

进一步地,所述滴头7均匀分布在滴管6上。

进一步地,所述引流槽10与引流管11连接处设有过滤网。

工作原理:深水泵16抽取深水井15内的水至水塔1内部,打开第二阀门8水源可以直接从第二出水管9流入滴管6,从滴头7滴出进行对农作物的滴灌,把肥料加入储料箱2,打开第一阀门4,水源流入储料箱2,从第一出水管5流出至滴管6,实现水肥一体对农作物滴灌,在滴灌的同时进行施肥,这样的施肥方法大大节约了用水,在雨水天气,降下的雨水顺着坡地流入引流槽10,从引流槽10流入引流管11,最终流入储水池12,储水池12的水被水泵13抽至水塔 1内部留着下次滴灌使用,该滴灌装置能够在在施肥是节约用水,收集雨水天降水留作备用,在一定程度上为农作物的生长提高了生产效率。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