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扦插成活率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09429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无性繁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扦插成活率的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农林业工作者普遍采用大田、育苗地扦插或苗床扦插,这种传统的扦插生根方法操作复杂,扦插前期要对育苗地进行杂草清理、苗床平整、土壤消毒等工作,且扦插基质混合比例不能准确把握,工作量巨大且插条生根速度慢,土壤中水分流通不及时,容易造成插条腐烂,导致极大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做出改进,即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提高扦插成活率的装置。该装置的应用,有效解决了扦插生根繁殖时生根速度慢、插条易腐烂的问题。

技术方案:一种提高扦插成活率的装置,包括上部水槽、支撑杆和下部水槽;

所述上部水槽为上端敞口式长方形水槽,长方形水槽的内腔的底侧等间距的布设有多个渗透孔,上部水槽的内腔的底部铺设有医用纱布,该医用纱布位于渗透孔上方;

所述下部水槽为上端敞口式长方形水槽,所述上部水槽的尺寸小于所述下部水槽的尺寸,所述下部水槽的顶侧对称布设有多个支撑杆,所述上部水槽布设于多个支撑杆的上侧,上部水槽的多个渗透孔与下部水槽的内腔相适应。

进一步地,所述上部水槽的长度为60cm,宽度为40cm,高度为30cm。

进一步地,所述渗透孔为圆孔,其直径为1cm。

更进一步地,相邻的渗透孔之间的间距为5cm。

进一步地,下部水槽的长度为80cm,宽度为60cm,高度为20cm。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杆为直径1cm。

更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杆的长度为100cm。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提高扦插成活率的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结构简单;

2、采用该实用新型中的装置进行扦插试验,上部水槽底部留有渗透孔,使槽中多余的水分顺孔洞流出,可保证扦插过程中插穗透气、透水性良好,避免造成插穗或根系的发霉腐烂;

3、流入下部水槽中多余的营养液可重新对插穗进行浇灌,重复使用的同时可保证有营养液连续不断地对插穗进行渗透,大大提高了前插后插穗的生根率与生根速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提高扦插成活率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上部水槽 2-下部水槽

3-支撑杆 4-渗透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提高扦插成活率的装置,包括上部水槽1、支撑杆3和下部水槽2;

上部水槽1为上端敞口式长方形水槽,长方形水槽的内腔的底侧等间距的布设有多个渗透孔4,上部水槽1的内腔的底部铺设有医用纱布(图中未标出,医用纱布的作用是防止扦插时,细小的基质颗粒从渗透处流出),该医用纱布位于渗透孔4上方;

下部水槽2为上端敞口式长方形水槽,上部水槽1的尺寸小于下部水槽2的尺寸,下部水槽2的顶侧对称布设有多个支撑杆3,上部水槽1布设于多个支撑杆3的上侧,上部水槽1的多个渗透孔4与下部水槽2的内腔相适应。

进一步地,上部水槽1的长度为60cm,宽度为40cm,高度为30cm。

进一步地,渗透孔4为圆孔,其直径为1cm。

更进一步地,相邻的渗透孔4之间的间距为5cm。相邻两个小孔之间间隔之所以是5cm,是为了保证浇灌插条后多余的营养液或水分从下部孔洞流出。

进一步地,下部水槽2的长度为80cm,宽度为60cm,高度为20cm。

进一步地,支撑杆3为直径1cm。

更进一步地,支撑杆3的长度为100cm。

扦插时,按照试验设计的比例配置好的基质装入上部水槽1中,这些基质一般为土壤、珍珠岩、蛭石、泥炭土或锯末,或者以上几种基质按照不同的比例混合而成的物质,装入后基质的高度能保证扦插插条能在基质中固定且生根后根系能舒展生长为好,一般扦插后插穗进入土壤约为10~15cm。

上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做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