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转自推式稀泥育秧制浆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17300发布日期:2018-08-07 21:43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旋转自推式稀泥育秧制浆机。



背景技术:

我国水稻主要的种植方式是移栽,而育秧技术是移栽的最关键环节。目前,移栽用秧苗的培育方法按土壤可分为干土法和泥浆法。干土法所培育的秧苗机插作业效率高,插秧机故障率低,我国北方地区主要采用干土法进行工厂化育秧,随着近年插秧技术的普及,对秧苗要求的提高,其机械化育秧装备研发积极性随之提高,育秧装备正日趋成熟,且不断地走向多样化;但工厂化育秧设备成本高,且土壤需晒干,这不适合我国南方地区潮湿、多雨的气候和泥土较粘的土壤条件。而采用泥浆法进行田间育秧,成本较低,秧苗质量稳定,而且不受制于天气情况,所以我国南方主要采用泥浆法进行田间育秧。目前,泥浆法育秧的机械化程度较低,而且水田泥浆中含有石子、根茬和稻草等杂质,易造成插秧机的秧爪被卡死甚至损坏,影响插秧作业效率。

根据2015年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的统计,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只有38%,这与我国的气候、地质条件及水稻育秧方式等因素有关。从数据上可看出,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还是较低,这已成为我国南方水稻机械种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虽然我国田间育秧的机械化作业水平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但是绝对不会比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高。我国南方在用泥浆法进行间秧床育秧的机械化水平更低,大部分还是靠人工作业,不够灵活,效率低。

现有的田间育秧一般包括以下工序:秧田耕作整理、摆放秧床、制泥浆、滤泥浆、往秧床浇泥浆和播撒种子等。其中制泥浆、滤泥浆、浇泥浆是田间育秧的重要环节,然而这几个步骤劳动强度大,给农户带来很多不方便;而且难以滤除混入水田泥浆中的石子、根茬和稻草等杂质,易造成插秧机故障,插秧效率降低,影响插秧质量。人工进行育秧作业的劳动强度大,机械化水平较低。面对着日益增加的劳动力成本,提高育秧效率、减少人力和物力资源的浪费,同时为了适应水稻机插秧技术的高速发展,加快推进田间育秧制浆机械化已经迫在眉睫。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旋转自推式稀泥育秧制浆机,不仅结构简单,而且便捷高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旋转自推式稀泥育秧制浆机,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设有行走轮,所述行走轮包括外筒,所述外筒的内部设有经电动机构驱动旋转的绞龙,所述外筒的周部设有带滤网的进泥孔,所述外筒的外端部设有出浆口,所述出浆口上设有带小孔的隔板。

优选的,所述外筒包括位于内端的圆柱形筒体与位于外端的圆锥形筒体,所述圆柱形筒体与圆锥形筒体衔接为一体,所述绞龙的形状为与圆锥形筒体的内筒壁相适应的锥形结构。

优选的,所述绞龙包括与电动机构传动连接的转轴,所述转轴上固设有螺旋叶片,所述螺旋叶片由内往外螺旋延伸且外径逐渐减小,所述转轴与圆柱形筒体的衔接端面之间设有轴承。

优选的,所述进泥孔的孔缘上固设有导泥板,所述绞龙的转轴在出浆口处传动连接有旋转刀片。

优选的,所述导泥板位于进泥孔旋转方向的孔缘上且呈弧形。

优选的,所述外筒的外端设有外径大于外筒的辅助行走轮,所述辅助行走轮与外筒之间经键与键槽传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机架在行走轮的后侧设置有升降式阻力棒,所述升降式阻力棒的下部具有向后弯折的弧形折弯部,所述升降式阻力棒上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布置有若干个深度调节孔,所述机架上设置有用以升降式阻力棒纵向穿过的深度调节套,所述深度调节套上设置有用以与深度调节孔螺纹连接的深度调节螺栓。

优选的,所述机架在行走轮的前侧设有经电动机构驱动旋转的旋耕轮,所述旋耕轮的转轴上圆周均布有若干片微耕刀片,所述微耕刀片的端部为折弯部,所述旋耕轮的转轴上圆周固设有若干块用于微耕刀片径向插入的定位套,所述定位套与微耕刀片之间设有紧定螺钉。

优选的,所述电动机构包括机架上顺序连接设置的汽油机、主机变速箱以及后变速箱,所述主机变速箱与后变速箱之间经传动轴、联轴器相连接,所述后变速箱经第一传动箱与行走轮的绞龙相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旋转自推式稀泥育秧制浆机的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带滤网的进泥孔能够阻止大石块进入筒内,田泥在绞龙的旋转自推式输送下被不断的稀化、浆化,操作方便,打泥效率高,打泥效果好,能够很好满足育秧的要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构造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行走轮的构造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旋耕轮的构造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如图1~3所示,一种旋转自推式稀泥育秧制浆机,包括机架1,所述机架上设有行走轮2,所述行走轮包括外筒3,所述外筒的内部设有经电动机构驱动旋转的绞龙4,所述外筒的周部设有带滤网5的进泥孔6,所述外筒的外端部设有出浆口7,所述出浆口上设有带小孔8的隔板9,所述小孔的数量为若干个。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外筒包括位于内端的圆柱形筒体10与位于外端的圆锥形筒体11,所述圆柱形筒体与圆锥形筒体衔接为一体,所述绞龙的形状为与圆锥形筒体的内筒壁相适应的锥形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绞龙包括与电动机构传动连接的转轴12,所述转轴上固设有螺旋叶片13,所述螺旋叶片由内往外螺旋延伸且外径逐渐减小,所述转轴与圆柱形筒体的衔接端面之间设有轴承14。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进泥孔的孔缘上固设有导泥板15,所述绞龙的转轴在出浆口处传动连接有旋转刀片16。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导泥板位于进泥孔旋转方向的孔缘上且呈弧形。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外筒的外端设有外径大于外筒的辅助行走轮17,所述辅助行走轮与外筒之间经键18与键槽19传动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机架在行走轮的后侧设置有升降式阻力棒20,所述升降式阻力棒的下部具有向后弯折的弧形折弯部21,所述升降式阻力棒上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布置有若干个深度调节孔22,所述机架上设置有用以升降式阻力棒纵向穿过的深度调节套23,所述深度调节套上设置有用以与深度调节孔螺纹连接的深度调节螺栓24;选用其中某个适合的所述深度调节孔与深度调节螺栓相配合,从而调节升降式阻力棒深入水田畦沟的深度;所述升降式阻力棒深入水田畦沟的深度越大,整机受到的阻力越大,所述升降式阻力棒深入水田畦沟的深度越小,整机受到的阻力越小,从而可以调节整机的进给速度。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机架在行走轮的前侧设有经电动机构驱动旋转的旋耕轮25,所述旋耕轮的转轴上圆周均布有若干片微耕刀片26,所述微耕刀片的端部为折弯部27,所述旋耕轮的转轴上圆周固设有若干块用于微耕刀片径向插入的定位套28,所述定位套与微耕刀片之间设有紧定螺钉29,旋耕轮便于将水泥土打成泥浆状;优选的,所述微耕刀片的片数为3~9片,所述微耕刀片的结构不限于此,具有打散与搅拌的功能即可。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电动机构包括机架上顺序连接设置的汽油机30、主机变速箱31以及后变速箱32,所述主机变速箱与后变速箱之间经传动轴、联轴器相连接,所述后变速箱经第一传动箱33与行走轮的绞龙相连接;也就是说,所述汽油机的输出轴与主机变速箱的输入轴经联轴器相连接,所述主机变速箱的输出轴经联轴器与后变速箱的输入轴相连接,所述后变速箱的一个输出轴与第一传动箱的输入轴经联轴器相连接,所述主机变速箱的一个输出轴与第二传动箱34的输入轴经联轴器相连接;动力自所述汽油机经主机变速箱、后变速箱、第一传动箱传送到行走轮的绞龙上,驱动所述绞龙转动;动力自所述汽油机经主机变速箱,第二传动箱传送到旋耕轮,驱动所述旋耕轮转动;所述主机变速箱与后变速箱均采用现有的变速箱,所述第一传动箱与第二传动箱可以采用齿轮传动箱,例如锥齿轮组件,实现传动。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机架上设置有扶手35。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机架的两侧对称设置有行走轮,所述机架的两侧对称设置有旋耕轮。

一种旋转自推式稀泥育秧制浆机的使用方法,包含以下步骤:所述旋耕轮转动,对田泥进行初步打散与搅拌,搅拌后的田泥沿进泥口进入绞龙,由绞龙沿内端往外端输送,输送过程中外筒内壁直径不断减小,在推送过程中大的泥块被进一步打散减小,输送到出浆口处的田泥经旋转刀片打烂后,沿隔板的小孔挤出,进一步变稀变匀, 流到畦沟两侧的秧盘中。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以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旋转自推式稀泥育秧制浆机。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