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水深度调节架及可调节进水深度的养鱼跑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85542发布日期:2018-09-21 19:46阅读:144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进水深度调节架以及可调节进水深度的养鱼跑道。



背景技术:

申请公布号CN106719271A,申请公布日2017年5月31日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的推水增氧装置。跑道养鱼是池塘内循环水养殖的一种方式,在池塘内修建池底固定式循环流水系统,采用空气提水设备在养鱼跑道的进水口处将池塘内的水推送至养鱼跑道的出水口,使得养鱼跑道内的水流动能够提高养殖魔都,并且保护水土资源,减少水污染。

跑道养鱼中的水,由推水增氧装置从池塘推送入进水口。而池塘中不同深度的水的温度是不同的,并且会随着季节发生变化。养鱼跑道进水口的位置是固定的,由此导致在某个季节段,经进水口进入养鱼跑道中的池塘水温度超出了适于鱼类生长的温度范围,影响了鱼类的生长繁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作用于养鱼跑道的进水口的进水深度调节架,该进水深度调节架包括:

架体,固定在所述进水口的底部;

底部档板,固定安装在所述架体的底部;

转动架,转动安装在所述架体上,所述转动架包括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

所述进水口包括位于所述底部挡板上方的下进水部和位于所述下进水部上方的上进水部;

所述转动架能够向上翻转至第一位置,使得所述第一挡板将所述上进水部挡住,露出所述下进水部;

所述转动架能够向下翻转至第二位置,使得所述第二挡板将所述下进水部挡住,露出所述上进水部。

上述技术方案中,将所述进水深度调节架安装在养鱼跑道进水口的底部,通过上翻所述转动架至所述第一位置,对应将池塘中较深水位的水引入至所述进水口;通过下翻所述转动架至所述第二位置,对应将池塘中较浅水位的水引入至所述进水口。实现对进水口的进水深度调节, 从而实现对引入至养鱼跑道的水温的调节。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挡板的一条侧边与所述第二挡板的一条侧边固定连接;所述转动架以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的相互连接的侧边为轴转动。使得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同步转动,一次调整即可到位。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相互远离的侧边之间设有支撑柱。进水深度调节架是安装在进水口中,并且沉在水下。将池塘中的水引入至进水口中,在进水口中流动时会对进水深度调节架产生冲击,所述支撑柱可以提高所述进水深度调节架的强度。

作为优选,当所述转动架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挡板平行于所述进水口的进水方向。

作为优选,当所述转动架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挡板平行于所述进水口的进水方向。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之间的夹角为70°-110°。

作为优选,所述架体包括设于所述进水口的下进水部两侧的侧板;所述转动架转动安装在两个所述侧板之间,所述底部挡板固定安装在两个所述侧板之间。

作为优选,所述底部挡板包括直板部分和倾板部分;所述直板部分垂直于所述进水口设置,所述倾板部分朝向所述进水口外部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倾板部分设有加强柱,所述加强柱设置在两个所述侧板之间。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可调节进水深度的养鱼跑道,其特征在于,包括:

进水口,包括上进水部和下进水部;

出水口;

跑道,设于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之间;

所述进水口设有进水深度调节架,所述进水深度调节架如上述任一项所述。

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所述进水口的底部安装所述进水深度调节架,通过上翻所述转动架至所述第一位置,对应将池塘中较深水位的水引入至所述进水口;通过下翻所述转动架至所述第二位置,对应将池塘中较浅水位的水引入至所述进水口。实现对进水口的进水深度调节, 从而实现对引入至养鱼跑道的水温的调节。

作为优选,还包括设于所述出水口下游的集污区。

作为优选,所述进水口设有增氧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养鱼跑道立体结构图。

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养鱼跑道侧视剖视图。

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进水深度调节架的转动架位于第一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进水深度调节架的转动架位于第一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增氧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出清楚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2,一种可调节进水深度的养鱼跑道。包括进水口1、出水口2、设置在进水口1和出水口2之间的跑道3、设置在出水口下游的集污区4。养鱼跑道设置在池塘中,并且使得进水口1和出水口2位于水面以下。

进水口1,包括上进水部和下进水部,上进水部位于下进水部上方,因此上进水部对应池塘中较浅的进水深度,下进水部对应池塘中较深的进水深度。进水口1中设有进水深度调节架11和增氧装置12。进水深度调节架11,包括用于与进水口固定的架体111、固定在架体111底部的底部挡板112、转动安装在架体111上的转动架113。进水深度调节架11通过架体111固定在进水口1的底部对应于下进水部的位置。架体111还包括设于进水口1的下进水部两侧的侧板1111。侧板1111的一端固定在架体上,侧板1111的与架体111相对的侧部边缘竖直设置,侧板1111的顶部边缘沿进水口的进水方向水平设置,侧板1111的底部边缘朝向进水口1外部倾斜。底部档板112,固定安装在架体111的侧板1111下方。底部挡板112包括在倾斜设置在进水口中连接两个侧板1111的底部边缘的倾板部分1121和竖直设置倾板部分下方的直板部分1122,倾板部分1121朝向进水口1外部倾斜设置,并且于侧板1111的底部边缘相连接。倾板部分1121还设有加强柱11211,加强柱11211设置在两个侧板1111之间以加强倾板部分1121的强度。转动架113转动安装在两个侧板1111之间。具体的,转动架113包括成一定夹角(夹角范围可以为70°-110°,优选为90°)连接在一起的第一挡板1131和第二挡板1132,第一挡板1131的一条侧边与第二挡板1132的一条侧边固定连接,形成一个横截面为V型的槽状结构。将第一挡板1131和第二挡板1132相互连接的侧边(即V型槽状结构的底部)与架体111的两个侧板1111转动连接,使得第一挡板1131和第二挡板1132能够以该侧边为轴,相对架体111同步转动。为了提高进水深度调节架的结构强度,在第一挡板1131和第二挡板1132的相互远离的侧边之间设有支撑柱1133,支撑柱1133设置有多个,并且在第一挡板1131和第二挡板之间等间距分布。

转动架113能够向上翻转至第一位置,如图3所示,使得第一挡板1131垂直设置在进水口1中,并且恰好将进水口的上进水部挡住,同时,第二挡板1132平行于进水方向设置在下进水部的顶部。此时,第二挡板1132恰好平行于侧板1111的顶部边缘并且搭靠在侧板1111的顶部边缘上。由于第二挡板1132是平行与进水口方向设置的、不会阻挡下进水部位置处的水流。因此,下进水部露出并且允许池塘中的水经下进水部被推送至跑道中。

转动架113能够向下翻转至第二位置,如图4所示,使得第二挡板1132垂直设置在进水口1中,并且恰好将进水口的下进水部挡住,同时,第一挡板1131平行于进水方向设置在上进水部的底部。由于第一挡板1131是平行与进水口方向设置的、不会阻挡上进水部位置处的水流。因此,上进水部露出并且运行池塘中的水经上进水部被推送至跑道中。

如图5所示,增氧装置12包括架体121、总输氧管122、增氧泵(图中未示出)以及多个增氧格123。总输氧管122包括与增氧泵相通的进气管1221以及与增氧格相通的多个出气管1222,进气管1221在总输氧管122的中部朝上设置,多个出气管1222沿总输氧管122的长度方向朝下设置。架体121水平的设置在进水口1中,总输氧管122平行于架体121设置在架体121的上方,多个增氧格123设置在架体121上并且将增氧格的进气口1231连接至总输氧管122的出气管1222。进水口1对应于增氧装置12的上方朝向进水口的内部倾斜设置有引导板13。将增氧泵的输氧管与总输氧管的进气管1221连接并且开启增氧泵。含有氧气的空气经进气口输入增氧格123的边框1232中,空气在边框1232的中空管道中运动并且经出气口进入到曝气管1233中,经曝气管1233的出气孔排出。第一曝气管12331和第二曝气管12332交叉式的分布在边框1232内部,大大增加了增氧格123的增氧密度。增氧格123产生的高密度气泡在水中上升至引导板13位置处被引导板阻挡,并且改变方向朝着出水口移动,实现将进水口的水朝着出水口推送。

跑道3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拦截网,以将养殖鱼拦截在进水口1和出水口2之间,提高养殖密度以及饲料利用率。

集污区4为设置在出水口2下游的凹槽,跑道3中的养殖鱼产生的粪便以及饲料残余,在跑道中水流的作用下被推送至集污区中沉淀。集污区中设有排污泵41,能够将凹槽中的污水抽离避免对池塘的整体水环境产生影响。

上面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构思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型和改进,均应落入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内容,已经全部记载在权利要求书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