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鱼类车用运输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68802发布日期:2018-08-28 22:09阅读:48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鱼类养殖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鱼类车用运输罐。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农业运输业方式方法不断创新,安全性、可靠性逐步提高,现代鱼类运输方式简单,其通常伴随着运输过程损耗较多,尤其长时间运输,死亡率尤其高,故采用高效安全的运输器材就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鱼类车用运输罐,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现代鱼类运输方式简单,其通常伴随着运输过程损耗较多,尤其长时间运输,死亡率尤其高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鱼类车用运输罐,包括罐主体,所述罐主体上端和下端分布设置有进鱼口和出鱼口,且罐主体两侧安装有温度调控装置,所述罐主体左侧上端设置有水泵,且罐主体右侧下端设置有增氧装置,所述增氧装置通过通风管与进风口相连接,其进风口内部设置有防污网,且防污网表面安装有顶杆,所述罐主体内部安装有直隔板,且直隔板上端固定连接有曲隔板。

优选的,所述温度调控装置均匀分布在罐主体两侧。

优选的,所述顶杆倾斜安装在防污网表面。

优选的,所述通风管弯曲处为圆弧状,其通风管最上端与罐主体相互平行,且通风管与增氧装置相互连通。

优选的,所述曲隔板截面为弧形结构,其曲隔板为Z型,且曲隔板最上端与水泵在同一水平线上,最下端与增氧装置在同一水平线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鱼类车用运输罐,与现有的鱼类车用运输罐相比较之下,温度调控装置均匀分布在罐主体两侧,保持鱼类存活的合适温度,提高运输成活率,顶杆倾斜安装在防污网表面,大型污染物被顶杆挡住避免堵塞进风口,且倾斜安装的顶杆与风向形成夹角,风能将大型污染物吹走,通风管弯曲处为圆弧状,其通风管最上端与罐主体相互平行,且通风管与增氧装置相互连通,利用车运行时与空气产生的速度差,将风从进风口进入到增氧装置,不仅能节能,而且能增加水中的含氧量,提高鱼类存活率,曲隔板截面为弧形结构,其曲隔板为Z型,且曲隔板最上端与水泵在同一水平线上,最下端与增氧装置在同一水平线上,便于形成微流水,且曲隔板末端与增氧装置在同一位置,能够使氧气在水中分散更加均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曲隔板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进风口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进鱼口,2、水泵,3、温度调控装置,4、直隔板,5、罐主体,6、顶杆,7、进风口,8、通风管,9、曲隔板,10、增氧装置,11、出鱼口,12、防污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鱼类车用运输罐,包括罐主体5,罐主体5上端和下端分布设置有进鱼口1和出鱼口11,且罐主体5两侧安装有温度调控装置3,温度调控装置3均匀分布在罐主体5两侧,保持鱼类存活的合适温度,提高运输成活率,罐主体5左侧上端设置有水泵2,且罐主体5右侧下端设置有增氧装置10,增氧装置10通过通风管8与进风口7相连接,其进风口7内部设置有防污网12,且防污网12表面安装有顶杆6,通风管8弯曲处为圆弧状,其通风管8最上端与罐主体5相互平行,且通风管8与增氧装置10相互连通,利用车运行时与空气产生的速度差,将风从进风口7进入到增氧装置10,不仅能节能,而且能增加水中的含氧量,提高鱼类存活率,顶杆6倾斜安装在防污网12表面,大型污染物被顶杆6挡住避免堵塞进风口7,且倾斜安装的顶杆6与风向形成夹角,风能将大型污染物吹走,罐主体5内部安装有直隔板4,且直隔板4上端固定连接有曲隔板9,曲隔板9截面为弧形结构,其曲隔板9为Z型,且曲隔板9最上端与水泵2在同一水平线上,最下端与增氧装置10在同一水平线上,便于形成微流水,且曲隔板9末端与增氧装置10在同一位置,能够使氧气在水中分散更加均匀。

工作原理:在使用该鱼类车用运输罐时,先对该装置的结构进行简单的了解,首先通过水泵2向罐主体5内部注入水,然后打开温度调控装置3将水温调节到鱼类适宜的生存水温,然后从进鱼口1将鱼类放入到罐主体5内部,水沿着曲隔板9形成微流,车在行进过程中,风通过进风口7与通风管8进入到增氧装置10内部,不断向水内部输送氧气,且氧气通过水流均匀的混入水中,当有树叶等大型污物随风吹到进风口7上时,一般被顶杆6抵住,然后与风成倾斜角的顶杆6上的污物被吹走,若未吹走则被防污网12挡住,无法进入通风管8内,当运输到指定位置时,打开出鱼口11进行收鱼,这就是该鱼类车用运输罐的工作原理。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