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防治大豆蚜虫的杀虫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48495发布日期:2018-08-24 19:29阅读:51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防治大豆蚜虫的杀虫组合物。



背景技术:

大豆蚜虫,俗称“腻虫”,属同翅目蚜虫科,是大豆的主要害虫之一。大豆蚜常聚集于大豆嫩茎、嫩叶背面,吸食汁液,结果枝和结荚数减少,产量降低,并且还传播大豆花叶病毒病。目前,农业生产上对大豆蚜虫的防治多采用单一化学防治法,其缺点是成本高,易使蚜虫产生抗药性,杀死大量瓢虫、母蜂等蚜虫的天敌,且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哌虫啶是由江苏克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华东理工大学合作开发新型杀虫剂。哌虫啶属新型高效、广谱、低毒的烟碱类杀虫剂,作用机理是作用于昆虫神经的轴突触受体,阻断神经传导;作用于消化道系统,害虫取食后有明显的拒食作用;作用于刺吸式口器害虫的口针,使其无法取食。哌虫啶主要用于防治同翅目害虫,对大豆蚜虫等害虫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哌虫啶虽然有新的作用机理,但由于其属于新的烟碱类杀虫剂,长期单一使用存在着抗性产生的风险。

溴氰虫酰胺是杜邦公司继氯虫酰胺之后成功开发的第二代鱼尼丁受体抑制剂类杀虫剂,通过激活靶标害虫的鱼尼丁受体而防治害虫,鱼尼丁受体的激活可释放横纹肌和平滑肌细胞内贮存的钙离子,阻止肌肉收缩,从而使害虫迅速停止取食,出现肌肉麻痹、活力消失、瘫痪,最终害虫死亡。

目前,在农药研究中,将不同品种的活性成分进行复配,是防治抗性虫害的很常见的办法。复配增效很好的配方,由于明显提高了实际防治效果,降低了农药的使用量,从而大大的延缓了抗药性的产生,是综合防治虫害的重要手段。现有技术中没有哌虫啶和溴氰虫酰胺的复配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防治大豆蚜虫的杀虫组合物,该杀虫组合物可用于大豆作物害虫的防治,可以有效降低活性成分的施用剂量,减少环境污染,同时减缓抗药性的产生。

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防治大豆蚜虫的杀虫组合物,含有哌虫啶和溴氰虫酰胺,哌虫啶和溴氰虫酰胺的重量比为1:40-40:1。

本发明所述的杀虫组合物,哌虫啶和溴氰虫酰胺的重量比为1:10-30:1;特别优选哌虫啶和溴氰虫酰胺的重量比为10:1。

本发明所述的杀虫组合物可与辅料组合制备成农药上接受的制剂,哌虫啶和溴氰虫酰胺在制剂中的总重量占整个制剂质量的10%-80%;优选哌虫啶和溴氰虫酰胺在制剂中的总重量占整个制剂质量的25%-65%。

本发明所述杀虫组合物的剂型为乳油、微乳剂、悬浮剂、可湿性粉剂、可溶性液剂、水分散粒剂。

所述的辅料选自本领域常规的乳化剂、分散剂、湿润剂、粘结剂、抗冻剂、消泡剂、增稠剂、填料、溶剂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所述的杀虫组合物用于防治大豆作物害虫的用途。特别优选用于大豆蚜虫的防治,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提供的杀虫组合物,能产生较高的协同增效作用,杀虫速度快,克服和延缓了害虫抗药性,同时扩大防治谱,降低了用药成本,其效果明显高于其单剂使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制剂实施例

实施例1:25%哌虫啶·溴氰虫酰胺可湿性粉剂

将哌虫啶5g、溴氰虫酰胺20g、对甲氧基脂肪酸胺基苯磺酸钠4g、亚甲基双萘磺酸钠6g、膨润土3g,高岭土加至100g。混合物进行气流粉碎,制得有效成分质量百分比为25%哌虫啶·溴氰虫酰胺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2:20%哌虫啶·溴氰虫酰胺悬浮剂

称取10g哌虫啶、10g溴氰虫酰胺,木质素磺酸钠12g,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及其硫酸盐3g,黄原胶0.5g,丙三醇2.5g,有机硅1.5g,硅酸镁铝0.5g,用水补足至100g。在砂磨机的作用下制成有效成分质量百分比为20%哌虫啶·溴氰虫酰胺悬浮剂。

实施例3:40%哌虫啶·溴氰虫酰胺乳油

称取35g哌虫啶、5g溴氰虫酰胺,农乳5g,十二烷基苯磺酸钙4g、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5g、溶剂油至100g。将以上原料按常规配制乳油的方法投入混合釜中混合,制成有效成分质量百分比为40%哌虫啶·溴氰虫酰胺乳油。

实施例4:33%哌虫啶·溴氰虫酰胺微乳剂

称取30g哌虫啶、3g溴氰虫酰胺、十二烷基苯磺酸钙4g、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8g、农乳33#6g、烷基酚聚氧乙烯醚2g,异丙醇4g,加水至100g。将以上原料按常规配制微乳剂的方法投入混合釜中混合,制成有效成分质量百分比为33%哌虫啶·溴氰虫酰胺微乳剂。

实施例5:50%哌虫啶·溴氰虫酰胺水分散性粒剂

称取30g哌虫啶、20g溴氰虫酰胺,木质磺酸钠10g、十二烷基硫酸钠2g、硫酸铵3g,聚乙烯醇2g,硼砂5g,白炭黑3g、硅藻土补足至100g,将以上原料按水分散颗粒剂方法制成有效成分质量百分比为50%哌虫啶·溴氰虫酰胺水分散性粒剂。

生物学测试

实验一:哌虫啶和溴氰虫酰胺复配对大豆蚜虫的室内毒力测定

试验方法:采用叶片浸渍法,测定供试杀虫剂对大豆蚜虫的毒力效果。以清水为对照,每种药剂设5个浓度,每一浓度重复3次。把豆苗上的有翅蚜和小若蚜去除,仅保留无翅成蚜和个体较大的无翅若蚜,然后浸于已配好的不同浓度的药液中,浸渍时间10s,用吸水性较好的脱脂棉球包住豆苗叶柄后,再用保鲜膜包住,记录蚜虫数量,处理后置于恒温箱内正常饲养,24h后检查死亡率。检查时用毛笔轻轻拨动虫体,如果倒下不能站起即视为死亡。试验条件:温度(25±1)℃,相对湿度75%左右,光周期l:d=16:8。使用spss13.0生物统计软件计算毒力回归方程和ec50。最后按孙云沛法计算共毒系数(ctc)。

当ctc≤80,则组合物表现为拮抗作用,当80<ctc<120,则组合物表现为相加作用,当ctc≥120,则组合物表现为增效作用。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ec50/供试药剂ec50)×100

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

表1哌虫啶和溴氰虫酰胺对大豆蚜虫的室内毒力测定

由上表可知,哌虫啶和溴氰虫酰胺复配在1:40-40:1的范围内对大豆蚜虫表现增效作用,ctc值大于120。特别优选哌虫啶和溴氰虫酰胺的配比为10:1。

试验二:哌虫啶和溴氰虫酰胺复配对大豆蚜虫的田间防效

试验方法:试验设8个处理,3次重复,小区随机排列,每个小区10m行长,5行区,行距0.65m,面积32.5m2。于大豆鼓粒期人工用背负式喷雾器喷雾,以全株叶片均匀着药为准,施药前每小区定点10株挂牌调查,记录活蚜虫数,施药后7d调查活蚜数量,计算防效。

表2哌虫啶和溴氰虫酰胺复配对大豆蚜虫的田间防效

由上表可知,与单独使用相比,哌虫啶和溴氰虫酰胺复配可以显著提高其对大豆蚜虫的防治效果,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可减缓抗性的产生,对作物安全性好,符合农药制剂的安全性要求。

上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了进一步的叙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