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杏鲍菇工厂化高产出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427645发布日期:2018-09-14 21:12阅读:63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杏鲍菇生产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杏鲍菇工厂化高产出菇方法。



背景技术:

自21世纪杏鲍菇工厂化行业兴起以来,杏鲍菇鲜菇销售价格持续下跌。然而杏鲍菇生产企业生产所需原材料、企业管理、人工成本持续上涨。国内大部分企业处于长期亏损状态,那些还在赢利的企业都是生产技术好、产量高的企业。所以要想在竞争激烈的杏鲍菇工厂化行业里生存,必须拥有领先于其它企业的新技术。在整套杏鲍菇生产技术中以出菇管理技术尤为重要,好的出菇管理技术能快速提高菇的产量。

目前杏鲍菇工厂化生产的整套工艺流程主要包括:培养料配制→培养料预备处理→搅拌→填料→灭菌→冷却→接种→培养→出菇管理→采收→包装等步骤。其中,出菇管理技术中涉及的技术参数,包括温度、光照、湿度、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均会影响杏鲍菇的生长状况,具体影响如下:(1)温度:杏鲍菇菌丝生长最适宜温度是22-24℃;原基形成分化适宜温度是13-15℃;子实体生长发育的温度控制在12℃-16℃较好,此时,子实体粗壮、雪白、硬实、光亮、产量高;栽培环境温度一旦超过17℃,子实体开始变软,甚至中空,产量较低;气温超过19℃时,易枯萎死亡,或感染细菌性软腐病,杏鲍菇菌丝培养和出菇温度范围是所有菇类中最窄的,所以调控合理的栽培环境温度是栽培成功的前提;(2)光照:杏鲍菇菌丝在黑暗条件下生长良好;诱导菇蕾形成,需要有间歇散射光刺激,子实体发育阶段,要求有一定量的散射光,一般为200-500lux(勒克斯),具有明显的趋光性;(3)湿度:杏鲍菇在代料栽培中,菌丝生长阶段培养基质含水量以62%-64%为宜,菌丝培育期间适宜环境空气相对湿度为70%左右;子实体形成和发育阶段空气相对湿度要求在75%-90%之间;(4)空气:杏鲍菇菌丝生长和子实体生长发育都需要新鲜空气。随着菌丝的生长,培养袋中的菌丝排出二氧化碳尝试由正常空气中含量0.02%(200ppm)逐渐上升到0.12%(12000),有利于菌丝由营养生长阶段转入生殖阶段,促进原基形成;原基分化、子实体生长发育不同阶段需要的氧气有较大差别,为了不让子实体过早开伞,又要避免因缺氧造成基部膨大畸形,此期二氧化碳浓度应控制在2000-4000ppm之间为宜。根据原基分化和子实体生长发育不同时期,控制栽培环境二氧化碳浓度在合理范围内,才能够获得品质优良的商品菇。

现在大部分工厂采用稳温出菇,菇的生长周期短无法积累足够的营养物质,且整齐度差。工厂化生产需要一次性采菇,菇的营养物质累积不够就会造成单个菌菇重量小产量低,整齐度差单个菌菇重量大小不一采收时整体产量低。为了改善上述现状,也有少量工厂对杏鲍菇的稳温出菇方法进行了改进,采用了变温出菇方法,例如,申请号为201410303424.5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杏鲍菇的出菇方法,包括:①第1天,去掉菌包上的套环和盖子,不用拉袋口;②第2天到第4天,逐步降温;③第8~9天,相对湿度90%以上,无光照;④第13~15天,疏蕾;⑤第17~18天,采菇,虽然该方法采用逐步变温出菇,节能降耗,且较一般出菇方法省人力,但是采用该方法生产杏鲍菇的产量增产不高,增产仅为12.5%~25%,因此,仍需对现有杏鲍菇出菇工艺进行优化改进,在实现节能降耗,减少人力成本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杏鲍菇的品质和产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杏鲍菇工厂化高产出菇方法。

本发明上述所述的一种杏鲍菇工厂化高产出菇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诱导阶段

第1-2天:菌袋进入出菇房即刻上网架,在21-23℃下练包两天,再拔掉棉塞,将套环拉至袋口,控制出菇房温度为17-19℃,空气相对湿度为80%,光照强度为500-1000勒克司;加大通风补氧控制二氧化碳浓度不超过2000ppm;

第3天:降低出菇房温度,控制出菇房温度为16-18℃,出菇房的其他条件不变,在该条件下培养至下一步骤;

第4天:进一步降低出菇房温度,控制出菇房温度为15.5-17.5℃,出菇房的其他条件不变,在该条件下培养至下一步骤;

第5天:再次降低出菇房温度,控制出菇房温度为15-17℃,出菇房的其他条件不变,在该条件下培养至下一步骤;

第6-7天:温度维持在15-17℃,继续维持光照强度为500-1000勒克司,控制二氧化碳浓度不超过5000ppm,湿度维持在70-90%,在该条件下培养至下一步骤;

(2)控制菇蕾数阶段

第8天:去掉套环,控制出菇房室内二氧化碳浓度为5000-7000ppm,出菇房的其他条件不变,在该条件下培养至下一步骤;

第9-11天:降低出菇房温度,控制出菇房温度为14.5-16.5℃,湿度不得低于80%,出菇房的其他条件不变,在该条件下培养至下一步骤;

(3)人工疏蕾,去弱存强阶段

第12-13天:进一步降低出菇房温度,控制出菇房温度为14-16℃,第12天菇蕾顺利发育至6-8厘米,此时进入人工疏蕾期,用专用小刀,去弱留强,每袋保留健壮菇蕾1~2个,出菇房的其他条件不变,在该条件下培养至下一步骤;

(4)菇柄伸长阶段:

第14天:降低出菇房温度,控制出菇房温度为13.5-15.5℃,湿度不得低于85%,控制出菇房室内二氧化碳浓度为6000-8000ppm,出菇房的其他条件不变,在该条件下培养至下一步骤;

(5)培育定型菇阶段

第15天:降低出菇房温度,控制出菇房温度为13-15℃,出菇房的其他条件不变,在该条件下培养至下一步骤;

第16天:进一步降低出菇房温度,控制出菇房温度为12.5-14.5℃,出菇房的其他条件不变,在该条件下培养至下一步骤;

第17天:再次降低出菇房温度,控制出菇房温度为12-14℃,出菇房的其他条件不变,在该条件下培养至下一步骤;

第18天:再次降低出菇房温度,控制出菇房温度为11.5-13.5℃,二氧化碳浓度为2500-4000ppm,出菇房的其他条件不变,在该条件下培养至下一步骤,促使菇柄横向发育,变“胖”菇,定型,形成定型菇;

(6)培育商品菇

第19天:继续降低出菇房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出菇房室内二氧化碳浓度为1000-1500ppm,促使菇盖扩张,菇柄继续加粗,形成商品菇后,采菇。

进一步地,上述技术方案步骤(1)中所述通风补氧是通过时间控制器设定补风风扇运转时间控制的。

进一步地,上述技术方案步骤(5)培育定型菇阶段第18天出菇房中二氧化碳浓度优选为3000pp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本采用变温出菇方法,在不同阶段通过合理控制出菇房的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等参数,能使杏鲍菇的生长期延长积累足够的营养物质、单个菌菇重量变大,同时也可以使菌菇生长速度一致整齐度好,整体产量大幅提升30%-40%;

(2)本发明出菇过程中出菇房温度为逐步下降,不用一直保持一般生产方法的13~16℃的低温环境,在保证杏鲍菇正常生长的同时更加节能,且本发明过程简单、易操作,较一般出菇方法省人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生产的杏鲍菇的出菇效果图;

图2为本发明对比例1生产的杏鲍菇的出菇效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详细地说明。以下实施例仅是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并非是对本发明做其他形式的限定,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为同等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下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或等同变化,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下面对本发明涉及的专业术语:杏鲍菇工厂化、出菇管理技术、稳温出菇、变温出菇解释如下:

杏鲍菇工厂化:杏鲍菇在工厂室内通过自动化设备设施实现周年化出菇。

出菇管理技术:杏鲍菇菌丝完成营养生植(菌丝成长)即将进入生殖生植(菌丝形成菌菇)时,以温度调节为主,光、水、气等条件协同调节菌菇生长,培育出商品菇;

稳温出菇:在出菇管理过程中温度一直保持在理论最适出菇温度(13-16℃)。

变温出菇:在出菇的不同时期,设置不同的环境控制温度调节菌菇的生长。

实施例1

一种杏鲍菇工厂化高产出菇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诱导阶段

第1-2天:菌袋进入出菇房即刻上网架,在21-23℃下练包两天,再拔掉棉塞,将套环拉至袋口,控制出菇房温度为17-19℃,空气相对湿度为80%,光照强度为500-1000勒克司,促进原基形成;与此同时,加大通风控制二氧化碳浓度不超过2000ppm,二氧化碳浓度超过2000ppm,就得通风,补氧,由时间控制器设定补风风扇运转时间,控制补氧量,工厂化生产湿度控制通过地面拨水或超声波震荡雾化,维持出菇房的湿度,防止打开的栽培袋口后料面失水过甚,原基难以形成,栽培依据出菇期间每天的天气预报和出菇库内菇体发育情况,调整雾化时间;

第3天:降低出菇房温度,控制出菇房温度为16-18℃,出菇房的其他条件不变,在该条件下培养至下一步骤;

第4天:进一步降低出菇房温度,控制出菇房温度为15.5-17.5℃,出菇房的其他条件不变,在该条件下培养至下一步骤;

第5天:再次降低出菇房温度,控制出菇房温度为15-17℃,出菇房的其他条件不变,在该条件下培养至下一步骤;

第6-7天:温度维持在15-17℃,继续维持光照强度为500-1000勒克司,控制二氧化碳浓度不超过5000ppm,湿度维持在70-90%,在该条件下培养至下一步骤;通过上述的温度刺激、搬动刺激(机械刺激)、光照刺激,突然获得大量氧气的刺激,在袋面上会看到有白色水珠涌出,水珠出现是原基形成先兆,此时涌出的水珠是淡象牙黄色或白色;

(2)控制菇蕾数阶段

第8天:去掉套环,控制出菇房室内二氧化碳浓度为5000-7000ppm,出菇房的其他条件不变,在该条件下培养至下一步骤,目的是使出菇房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提高,从而达到抑制比较弱小的菇蕾,通过控制二氧化碳浓度适当地控制菇蕾数;

第9-11天:降低出菇房温度,控制出菇房温度为14.5-16.5℃,湿度不得低于80%,出菇房的其他条件不变,在该条件下培养至下一步骤,本阶段视菇蕾情况,加强保湿,此时是出菇管理的一个重要阶段,二氧化碳浓度太高,子实体会委软;氧气太足了,菌盖容易展开,加快子实体老化,影响到产量;

(3)人工疏蕾,去弱存强阶段

第12-13天:进一步降低出菇房温度,控制出菇房温度为14-16℃,第12天菇蕾顺利发育至6-8厘米,此时进入人工疏蕾期,用专用小刀,去弱留强,每袋保留健壮菇蕾1~2个,不能够留的过多,营养供应分散,商品菇的比例减少,出菇房的其他条件不变,在该条件下培养至下一步骤;

(4)菇柄伸长阶段:

第14天:降低出菇房温度,控制出菇房温度为13.5-15.5℃,湿度不得低于85%,控制出菇房室内二氧化碳浓度为6000-8000ppm,出菇房的其他条件不变,在该条件下培养至下一步骤,菇蕾形成后,控制出菇房室内二氧化碳浓度为6000-8000ppm,出菇房的其他条件不变,在该条件下培养至下一步骤,其目的是促使菇柄拉长,一般第14天就可以达到所需要长度;

(5)培育定型菇阶段

第15天:降低出菇房温度,控制出菇房温度为13-15℃,出菇房的其他条件不变,在该条件下培养至下一步骤;

第16天:进一步降低出菇房温度,控制出菇房温度为12.5-14.5℃,出菇房的其他条件不变,在该条件下培养至下一步骤;

第17天:再次降低出菇房温度,控制出菇房温度为12-14℃,出菇房的其他条件不变,在该条件下培养至下一步骤;

第18天:再次降低出菇房温度,控制出菇房温度为11.5-13.5℃,菇柄伸长到所需要长度之后,控制二氧化碳浓度为2500-4000ppm,出菇房的其他条件不变,在该条件下培养至下一步骤,促使菇柄横向发育,变“胖”菇,定型,形成定型菇;

(6)培育美丽商品菇

第19天:菌袋进入出菇房第18天就可采收至第19天采收结束;定型菇出现后,继续降低出菇房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出菇房室内二氧化碳浓度为1000-1500ppm,促使菇盖扩张,菇柄继续加粗,形成商品菇后,采菇。

本实施例生产的杏鲍菇的出菇效果图如图1所示,由图1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生产的杏鲍菇整体整齐度高,且个体大小均匀,统一采收后平均单个子实体重为350克。

对比例1

本对比例的一种杏鲍菇工厂化高产出菇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诱导阶段

第1-2天:菌袋进入出菇房即刻上网架,在21-23℃下练包两天,再拔掉棉塞,将套环拉至袋口,菇房温度控制13-16℃,空气相对湿度80%,光照强度500-1000勒克司,促进原基形成;与此同时,二氧化碳浓度超过2000ppm,就得通风,补氧,由时间控制器设定补风风扇运转时间,控制补氧量,工厂化生产湿度控制通过地面拨水或超声波震荡雾化,维持出菇房的湿度,防止打开的栽培袋口后料面失水过甚,原基难以形成。栽培依据出菇期间每天的天气预报和出菇库内菇体发育情况,调整雾化时间;

第3-7天:维持温度13-16℃,实时观察菌包内菌丝的生长状况,在8天时通过上述的温度刺激、搬动刺激(机械刺激)、光照刺激,突然获得大量氧气的刺激,在袋面上会看到有白色水珠涌出,水珠出现是原基形成先兆,此时涌出的水珠是淡象牙黄色或白色;

(2)控制菇蕾数阶段

第9天:去掉套环,此时二氧化碳浓度保持在5000-7000ppm,目的是使空间的二氧化碳浓度提高,从而达到抑制比较弱小的菇蕾,通过控制二氧化碳浓度适当的控制菇蕾数;

第10-12天:温度13-16℃视菇蕾情况,加强保湿,此时是出菇管理的一个重要阶段,二氧化碳浓度太高,子实体会委软;氧气太足了,菌盖容易展开,加快子实体老化,影响到产量;

(3)人工疏蕾,去弱存强

第13-14天:温度13-16℃,第12天菇蕾顺利发育至6-8厘米,此时进入人工疏蕾期,用专用小刀,去弱留强,不能够留的过多,营养供应分散,商品菇的比例减少;

(4)促进菇柄伸长

第15天:温度13-16℃,注意保湿,菇蕾形成后,将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6000-8000ppm左右,其目的是促使菇柄拉长,一般第15天就可以达到所需要长度;

(5)培育定型菇

第16天:温度降至13-16℃,开始采菇;

本度比例生产的杏鲍菇的出菇效果图如图2所示,由图2可以看出,本对比例生产的杏鲍菇个体大小不一,整齐度不高,统一采收后平均单个子实体重为250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