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富硒猴头菇的种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550066发布日期:2018-09-28 23:50阅读:131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猴头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富硒猴头菇的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猴头菇又叫猴头菌,只因外形酷似猴头而得名,猴蘑、猴头和猴菇是中国传统的名贵菜肴,肉嫩、味香、鲜美可口,是四大名菜(猴头、熊掌、燕窝、鱼翅)之一,有“山珍猴头、海味鱼翅”之称,这种齿菌科的菌类,菌伞表面长有毛茸状肉刺,长约1~3厘米,它的子实体圆而厚,新鲜时白色,干后由浅黄至浅褐色,基部狭窄或略有短柄,上部膨大,直径3.5~10厘米,远远望去似金丝猴头,故称“猴头菇”,又像刺猬,故又有“刺猬菌”之称,猴头菌是鲜美无比的山珍,菌肉鲜嫩,香醇可口,有“素中荤”之称,但现有的猴头菇其含硒量少,降低了其食用价值,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富硒猴头菇的种植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富硒猴头菇的种植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富硒猴头菇的种植方法,其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养菇房的建设;

b、液体富硒培养基和固体富硒培养基的制备;

c、对栽培基质原料进行干燥、破碎和腐熟处理后,调节ph至3~4,装袋后灭菌得到富硒栽培基质;

d、发酵床的准备和接种;

e、猴头菇的培育;

f、猴头菇的采收。

优选的,所述养菇房的建设方式为:选择土壤肥沃、杂石较少、坡度平缓的地面搭建菇房,菇房设置有通风口,使用前第2~3天对菇房的泥地进行翻动疏松,深翻15~20cm,用质量浓度3~5%石灰水对地面进行喷洒,然后开启紫外线灯照射5~8小时进行杀菌,等菇房温度降至常温后,通风3~5小时,次日打开所有通风口,自然通风,整畦,畦宽0.6~0.8米、长1.1~1.2米,畦与畦之间留有0.8~1.2米的过道。

优选的,所述液体富硒培养基的制备方式为:向发酵罐内加入土豆粉3.5%、麸皮粉3.5%、玉米粉3.0%、糖1.2%、葡萄糖0.5%、亚硒酸钠5mg/kg、磷酸二氢钾100g、硫酸镁50g和水100l,并进行装罐、灭菌和冷却;固体富硒培养基由硒酵母片、硒酸氨基酸稀土、亚硒酸钠、花生壳、酒糟粉、富硒米糠、玉米份和麸皮组成,且其重量份数的组分为:硒酵母片8~15份;硒酸氨基酸稀土7~12份;亚硒酸钠5~7份;花生壳15~25份;酒糟粉3~7份;富硒米糠30~50份;玉米份8~15份;麸皮10~20份;同时固体富硒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①、将硒酵母片、硒酸氨基酸稀土和富硒米糠在烈日暴晒后收集;②、将花生壳、玉米份和麸皮混合均匀后晾干;③、将亚硒酸钠和酒糟粉以及硒酵母片、硒酸氨基酸稀土和富硒米糠加入花生壳、玉米份和麸皮的混合料中进行混合均匀后装瓶;④、将装瓶后的固体富硒培养基在80~100度的烘箱内灭菌8小时。

优选的,接种时,先将装有猴头菇母种的瓶口打开,用酒精灯的火焰封口,然后再将菌袋解开,用接种钩迅速取出猴头菇母种接入菌袋内,且每袋接种量约为23~45g,接完种后,在菌袋的袋口处塞一个棉团,并扎好菌袋,随后将猴头菇母种的菌种植入固体富硒培养基中,且菇房内温度控制在20~25℃,空气湿度控制在60~66%,通风量为105±5m3/h,初始ph值为7.0,发酵6~8天后对固体富硒培养基表面长满的菌丝进行催蕾出菇处理。

优选的,所述催蕾出菇包括:白天提高菇房温度,夜间降低菇房温度,并反复操作3~4天,形成菇蕾。

优选的,所述猴头菇的培育包括:等到固体富硒培养基出现发白缺水现象,立即用洒水枪对培养基喷洒液体富硒培养基,并用另一个洒水枪对菇房进行洒水,直至菇房的含水量达到85~95%即可,并保持温度在28~32℃,8~12天后有猴头菇冒出固体富硒培养基后,将白天温度控制在35~38℃,夜间温度控制在23~26℃。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采用液体富硒培养基和固体富硒培养基共同对猴头菇进行培养,可有效提高猴头菇的硒含量,提高了猴头菇的食用价值,同时本方法可充分利用资源,整个种植过程无多余废料生成,提高了种植户自身利益,适宜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方法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一种富硒猴头菇的种植方法,其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养菇房的建设;

b、液体富硒培养基和固体富硒培养基的制备;

c、对栽培基质原料进行干燥、破碎和腐熟处理后,调节ph至3~4,装袋后灭菌得到富硒栽培基质;

d、发酵床的准备和接种;

e、猴头菇的培育;

f、猴头菇的采收。

养菇房的建设方式为:选择土壤肥沃、杂石较少、坡度平缓的地面搭建菇房,菇房设置有通风口,使用前第2~3天对菇房的泥地进行翻动疏松,深翻15~20cm,用质量浓度3~5%石灰水对地面进行喷洒,然后开启紫外线灯照射5~8小时进行杀菌,等菇房温度降至常温后,通风3~5小时,次日打开所有通风口,自然通风,整畦,畦宽0.6~0.8米、长1.1~1.2米,畦与畦之间留有0.8~1.2米的过道。

液体富硒培养基的制备方式为:向发酵罐内加入土豆粉3.5%、麸皮粉3.5%、玉米粉3.0%、糖1.2%、葡萄糖0.5%、亚硒酸钠5mg/kg、磷酸二氢钾100g、硫酸镁50g和水100l,并进行装罐、灭菌和冷却;固体富硒培养基由硒酵母片、硒酸氨基酸稀土、亚硒酸钠、花生壳、酒糟粉、富硒米糠、玉米份和麸皮组成,且其重量份数的组分为:硒酵母片8~15份;硒酸氨基酸稀土7~12份;亚硒酸钠5~7份;花生壳15~25份;酒糟粉3~7份;富硒米糠30~50份;玉米份8~15份;麸皮10~20份;同时固体富硒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①、将硒酵母片、硒酸氨基酸稀土和富硒米糠在烈日暴晒后收集;②、将花生壳、玉米份和麸皮混合均匀后晾干;③、将亚硒酸钠和酒糟粉以及硒酵母片、硒酸氨基酸稀土和富硒米糠加入花生壳、玉米份和麸皮的混合料中进行混合均匀后装瓶;④、将装瓶后的固体富硒培养基在80~100度的烘箱内灭菌8小时。

接种时,先将装有猴头菇母种的瓶口打开,用酒精灯的火焰封口,然后再将菌袋解开,用接种钩迅速取出猴头菇母种接入菌袋内,且每袋接种量约为23~45g,接完种后,在菌袋的袋口处塞一个棉团,并扎好菌袋,随后将猴头菇母种的菌种植入固体富硒培养基中,且菇房内温度控制在20~25℃,空气湿度控制在60~66%,通风量为105±5m3/h,初始ph值为7.0,发酵6~8天后对固体富硒培养基表面长满的菌丝进行催蕾出菇处理。

催蕾出菇包括:白天提高菇房温度,夜间降低菇房温度,并反复操作3~4天,形成菇蕾。

猴头菇的培育包括:等到固体富硒培养基出现发白缺水现象,立即用洒水枪对培养基喷洒液体富硒培养基,并用另一个洒水枪对菇房进行洒水,直至菇房的含水量达到85~95%即可,并保持温度在28~32℃,8~12天后有猴头菇冒出固体富硒培养基后,将白天温度控制在35~38℃,夜间温度控制在23~26℃。

使用时,采用液体富硒培养基和固体富硒培养基共同对猴头菇进行培养,可有效提高猴头菇的硒含量,提高了猴头菇的食用价值,同时本方法可充分利用资源,整个种植过程无多余废料生成,提高了种植户自身利益,适宜推广。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