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水稻间作梭鱼草控制水稻纹枯病和稻丛卷叶螟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143427发布日期:2018-12-05 15:37阅读:24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利用生态农业与生物多样性栽培控制水稻病虫害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利用水稻间作梭鱼草控制水稻纹枯病和稻丛卷叶螟的方法。

背景技术

水稻是人类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世界上大约有50%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在中国,水稻种植面积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5%左右,我国60%以上人口以稻米为主食。为了满足粮食生产需求和经济发展,水稻常规种植多为大面积单一化和集约化生产,而目前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稻飞虱等大面积发生,且是制约水稻生产的主要因素,病虫害的化学防治仍是农民选择的主要方法。这种长期依赖大量化肥和农药投入以及品种单一化种植的生产方式已逐渐导致土壤退化、农田环境污染、病虫草害抗性增加和农业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因而探索减少化肥与农药投入的水稻生产模式,以及利用生物多样性来控制农业有害生物危害并提高稻米质量已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大量研究表明,合理的间作除了可以优化农田生态系统布局,更加充分地利用光、热、水、肥等资源,带来明显的产量优势和更大的土地利用效率外,还在于突破单一作物种植对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和提高生物多样性,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及其经济性。

梭鱼草(pontederiacordatal.)别名海寿花,雨久花科,多年生挺水或湿生草本植物,具有根系发达、生物量大、花期长等特点,原产北美,引入我国后各地区均可栽培,常广泛用于园林美化;又因具有耐污染和净化能力强特点,也常用于污染河流的修复,是一种较有前途的水生观赏植物。目前尚无报道梭鱼草与水稻存在共同病害,且通过在水稻田中间作梭鱼草的生态农业种植方式来控制稻田病害还未见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水稻病害防控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利用水稻间作梭鱼草控制水稻纹枯病和稻丛卷叶螟的方法。该方法通过水稻与梭鱼草间作种植,使水稻和梭鱼草在田间存在共生互作期,从而达到利用作物多样性栽培控制水稻病虫害的目的,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旨在提供一种环境友好型的水稻病虫害防控技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方案予以实现的:

一种利用水稻间作梭鱼草控制水稻纹枯病与稻丛卷叶螟的方法,在稻田中按照间作方式种植水稻和梭鱼草,通过梭鱼草和水稻的共生互作效应(包括稻田小气候效应、物理屏障效应、化感作用效应、非寄主稀释效应等)起到控制水稻纹枯病和稻丛卷叶螟的作用。

水稻和梭鱼草的间作比例及结构会影响二者共生互作效应的强弱,优选地,所述水稻与梭鱼草间作种植的比例为4∶2或5∶2,即每种植4行水稻再紧接种植2行梭鱼草或每种植5行水稻再紧接种植2行梭鱼草。更优选地,述水稻与梭鱼草的种植的比例为4∶2,即每种植4行水稻再紧接种植2行梭鱼草。

优选地,所述水稻种植带与梭鱼草种植带之间的间距为36~44cm;所述水稻秧苗移栽株行距为22~28cm×18~22cm,梭鱼草苗移栽株行距均为36~44cm×36~44cm。更优选地,所述水稻种植带与梭鱼草种植带之间的间距为40cm;所述水稻秧苗移栽株行距为25cm×20cm,梭鱼草苗移栽株行距均为40cm×40cm。

优选地,水稻与梭鱼草间作的水分管理方法为:在水稻移栽后至水稻有效分蘖期,坚持浅水移栽薄水分蘖,至水稻苗脱水搁田,至孕穗前以浅湿灌溉为主,孕穗期前后采用水层灌溉,灌浆期以浅湿灌溉为主,为兼顾水稻与梭鱼草的生长需要,应保持土壤湿润不开裂,水稻成熟前灌好最后一次“跑马水”,避免过早断水,影响籽粒充实,降低品质。水稻收获后及时灌水回田。

优选地,水稻和梭鱼草间作的日常施肥管理方法为:平整稻田后或水稻移栽前20天施基肥,并在水稻移栽前7天栽种株高20~30cm的梭鱼草幼苗。

优选地,所述浅水灌溉的水层为1~2cm;所述浅湿灌溉的水层为0~1cm;所述孕穗期采用的水层不超过4cm。

优选地,所述基肥为有机肥,且只在水稻移栽前施用一次,基肥施用量为每667m2施腐熟鸡粪200~250kg,之后的水稻各生长周期均不再追肥,不施用防控病虫害的化学农药,但施用适量的除草剂和杀螺剂。优选地,所述水稻生育期为125~135天的中晚熟水稻品种,所述梭鱼草为适合在河道、池塘与人工湿地等水环境下种植的梭鱼草品种。更优选地,所述水稻品种为黄华占;梭鱼草品种为佛山市高明区田园水生植物场的梭鱼草(pontederiacordatal.);但本发明所属的水稻和梭鱼草并不局限于以上几种,只要是生育期为125~135天的中晚熟水稻品种都适用于本发明,只要适合在河道、池塘与人工湿地等水环境下种植的梭鱼草品种都适用于本发明。

优选地,在水稻成熟时收获水稻,再刈割收获梭鱼草,一方面可将其售卖于花卉园林市场,获得其经济价值;另一方面,刈割后梭鱼草可再生反复使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水稻间作梭鱼草来控制水稻纹枯病和稻纵卷叶螟的方法,改变了传统的水稻和梭鱼草的单作生产方式,有效地替代了防控水稻纹枯病和卷叶螟的化学农药的使用,有利于保障农产品安全生产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本发明属于环境友好型生态技术,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大田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本发明处理下水稻纹枯病病情指数低于水稻单作生产,在早稻分蘖中期、晚稻分蘖中期与末期纹枯病病情指数分别比同时期单作栽培的水稻低26.25%、46.18%和39.18%,表明水稻与梭鱼草间作对水稻纹枯病的发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本发明处理下稻丛卷叶螟病叶率均低于水稻单作生产,在早晚稻分蘖中期与分蘖末期的稻纵卷叶螟病叶率与水稻单作生产差别不大,但均有降低卷叶螟病叶率的趋势,且在早晚稻的抽穗期稻丛卷叶螟病叶率分别比同时期单作栽培的水稻低33.84%和32.68%,表明间作栽培模式对稻纵卷叶螟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

(3)本发明中的水稻和梭鱼草在我国种植方便容易,操作简便,无需复杂的程序,便于农民在田间操作,便于实际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水稻与梭鱼草间作对水稻纹枯病的控制效果。

图2.水稻与梭鱼草间作对稻纵卷叶螟的控制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除非特别说明,本发明采用的试剂、设备为本技术领域的常规试剂和设备。

实施例1

本实例选取的水稻品种为黄华占(湘审稻2007018),梭鱼草品种购置于佛山市高明区田园水生植物场,于早稻期间进行种植。本研究分为三个实验处理,其中a处理为水稻单作处理,b处理为梭鱼草单作处理,c处理则采用水稻和梭鱼草间作种植方式。除了在翻地时施加基肥且日常水分管理一致,三个实验处理在正常水稻生长周期中均不施加其他化肥、农药,每个处理各三次重复,且按随机区组排列。

实验处理a、b、c的具体生产管理操作过程如下:

1、水稻和梭鱼草种植:

整地,准备种植水稻和梭鱼草:水稻育秧,平整稻田。水稻移栽前20天左右施基肥,基肥施用标准为每667m2施腐熟鸡粪211.75kg,而后在水稻移栽前7天移栽株高20cm的梭鱼草幼苗;水稻秧苗和梭鱼草按4∶2间作种植,即每4行水稻间作种植2行梭鱼草;所述水稻种植带与梭鱼草种植带之间的间距为40cm;所述水稻秧苗移栽株行距为25cm×20cm,梭鱼草苗移栽株行距均为40cm×40cm。

2、水分管理:

(1)水稻单作区早期时以浅水移栽薄水分蘖,至苗脱水搁田,至孕穗前以浅湿灌溉为主,孕穗期前后采用水层灌溉,灌浆期以浅湿灌溉为主,此后灌水量逐渐减少,并保持土壤湿润不干燥开裂即可;所述浅水灌溉的水层为2cm;所述浅湿灌溉的水层为1cm;所述孕穗期采用的水层不超过4cm。

(2)梭鱼草单作区,因其繁殖能力强,在整个生长周期保持土壤湿润不干燥开裂即可,可保持浅水位1cm或保持在3~10cm均可。

(3)水稻与梭鱼草间作种植区,主要根据水稻生长需求保持相应水位即可,在水稻移栽后至水稻有效分蘖期,坚持浅水移栽薄水分蘖,至水稻苗脱水搁田,至孕穗前以浅湿灌溉为主,孕穗期前后采用水层灌溉,灌浆期以浅湿灌溉为主,为兼顾水稻与梭鱼草的生长需要,应保持土壤湿润不开裂,水稻成熟前灌好最后一次跑马水,避免过早断水,影响籽粒充实,降低品质。水稻收获后及时灌水回田。

3、日常施肥管理:

平整稻田后或水稻移栽前20天施基肥,只施一次基肥且为有机肥,标准为每667m2施腐熟鸡粪211.75kg,之后的各生长周期均不再追肥。水稻单作、梭鱼草间作及水稻与梭鱼草间作的施肥方法均按上述施用标准处理。

4、收获:

待水稻成熟后先收获水稻,再刈割收获梭鱼草,一方面可将其售卖于花卉园林市场,获得其经济价值;另一方面,刈割后梭鱼草可再生反复使用。

图1中a图为早稻期间水稻与梭鱼草间作对水稻纹枯病控制效果。本发明处理下,在早稻的分蘖末期与抽穗期的纹枯病病情指数与水稻单作生产差别不大,但在分蘖中期时,水稻间作栽培方式下的纹枯病病情指数比同时期单作栽培的水稻降低了26.25%,表明稻田间作梭鱼草对水稻纹枯病的发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图2中a图为早稻期间水稻与梭鱼草间作对水稻稻纵卷叶螟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在早稻的分蘖中期与分蘖末期的稻纵卷叶螟病叶率与水稻单作生产差别不大,但有降低卷叶螟病叶率的趋势,且在抽穗期稻纵卷叶螟病叶率比同时期单作栽培的水稻显著降低了33.84%,表明间作栽培模式对稻纵卷叶螟具有明显的的控制效果。

实施例2

本实例选取的水稻品种为黄华占(湘审稻2007018),梭鱼草品种购置于佛山市高明区田园水生植物场,于晚稻期间进行种植。

1、水稻和梭鱼草种植:

整地,准备种植水稻和梭鱼草:水稻育秧,平整稻田。水稻移栽前20天左右施基肥,基肥施用标准为每667m2施腐熟鸡粪211.75kg,而后在水稻移栽前7天移栽株高20cm的梭鱼草幼苗;水稻秧苗和梭鱼草按4∶2间作种植,即每4行水稻间作种植2行梭鱼草;所述水稻种植带与梭鱼草种植带之间的间距为40cm;所述水稻秧苗移栽株行距为25cm×20cm,梭鱼草苗移栽株行距均为40cm×40cm。

2、水分管理:

(1)水稻单作区早期时以浅水移栽薄水分蘖,至苗脱水搁田,至孕穗前以浅湿灌溉为主,孕穗期前后采用水层灌溉,灌浆期以浅湿灌溉为主,此后灌水量逐渐减少,并保持土壤湿润不干燥开裂即可;所述浅水灌溉的水层为1cm;所述浅湿灌溉的水层为1cm;所述孕穗期采用的水层不超过4cm。

(2)梭鱼草单作区,因其繁殖能力强,在整个生长周期保持土壤湿润不干燥开裂即可,可保持浅水位1cm或保持在3~10cm均可。

(3)水稻与梭鱼草间作种植区主要根据水稻生长需求保持相应水位即可,在水稻移栽后至水稻有效分蘖期,坚持浅水移栽薄水分蘖,至水稻苗脱水搁田,至孕穗前以浅湿灌溉为主,孕穗期前后采用水层灌溉,灌浆期以浅湿灌溉为主,为兼顾水稻与梭鱼草的生长需要,应保持土壤湿润不开裂,水稻成熟前灌好最后一次跑马水,避免过早断水,影响籽粒充实,降低品质。水稻收获后及时灌水回田。

3、日常施肥管理:

平整稻田后或水稻移栽前20天施基肥,只施一次基肥且为有机肥,标准为每667m2施腐熟鸡粪211.75kg,之后的各生长周期均不再追肥。水稻单作、梭鱼草间作及水稻与梭鱼草间作的施肥方法均按上述施用标准处理。

4、收获:

待水稻成熟后先收获水稻,再收获梭鱼草并将其售卖于花卉园林市场,获得其经济价值。梭鱼草刈割后可再生反复使用。

图1中b图为晚稻期间水稻与梭鱼草间作对水稻纹枯病控制效果。结果表明,水稻和梭鱼草间作处理下水稻纹枯病病情指数低于水稻单作。水稻单作栽培方式下,在分蘖中期与分蘖末期纹枯病病情指数比同时期单作栽培的水稻降低了46.18%和39.18%,表明稻田间作梭鱼草对水稻纹枯病的发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图2中b图为晚稻期间水稻与梭鱼草间作对水稻稻纵卷叶螟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在晚稻的分蘖中期与分蘖末期的稻纵卷叶螟病叶率与水稻单作生产差别不大,但有降低卷叶螟病叶率的趋势,且在抽穗期稻纵卷叶螟病叶率比同时期单作栽培的水稻显著降低了32.68%,表明间作栽培模式对稻纵卷叶螟具有明显的的控制效果。

实施例3

本实例选取的水稻品种为黄华占(湘审稻2007018),梭鱼草品种购置于佛山市高明区田园水生植物场,分别于早稻、晚稻期间进行两季种植。

1、水稻和梭鱼草种植:

整地,准备种植水稻和梭鱼草:水稻育秧,平整稻田。水稻移栽前20天左右施基肥,基肥施用标准为每667m2施腐熟鸡粪250kg,而后在水稻移栽前7天移栽株高25cm的梭鱼草幼苗;水稻秧苗和梭鱼草按5∶2间作种植,即每5行水稻间作种植2行梭鱼草;所述水稻种植带与梭鱼草种植带之间的间距为40cm;所述水稻秧苗移栽株行距为25cm×20cm,梭鱼草苗移栽株行距均为40cm×40cm。

2、水分管理:

(1)水稻单作区早期时以浅水移栽薄水分蘖,至苗脱水搁田,至孕穗前以浅湿灌溉为主,孕穗期前后采用水层灌溉,灌浆期以浅湿灌溉为主,此后灌水量逐渐减少,并保持土壤湿润不干燥开裂即可;所述浅水灌溉的水层为1cm;所述浅湿灌溉的水层为1cm;所述孕穗期采用的水层不超过4cm。

(2)梭鱼草单作区,因其繁殖能力强,在整个生长周期保持土壤湿润不干燥开裂即可,可保持浅水位1cm或保持在3~10cm均可。

(3)水稻与梭鱼草间作种植区主要根据水稻生长需求保持相应水位即可,在水稻移栽后至水稻有效分蘖期,坚持浅水移栽薄水分蘖,至水稻苗脱水搁田,至孕穗前以浅湿灌溉为主,孕穗期前后采用水层灌溉,灌浆期以浅湿灌溉为主,为兼顾水稻与梭鱼草的生长需要,应保持土壤湿润不开裂,水稻成熟前灌好最后一次跑马水,避免过早断水,影响籽粒充实,降低品质。水稻收获后及时灌水回田。

3、日常施肥管理:

平整稻田后或水稻移栽前20天施基肥,只施一次基肥且为有机肥,标准为每667m2施腐熟鸡粪250kg,之后的各生长周期均不再追肥。水稻单作、梭鱼草间作及水稻与梭鱼草间作的施肥方法均按上述施用标准处理。

4、收获:待水稻成熟后先收获水稻,再收获梭鱼草并将其售卖于花卉园林市场,获得其经济价值。

本实施例对水稻纹枯病与稻纵卷叶螟均具有明显控制效果,已在大田试验中得到验证。

实施例4

一种利用水稻间作梭鱼草控制水稻纹枯病和稻丛卷叶螟的方法,步骤同实施例1的c处理,与c处理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水稻秧苗和梭鱼草按8∶2间作种植。本实施例处理下,在分蘖中期时,水稻间作栽培方式下的纹枯病病情指数比同时期单作栽培的水稻降低了大约16%以下;在抽穗期稻纵卷叶螟病叶率比同时期单作栽培的水稻降低了大约20%以下。

实施例5

一种利用水稻间作梭鱼草控制水稻纹枯病和稻丛卷叶螟的方法,步骤同实施例2,与实施例2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水稻秧苗和梭鱼草按10∶2间作种植。本实施例处理下,与水稻单作相比,在某些生育期纹枯病病情指数和稻纵卷叶螟病叶率存在一定的降低趋势,但未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