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宜春、秋季栽培的平菇品种的选育方法和栽培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750862发布日期:2019-01-29 16:50阅读:908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宜春、秋季栽培的平菇品种的选育方法和栽培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平菇的选育方法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宜春、秋季栽培的平菇品种的选育方法和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平菇又名糙皮侧耳,属真菌界、担子菌门、层菌纲、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平菇具有肉质肥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等特点,是一种营养与药用价值俱佳的保健食品。

优良的平菇品种具有商品性状优、生物学效率高等特点,可以为平菇的栽培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公布号为cn107034147a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工厂化瓶栽平菇品种的选育方法,其是以高产菌株p99和野生菌株ny-2为亲本菌株,通过单孢杂交方法选育得到一黑色、无柄、菌盖厚、韧性好的菌株品种,该菌株的出菇整齐度和生物学效率高,但出菇温度范围较窄,为12~15℃。

受限于以上较窄的出菇温度,以上菌株在华北地区栽培时,由于出菇温度范围与华北地区的气候条件不相适应,往往需要相应的温度调节措施,导致平菇栽培的管理难度大,经济效益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宜春、秋季栽培的平菇品种的选育方法,从而解决现有平菇品种的出菇温度范围较窄的问题。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宜春、秋季栽培的平菇品种的栽培方法,从而解决现有平菇品种的栽培方法存在的管理难度大、经济效益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适宜春、秋季栽培的平菇品种的选育方法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适宜春、秋季栽培的平菇品种的选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以驻9703和野生菌株5651为亲本,通过单孢杂交选育杂交菌株,再经初筛、复筛,得到适宜春、秋季栽培的平菇品种。

本发明提供的适宜春、秋季栽培的平菇品种的选育方法,以灰色、菇型好、菇盖厚、菌柄长的驻9703,和深灰色、菌丝生长速度快、菌柄短、产量高、菌盖边缘薄的5651野生菌株为亲本,通过单孢杂交方法选育得到广温型、长势强、抗杂能力强的优良菌株,该菌株适宜春、秋季栽培,出菇早、出菇期长,商品性状优良,生物学效率高,有利于实现平菇栽培的高产高效。

为获得更好的单孢杂交效果,进一步获得长势强的杂交菌株,优选的,单孢杂交选育杂交菌株的具体操作为:从驻9703和野生菌株5651亲本中,依次进行孢子收集、孢子分离和单孢杂交,单孢杂交后淘汰掉菌丝长势慢的杂交品种,选育得到菌丝长势快的杂交品种。

为使孢子的收集更加简单、高效,优选的,所述孢子收集包括以下步骤:在一水平放置的纸袋内平放一张孢子收集纸,将种菇菌盖的菌褶向下放置在孢子收集纸上,在20~25℃放置12~16h,在孢子收集纸的表面上得到孢子。

为得到更具亲本代表性的孢子,优选的,所述孢子分离包括以下步骤:将孢子和水混合均匀,得到孢子液;将孢子液涂布到培养基上进行萌发,得到单菌落,挑取单菌落进行转接培养,通过单核菌丝镜检得到单孢。

为了获得与亲本具有遗传差异的杂交菌株,提高筛选效率,优选的,所述初筛是通过拮抗试验筛选出与亲本具有遗传差异的特异性杂交菌株。

为获得生物学效率更高的杂交菌株,优选的,所述复筛是通过出菇培养筛选出生物学效率高的平菇品种。

利用驻9703和野生菌株5651亲本的优选,可获得广温型、抗杂能力强的优良菌株。所得优良菌株的出菇温度为8~30℃,生物学效率达到75%以上,在春秋季栽培时出菇早、出菇期长,非常适用于河南地区平菇的高产高效栽培。

本发明的适宜春、秋季栽培的平菇品种的栽培方法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适宜春、秋季栽培的平菇品种的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以驻9703和野生菌株5651为亲本,通过单孢杂交选育杂交菌株,再经初筛、复筛,得到适宜春、秋季栽培的平菇品种;

2)在栽培料上接种步骤1)得到的平菇品种,然后进行培养。

本发明提供的适宜春、秋季栽培的平菇品种的栽培方法,所得品种在相同培养条件下,具有更广的出菇温度范围,且该出菇温度范围与华北地区的温度气候条件相适宜,降低了平菇栽培时的温度管理难度;该平菇品种还具有出菇早、出菇期长的特点,相应的栽培方法可实现平菇栽培的高产高效。

为提高平菇栽培的生物学效率,促进平菇的快速生长,优选的,步骤2)中,所述栽培料由水和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组成:玉米芯80%,麸皮15%,豆粕3%,石灰2%。从更进一步提高生物学效率出发,优选的,步骤2)中,所述栽培料由水和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组成:玉米芯63%,棉籽壳20%,麦麸10%,尿素1%,钙镁磷肥4%,石灰2%。

为更进一步提高平菇的栽培效率,促进平菇的快速生长,优选的,步骤2)中,培养时,环境湿度为80~90%,二氧化碳浓度在0.065%以下。

附图说明

图1为采用本发明实施例的选育方法得到的平菇品种的出菇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以下实施例中,亲本菌株驻9703,为河南省驻马店市农科院1997年采集的野生种;亲本菌株5651,为野生菌株,从山东泰安农科院引进。

本发明的适宜春、秋季栽培的平菇品种的选育方法的实施例,采用以下步骤:

1)孢子收集:以驻9703、5651为亲本菌株,采用熟料栽培,挑选第一茬菇长势良好、出菇整齐、菇型圆整、颜色均匀的整朵子实体为种菇,七成熟采收。挑选单个菌盖收集孢子,在一纸袋内平放一张干燥、洁净、灭菌过的有色纸,将菌盖的菌褶向下放置在有色纸上,在20~25℃放置12~16h,即可在有色纸表面上形成一层灰白色孢子印,去掉子实体留下孢子待用。

2)单孢分离:采用一步稀释法,取0.1mm×0.1mm孢子直接放入400ml无菌水中,摇匀后吸取1ml涂布到直径为9cm的含pda培养基的培养皿中,在25℃培养5天后,孢子萌发形成单菌落,用1μl的枪头,在孢子萌发处垂直打孔,挑取单菌落,移入新的pda培养基上,在25℃培养3~5天后进行单核菌丝镜检。

对移入新的pda培养基的单菌落进行编号,驻9703简称a,挑取单菌落100个,编号为a(1~100);5651简称w,挑取单菌落90个,编号为w(1~90)。驻9703菌落镜检后获得单孢20个;5651菌落镜检后获得单孢15个。

3)单孢杂交:分别挑选菌丝旺盛的亲本单孢子,转接至pda培养基上,两两进行杂交,在25℃条件下,培养5~7天。

4)杂交子挑选及鉴定:两个品种单核菌丝生长、交融,挑取两单孢交融处菌丝,镜检是否有锁状联合,对有锁状联合的再转接培养。

镜检共获得55个杂交子,对杂交子转接培养,淘汰菌丝萌发慢、生长纤弱、长速较慢的9个杂交子。

5)拮抗初筛:将菌丝生长较好的46个杂交子分别与其亲本进行拮抗试验,即将亲本菌丝块接种到培养皿中心位置,周围接种3个不同杂交子菌丝块,25℃培养7d,观察杂交子菌丝与亲本之间有无拮抗线。结果有19个杂交子与其亲本菌丝没有明显拮抗线,27个杂交子与双亲有明显拮抗线,说明菌株间的体细胞不亲和,具有一定的遗传差异,以该27个杂交子进入后续出菇筛选试验。

按步骤2)的编号规则,27个杂交菌株的编号如表1所示。

表1经拮抗初筛筛选出的杂交菌株编号

6)栽培小试:将拮抗初筛筛选出的27个杂交菌株进行小试出菇试验。出菇试验采用熟料栽培,将栽培料装入宽×长×厚为17cm×35cm×0.005cm的聚乙烯袋中,套环封口,每袋装干料500g,每个杂交菌株接种15袋,菌丝满袋后,移入出菇棚,按照常规方式出菇管理(棚内温度一般在15-25℃之间,出菇期间光照控制在200lx以下),观察出菇整齐度,子实体性状,计算前三茬菇产量,筛选出优势菌株继续试验。

在27个杂交后代中,有6个没有形成原基,其余21个长出原基,长出原基的杂交菌株是具有结实性的双核体,这21个杂交菌株中,有7个出菇畸形,4个商品性状差(表现为菌盖薄、菌柄长、菇蕾少),剩余10个出菇正常,且表现为菌丝洁白、致密、菇形好、菇柄短、菌盖灰色、灰白色,生物学效率达到50%以上,具体如表2所示。

表2经栽培小试筛选出的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表2中,通过比较菌丝生长速度、菌丝长势、生物学效率、子实体颜色、菌柄直径和长度、菌盖宽度和厚度等指标,筛选出a20w8为最优杂交菌株,其具有菌丝生长快、长势好,生物学效率高,灰白色,菌柄短的特点。

本发明的适宜春、秋季栽培的平菇品种的栽培方法的实施例,采用以下步骤:

1)按照重量百分比将玉米芯63%,棉籽壳20%,麦麸10%,尿素1%,钙镁磷肥4%,石灰2%混合均匀,按料水比1:1.2加水搅拌至含水率为65%左右,100℃常压灭菌12h,得到栽培料。

2)使用塑料袋盛装栽培料后,一端解口接种,另一端打孔接种。

3)在室温(一般在25~28℃之间)、二氧化碳浓度在0.065%以下、光照在200lx以下的条件下进行培养。

试验例1

本试验例研究温度对驻研2号(a20w8)菌丝生长的影响。选取生长状况良好的驻研2号菌种,接入pda培养基中心,待菌丝长到直径为4cm时,用直径为0.5cm的打孔器,在菌落边沿打孔取菌块进行菌丝生长温度试验。试验以pda培养基为供试培养基,接种后用封口膜封好培养皿边沿,然后将密封好的培养皿分别置于5℃、10℃、15℃、20℃、25℃、30℃、35℃、40℃的培养箱中培养,每个温度培养条件下设置三个重复试样,每天记录菌丝生长数据,用游标卡尺测量菌丝生长的长度,并记录菌丝生长的长势。

结果表明,驻研2号的菌丝生长温度为4~35℃,致死温度为40℃,耐低温为3℃,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最适生长温度为25℃。

试验例2

本试验例进行品种比较试验。

以相同栽培配方(干料质量比组成为:玉米芯80%、麸皮15%、豆粕3%、石灰2%;栽培料控制含水量为65%左右),对当地主栽品种和亲本进行对比试验,采用宽22cm×长45cm×厚0.0035cm的塑料袋作为容器,每袋装栽培料1kg,每个品种接种60袋,菌丝满袋并有10%的菌袋现菇蕾时,移入出菇棚,常规出菇管理,子实体7~8成熟时采收,观察出菇整齐度,子实体性状,测产量,计算生物学效率,结果如表3所示。

表3品种比较试验结果

由表3的试验结果可知,驻研2号的生物学效率最高,与对照及亲本差异极显著,菌丝洁白浓密,长势强;菌盖呈灰白色,厚度达到0.7cm。

以下对驻研2号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进行说明。

1、生物学特性:如图1所示的驻研2号出菇照片,可以看出其子实体叠生,朵大型好;菌盖贝壳型,色泽受温度影响,低温下深灰色,高温下浅灰色,直径为6~12cm,平均直径约9cm,厚度为0.6~1.6cm,平均厚度约1.3cm;菌柄细长,春季出菇时菌柄较短、粗、质地中等,长度为3~8cm,一般为5cm左右,直径平均为1.5~2.1cm。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4~35℃,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温度为25℃。出菇温度范围为8~30℃,适宜出菇温度为15~25℃。在适宜培养条件下,6天长满直径为90mm的培养皿。菌落洁白、浓密、绒毛状,边缘整齐,气生菌丝发达,无色素分泌。

2、栽培料基础配方及优选配方

基础配方:由水和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组成:玉米芯80%,麸皮15%,豆粕3%,石灰2%;基础配方的含水量为65%。

优选配方:由水和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组成:玉米芯63%,棉籽壳20%,麦麸10%,尿素1%,钙镁磷肥4%,石灰2%;优选配方的含水量为65%。

栽培采用聚乙烯袋两端接种法,聚乙烯袋的尺寸为宽22cm×长45cm×厚0.0035cm,一端解口接种,另一端打孔接种,28~30天长满,长满后15~25℃培养5天左右现蕾出菇,基础配方的生物学效率为75%~100%,优选配方的生物学效率为80%~100%。

3、出菇管理

①发菌完成后,及时给予增湿和开口通风。

②出第二潮菇以后,适量补水可提高产量。

③子实体形成对温差刺激敏感,昼夜温差大于5℃形成原基量较大。

④出菇期间光照控制在200lx以下,有利于子实体色泽亮丽。

⑤适宜栽培地区和接种季节:适宜在河南全省春、秋两季栽培。

4、该品种的优缺点及防范措施

优点:颜色黑色,菌盖厚,韧性强,耐运输,出菇较集中,菌盖大小均匀,商品性好,适宜出菇温度为15~25℃,适宜于熟料或发酵料栽培,主料可选择棉籽壳、玉米芯,优选高氮源配方。春季、秋季栽培时,与本地区其他常规品种(灰美、99、650、831)相比,出菇早,出菇期长。

缺陷:菌盖颜色受温度影响较大,气温高于20℃,菌盖颜色深灰色,偏薄,二氧化碳浓度高于0.08%,菌柄长2~3cm。

风险:不耐重水,重水影响商品性;不宜采收过晚,采收过晚菌盖有上卷。

防范措施:维持出菇的适宜湿度,保证环境湿度80%~90%、出菇温度8~30℃、出菇期二氧化碳浓度0.065%以下,适时早采,确保高产高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