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苗模块系统及包含其的自动播种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72836发布日期:2019-04-12 22:59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育苗模块系统及包含其的自动播种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植物播种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育苗模块系统及包含其的自动播种设备。



背景技术:

数字化植物工厂在我国现代化农业领域中发展迅速,在做到无公害的同时,极大程度地节约了种植占地面积,并加快了植物的生长周期,以实现快速繁殖。

在植物播种的过程中,需要投放育苗模块,其中,育苗模块是辅助种子生长所需的载体。在现有技术中,育苗模块通常是由存储位置处取出后直接放置在种植模块的底部,育苗模块为一压设在种植模块底部的整体结构,该育苗模块与种植模块上位于同一行或同一列的定植孔相对应。对于现有技术中育苗模块的投放方式,一方面,操作较为复杂,投放效率较低;另一方面,育苗模块容易在种植模块的底部倾斜,容易使得某一个或多个定植孔对应的包覆物不完整,易影响种子的生长。

从而,现有技术中育苗模块的投放具有投放效率较低、易影响种子生长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育苗模块的投放具有投放效率较低、易影响种子生长的缺陷,提供一种育苗模块系统及包含其的自动播种设备。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育苗模块系统,用于将育苗模块从存储位置投放至目标位置,其特点在于,所述育苗模块系统包括:

投放支架;

第一驱动器,设于所述投放支架;

取物元件,所述第一驱动器用于使所述取物元件将所述育苗模块从所述存储位置取出,并用于将所述育苗模块投放至所述目标位置。

在本方案中,育苗模块系统自存储位置处将育苗模块取出并投放至种植模块所在的目标位置处,投放效率较高。另外,育苗模块系统能将育苗模块较为准确地投放至种植模块上的定植孔内,育苗模块不易倾斜,进而减少或避免了由于育苗模块倾斜造成的对种子生长的影响。

较佳地,所述取物元件为插入物,所述育苗模块系统还包括:

投放本体,所述投放本体滑设于所述投放支架;

第二驱动器,第二驱动器传动连接于所述插入物,所述第二驱动器用于使所述插入物伸入或伸出所述投放本体。

在本方案中,当需要从存储位置取出育苗模块时,第一驱动器驱动投放本体至与存储位置对应的位置,然后,第二驱动器驱动插入物伸出投放本体从存储位置中取出育苗模块。当育苗模块系统自存储到达目标位置,需要将育苗模块投放至种植模块时,第一驱动器驱动投放本体至种植模块的相应位置,然后第二驱动器驱动插入物伸入投放本体,使得育苗模块与插入物分离,之后第一驱动器驱动投放本体远离种植模块。

较佳地,所述投放本体包括:

第一承载板,位于所述投放支架的下方,所述第一驱动器传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承载板,所述第二驱动器设于所述第一承载板的顶部,所述第一承载板的两端均连接有滑块,所述第一承载板通过所述滑块滑设于所述投放支架;

第二承载板,位于所述第一承载板的下方,所述第二驱动器传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承载板,所述插入物连接于所述第二承载板的底部。

在本方案中,在第二驱动器驱动插入物伸入或伸出投放本体的过程中,第一承载板的位置固定不动,第二承载板在第二驱动器的作用下移动,进而带动插入物移动。

较佳地,所述投放本体还包括:

连接杆,沿其长度方向具有首端和尾端,所述连接杆的首端穿设于所述第二承载板并连接于所述第一承载板的底部,所述连接杆的尾端套设有连接头,所述连接头上具有供所述插入物穿过的贯穿孔;

安装座,连接于所述第二承载板的底部,且所述安装座套设于所述连接杆,所述插入物插设于所述安装座。

在本方案中,连接杆连接于第一承载板的底部,在第二驱动器驱动插入物伸入或伸出投放本体的过程中,第一承载板的位置固定不动,连接杆的位置也固定不动,第二驱动器驱动第二承载板移动,进而带动插入物移动以伸入或伸出所述连接头。

较佳地,所述第一驱动器的数量为一个,且所述第一驱动器位于所述投放支架的中部。

较佳地,所述第二驱动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驱动器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一驱动器的两侧。

较佳地,所述投放支架的内侧连接有一液压缓冲器,所述液压缓冲器的活塞杆的运动方向与所述第一承载板的运动方向平行,且所述活塞杆用于抵接于对应的所述滑块。

在本方案中,第一承载板相对于投放支架滑动的过程中,当第一承载板运动到滑块抵接于液压缓冲器的活塞杆时,液压缓冲器能够起到减速、缓冲及减噪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育苗模块投放的可靠性。

较佳地,所述取物元件为真空吸盘,所述第一驱动器为气缸,所述育苗模块系统还包括:

投放本体,滑设于所述投放支架,所述气缸设于所述投放支架的顶部,所述气缸传动连接于所述投放本体,所述投放本体远离所述气缸的一端设有真空吸盘;

真空发生器,设于所述投放支架,所述真空发生器用于为所述真空吸盘提供负压。

在本方案中,采用真空吸取的方式取走育苗模块,操作较为简单,投放效率也较高。

较佳地,所述育苗模块系统还包括工作台,所述工作台具有相对设置的两支座;

所述投放支架具有:

相对设置的两支撑板,两所述支撑板位于两所述支座的外侧,两所述支座与所述支撑板相对的一侧设有导轨,两所述支撑板对应滑设于两所述支座;

第三承载板,架设于两所述支撑板的顶部,所述第一驱动器设于所述第三承载板。

较佳地,所述育苗模块系统还包括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用于使两所述支撑板对应滑设于两所述支座;

其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

两相对设置的带轮,架设于两所述支座之间;

同步带,啮合于两所述带轮;

底板,位于两所述支座的底部,且所述底板连接于两所述支撑板的底部,所述同步带靠近所述底板的一侧压设于所述底板。

在本方案中,同步带的传动会带动底板移动,而底板连接于支撑板的底部,进而带动支撑板滑设于支座。

较佳地,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

第一夹板,架设于所述底板;

第二夹板,与所述第一夹板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二夹板连接于所述第一夹板,所述同步带靠近所述底板的一侧夹设于所述第一夹板与所述第二夹板之间。

较佳地,所述底板上具有相对设置的两延伸部,所述第一夹板架设于两所述延伸部,且所述第一夹板与两所述延伸部之间连接。

较佳地,所述底板的两端均具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底板的长度方向,两所述延伸部一一对应贴合于两所述支撑板的底部,所述底板通过两所述延伸部对应连接于两所述支撑板的底部。

较佳地,所述插入物为针。

较佳地,所述育苗模块系统还包括:

传感器,所述传感器用于检测种植模块是否到达所述目标位置;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和所述传感器通信连接,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一驱动器通信连接;

其中,传感器用于判断所述检测种植模块到达所述目标位置后生成控制指令并将所述控制指令发送至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接收所述控制指令并控制所述第一驱动器启动所述取物元件。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自动播种设备,其特点在于,其包括如上所述的育苗模块系统。

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发明各较佳实例。

本发明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在本发明中,育苗模块系统自存储位置处将育苗模块取出并投放至种植模块所在的目标位置处,投放效率较高;另外,育苗模块系统能将育苗模块较为准确地投放至种植模块上的定植孔内,育苗模块不易倾斜,进而减少或避免了由于育苗模块倾斜造成的对种子生长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育苗模块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育苗模块系统的另一位置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育苗模块系统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3:育苗模块系统

31:投放支架

311:支撑板

312:第三承载板

32:第一驱动器

33:插入物

34:第二驱动器

35:第一承载板

36:第二承载板

37:连接杆

38:连接头

39:安装座

6:滑块

7:工作台

71:支座

8:驱动组件

81:带轮

82:同步带

83:底板

831:第一延伸部

832:第二延伸部

84:第一夹板

85:第二夹板

9:液压缓冲器

10: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举个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1

一种自动播种设备包括育苗模块系统,育苗模块系统用于将育苗模块自存储位置投放至目标位置。如图1-3所示,育苗模块系统3包括投放支架31、投放本体、第一驱动器32、插入物33和第二驱动器34。其中,投放本体滑设于投放支架31;第一驱动器32设于投放支架31,第一驱动器32连接于所述投放本体;插入物33设置于投放本体,插入物33用于将所述育苗模块从所述存储位置取出,并用于将所述育苗模块投放至所述目标位置;第二驱动器34连接于插入物33,第二驱动器34用于使插入物33伸入或伸出所述投放本体。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入物为针。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需要从存储位置中取出育苗模块时,第一驱动器驱动投放本体至与所述存储位置对应的位置,然后,第二驱动器驱动插入物伸出投放本体从所述存储位置中取出育苗模块。当育苗模块系统到达目标位置,需要将育苗模块投放至种植模块时,第一驱动器驱动投放本体至种植模块的相应位置,然后第二驱动器驱动插入物伸入投放本体,使得育苗模块与插入物分离,之后第一驱动器驱动投放本体远离种植模块。

如图1-3所示,所述投放本体包括第一承载板35、第二承载板36、连接杆37、连接头38和安装座39。其中,第一承载板35位于投放支架31的下方,第一驱动器32连接于第一承载板35,第二驱动器34设于第一承载板35的顶部,第一承载板35的两端均连接有滑块6,第一承载板35通过滑块6滑设于投放支架31。第二承载板36位于第一承载板35的下方,第二驱动器34连接于第二承载板36,插入物33连接于第二承载板36的底部。连接杆37沿其长度方向具有首端和尾端,连接杆37的首端穿设于第二承载板36并连接于第一承载板35的底部,连接杆37的尾端套设有连接头38,连接头38上具有供插入物33穿过的贯穿孔。安装座39连接于第二承载板36的底部,且安装座39套设于连接杆37,插入物33插设于安装座39。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杆连接于第一承载板的底部,在第二驱动器驱动插入物伸入或伸出投放本体的过程中,第一承载板的位置固定不动,连接杆的位置也固定不动,第二驱动器驱动第二承载板移动,进而带动插入物移动以伸入或伸出连接头。

如图1-3所示,每一支撑板311的内侧连接有液压缓冲器9,液压缓冲器9的活塞杆的运动方向与第一承载板35的运动方向平行,且所述活塞杆用于抵接于对应的滑块6。第一承载板相对于投放支架滑动的过程中,当第一承载板运动到滑块抵接于液压缓冲器的活塞杆时,液压缓冲器能够起到减速、缓冲及减噪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育苗模块投放的可靠性。

如图1-2所示,第一驱动器32的数量为一个,且第一驱动器32位于投放支架31的中部。第二驱动器3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驱动器34对称设置于第一驱动器32的两侧。

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器和第二驱动器均采用气缸,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器和第二驱动器也可以采用电机。

如图1-3所示,育苗模块系统还包括工作台7,工作台7具有相对设置的两支座71。投放支架31具有相对设置的两支撑板311和第三承载板312。其中,两支撑板311位于两支座71的外侧,两支座71与支撑板311相对的一侧设有导轨,两支撑板311对应滑设于两支座71;第三承载板312架设于两支撑板311的顶部,第一驱动器32设于第三承载板312。

另外,如图1-3所示,育苗模块系统还包括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用于使两支撑板311对应滑设于两支座71。驱动组件8包括两相对设置的带轮81、同步带82、底板83、第一夹板84和第二夹板85。其中,两带轮81架设于两支座71之间;同步带82啮合于两带轮81;底板83位于两支座71的底部,且底板83连接于两支撑板311的底部,同步带82靠近底板83的一侧压设于底板83。第一夹板84架设于底板83;第二夹板85与第一夹板84相对设置,且第二夹板85连接于第一夹板84,同步带靠近底板83的一侧夹设于第一夹板84与第二夹板85之间。同步带的传动会带动底板移动,而底板连接于支撑板的底部,进而带动支撑板滑设于支座71。

另外,如图1-3所示,底板83上具有相对设置的两延伸部,第一夹板84架设于两第一延伸部831,且第一夹板84与两第一延伸部831之间焊接连接。底板83的两端均具有第二延伸部832,第二延伸部832的延伸方向垂直于底板83的长度方向,两第二延伸部832一一对应贴合于两支撑板311的底部,底板83通过两第二延伸部832对应连接于两支撑板311的底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育苗模块系统还包括传感器和控制器。其中,所述传感器用于检测种植模块是否到达所述目标位置;所述控制器和所述传感器通信连接;所述第一驱动器与所述控制器通信连接;传感器用于判断所述检测种植模块到达所述目标位置后生成控制指令并将所述控制指令发送至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接收所述控制指令并控制所述第一驱动器启动取物元件。如图1和图2所示,传感器10设于支座71的内侧,且传感器10为光电传感器。

该育苗模块系统自存储位置处将育苗模块取出并投放至种植模块所在的目标位置处,投放效率较高;另外,育苗模块系统能将育苗模块较为准确地投放至种植模块上的定植孔内,育苗模块不易倾斜,进而减少或避免了由于育苗模块倾斜造成的对种子生长的影响。

实施例2

在本实施方式中,育苗模块系统的结构与实施例1中的育苗模块系统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取物元件的结构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取物元件为真空吸盘,育苗模块系统包括投放本体、气缸(第一驱动器为气缸)和真空发生器(未示出)。其中,投放本体滑设于投放支架;气缸设于投放支架的顶部,气缸传动连接于投放本体,投放本体远离气缸的一端设有真空吸盘;真空发生器设于投放支架,真空发生器用于为所述真空吸盘提供负压。

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真空吸取的方式取走育苗模块,操作较为简单,投放效率也较高。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