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稻蛙共作生态系统的水稻种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843194发布日期:2019-06-11 21:27阅读:31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农业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稻蛙共作生态系统的水稻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业内常用的现有技术是这样的:

稻田是青蛙天然的栖息场所,同时,青蛙喜食稻田中的害虫,青蛙的粪便也可为水稻提供肥料。稻蛙共作指在稻田自然生态环境下,在稻田中养殖青蛙并种植一季中稻,在水稻种植期间,青蛙与水稻在稻田中同生共长。稻蛙共作生态系统包括种稻区、水沟、防逃系统、防鸟装置、灌溉系统等。

水稻的种植技术,是在中国发明的,步骤如下:整地-育苗-插秧-除草、除虫-施肥-灌排水-收获-干燥、筛选。人们为了追求较高的稻谷产量,会在种植过程中投入大量的化肥和农药,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了深远影响。近年来,绿色农业、有机食品正逐渐成为热点,稻蛙共作作为一种新型的、环境友好的种养模式陆续有见报道,也取得初步成效,可实现一地两用、蛙粮双收。然而,现有的稻蛙共作生态系统中,首先,由于青蛙的高产值、高效益,人们往往忽略了水稻的价值,只是作为一种为青蛙提供遮荫的植被种植;其次,为了便于操作,稻蛙共作生态系统中水稻栽植行距(40-60cm)较大,短时间内水稻很难将地面覆盖,这不仅使土壤表面水分蒸发较大,浪费水资源,而且利于杂草生长;再次,稻田里有青蛙,田间杂草不能用喷施农药的方法进行防治,导致稻田里杂草丛生,杂草不仅与水稻争夺营养,而且争夺空间、水、光等资源,造成水稻产量较低甚至绝收;最后,随着全球气候逐渐变暖,水稻抽穗扬花期遭遇高温热害的机率日益增加,现在水稻生产上降低高温热害最简单便捷的办法是往稻田里灌深水,而该时期气温较高,青蛙不适合长时间水中生活,稻蛙共作生态系统中该时期不能灌深水,导致水稻抽穗扬花期遭遇高温热害严重,结实率显著降低,水稻大量减产。

现有技术中,稻蛙共作生态系统稻田内杂草丛生,由于杂草生长的数量较大,破坏水稻的生长环境,降低了水稻对营养、空间、水、光的利用,减缓了水稻生长速度;且现有技术中,水稻短时间内很难将地面覆盖,田地中土壤水分蒸发量大,浪费大量的水资源;再者现有技术中,水稻抽穗扬花期遭遇高温热害严重,结实率较低,水稻大量减产。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

稻蛙共作生态系统稻田内杂草丛生;水稻短时间内很难将地面覆盖,田地中土壤水分蒸发量大,浪费大量的水资源;水稻抽穗扬花期遭遇高温热害严重,结实率较低,水稻大量减产。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难度和意义:

难度:稻田杂草不能用喷施农药的方法进行防治,如若人工除草,将消耗大量的劳动成本;水稻抽穗扬花期在稻田中灌深水会影响青蛙的生长和成活。

意义:稻蛙共作生态系统生产的稻米为零化肥、零农药的绿色食品,如若解决了以上问题,将大大增加稻蛙共作生态系统中水稻的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稻蛙共作生态系统的水稻种植方法。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用于稻蛙共作生态系统的水稻种植方法,采用全膜覆盖沟植水稻栽培方法采用全膜覆盖沟植水稻栽培方法;选择已改造好用于稻蛙共作的稻田,在种稻区地面开若干深5-7cm,宽5-10cm的小沟;开设小沟后,对种稻区地面全部用银色塑料薄膜进行覆盖;将稻蛙共作的水稻移栽在地面开设的小沟内。

进一步,全膜覆盖沟植水稻栽培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选择环境良好,远离污染源,土壤底质自然结构不含沙土,保水性能好,且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的稻田若干亩;

步骤二:对稻田进行改造,包括水沟、防逃系统、防鸟装置、灌溉系统、种稻区等;

步骤三:对敌害生物进行清除,并用生石灰对稻田进行消毒;

步骤四:利用旋耕机对种稻区进行耕地,将稻田的土壤翻过,使其松软;

步骤五:利用锄头等工具在耕整好的种稻地面上开挖若干深5-7cm,宽5-10cm的小沟,每条小沟间相隔30-50cm;

步骤六:地面开设小沟后,对地面全部用银色塑料薄膜进行覆盖,覆膜时两膜相接不留空隙,且膜要拉紧紧贴地面,膜两端压入地面3-5cm,膜面每隔50-150cm压一土腰带,厚度1-2cm;

步骤七:往稻蛙共作生态系统中灌水,直到小沟内灌满水为止;

步骤八:适时浸种,将催芽好的稻谷撒播在育苗床上;

步骤九:待秧苗长高约8cm时,人工将秧苗移栽在地面开设的小沟内。

进一步,稻蛙共作的水稻为生育期130d左右的高产、优质、抗病抗倒、株型紧凑的水稻品种。

进一步,用于地面全膜覆盖的薄膜为集降解性、增效性、安全性和适用性于一体的银色塑料薄膜。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优点及积极效果为:本发明主要用于稻蛙共作生态系统绿色、优质水稻的种植方法,可以有效做到节约水资源、防治杂草和减轻水稻抽穗扬花期的高温热害,增加水稻结实率,提高水稻产量。通过全膜覆盖,可有效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量,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全膜覆盖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15%-25%,减少30%-50%的灌溉次数,节约农田灌溉水资源10%-30%。通过全膜覆盖,可在不施用除草剂的情况下对各种杂草防效达到90%-98%,这不仅节约了成本,而且也为绿色、优质稻米生产增加了保障。此外,杂草数量的减少,降低了杂草与水稻对营养、光、水、空间等的竞争,利于水稻生长,与不覆膜相比,相同生长时间内,水稻分蘖数增加3-5个/蔸,苗高增加5-20cm。种稻区地面小沟的设置,在小沟内灌水可降低水稻抽穗扬花期的高温伤害,使水稻结实率提高10%-25%,增加产量50-150kg/667m2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全膜覆盖沟植水稻栽培方法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水稻全膜覆盖沟播技术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用于稻蛙共作生态系统的水稻种植方法,采用全膜覆盖沟植水稻栽培方法。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应用原理做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全膜覆盖沟植水稻栽培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01:选择环境良好,远离污染源,土壤底质自然结构不含沙土,保水性能好,且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的稻田若干亩;

s102:对稻田进行改造,包括水沟、防逃系统、防鸟装置、灌溉系统、种稻区等;

s103:对敌害生物进行清除,并用生石灰对稻田进行消毒;

s104:利用旋耕机对种稻区进行耕地,将稻田的土壤翻过,使其松软;

s105:利用锄头等工具在耕整好的种稻地面上开挖若干深5-7cm,宽5-10cm的小沟,每条小沟间相隔30-50cm;

s106:地面开设小沟后,对地面全部用银色塑料薄膜进行覆盖,覆膜时两膜相接不留空隙,且膜要拉紧紧贴地面,膜两端压入地面3-5cm,膜面每隔50-150cm压一土腰带,厚度1-2cm;

s107:往稻蛙共作生态系统中灌水,直到小沟内灌满水为止;

s108:适时浸种,将催芽好的稻谷撒播在育苗床上;

s109:待秧苗长高约8cm时,人工将秧苗移栽在地面开设的小沟内。

如图2所示,水稻全膜覆盖沟播技术,利用锄头等工具在耕整好的种稻地面上开挖若干深5-7cm,宽5-10cm的小沟,每条小沟间相隔30-50cm。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稻蛙共作的水稻为生育期130-140d的高产、优质、抗病抗倒、株型紧凑的水稻品种。

本发明实施例用于地面全膜覆盖的薄膜为集降解性、增效性、安全性和适用性于一体的银色塑料薄膜。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