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移动式甘蔗防倒伏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62177发布日期:2018-11-07 19:56阅读:2098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移动式甘蔗防倒伏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产品种植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移动式甘蔗防倒伏支架。



背景技术:

甘蔗在生长的中后期,植株高大,叶片较多,若遭受风雨袭击,很容易倒伏。尤其是雨后蔗株尾部积水面变得太重,一遇风就会倒伏。甘蔗倒伏后,近地面的节段易长气根,抽侧芽,使蔗茎变曲,消耗节间养分,造成空心或蒲心,甘蔗减产,糖分降低,宿根蔗发株不良;同时由于甘蔗还在生长期,尾部会向上弯曲生长,使得甘蔗茎尾部弯曲,增加砍收的难度,特别是增加机械化砍收的难度和降低效率。因此防倒伏是夺取甘蔗高产高效的关键措施之一。

申请人在先申请的专利CN205454929U公开了一种甘蔗防倒伏支架,能够有效防止甘蔗倒伏情况的发生,并且经久耐用;可以根据后期甘蔗的实际高度以及实际情况来调节防护绳的位置高度,达到良好的甘蔗防倒伏效果。不过在实践中发现,虽然依据在先申请的技术方案基本解决了甘蔗倒伏的问题,但是由于该技术方案中立柱固定于地面上,灵活性差,固定不动的立柱对于整个甘蔗防倒伏支架的移动、立柱间距的调整、甘蔗因施肥、收割和农机整地等农机操作以及甘蔗收割后甘蔗防倒伏支架的处理都存在不小的问题,给实际生产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以上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移动式甘蔗防倒伏支架,能够解决因甘蔗防倒伏支架无法移动、难以调整、灵活性差所带来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移动式甘蔗防倒伏支架,包括平行甘蔗种植垄设置的防护绳索,所述防护绳索两端张紧固定在相对设置的横杆上,所述横杆架设在竖直设置的立柱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相对设置的地面支撑部,所述地面支撑部横向设置于地面上,位于所述横杆的下方,所述立柱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地面支撑部上。

进一步地,所述立柱与地面支撑部的可拆卸连接方式包括有:所述地面支撑部为地轨,所述地轨上设置有导轨,所述立柱的底端设置有与所述导轨相匹配的导块;或所述地面支撑部为地轨,所述地轨上设置有轨道,所述立柱的底端设置有与所述轨道相匹配的轮子;或所述地面支撑部为多个混凝土墩,每个所述混凝土墩上设置有一个插孔,所述立柱的底端插接于所述插孔内;或所述地面支撑部为多个混凝土墩,每个所述混凝土墩上设置有一个螺纹孔,所述立柱的底端螺纹连接于所述螺纹孔内;或所述地面支撑部为多个混凝土墩,每个所述混凝土墩上设置有一根插柱,所述立柱的底端开设有内孔,所述立柱的底端插接在所述插柱外。

进一步地,所述立柱为圆管,上半部设置有外螺纹,螺纹部分上下依次套设有横杆固定套筒和调整筒,所述调整筒内壁设有跟所述立柱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所述横杆固定套筒的内径大于所述立柱外螺纹的外径,所述横杆固定设置于所述横杆固定套筒上。

进一步地,所述横杆为多杆套入结构形式,套入的方式包括内杆连接所述横杆固定套筒,其余各杆顺序套在外面,或者外杆连接所述横杆固定套筒,其余各杆顺序套在里面。

进一步地,所述多杆套入结构形式的横杆上设置有凸起块,所述多杆套入结构形式的横杆的侧壁上开设有轴向设置的开槽,当所述多杆套入结构形式的横杆伸缩时,所述凸起块在所述开槽内行进。

进一步地,位于同一侧的两根相邻的所述横杆互相连接。

进一步地,位于同一侧的两根相邻的所述立柱之间设置有斜撑。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可移动式甘蔗防倒伏支架,改变了原有甘蔗防倒伏支架中立柱固定于地面上的方式,通过设置地轨以及将地轨与立柱的连接方式设置为可拆卸方式,来实现立柱的可调整,方便立柱的拆装,使得立柱乃至整个支架的灵活性都得到大大加强,从而解决了以往因立柱固定不动所带来的甘蔗防倒伏支架的移动、立柱间距的调整、甘蔗因施肥、收割和农机整地等农机操作以及甘蔗收割后甘蔗防倒伏支架的处理等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以下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所示标记为:1:防护绳索;2:横杆;3:立柱;4:地轨;5:横杆固定套筒;6:调整筒;7:斜撑;8:凸起块;9:轮子;10:斜拉绳;11:混凝土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请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可移动式甘蔗防倒伏支架,包括平行甘蔗种植垄设置的防护绳索1,防护绳索1两端张紧固定在相对设置的横杆2上,横杆2架设在竖直设置的立柱3上,还包括有相对设置的地面支撑部,地面支撑部横向设置于地面上,位于横杆2的下方,立柱3可拆卸地设置于地面支撑部上。

实施时,将地面支撑部设置在地面上,地面支撑部的设置可以是直接放置在地面上以方便移动、调整,从而可以实现整个装置的移动,也可以是固定设置于地面上,倘若是平整地面,地面支撑部优选直接放置在地面上。本实施例中,立柱3与地面支撑部的连接方式为可拆卸连接,立柱3与地轨4的可拆卸连接方式优选为地面支撑部为地轨4,地轨4上设置有轨道(图中未示出),立柱3的底端设置有与轨道相匹配的轮子9,轮子9可在轨道上行走,也方便在轨道上拆卸、安装。这种可拆卸连接方式,可以实现同一侧的立柱3间的间距调整,也方便在轨道上拆卸、安装,可以很好地解决以往因立柱3固定不动所带来的甘蔗防倒伏支架的移动、立柱间距的调整、甘蔗因施肥、收割和农机整地等农机操作以及甘蔗收割后甘蔗防倒伏支架的处理等问题。

优选的,防护绳索1是尼龙绳、麻绳或钢丝绳的一种。立柱3的直径不小于50mm,壁厚不小于5mm,保证立柱3足够的强度,避免在遭受较大风力时,立柱3折弯变形。立柱3中下部设置有与其受横杆2拉力方向相反的斜拉绳10。斜拉绳10可以选择钢丝绳,可有效进一步防止立柱3的弯曲变形。

立柱3为圆管,上半部设置有外螺纹,螺纹部分上下依次套设有横杆固定套筒5和调整筒6,调整筒6内壁设有跟立柱3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横杆固定套筒5的内径大于立柱外螺纹的外径,横杆2固定设置于横杆固定套筒5上。通过调节调整筒6的高度来调节横杆固定套筒5的高度,也即调节横杆2的高度以适应不同高度的甘蔗的使用。横杆2通过横杆固定套筒5套设在立柱3外,也可以强化横杆2与立柱3的连接,起到稳固的作用,尤其可加强各立柱3间的牢靠、稳固程度。横杆2为多杆套入结构形式,套入的方式包括内杆连接横杆固定套筒5,其余各杆顺序套在外面,或者外杆连接横杆固定套筒5,其余各杆顺序套在里面。多杆套入结构形式的横杆2可以调整横杆2的长度,以适应同一侧的立柱3间的间距的调整,还可以调整防护绳索1间的间隔,以适应不同行距的甘蔗的使用。在不使用时,多杆套入结构形式的横杆2可以缩起来,方便收纳、存放。多杆套入结构形式的横杆2上设置有凸起块8,多杆套入结构形式的横杆2的侧壁上开设有轴向设置的开槽(图中未示出),当多杆套入结构形式的横杆2伸缩时,凸起块8在开槽内行进。凸起块8可有效防止防护绳索1受力时产生滑动,影响甘蔗防倒伏的效果。

当位于同一侧的横杆2为多根时,两根相邻的横杆2互相连接,具体的连接方式可以为一根横杆2插接于另一根横杆2内或者通过捆绑等方式来固定。互相连接的横杆2能够加强甘蔗防倒伏支架的稳固程度,避免因刮风等造成横杆2、立柱3等摇晃、歪倒。

位于同一侧的两根相邻的立柱3之间设置有斜撑7。斜撑7能够加强立柱3的稳固程度,强化相邻立柱3的连接,达到稳固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可移动式甘蔗防倒伏支架,改变了原有甘蔗防倒伏支架中立柱固定于地面上的方式,通过设置地轨4式的地面支撑部,以及将地轨4与立柱3的连接方式设置为可拆卸方式,来实现立柱3的可调整,使得立柱3乃至整个支架的灵活性都得到大大加强,从而解决了以往因立柱固定不动所带来的甘蔗防倒伏支架的移动、立柱间距的调整、甘蔗因施肥、收割和农机整地等农机操作以及甘蔗收割后甘蔗防倒伏支架的处理等问题。

实施例2

请参照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另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立柱3与地面支撑部的可拆卸连接方式优选为,地面支撑部为多个混凝土墩11,混凝土墩11固定设置于地面上,每个混凝土墩11上均设置有一根插柱(图中未示出),立柱3的底端开设有内孔,立柱3的底端插接在插柱外。这种立柱3与插柱的插接方式,对原结构改动较小,不管是改造还是新设的成本均低,还可以方便立柱3的拆装,可以实现同一侧的立柱3间的间距调整,可以很好地解决以往因立柱3固定不动所带来的甘蔗防倒伏支架的移动、立柱间距的调整、甘蔗因施肥、收割和农机整地等农机操作以及甘蔗收割后甘蔗防倒伏支架的处理等问题。

在其他优选的实施例中,立柱3与地面支撑部的可拆卸连接方式还可以为地面支撑部地面支撑部为地轨,地轨上设置有导轨,立柱的底端设置有与导轨相匹配的导块;或地面支撑部为多个混凝土墩,每个混凝土墩上设置有一个插孔,立柱的底端插接于插孔内;或地面支撑部为多个混凝土墩,每个混凝土墩上设置有一个螺纹孔,立柱的底端螺纹连接于所述螺纹孔内。以上方式均可以实现立柱与地面支撑部的可拆卸连接,方便立柱的拆装,也可以实现同一侧的立柱间的间距调整,可以很好地解决以往因立柱固定不动所带来的甘蔗防倒伏支架的移动、立柱间距的调整、甘蔗因施肥、收割和农机整地等农机操作以及甘蔗收割后甘蔗防倒伏支架的处理等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