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喷水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85327发布日期:2019-02-01 19:22阅读:755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喷水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自动喷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喷水壶。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等很多领域中,常常会用到喷水壶,例如汽车清洗、苗圃、花卉和试验盆栽等。也可以用于很多的公共场所,例如医院、宾馆、理发店、餐馆等。因此,喷水壶成为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喷水壶是一种浇水的器具,可分为很多种,应用范围也相当广泛。现在市面上所用的喷水壶大多是采用手动增压喷水,在操作的过程中略显繁琐。即便有一些自动喷水壶,也是需要消耗电能,无法达到环保节能的要求。因此,现在需要一种不耗能、易操控的环保节能喷水壶。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易于操作的自动喷水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自动喷水壶,包括顶部开口的壶体和设置在壶体顶部的喷头,所述壶体从上到下依次被分隔为第一密闭储水腔、第二密闭储水腔和第三储水腔,所述第一密闭储水腔与第二密闭储水腔通过第一导管连通,所述第一密闭储水腔与第三储水腔通过第二导管连通,所述第一导管的下端口高于所述第二导管的下端口,还包括第三导管,所述第三导管一端与所述第二密闭储水腔连通,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三储水腔与所述喷头连通,所述第一导管的上端口高于所述第三导管的下端口,所述第一密闭储水腔、第二密闭储水腔、第三储水腔、第一导管、第二导管、第三导管和喷头组合构成希罗喷泉式结构。

进一步的,还包括与壶体连接的把手。

进一步的,所述喷头采用加压喷头。

进一步的,还包括与喷头连接的喷嘴。

进一步的,所述喷头上设有控制阀门。

进一步的,还包括设置在壶体开口端上的壶盖。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密闭储水腔上设有可启闭的排水口,所述第二密闭储水腔上设有可启闭的注水口。

上述技术方案的自动喷水壶,所述第一导管的两端均设有防水透气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该结构的自动喷水壶,第一密闭储水腔、第二密闭储水腔、第三储水腔、连接导管以及喷头组合构成了希罗喷泉式结构,实现了自动喷灌,不耗能,只需开启控制阀便可自动喷洒,浇水完成后关闭控制阀即可,一次蓄满水可喷洒多次,整个喷水壶结构简单,成本低,可操作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参见图1和图2,在一实施例中,一种自动喷水壶,包括顶部开口的壶体1、喷头2和壶盖3,喷头2安装在壶体1的顶部,在喷头2上设有控制阀门4,壶体1从上到下通过两块隔板依次被分隔为第一密闭储水腔5、第二密闭储水腔6和第三储水腔7,第一密闭储水腔5与第二密闭储水腔6通过第一导管8连通,第一密闭储水腔5与第三储水腔7通过第二导管9连通,第一导管8的下端口高于第二导管9的下端口,还包括第三导管10,第三导管10一端与第二密闭储水腔6连通,另一端穿过第三储水腔7与喷头2连通,第一导管8的上端口高于第三导管10的下端口,第一密闭储水腔5、第二密闭储水腔6、第三储水腔7、第一导管8、第二导管9、第三导管7和喷头2组合构成希罗喷泉式结构,实现了自动喷灌,不耗能。

为方便浇水,在壶体1的侧壁上设有把手11,壶盖可启闭的盖合在在壶体开口端上。优选的,本实施例喷头2采用加压喷头。此外,为提高喷水效果,在喷头2上还连接有喷嘴12。该结构的自动喷水壶,第一密闭储水腔5、第二密闭储水腔6、第三储水腔7、连接导管以及喷嘴2组合构成了希罗喷泉式结构,只需开启控制阀4便可自动喷洒,浇水完成后关闭控制阀4即可,一次蓄满水可喷洒多次,整个喷水壶结构简单,成本低,可操作性强。

参见图1,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导管8的两端均设有防水透气膜(图中未示出),防止水进入该管道而影响整套系统的喷水压力和喷水效果。

在第一密闭储水腔5上设有排水口(图中未示出),第二密闭储水腔6上设有注水口,在排水口和注水口上均设有可启闭的阀门。设置注水口和排水口可以方便注水和排水,但是整个喷水壶结构比较复杂,为使得整个喷水壶结构更加简单,也可以采用直接在壶体1顶部开口注水,不设置排水口和注水口。

本实施例自动喷水壶的工作过程为:通过注水口往第二密闭储水腔6内注入待浇注液体,当浇注液体填充至接近第一导管8上端口时停止注入,打开壶盖3,往第三储水腔7内蓄满水,第三储水腔7内的水在重力作用下通过第二导管9流入第一密闭储水腔5内并将第一密闭储水腔5内的空气通过第一导管8挤入进入第二密闭储水室6内,第二密闭储水室6内气压增大将浇注液体通过第三导管10从喷头2喷出,完成浇水。

上述实施例仅仅是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也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例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