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培垂直绿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36403发布日期:2019-02-12 21:07阅读:342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培垂直绿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绿化装置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水培垂直绿化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绿化面积已经成为城市发展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而目前,扩展绿化面积已经从平面的面积发展到垂直的面积,尤其是对于家居植物墙、屋顶花园和办公室等场所。绿色植物编织成的墙体,他既有分隔内外空间的功能,又有葱茏的色彩,给人舒适与美感,根据不同的环境要求,设置出了造型各异,高低错落,环境优美的墙体造型,经过精心修剪,在装饰以墙顶灯具,墙面修剪出优美的图案,使植物墙更显美观。目前的垂直绿化系统大都是将种植土固定在配置容器内,再固定到墙体上,达到垂直绿化的目的。

但是,现有的垂直绿化系统基本都是土培植物,因为水培植物在种植过程需要经常性的修剪掉烂根,而垂直绿化系统又具有一定的高度,导致过高位置上的水培植物较难以进行修剪工作,且强行抬手去进行修剪也会存在一定的操作风险,因此存在一定的设计难度,导致市场上仍存在一定的空缺。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培垂直绿化系统,具有便于水培植物烂根修剪的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水培垂直绿化系统,包括固定在墙面上的面板,所述面板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形状大小相等,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上端之间固定有顶板,所述面板上从上至下分为上层绿化区、中层绿化区以及下层绿化区;所述中层绿化区固定有第一水槽组,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上均设置有一道竖直设置的滑移槽,两所述滑移槽上下两端均设置有一道与滑移槽连通设置且倾斜向下设置的定位槽,两所述滑移槽的中间位置上均设置有一道与滑移槽连通设置且倾斜向下设置的限位槽,所述上层绿化区和下层绿化区均设置有滑移连接于定位槽和滑移槽内的第二水槽组,两所述第二水槽组两端均设置有能够分别卡接于两道定位槽的限位杆;所述顶板的中间位置设置有一道贯通孔,所述贯通孔内穿设有两根拉绳,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相向的一侧上均固定有一件分别处于两道滑移槽的上方的第一定滑轮,两所述拉绳伸进顶板下方的一端分别绕过两件第一定滑轮,两所述拉绳伸进顶板下方的一端均固定有弯钩,两所述拉绳伸出顶板上方的一端固定于第一侧板远离第二侧板的一侧上,两所述滑移槽与面板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一水槽组宽度的1.6倍。

如此设置,通过将面板上可养殖水培植物的区域分为处于上方位置上需要抬手进行处理的上层绿化区、处于中间位置上可直接操作的中层绿化区以及处于下方位置上需要弯腰下端进行处理的下层绿化区;当需要处理处于中层绿化区上的水培植物时,只需直接伸手进行修剪即可,当需要处理下层绿化区和上层绿化区上的水培植物时,首先将两件弯钩分别勾住设置于第二水槽组两侧的限位杆,然后拉动两根拉绳,使得两根拉绳能够带动两根限位杆沿着定位槽滑移至滑移槽内,两根拉绳继续施力能够使得第二水槽组继续沿着滑移槽移动,直至两根限位杆移动至两道限位槽内,最后推动第二水槽组以使得两根限位杆分别卡接进两道限位槽内即可,此时,第二水槽组与第一水槽组并排处于中层绿化区内,工作人员只需直接伸手即可直接对养殖于第二水槽组内的水培植物进行修剪。

进一步设置:两所述拉绳的长度为第一侧板的长度加上顶板长度的一半,两所述拉绳伸出顶板的一端与一根连接绳固定在一起,所述连接绳设置于第一侧板远离第二侧板的一侧上。

如此设置,使得拉绳能够伸至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下端将处于下层绿化区的第二水槽组勾住,同时不会对处于上层绿化区的第二水槽组造成影响。

进一步设置:所述通孔的外壁倒圆角设置,第一侧板的上端固定有第二定滑轮,所述连接绳或拉绳均绕设过第二定滑轮。

如此设置,将通孔的外壁倒圆角设置可以降低拉绳与通孔之间的摩擦,使得拉绳较不易损坏,通过第二定滑轮可以避免连接绳和拉绳与第一侧板直接发生刮擦。

进一步设置:第一侧板远离第二侧板的一侧转动连接有转盘,所述连接绳绕设于转盘外壁上,所述转盘远离侧板的一侧上设置有把手。

如此设置,通过转盘可以将连接绳收卷起来,且通过把手便于转动转盘以使得拉绳能够自由收放。

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水槽组、第二水槽组均包括多件处于同一竖直面上的玻璃水槽、多件分别盖设于各件玻璃水槽上的支撑板以及设置于各件玻璃水槽两端以用于将各件玻璃水槽固定在一起的连接杆,各所述支撑板上均设置有多道容置槽。

如此设置,通过玻璃水槽便于观察水培植物的生长情况,便于直观的了解水培植物是否出现烂根情况,通过连接杆使得各件玻璃水槽能够固定在一起,使得处于第二水槽组内的各件玻璃水槽能够同步移动,通过支撑板和容置槽可以对水培植物起到支撑作用。

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二侧板上设置有用于将各件玻璃水槽内脏水排出的排水装置以及用于将新鲜水注入各件玻璃水槽内的进水装置。

如此设置,水培植物在生长时会导致水质发生变化,通过排水装置将变质的水排出,并通过进水装置将新鲜水排入以实现换水工作。

进一步设置:所述排水装置包括固定于第二侧板远离第一侧板的一侧上的自吸泵以及与自吸泵连通设置的第一主管,所述第一主管上设置有多根伸进第二侧板内的第一支管,各所述第一支管伸进第二侧板内的一端均固定有分别伸进各件玻璃水槽内的第一软管。

如此设置,当需要排水时,只需要将各根第一软管分别伸进各件玻璃水槽内,然后直接启动自吸泵进行抽水工作即可,通过第一主管和第一支管之间的配合使得自吸泵能够同时对各件玻璃水槽进行抽水工作,从而实现了第一水槽组和第二水槽组的排水工作。

进一步设置:所述进水装置包括固定于第二侧板远离第一侧板的一侧上的水泵以及与水泵连通设置的第二主管,所述第二主管上设置有多根伸进第二侧板内的第二支管,各所述第二支管伸进第二侧板内的一端均固定有分别伸进各件玻璃水槽内的第二软管。

如此设置,当需要注入新鲜水时,只需要将各根第二软管分别伸进各件玻璃水槽内,然后直接启动水泵进行注水工作即可,通过第二主管和第二支管之间的配合使得水泵能够同时对各件玻璃水槽进行注水工作,从而实现了第一水槽组和第二水槽组的注水工作。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相对现有技术相比:通过拉绳和弯钩之间的配合使得拉绳能够带动两件第二水槽组沿着滑移槽上下滑移,并通过限位槽使得各件第二水槽组均能够固定在便于直接操作的中层绿化区上,且结构简单,操作便捷,易于维护。

附图说明

图1为水培垂直绿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水培垂直绿化系统的第一水槽组和第二水槽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A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水培垂直绿化系统的正视图;

图5为图4的B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为水培垂直绿化系统的换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面板;11、上层绿化区;12、中层绿化区;13、下层绿化区;2、第二侧板;21、滑移槽;22、定位槽;23、限位槽;3、第一侧板;4、顶板;41、通孔;5、换水装置;51、排水装置;511、自吸泵;512、第一主管;513、第一支管;514、第一软管;52、进水装置;521、水泵;522、第二主管;523、第二支管;524、第二软管;6、驱动机构;61、转盘;611、把手;62、连接绳;63、拉绳;64、弯钩;65、第二定滑轮;66、第一定滑轮;7、第一水槽组;8、第二水槽组;81、玻璃水槽;82、支撑板;821、容置槽;83、连接杆;84、限位杆。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6对水培垂直绿化系统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水培垂直绿化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固定在墙面上的面板1,面板1从上至下依次划分为高度范围在1.5米及以上的上层绿化区11、高度范围在0.9米至1.5米的中层绿化区12以及高度范围在0.9米及以下的下层绿化区13;在面板1两侧分别固定有大小形状相等设置的第一侧板3和第二侧板2,在第一侧板3和第二侧板2上端之间固定有顶板4,在中层绿化区12上设置有固定于第一侧板3、第二侧板2和面板1之间的第一水槽组7,在上层绿化区11和下层绿化区13上均设置有能够沿第一侧板3和第二侧板2长度方向上下滑移的第二水槽组8;在第一侧板3上设置有能够驱动各件第二水槽组8沿第一侧板3或第二侧板2长度方向上下滑移的驱动机构6;在第二侧板2上设置有用于控制第一水槽组7和第二水槽组8进行换水工作的换水装置5。

以身高在1.65米至1.75米的使用人员举例,其直接伸手时,手臂略低于肩部,此时手的高度应在1.4米至1.5米左右,而垂直摆放手臂时,手的高度应在0.9米至1.2米左右,即0.9米至1.5米之间的区域是使用人员无需向上抬手,也需要弯腰操作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使用人员可以直接对水培植物的烂根进行修剪;而高度在1.5米及以上的上层绿化区11就需要使用人员向上抬手,这样较累,高度若是超过1.75米,使用人员甚至难以直接观察到手是否准确触碰到水培植物,高度若是超过2米,则完全难以触碰到水培植物;高度低于0.9米以后就需要使用人员弯腰或蹲下进行操作,也会较累。

当然也可以通过踮起脚尖或放上椅子进行垫高,但是如果第二水槽组8的长度较长时,就需要反复移动椅子,因此也存在一定的使用局限。

结合图1和图2所示,第一水槽组7和第二水槽组8均包括多件处于同一竖直面上的玻璃水槽81以及设置于两根设置于各件玻璃水槽81两端以用于将各件玻璃水槽81固定在一起的连接杆83,其中,设置于第一水槽组7上的两根连接杆83分别固定于第一侧板3和第二侧板2上,第一水槽组7的长度大于第二水槽组8的长度,各件玻璃水槽81均紧贴于面板1上。

进一步优化,在各件玻璃水槽81上均盖设有一件支撑板82,在支撑板82上均设置有多道沿支撑板82长度方向设置的容置槽821,水培植物插接于各道容置槽821内。

当需要修剪烂根时,只需要将水培植物从容置槽821内取出进行修剪即可,通过玻璃水槽81使得使用人员可以直接观察到水培植物根系的生长情况,便于及时发现水培植物的是否产生烂根。

结合图1和图3所示,在第一侧板3和第二侧板2上均设置有一道竖直设置的滑移槽21,两道滑移槽21的上下两端均设置有一道与滑移槽21连通设置且倾斜向下设置以用于供两件第二水槽组8分别停留于上层绿化区11和下层绿化区13上的定位槽22,两道滑移槽21的中间位置上均设置有一道与滑移槽21连通设置且倾斜向下设置以用于供各件第二水槽组8停留于中层绿化区12上的限位槽23,其中,结合图2所示,各件第二水槽组8的两端均设置有一件分别固定于各根连接杆83上端之间的限位杆84。

进一步优化,两道滑移槽21与面板1之间的距离等于各件玻璃水槽81的宽度的1.6倍。

当需要移动处于上层绿化区11或下层绿化区13上的第二水槽组8移动至中层绿化区12时,首先通过驱动机构6控制设置于第二水槽组8两端的限位杆84沿着定位槽22向上滑移,使得两根限位杆84能够滑移至滑移槽21内,然后再次通过驱动机构6控制第二水槽组8沿着滑移槽21上下滑移以使得两根限位杆84能够分别滑移至两道滑移槽21与两道限位槽23的交界处,最后推动第二水槽组8以使得两根限位杆84能够带动第二水槽组8滑进两道限位槽23之间即可。

结合图3和图4所示,驱动机构6包括转动连接于第一侧板3远离第二侧板2的一侧上的转盘61、绕设于转盘61上的连接绳62、两根与连接绳62远离转盘61的一端固定在一起的拉绳63以及两件分别与拉绳63远离连接绳62的一端固定在一起的弯钩64,在转盘61上固定有一根便于使用人员转动转盘61的把手611,其中,顶板4的中间位置上设置有一道通孔41,通孔41的内壁倒圆角设置,两根拉绳63远离连接绳62的一端均伸进通孔41内。

结合图4和图5所示,第一侧板3和第二侧板2相向的一侧上均固定有一件分别处于两道滑移槽21的上方的第一定滑轮66,两根拉绳63伸进顶板4下方的一端分别绕设过两件第一定滑轮66,第一侧板3的上端固定有第二定滑轮65,连接绳62或拉绳63均可绕设过第二定滑轮65。

进一步优化,拉绳63的长度为第一侧板3和第二侧板2的长度架上顶板4长度的一半。

当需要通过驱动机构6控制各件第二水槽组8滑移时,首先将两件弯钩64分别勾住处于第二水槽组8两端的上的两根限位杆84,然后转动转盘61以使得连接绳62继续缠绕在转盘61上,此时,连接绳62会使得两根拉绳63拉动第二水槽组8移出定位槽22内,当需要移动的第二水槽组8处于上层绿化区11时,只需再次反向转动转盘61以使得连接绳62被放出转盘61外,此时,第二水槽组8会在重力和拉绳63的作用下缓慢下降,直至停留于限位槽23内即可;当需要移动的第二水槽组8处于下层绿化区13时,只需要再次同向转动转盘61以使得连接绳62继续被绕设在转盘61内,此时,第二水槽组8会在拉绳63的作用下继续上升,直至卡接于限位槽23内即可。

结合图1和图6所示,换水装置5包括设置于第二侧板2上用于将各件玻璃水槽81内的脏水排出的排水装置51以及用于将新水注入各件玻璃水槽81的进水装置52。

其中,排水装置51包括固定于第二侧板2远离第一侧板3上的自吸泵511,自吸泵511的抽水口上连通有设置于第二侧板2上的第一主管512,第一主管512上连通有多根伸进插接于第二侧板2上的第一支管513,各根第一支管513远离第一主管512的一端均设置有分别伸进各件玻璃水槽81内的第一软管514。

其中,进水装置52包括固定于第二侧板2远离第一侧板3上的水泵521,水泵521的出水口上连通有设置于第二侧板2上的第二主管522,第二主管522上连通有多根伸进插接于第二侧板2上的第二支管523,各根第二支管523远离第二主管522的一端均设置有分别伸进各件玻璃水槽81内的第二软管524。

当需要将玻璃水槽81内的脏水排出时,只需要将各根第一软管514分别伸进各件玻璃水槽81内,然后直接启动自吸泵511进行抽水工作即可,当需要注入新鲜水时,只需要将各根第二软管524分别伸进各件玻璃水槽81内,然后直接启动水泵521进行注水工作即可,结构简单,便于操作。

工作原理:将水培植物一一放入各道容置槽821内,然后通过进水装置52注入新鲜水即可,水培植物的换水周期根据季节、换季和品种的不同存在一定的区别,换水时,首先通过排水装置51将脏水排出,在通过进水装置52重新注入新鲜水即可;当水培植物出现烂根时,对处于中层绿化区12的水培植物可以直接进行修剪,对于处于下层绿化区13和处于上层绿化区11的水培植物进行修剪时,只需要利用驱动装置将第二水槽组8移动至中层绿化区12进行修剪即可。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