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脉红螺育苗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56140发布日期:2019-03-08 17:26阅读:505来源:国知局
一种脉红螺育苗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脉红螺育苗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脉红螺育苗装置。



背景技术:

脉红螺(Rapana Venosa)又称红螺,是生活在黄渤海沿岸的特有经济贝类,足部特别肥大,肉质鲜嫩肥美、营养丰富,其增养殖前景广阔。由于脉红螺具有养殖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抗病力强,成活率高,经济效益显著的优点,其增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因此,对苗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目前我国红螺育苗还处于实验阶段。由于红螺是肉食性贝类,和鲍鱼育苗的不同之处是鲍鱼附板之后是以底栖硅藻为主,而红螺附板之后是以肉食性饵料为主,附板之后的饵料转化是其技术瓶颈,因而造成脉红螺人工育苗出苗量极低,达不到产业化的水平,满足不了养殖单位对苗种的需求,针对脉红螺这一技术难题,开发新的育苗方式是解决难题的关键,同时降低育苗成本。

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提高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脉红螺育苗装置,旨在解决现有脉红螺育苗方法的出苗量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脉红螺育苗装置,用于培育脉红螺,其中,包括框架及固定在所述框架内的网箱,所述网箱的目数为40~60目,所述网箱的底部铺有波纹板及瓦片,所述网箱上端开口,所述框架的上方悬有若干浮球。

所述的脉红螺育苗装置,其中,框架的上沿还竖直设置有支架,所述支架上系有用于遮荫的防晒网。

所述的脉红螺育苗装置,其中,所述框架的下方均匀悬挂有若干坠石。

所述的脉红螺育苗装置,其中,所述框架呈长2.2-2.5米、宽1.6-1.8米、高1.2-1.5米的长方体结构,所述网箱呈长2.0-2.2米、宽1.5-1.6米、高1.0-1.2米的长方体结构。

所述的脉红螺育苗装置,其中,所述框架由由直径为1.0-1.2cm的钢筋制成。

所述的脉红螺育苗装置,其中,所述网箱由40-60目聚乙烯筛网制成。

所述的脉红螺育苗装置,其中,所述坠石设置有4个,且分别悬挂在框架的底部的四个顶角上。

所述的脉红螺育苗装置,其中,所述波纹板为聚乙烯波纹板,所述瓦片为聚乙烯瓦片。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脉红螺育苗装置,包括框架及固定在所述框架内的网箱,所述框架的上方悬有若干浮球,使得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装置成为可浮动放置于室外环境水系中的浮动装置,为脉红螺的育苗提供最接近自然的生长环境且无需过多的人工调节;所述网箱的底部铺设有波纹板及瓦片,能够为底栖生物提供生长附着地点,将脉红螺的4螺层中期幼体置于所述育苗装置中,幼体经浮游后可附着并变态成稚螺,底栖生物可为稚螺所食用,因而无需再人工投食肉食性鱼糜,既节约了成本,更避免了投食饵料导致水质污染的问题,因而利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育苗装置培育脉红螺能够极大地提高幼体成活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脉红螺育苗装置的较佳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脉红螺育苗装置,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脉红螺育苗装置,浮于水中,用于培育脉红螺,如图1所示,包括框架1及固定在所述框架1内的网箱2,所述网箱2的目数为40~60目,所述网箱2的底部铺有波纹板3及瓦片4,所述网箱2上端开口,所述框架1的上方悬有若干浮球5。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网箱固定在一框架内,能够为网箱提供一定的保护,又不影响网箱与外界环境中水的交换,同时在网箱发生破损,将所述网箱进行更换即可,所述框架可继续使用;而网箱上端开口以便于脉红螺的幼体的投放及幼苗的取出;而设置所述网箱的目数为40~60目,即能保证脉红螺幼体及幼苗不会随水流流出,又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水流流动,保证箱内水质,提供脉红螺育苗的出苗量;而在框架的上方悬设若干浮球,即将框架及网箱整体悬挂在所述浮球上,以浮动于培育水体中,能够满足室外水体育苗要求。所述浮球设置为3个以3个以上,例如3个、4个、5个、6个、7个或8个,但需均匀悬设在框架上方,以保证装置的平衡稳定。

进一步地,在所述网箱的底部铺设波纹板及瓦片,波纹板及瓦片上的凹坑及孔隙能够为底栖生物提供附着场所,而脉红螺的稚螺能够利用底栖生物为食进行繁育,因而在将所述装置置于室外池塘、湖泊或河流中并使波纹板及瓦片上附着上底栖生物后,可将脉红螺的4螺层中期幼体置于所述网箱中,脉红螺的4螺层幼体经2-5天浮游后附着变态成稚螺,变态以后的稚螺利用附着在波纹板上的底栖生物为食,附着变态后的成活率可达50%以上,长到5mm以后剥离下来,进行增养殖。优选地,所述波纹板为聚乙烯波纹板,所述瓦片为聚乙烯瓦片,无毒无害且耐腐蚀,可以很好地为底栖生物提供附着生长环境。

优选地,所述若干浮球距离网箱底部的距离一致,以保证网箱底部处于水平状态,便于波纹板及瓦片的铺设。

优选地,所述的脉红螺育苗装置中,框架1的上沿还竖直设置有支架6,所述支架6上系有用于遮荫的防晒网7,也即所述防晒网7悬挂设置在网箱2上方区域,可为网箱2内的脉红螺防晒遮荫。显然,所述防晒网7应高于浮球,当然,所述防晒网可在脉红螺需要阳光照射时取下。

所述的脉红螺育苗装置中,所述框架1的下方均匀悬挂有若干坠石8,能够起来固定作用,装置侧翻或倾倒。

进一步地,所述框架为由4根长度为2.2-2.5米、4根的长度为1.6-1.8米以及4根的长度为1.2-1.5米的12根钢筋制成的呈长2.2-2.5米、宽1.6-1.8米、高1.2-1.5米的长方体结构,而所述网箱呈长2.0-2.2米、宽1.5-1.6米、高1.0-1.2米的长方体结构,网箱较框架小,即便于将网箱捆绑系紧在框架内,也便于在脉红螺幼苗成熟时将网箱整体取出或在网箱破损时对网箱进行更换。

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脉红螺育苗装置,框架的长为2.2-2.5米、宽为1.6-1.8米的一面为底面且呈水平状态,相应地,网箱的长为2.0-2.2米、宽为1.5-1.6米的一面为底面且呈水平状态,波纹板及瓦片铺设在长为2.0-2.2米且宽为1.5-1.6米的网箱底面上。

优选地,所述框架由直径为1.0-1.2cm的钢筋制成,能够在保证框架强度的同时,尽量降低制作成本。而所述网箱则由40-60目聚乙烯筛网制成。

在所述框架为所述的长方体时,所述坠石设置有4个,且分别悬挂在框架的底部的四个顶角上,即能够达到较好的固定作用;而所述浮球及支架均设置有4个,所述支架竖直设置在框架的上部的四个顶角上,而所述浮球分别悬设在框架的顶面(与框架的底面相对的一面)的四边上,尤佳地,所述4个浮球分别悬设在框架的顶面的四边中间。更优选地,所述浮球经有10-12股聚乙烯绳9系在所述框架上。

基于上述装置,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脉红螺育苗方法,其中,包括步骤:

S1、在脉红螺繁殖季节挑选挑选脉红螺种贝,按10-20个/m3放在育苗池里,种贝每天以蛤仔和贻贝为食进行投饵,换水, 3-4天后脉红螺进行交配,脉红螺产到足够的卵囊后移走种贝;

S2、将卵囊在20-25℃水温下经18-25天孵化出面盘幼体,卵囊待幼虫全部孵出后呈黑色再拣出,得到脉红螺幼虫;然后将幼虫按0.1-0.2个/毫升密度布池培育,每天换水、投饵,在23-28℃水温条件下,经18-25天培育,得到1000-1100微米的4螺层的初期幼体;

S3、将所述初期幼体继续培育,同时将所述的脉红螺育苗装置置于的室外池塘中,7~10天后,4螺层的初期幼体培育为1200-1400微米的4螺层中期幼体,将所述中期幼体移于所述脉红螺育苗装置的网箱内,脉红螺的中期幼体经2-5天浮游后附着变态成稚螺,变态以后的稚螺利用附着在波纹板上的底栖生物为食,长到5mm以后剥离下来,进行增养殖。

所述步骤S3中,在继续培育初期幼体的同时,将所述的脉红螺育苗装置置于的室外池塘中,能够保证在7~10天后,继续培育后的初期幼体变为1200-1400微米的4螺层中期幼体,同步地,网箱内的波纹板及瓦片上附着上足够多的底栖生物,能够满足稚螺的食用需求,将中期幼体移入所述脉红螺育苗装置的网箱中,中期幼体经2-5天浮游后附着变态成稚螺,然后稚螺能够直接以底栖生物为食,而无需再人工添加或投喂肉食性饵料,避免了水质污染问题,附着变态后的成活率可达50%,能够极大地提高出苗量,同时节省了培育时间。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脉红螺育苗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框架及固定在所述框架内的网箱,所述框架的上方悬有若干浮球,使得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装置成为可浮动放置于室外环境水系中的浮动装置,为脉红螺的育苗提供最接近自然的生长环境且无需过多的人工调节;所述网箱的底部铺设有波纹板及瓦片,能够为底栖生物提供生长附着地点,将脉红螺的4螺层中期幼体置于所述育苗装置中,幼体经浮游后可附着并变态成稚螺,底栖生物可为稚螺所食用,因而无需再人工投食肉食性鱼糜,既节约了成本,更避免了投食饵料导致水质污染的问题,因而利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育苗装置培育脉红螺能够极大地提高幼体成活率。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