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搅龙式百合播种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98191发布日期:2019-04-23 23:23阅读:320来源:国知局
一种搅龙式百合播种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搅龙式百合播种机。



背景技术:

在百合的农业生产和科研中,播种是一项需要耗费很大劳动力的工作,但也是非常频繁且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现有的播种多靠人工进行,效率低下,耗费了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也耗费时间,尤其是大量播种的时候,不仅播种不均匀,而且时间很长,种球堆积也影响了新鲜度。因此,急需研制出一种专用于百合的播种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操作简便、播种效率高的搅龙式百合播种机。

一种搅龙式百合播种机,包括架体,在所述架体的下部从前至后依次设置有三角形犁、挡土板、回土圆盘、刮板和滚轮,在所述架体的上部设置有进料漏斗,在所述进料漏斗的出料口处设置有传送带;

所述三角形犁由两个搅龙装置构成,所述搅龙装置包括搅龙轴和设置在所述搅龙轴上的搅龙螺旋叶片;在所述搅龙装置的后侧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包括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搅龙轴平行设置,所述第二挡板与所述架体的侧边平行设置,所述搅龙装置的两个所述搅龙轴分别与齿轮动力转换器相连,所述齿轮动力转换器与动力输出装置相连。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搅龙式百合播种机,其中,所述挡土板为两个,分别设置在所述三角形犁的两侧,所述挡土板由第一挡土板和与所述第一挡土板相连且向所述架体的内侧延伸的第二挡土板构成,在所述第二挡土板的后侧设置有两个所述回土圆盘,所述第二挡土板和两个所述回土圆盘设置在一条直线上,所述回土圆盘包括与所述架体连接的固定轴和活动连接在所述固定轴上的圆盘,所述圆盘能够绕所述固定轴自由旋转。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搅龙式百合播种机,其中,所述三角形犁的后端设置在所述挡土板的中部。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搅龙式百合播种机,其中,所述进料漏斗设置在所述架体的前侧,在所述进料漏斗中设置有滚轴,所述滚轴的两端与所述进料漏斗的左右两侧的内壁连接,在所述滚轴上均匀设置有多个隔板,所述隔板的长度与所述滚轴的长度一致,所述传送带的转动方向与所述架体的行进方向相反。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搅龙式百合播种机,其中,在所述滚轮的中心设置有第一轴体,在所述进料漏斗的出料口的前侧和后侧分别设置有第一传送轴和第二传送轴,所述传送带绕所述第一传送轴和所述第二传送轴转动,所述第一传送轴或所述第二传送轴通过第一连接杆与所述第一轴体相连,所述滚轴通过第二连接杆与所述第一轴体相连,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第二连接杆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轴体的两端;

所述第二传送轴设置在所述三角形犁的后端的上部。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搅龙式百合播种机,其中,在所述第一连接杆上靠近所述第一轴体处设置有动力转换器,在所述第一连接杆上靠近所述第一传送轴或所述第二传送轴处设置有多档位转换器;在所述第二连接杆上靠近所述第一轴体处设置有动力转换器,在所述第二连接杆上靠近所述滚轴处设置有多档位转换器。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搅龙式百合播种机,其中,在所述第一传送轴的前侧设置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与倾斜设置的固定杆相连,

在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固定杆的前端分别设置有圆柱形的凸块,在所述凸块上设置有竖直的通孔。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搅龙式百合播种机,其中,在所述架体的前端的下部设置有两个高度能够调节的轮体,分别设置在所述架体的左右两侧;所述滚轮包括位于左右两侧和中间的四个与所述第一轴体固定的固定圆盘,在四个所述固定圆盘之间均匀固定有多个杆体。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搅龙式百合播种机,其中,所述刮板的上端与第二轴体相连,所述第二轴体固定在所述架体上,所述刮板能够绕所述第二轴体转动。

本实用新型搅龙式百合播种机与现有技术不同之处在于:

本实用新型搅龙式百合播种机结构简单,播种效率高,效果好,成本低,操作简便,由拖拉机拖着进行播种过程,搅龙式三角形犁将土拨开分向两边,传送带将进料漏斗中的百合种球播种到土中,挡土板再将拨开的土重新覆盖到种球上,回土圆盘回土,刮板将土刮匀,滚轮转动压土,由固定杆连接滚轮和第一传送轴或第二传送轴,同时,固定杆连接滚轴,因此,播种过程中的传送带传送的动力和进料漏斗中的滚轴旋转的动力均由滚轮提供,在机器抬起进地播种前,由于滚轮不接触地面,不会产生动力,因此可以避免发生误播种,造成种球浪费。搅龙装置将原来静止的土翻动起来向后运动,需要的动力会比传统的三角形犁少很多,带起来会更轻松。

传送带的传送方向与架体行进方向相反,这样传送带上的种球在播种过程中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播种时可以正好落到播种点,如果传送方向与架体行进方向相同,种球相对于地面有一定的速度,落下时会偏离播种点。进料漏斗中的滚轴带动隔板旋转,可以将种球均匀适量地输送到传送带上,不会产生堆积而导致播种不均匀,全程自动控制,不再需要人为操作。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搅龙式百合播种机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搅龙式百合播种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仰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进料漏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3所示,一种搅龙式百合播种机,包括架体1,在架体1的下部从前至后依次设置有三角形犁2、挡土板3、回土圆盘4、刮板5和滚轮6,在架体1的上部设置有进料漏斗7,在进料漏斗7的出料口处设置有传送带8;

三角形犁2由两个搅龙装置构成,搅龙装置包括搅龙轴201和设置在搅龙轴201上的搅龙螺旋叶片202。

以下为优选技术方案:

两个搅龙轴201之间的角度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例如可以为120°,在搅龙装置的后侧设置有挡板,挡板包括第一挡板203和第二挡板204,第一挡板203与搅龙轴201平行设置,第二挡板204与架体1的侧边平行设置,搅龙装置的两个搅龙轴201分别与齿轮动力转换器相连,齿轮动力转换器与动力输出装置相连。

挡土板3为两个,分别设置在三角形犁2的两侧,挡土板3由第一挡土板301和与第一挡土板301相连且向架体1的内侧延伸的第二挡土板302构成,在第二挡土板302的后侧设置有两个回土圆盘4,第二挡土板302和两个回土圆盘4设置在一条直线上,回土圆盘4包括与架体1连接的固定轴和活动连接在固定轴上的圆盘,圆盘能够绕固定轴自由旋转。

三角形犁2的后端设置在挡土板3的中部,第一挡土板301和第二挡土板302之间的角度可以根据需要调节设置,例如可以为120°~150°之间。

进料漏斗7设置在架体1的前侧,在进料漏斗7中设置有滚轴701,滚轴701的两端与进料漏斗7的左右两侧的内壁连接,在滚轴701上均匀设置有多个隔板702,隔板702的长度与滚轴701的长度一致,传送带8的转动方向与架体1的行进方向相反。

在滚轮6的中心设置有第一轴体601,在进料漏斗7的出料口的前侧和后侧分别设置有第一传送轴801和第二传送轴802,传送带8绕第一传送轴801和第二传送轴802转动,第一传送轴801或第二传送轴802通过第一连接杆803与第一轴体601相连,滚轴701通过第二连接杆804与第一轴体601相连,第一连接杆803和第二连接杆804分别连接在第一轴体601的两端;

第二传送轴802设置在三角形犁2的后端的上部。

在第一连接杆803上靠近第一轴体601处设置有动力转换器,在第一连接杆803上靠近第一传送轴801或第二传送轴802处设置有多档位转换器;在第二连接杆804上靠近第一轴体601处设置有动力转换器,在第二连接杆804上靠近滚轴701处设置有多档位转换器。

在第一传送轴801的前侧设置有固定架9,固定架9与倾斜设置的固定杆901相连,

在第一挡板203和固定杆901的前端分别设置有圆柱形的凸块902,在凸块902上设置有竖直的通孔。

在架体1的前端的下部设置有两个高度能够调节的轮体10,分别设置在架体1的左右两侧;轮体10可以控制架体1的前端的高度,架体1后端的高度通过拖拉机后端上部长度可调节牵引杆控制,通过调整拖拉机牵引杆的长度来调整架体1后端的高度,以使整个架体1保持水平稳定状态。所述滚轮6包括位于左右两侧和中间的四个与所述第一轴体601固定的固定圆盘,在四个所述固定圆盘之间均匀固定有多个杆体。

刮板5的上端与第二轴体501相连,第二轴体501固定在架体1上,刮板5能够绕第二轴体501转动,转动范围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例如可以为与竖直面呈0°~90°之间。

转换器和多档位转换器一起将滚轮6滚动产生的力经过变换传递到第一传送轴801或第二传送轴802以及滚轴701,继而带动传送带8和滚轴701转动进行输料播种,其中,多档位转换器具有多个档位,可以控制传送带8的转动速度。

在第一传送轴801的前侧设置有固定架9,固定架9与倾斜设置的固定杆901相连,在第一挡板203和固定杆901的前端分别设置有圆柱形的凸块902,在凸块902上设置有竖直的通孔。本实用新型的搅龙式百合播种机通过拖拉机拖拽向前滚动,在拖拉机后端上部的长度可调节牵引杆,通过牵引销与固定杆901上的凸块902连接,拖拉机下部两个液压升降牵引板,分别与左右两侧的第一挡板203上端的凸块902相连,并通过固定销锁定牵引板,防止牵引板脱落,可以调节挡板的高度。

搅龙式百合播种机工作过程:

在拖拉机的拖拽作用下,三角形犁2中的搅龙装置在拖拉机动力输出作用下开始旋转,和挡板一同作用将土壤分向两旁,土壤在两侧挡土板3的挡隔下往后运动,在回土圆盘4的作用下将土壤回填到三角形犁2形成的种植区,覆盖百合籽种;后面的刮板5将土壤刮平整,最后由滚轮6压实土壤。滚轮6在压实土壤过程中,给上层的传送带8和进料漏斗7中的滚轴701输出动力,传送带8将进料漏斗7中百合籽球传送到三角形犁2后面的种植区。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