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袋栽周年智能化出菇温室大棚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49542发布日期:2019-04-20 02:29阅读:1129来源:国知局
平菇袋栽周年智能化出菇温室大棚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平菇生产用大棚,尤其是涉及一种平菇袋栽周年智能化出菇温室大棚。



背景技术:

平菇因其营养丰富,价格适中,已经成为大众餐桌上的必备菜肴。2015年全国平菇总产量达590.18万吨,是可以人工种植的第三大类食用菌。河南省是平菇生产大省,总产量占全国平菇总量的30%。平菇最适宜的出菇温度为12~18℃,受环境气候影响,河南省平菇生产多集中在秋冬春三季,冬季温度低于4℃或夏季气温高于25℃时都会出现出菇困难,不能保证市场的全年持续供应。同时传统平菇的生产模式机械化程度低,体力劳动较多,劳动力价格偏高等因素直接导致了平菇的种植利润降低。工厂化生产食用菌因其采用立体种植,生产效率高、自动化水平高、产品质量稳定等优点,已经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壮大。

目前,工厂化生产平菇的大棚多采用水泥柱或钢柱作为支撑骨架,用竹竿捆扎成拱形棚顶,其上覆盖一层塑料布和遮阳网(或者草苫);与室外环境温度相比,此种大棚虽能缓解一定温度(棚外温度过高时,棚内温度有所降低;棚外温度过低时,棚内温度有所提高),但与平菇的最适宜温度相比仍显过高,影响出菇,或使出菇时间推迟,生产周期延长,病虫害发生严重,造成品质等级下降;另外,现有大棚的使用周期较短,无法适应夏季的高温天气和冬季的低温天气,使平菇的生产周期长,产量大大降低,风险大,无法满足现代工厂化生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平菇袋栽周年智能化出菇温室大棚。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可采取下述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平菇袋栽周年智能化出菇温室大棚,包括带有支撑框架的棚体,所述支撑框架包括沿所述棚体长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的若干拱形钢骨架,所述拱形钢骨架通过沿棚体长度方向布设的热镀锌管连为一体;所述棚体包括垂直固定于前、后棚头处的岩棉彩钢复合板壁,以及覆盖于所述拱形钢骨架顶部的遮盖层,所述遮盖层的两侧长边向下延伸至拱形钢骨架底部边沿处形成棚体的左、右侧壁,所述岩棉彩钢复合板壁上设置有门洞和排风扇;遮盖层由防潮保湿内层、保温中间层和防紫外线外层构成;在所述棚体内的地面上横纵间隔排布有若干混凝土方墩,所述混凝土方墩上垂直固设有网架立柱,沿棚体长度方向纵向放置的出菇网架与所述网架立柱相固连,在所述出菇网架上自上而下交错排布有若干菇袋;在所述棚体内设置有智能化环境控制系统。

所述智能化环境控制系统由冷暖空调、微喷加湿系统、LED补光系统、光照强度传感器、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以及控制终端构成;所述微喷加湿系统包括布设于所述出菇网架上方的若干条雾化加湿支管,以及与所述雾化加湿支管相连通的雾化加湿主管,所述雾化加湿主管的外端与水源供水口相连通,雾化加湿主管上设置有引水抽吸泵和微米过滤器;所述雾化加湿支管沿所述棚体长度方向布设于相邻两排出菇网架之间,每条雾化加湿支管上沿长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有若干垂直向下的涡流十字雾化喷头;所述LED补光系统由布设于所述涡流十字雾化喷头上方的若干排由所述控制终端控制开启或关闭的LED灯带构成;所述光照强度传感器安装于棚体外侧,所述光照强度传感器、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和温湿度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控制终端的信号输入端分别电连接,所述控制终端的控制输出端分别与所述引水抽吸泵、LED灯带和冷暖空调的控制输入端电连接。

每一所述拱形钢骨架的拱顶中部均水平固连有热镀锌加固横撑,所述雾化加湿支管和LED灯带固定于所述热镀锌加固横撑下表面上。

在所述棚体的底部边沿处设置有现浇混凝土基础边框,所述现浇混凝土基础边框上布设有若干与所述拱形钢骨架底部两端一一对应的预埋件,拱形钢骨架焊固于所述预埋件上。

沿所述棚体宽度方向成排布设的所述网架立柱上端通过网架加固横杆连为一体。

本实用新型优点在于结构简单,搭建方便,生产效率高,平菇质量稳定。由拱形钢骨架和热镀锌管构成的支撑框架,使大棚的基本风压、基本雪载、屋面恒载和屋面活载均得到大大提升,满足温室大棚建设规范及规定,延长大棚使用寿命;由岩棉彩钢复合板壁和遮盖层(遮盖层依次由防潮保湿内层、保温中间层和防紫外线外层构成三层结构)构成的棚体,有效隔热的同时大大提高棚内保温效果,配合设置于棚体内的智能化环境控制系统,使棚内环境满足平菇最适宜的出菇温度(12~18℃),设置于出菇网架上方的涡流十字雾化喷头和LED灯带保证了平菇培育过程中最适宜的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及光照强度,使平菇处于最适宜生长的环境,不受外部环境温度的影响而推迟,保证平菇品质,缩短生产周期,大大提高平菇产量,满足现代工厂化生产,满足平菇周年华生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向剖视放大图。

图3是图1中支撑框架的布置示意图(俯视)。

图4是图3中B-B向剖视放大图(隐去拱形钢骨架)。

图5是图1中混凝土方墩的布置示意图(俯视)。

图6是图1中出菇网架的布置示意图(俯视)。

图7是图6中单排出菇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1中涡流十字雾化喷头的布置示意图(俯视)。

图9是图8中I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平菇袋栽周年智能化出菇温室大棚,包括带有支撑框架的棚体,支撑框架包括沿棚体长度方向均匀间隔1m设置的若干拱形钢骨架,拱形钢骨架1采用冷轧70型几字钢制作而成,双面镀锌,镀锌量不小于275g/m²;拱形钢骨架1通过沿棚体长度方向布设的φ25×1.5mm的热镀锌管2连为一体,热镀锌管2的双面镀锌量不小于275g/m²,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由拱形钢骨架1和热镀锌管2构成的支撑框架为全装配式轻钢骨架,现场无焊接;另外为增强支撑框架的强度,如图3、4所示,在地面上首先预设长22m、宽8m的矩形结构现浇混凝土基础边框18,现浇混凝土基础边框18上布设有若干与拱形钢骨架1底部两端一一对应的预埋件19,拱形钢骨架1焊固于所述预埋件19上,在每一拱形钢骨架1的拱顶中部均水平固连有热镀锌加固横撑17,保证支撑框架的强度,使支撑框架的基本风压、基本雪载、屋面恒载和屋面活载均得到提升,满足温室大棚建设规范及规定,延长大棚使用寿命。

棚体包括垂直固定于前、后棚头处的岩棉彩钢复合板壁3,以及覆盖于拱形钢骨架1顶部的遮盖层4,遮盖层4的两侧长边向下延伸至拱形钢骨架1底部边沿处形成棚体的左、右侧壁,在岩棉彩钢复合板壁3上设置有方便人们进出的门洞5和方便通风换气的排风扇6;遮盖层4由防潮保湿内层、保温中间层和防紫外线外层构成,防潮保湿内层为厚度0.1mm的透明农膜,保温中间层为厚度75mm的岩棉卷毡,防紫外线外层为厚度0.13mm的利得黑白膜,有效隔热的同时大大提高棚内保温效果。

如图5-7所示,在棚体内的地面上横纵间隔排布有若干混凝土方墩7,混凝土方墩7的规格为500mm×500mm×50mm,其横向间隔650mm、纵向间隔1m均匀布设,一共可排布五排十八列;混凝土方墩7上通过螺栓垂直固设有网架立柱8,沿棚体长度方向纵向放置的五排出菇网架9与网架立柱8相固连,在出菇网架9上自上而下交错排布有若干菇袋10(菇袋10为180×380mm的聚丙烯袋),出菇网架9高2m,长度随棚体长度,约20m,其上一共可布设约8000个菇袋10。另外,为提高出菇网架9的强度,沿棚体宽度方向成排布设的网架立柱8上端通过网架加固横杆20连为一体,网架加固横杆20可间隔一排布设,使五排出菇网架9连为一个整体,大大提高支撑强度。

为使棚体内的环境能够最适宜平菇生长,在棚体内设置有智能化环境控制系统,智能化环境控制系统由冷暖空调、微喷加湿系统、LED补光系统、光照强度传感器、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以及控制终端构成。

如图8、9所示,微喷加湿系统包括布设于出菇网架9上方的若干条雾化加湿支管11,以及与雾化加湿支管11相连通的雾化加湿主管12,雾化加湿主管12的外端与水源供水口相连通,雾化加湿主管12上设置有引水抽吸泵13和微米过滤器14;雾化加湿支管11固定于热镀锌加固横撑17下表面上,并沿棚体长度方向布设于相邻两排出菇网9架之间,供设置四条雾化加湿支管11,每条雾化加湿支管11上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垂直向下的涡流十字雾化喷头15;微米过滤器14为100微米碟片式过滤器,引水抽吸泵13能够使水压达到300KPa,增加涡流十字雾化喷头15的雾化效果。

LED补光系统包括布设于涡流十字雾化喷头15上方棚体内的四排由控制终端控制开启或关闭的LED灯带16构成,LED灯带16固定于热镀锌加固横撑17下表面上,对棚体内增加照明。

光照强度传感器安装于棚体外侧,光照强度传感器、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和温湿度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控制终端的信号输入端分别电连接,控制终端的控制输出端分别与引水抽吸泵13、LED灯带16和冷暖空调的控制输入端电连接;控制终端根据光照强度传感器、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和温湿度传感器实时监测到的信息,来控制引水抽吸泵13的开启或关闭、LED灯带16的打开或关闭、冷暖空调的制冷或制热,从而将棚内温度控制在12~18℃±2℃,湿度控制在75~95%,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600-800ppm,光照强度控制在150-200Lux,使平菇的生长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始终处于最益出菇环境中。

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平菇袋栽周年智能化出菇温室大棚,其棚内菇袋10的容量可达到8000袋(180×380mm聚丙烯袋),将棚内环境控制在适宜平菇生长的标准范围,即当外界温度为-10℃~42℃时,棚内温度控制在12~18℃+2℃,湿度控制在75~95%,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600~800ppm,光照强度控制在150~200Lux;从而使棚内平菇的生长周期为10~12天(从菌丝满袋后进棚崔蕾,按照设定的管理参数,调整参数,3-4天现蕾,出菇后调整管理参数,7天采收),出菇结束后,及时清理大棚,做消毒处理;依此方法使用每年可循环利用35次,每个周期产量2吨,年经济效益可达到56万元。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