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马铃薯膜上覆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30622发布日期:2019-11-15 20:51阅读:296来源:国知局
一种马铃薯膜上覆土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农业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马铃薯膜上覆土装置。



背景技术:

马铃薯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在我国西北地区有大量马铃薯种植区。由于西北地区降雨量偏少,土壤保墒性较差,因此该地区的马铃薯大量采用地膜种植法。

地膜即地面覆盖薄膜,通常是透明或黑色pe薄膜,也有绿、银色薄膜,地膜虽然只有薄薄一层,但作用相当大。不仅能够提高地温、保水、保土、保肥提高肥效,而且还有灭草、防病虫、防旱抗涝、抑盐保苗、改进近地面光热条件,使产品卫生清洁等多项功能。对于那些刚出土的幼苗来说,具有护根促长等作用。地膜种植法使作物普遍增产30%~50%,增值40%~60%,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

因为作物在发芽阶段具有芽不见光不散开的特性,所以在地面覆膜之后,还需要在地膜上覆盖薄薄的一层土壤,使得马铃薯的幼苗可以顶破薄膜。目前虽然已经有专门用于马铃薯膜上覆土的装置,但是这些装置存在取土方式不合理,导致覆土效率低、质量差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膜上覆土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马铃薯膜上覆土装置,以提高覆土效率和覆土质量。为此,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马铃薯膜上覆土装置,包括机架和覆土轮,所述覆土轮为两个且分别设于机架的两侧,覆土轮外圆周上设有均匀分布的取土槽,所述取土槽的底面为倾斜面且较低的一端朝向覆土轮的内侧,覆土轮外侧的轮辐面上设有圆形的挡料板,覆土轮内侧设有圆形的出料板,所述出料板固定于机架上,出料板的上部设有开口,所述开口与取土槽的一端连通且形成出料口,出料口上连接有向下倾斜设置的导料槽。

进一步地,两个所述覆土轮之间连接有支撑轴。

进一步地,所述机架上设有三点式连接装置。

进一步地,三点式连接装置包括水平拉杆、倾斜拉杆和连接杆,所述水平拉杆为两个且其一端固定连接支撑轴,所述倾斜拉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支撑轴另一端与水平拉杆之间连接有连接杆。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的取土槽可插入土壤中,取土速度快、取土量较大,可大大提高地膜覆土的效率,增加膜上覆土的厚度;

2.本实用新型设有双行覆土轮,可在地膜两侧同时进行覆土作业,可大大提高地膜覆土的质量;

3.本实用新型的覆土装置可以大大提高马铃薯的种植速度,减少人力成本,可促进大规模种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覆土轮和导料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覆土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架,101-水平拉杆,102-倾斜拉杆,103-连接杆,2-覆土轮,3-取土槽,4-挡料板,5-出料板,6-出料口,7-导料槽,8-支撑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4所示,一种马铃薯膜上覆土装置,包括机架1和两个覆土轮2,两个覆土轮2分别设于机架1的两侧且之间连接有支撑轴8。覆土轮2的外圆周上设有均匀分布的取土槽3,各个取土槽3之间由竖直挡板隔开,取土槽3的底面为倾斜面且较低的一端朝向覆土轮2的内侧(如图4所示)。覆土轮2外侧的轮辐面上设有环形的挡料板4,覆土轮2内侧设有圆形的出料板5,出料板5固定于机架1上,出料板5的上部设有扇形开口,开口的大小与三个取土槽3的大小相当,该开口与取土槽3的一端连通且形成出料口6(如图3所示),出料口6上连接有向下倾斜设置的导料槽7。

为了便于使用该覆土装置,机架1的一端设有可与拖拉机连接的三点式连接装置。该连接装置包括水平拉杆101、倾斜拉杆102和连接杆103,水平拉杆101为两个且其一端固定连接支撑轴8,倾斜拉杆102的一端固定连接支撑轴8另一端与水平拉杆101之间连接有连接杆103。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使用时通过三点式连接机构与拖拉机相连接,拖拉机可以通过水平拉杆101拖动该覆土装置移动,在移动过程中两个覆土轮2可绕支撑轴8进行转动。拖拉机尾部的液压缸连接连接杆103,通过液压缸的伸长和缩短可以调整覆土轮2的入土深度。在覆地膜时,首先要翻耕土地使土壤疏松,便于农作物生长,然后再在翻耕后的土地上覆上地膜,将该覆土装置横跨地膜的两侧,依靠装置的自重和拖拉机液压缸的作用,覆土轮2的取土槽3可以插入土壤中,在拖拉机行进过程中,随着覆土轮2的转动取土槽3可以进行取土作业,因为土的流动性较差,所以取土槽3中的土可以在惯性作用下随着取土槽3向上转动。因为出料板5固定于机架1上,因此取土槽3中的土壤只有转动到顶端的出料口6时,土壤才能从出料口6流入到导料槽7中。因为取土槽3的底部为倾斜面,且倾斜面较低的一端朝向覆土轮2的内侧,这样便于土壤从取土槽3中流出。流动到导料槽7上的土可以散开在地膜上,从而完成膜上覆土作业。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