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拟穴青蟹蚤状幼体和大眼幼体的池塘培育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467093发布日期:2019-04-20 05:35阅读:1231来源:国知局
一种拟穴青蟹蚤状幼体和大眼幼体的池塘培育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水产养殖的苗种培育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拟穴青蟹蚤状幼体和大眼幼体的池塘培育方法。



背景技术:

拟穴青蟹(scyllaparamamosain,俗称青蟹)属肉食性、广盐性、广温性海水经济甲壳动物,其个体大、味道鲜美、生长速度快,且可离水运输,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重要的海洋经济养殖蟹类之一。近年来,青蟹养殖在我国南方沿海各省蓬勃发展,其养殖面积接近3万公顷,年产量超过15万吨(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7),然而,与中华绒螯蟹人工苗占比达到95%、梭子蟹人工苗占比达70%相比,青蟹养殖的苗种几乎全部依赖自然海区的野生苗种。由于野生苗种具有数量和质量不稳定且易携带病菌等诸多不确定因素,无法满足广大养殖户对苗种的需求,因此青蟹人工苗种的规模化繁育将是青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关于青蟹人工育苗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起,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工作,并取得小批量育苗的成功。然而,受投入产出比等因素的影响,青蟹人工苗种培育还仅限于小批量生产阶段,而且目前青蟹育苗技术尚未成功和普及,养殖用苗仍以海区天然苗为主,苗种供应不稳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所以急需一种介入门槛低、稳定性好、育苗成本低、且易掌握的青蟹苗种培育技术,尤其是苗种前期(蚤状幼体期和大眼幼体期)培育技术,来摆脱养殖用苗依赖天然苗种的束缚、培育过程中幼体死亡率高等难题,进而推动了青蟹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锯缘青蟹工厂化育苗技术(任福海等,河北渔业,2010年第1期)中公布了一种青蟹工厂化育苗的方法,但是在青蟹工厂化育苗时首先需要建设工厂化车间,并配备供热、供气、供水、光照控制等设施,总的来说,建设一个1000平方米工厂化育苗场至少需要投资30~40万元。此外育苗期间的饵料生物全部依靠人工培育和投放,每池布苗密度大约100个/毫升,且z1~z2阶段以20~30个/毫升较高密度的轮虫培养,需要通过大量换水来控制水质稳定,育苗成本较高。受这些因素的影响,青蟹工厂化育苗方式难以推广和普及。

一种青蟹池塘生态育苗方法(申请公布号cn102090356a)公开了一种青蟹池塘生态育苗方法,但是一种青蟹池塘生态育苗方法中每亩池塘放1~2只抱卵蟹(按每只抱卵蟹孵化出i期蚤状幼体在100万只计,幼体密度仅有1500-3000只/立方米),远低于工厂化的幼体放养密度(10万只/立方米左右),投入产出比大。而且溞状幼体阶段培育以卤虫无节幼体为主要饵料,近年来,由于国际市场卤虫资源量减少,作为青蟹育苗主要成本支出的卤虫卵价格逐年递升(2018年卤虫卵价格为100-200元/斤,为2017年价格的2倍),育苗成本的不确定性对苗种生产单位育苗积极性有较大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拟穴青蟹蚤状幼体和大眼幼体的池塘培育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一种拟穴青蟹蚤状幼体和大眼幼体的池塘培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培育池塘的准备

育苗池塘要求交通方便,电力、海水、淡水供应充足;其中海水盐度不低于25‰,ph稳定在7.8-8.5间,水质符合国家和行业规定。池底不漏水、不渗水。池塘池深不低于1.5米,每30–50平方米布置一个增氧气盘。在布苗前10天左右,进80厘米深沙滤海水,用漂白粉或强氯精等含氯消毒剂杀灭水体中的病原微生物、青苔孢子、藤壶及野杂鱼苗等敌害生物(有效氯浓度10毫克/升以上)。

(2)饵料生物的培育

消毒2天后,用余氯检测试剂盒检测水中余氯含量,之后用硫代硫酸钠中和余氯。待余氯消失后,全池泼洒复合肥(10ppm)和尿素(5ppm),并接入5-10厘米深海水小球藻液,此时水的颜色为浅黄绿色。当池水颜色变为暗绿色时(培养4–5天),向池中接种轮虫,接种密度3-5个/毫升。3-5天后,当轮虫密度达到8-10个/毫升时,方可布苗。

(3)布苗

当抱卵蟹卵的颜色变为灰黑色,且心跳频率达150跳/分钟时(抱卵10天左右),表明该蟹卵即将孵化。为防止抱卵蟹携带的纤毛虫或其他病原生物进入育苗池,孵化前需将抱卵蟹置20ppm甲醛溶液药浴1-2小时。然后将待孵化抱卵蟹单独放入孵化框内,吊挂在池塘内。孵化后,幼苗会自行通过孵化框壁孔游入池塘。为维持小球藻、轮虫处于稳定的丰度,每100立方米水体放置抱卵蟹1只(抱卵量约100万粒),控制孵化出i期蚤状幼体的密度在1万/立方米左右。同时为防止后期幼苗因大小差异而引起的相互残杀,同一池塘内放入幼苗时间差不能超过2天。

(4)饵料生物投放

拟穴青蟹蚤状幼体期和大眼幼体期的培育主要经过蚤状幼体i、ii、iii、iv、v期培育及大眼幼体期培育这六个阶段,随着幼体的生长发育,需要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的摄食习性投放不同的饵料生物。

蚤状幼体ⅰ期(z1):幼体持续2-3天。池塘中已有轮虫和小球藻已足够作为幼体的开口饵料,该期幼体不需外加饵料生物。

蚤状幼体ⅱ期(z2):幼体持续2-3天。在转变为蚤状幼体ii期的第二天起,每天向池塘内投放卤虫无节幼体(孵化18小时),无节幼体的密度为0.5-1个/毫升。由于此时池塘内还有大量轮虫(3-5个/毫升),无需补加轮虫。

蚤状幼体ⅲ期(z3):幼体持续3-4天。该期幼体以卤虫无节幼体作为主要饵料,每天2-3次向池塘中投放卤虫无节幼体,维持无节幼体的密度在0.5-1个/毫升。

蚤状幼体ⅳ期(z4):幼体持续3-4天。此期幼体仍以卤虫无节幼体作为主要饵料。但卤虫无节幼体的孵化时间应较前期有所延长,孵化时间可从18小时延长至24小时;每天2-3次向池塘中投放卤虫无节幼体,维持无节幼体的密度在0.5-1个/毫升。此外在iv期蚤状幼体后期,可向池塘内投放适量桡足类。

蚤状幼体ⅴ期(z5):幼体持续3-4天。此期幼体以桡足类和较大卤虫无节幼体为作为主要饵料。维持桡足类的密度在1-3个/毫升;池塘投放孵化时间更长的卤虫无节幼体(30-36小时)并维持密度在0.5-1个/毫升。

大眼幼体期(m):幼体持续6-8天。此期幼体以大卤虫、杂鱼肉糜和桡足类为作为主要饵料。每天早晚两次向池塘内投放冰冻成体卤虫和20目筛网洗出的贝肉碎片,日投放量均为30-50克/立方米。

总之,在z1和z2阶段,应保持水体中有足量适口的开口饵料(轮虫);z3、z4和z5阶段,应维持水体中卤虫无节幼体的密度0.5-1个/毫升。当幼体发育到大眼幼体(m)后,即可投入适量的低值鱼、贝肉糜或冷冻大卤虫。

(5)水质生态调控

区别于水泥池育苗后期的大量换水,池塘育苗过程无需换水,但是蚤状幼体i期和ii期阶段要定期(2-3天)添加一定量海水、单细胞藻液,加入量为总体积的3-5%。单细胞藻类的添加可降低养殖环境中氨氮和亚硝基氮含量,有效提高幼体的成活率和出苗率;此外,在育苗的中后期(蚤状幼体iii期以后),每天可向苗池内抽入一定量的地下咸淡水(盐度15‰左右),添加量每次约为总体积的1–2%。在育苗的中后期开始添加咸淡水一方面可以防止育苗后期池底和池水的恶化,另一方面可以满足青蟹会随着生长发育逐步趋向低盐环境的习性。另外,在培育过程中每3-5天施用一次有益微生物制剂,可稳定水体处于鲜活清亮状态。

本发明技术养殖全程无需大量换水,水质稳定(ph值8.0-8.75,氨氮低于0.5毫克/升,亚硝态氮低于0.1毫克/升)。

进一步的,步骤(4)饵料生物投放时,在iv期蚤状幼体后期,还可向池塘内投放桡足类。

进一步的,步骤(5)所施用有益微生物制剂包括光合细菌、乳酸菌和芽孢杆菌。

进一步的,所述单细胞藻液含有小球藻。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5)水质生态调控的水质应控制在:水温27-33℃,ph值7.8-8.5,氨氮低于0.5毫克/升,亚硝态氮低于0.1毫克/升,硫化氢不得检出。

进一步的,蚤状幼体培育的中后期所用育苗池塘内含有多种浮游动植物,即在蚤状幼体iii期开始就能看到水体中有丰富的饵料生物,包括小球藻、扁藻、栅裂藻、盘星藻、针杆藻、螺旋藻、微囊藻、念珠藻、轮虫、大丰年虫和桡足类。且以硅藻、小球藻和扁藻等为优势种,另外还存在大量轮虫、桡足类等浮游动物以及多种原生动物,幼体饵料生物丰富,幼体可以获得更全面和优质的饵料营养。

进一步的,步骤(1)所述池塘为长方形,大小为200-1000平方米。

本发明通过饵料生物的培育(小球藻夜为暗绿色时,向池中接种轮虫,接种密度3-5个/毫升。当轮虫密度达到8-10个/毫升时再布苗),布苗(密度在1万个/立方米左右),饵料生物投放(根据幼体不同生长阶段的摄食习性投放不同的饵料生物和投放量),水质生态调控(添加咸淡水及微生物制剂)等技术手段,维持池塘内饵料生物、幼体及池塘水质的动态平衡。要维持池塘生物量的动态平衡,必需要保证小球藻繁殖速度,轮虫繁殖速度,幼体密度,以及不同发育阶段幼体池塘育苗过程中的饵料密度处于合适的水平。以布苗密度为例,布苗密度过高(密度在2万个/立方米左右),幼体会短时间内捕食完水体中的轮虫,需大量投入外源轮虫满足幼体需求,进而增加成本和人工;而布苗密度过低(密度在5000个/立方米左右),轮虫会大量繁殖而快速虑食掉水体中的小球藻,引起水体澄清,进而引起轮虫消瘦,浒苔等大型藻类繁殖腐败等系列问题,不利于幼体培育。本发明每100立方米水体放置抱卵蟹1只(抱卵量100万粒左右),控制孵化出i期蚤状幼体的密度在1万/立方米左右。本发明在iv期蚤状幼体后期开始向池塘内投放适量桡足类。桡足类富含dha,epa等蟹类幼体发育必需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营养丰富,且具有快速繁殖的特点,是非常优质的生物饵料。此外,桡足类自然水体中非常丰富,获得方便,几乎为零成本。本发明在蚤状幼体iv和ⅴ期(z5)以桡足类和较大卤虫无节幼体为作为主要饵料,在保证维持幼体活力的基础上,能极大降低育苗的支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现了在室外池塘条件下高效培育拟穴青蟹幼体,本发明技术仅需对现有池塘改造或新开掘池塘(建设一个1000立方米池塘仅需投资3~5万元),且充分利用光照充足的有利条件,在池塘中繁殖藻类、轮虫、桡足类等自然生物饵料,能满足幼体的生存环境要求,且饵料生物种类丰富,营养均衡全面,所培育幼体具有生长速度快、规格统一、体质体色好和成活率高等特点。由于本发明的培育方法采用小球藻、轮虫、卤虫、桡足类等活体饵料,水质稳定且不需要很大的换水量;能极大地降低育苗成本,增加育苗收益。而且本发明具有门槛低、生产成本低,稳定性强,易掌握等优点,适合推广和普及,从而将有力地促进我国青蟹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育苗池塘蚤状幼体iii期时鉴定出浮游动植物;其中a-小球藻,b-扁藻,c、d-栅裂藻,e-盘星藻,f-针杆藻,g-螺旋藻,h-微囊藻,i-念珠藻,j-轮虫,k-大丰年虫,l-桡足类;

图2是实施例1的蚤状幼体v期仔蟹苗种图片;

图3是实施例2的蚤状幼体ii期仔蟹苗种图片;

图4是实施例的养殖池塘和养殖水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实施时间为2018年6月3日至7月5日,实施地点在广东省饶平县海水鱼虾培苗室。

(1)培育池塘的准备:培苗池塘交通方便,电力、海水、淡水供应充足;其中海水盐度29ppt,ph稳定在8.0左右,水质符合国家和行业规定。选择200平方米长方形水泥池一个,铺地膜防止漏水和渗水,池深1.7米。在布苗前10天,进80厘米深沙滤海水,用漂白粉杀灭水体中的病原微生物、青苔孢子、藤壶及野杂鱼苗等敌害生物(有效浓度氯为10毫克/升)。

(2)饵料生物的培育

消毒2天后,用余氯检测试剂盒检测水中余氯含量,之后用硫代硫酸钠中和余氯。待余氯消失后,全池泼洒复合肥(10ppm)和尿素(5ppm)并接入10厘米小球藻液,此时水的颜色为浅黄绿色。培养5天,当池水变暗绿色后,接种轮虫,接种密度5个/毫升,培养5天后,轮虫密度达到10个/毫升时,布苗。

(3)布苗

蟹苗来源于前期培育的抱卵蟹,抱卵蟹规格300克/只,每只抱卵蟹的抱卵量约100万粒。当抱卵蟹卵的颜色变为灰黑色,且心跳频率达150跳/分钟时(抱卵10天左右),表明该蟹卵即将孵化。为防止抱卵蟹携带的纤毛虫或其他病原生物进入育苗池,孵化前需将抱卵蟹置20ppm甲醛溶液药浴2小时。然后将待孵化抱卵蟹单独放入孵化框内,吊挂在池塘内,孵化后,幼苗会自行通过孵化框壁孔游入池塘。为维持小球藻、轮虫在稳定的丰度,同天放置抱卵蟹2只,孵化出i期蚤状幼体的密度在1万/立方米左右。

(4)饵料生物投放

拟穴青蟹蚤状幼体期和大眼幼体期的培育主要经过蚤状幼体i、ii、iii、iv、v期培育及大眼幼体培育这六个阶段,随着幼体生长发育,要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的摄食习性投放不同的饵料生物。

蚤状幼体ⅰ期(z1):幼体持续2-3天。池塘中已有轮虫和小球藻已足够作为幼体的开口饵料,不外加饵料生物;

蚤状幼体ⅱ期(z2):幼体持续2-3天。在转变为蚤状幼体ii期的第二天起,每天向池塘内投放卤虫无节幼体(孵化18小时),无节幼体的密度约为1个/毫升。由于此时池塘内还有大量轮虫(约5个/毫升),无需补加轮虫。

蚤状幼体ⅲ期(z3):幼体持续3-4天。该期幼体以卤虫无节幼体作为主要饵料,每天3次向池塘中投放卤虫无节幼体,维持无节幼体的密度在0.5-1个/毫升。

蚤状幼体ⅳ期(z4):幼体持续3-4天。此期幼体仍以卤虫无节幼体作为主要饵料。但孵化卤虫无节幼体的时间较前期有所延长,孵化时间从18小时延长至24小时;每天3次向池塘中投放卤虫无节幼体,维持无节幼体的浓度在0.5-1个/毫升。此外在iv期蚤状幼体后期,向池塘内加入桡足类饵料。

蚤状幼体ⅴ期(z5):幼体持续3-4天。此期幼体以卤虫无节幼体和桡足类为作为主要饵料。每天向池塘内投放30斤左右桡足类饵料,维持桡足类生物的浓度大约在1个/毫升。

大眼幼体期(m):大眼幼体持续6-8天。此期幼体以大卤虫、杂鱼肉糜和桡足类为作为主要饵料。每天早晚两次向池塘内投放冰冻成体卤虫和20目筛网洗出的贝肉碎片,日投放量均为30克/立方米。

(5)水质生态调控

青蟹幼体培育阶段的水质应控制在:水温27-33℃,ph值8.0-8.5,氨氮低于0.5m克/升,亚硝态氮低于0.1m克/升,硫化氢未检出。

换水:区别于水泥池育苗后期的大量换水,池塘育苗过程基本上无需换水,但是蚤状幼体i期和ii期阶段每2天添加海水小球藻液,加入量为总体积的3-5%。此外,在育苗的中后期(蚤状幼体iii期以后),每天向苗池内抽入地下咸淡水(盐度15‰左右),添加量每次约为总体积的2-3%。养殖池塘和养殖水体如图4所示,不需要很大的换水量就能长时间保持水质稳定。

添加有益微生物:在培育过程中每3天施用一次光合细菌、乳酸菌和芽孢杆菌等有益微生物制剂。

图1是本实施例的育苗池塘蚤状幼体iii期时鉴定出浮游动植物;其中a-小球藻,b-扁藻,c、d-栅裂藻,e-盘星藻,f-针杆藻,g-螺旋藻,h-微囊藻,i-念珠藻,j-轮虫,k-大丰年虫,l-桡足类。

本实施例1的育苗期为33天,最终收获v期仔蟹,4.7万只,规格统一、体质体色好和成活率高,部分仔蟹如图2所示,平均体重0.51克,平均壳长10.1毫米,平均壳宽15毫米(按仔蟹每次蜕壳成活率75%估算,该池培育i期仔蟹14.85万只);同时实现了拟穴青蟹健康苗种的无公害成产,在整个育苗阶段没有使用任何有毒或可能在体内富集的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剂。

本实施例培育蚤状幼体ⅰ期至大眼幼体期仅需13天(20180603-20180615),大眼幼体期至仔蟹i期仅需6天(20180615-20180620),较工厂化育苗技术,本发明技术所培育幼体发育至仔蟹i期所需要时间要缩短2-3天。

实施例2

实施时间为2018年6月17日至7月8日,实施地点在广东省饶平县海水鱼虾培苗室。

(1)培育池塘的准备

与实施例1的步骤(1)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池塘大小在1000平方米。

(2)饵料生物的培育

消毒2天后,用余氯检测试剂盒检测水中余氯含量,后硫代硫酸钠中和余氯。待余氯消失后,全池泼洒复合肥(10ppm)和尿素(5ppm)并接入5厘米小球藻液,此时水的颜色为浅黄绿色。培养5天,当池水变暗绿色后,接种轮虫,接种密度3个/毫升,培养5天后,轮虫密度达到8个/毫升时,布苗。

(3)布苗

与实施例1的步骤(3)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池塘内放置抱卵蟹8只(第一天5只,第二天3只),控制孵化出i期蚤状幼体的密度在1万/立方米左右。

(4)饵料生物投放

与实施例1的步骤(4)基本相同。

(5)水质生态调控

与实施例1的步骤(5)基本相同。养殖池塘和养殖水体如图4所示,不需要很大的换水量就能长时间保持水质稳定。

本实施例2的育苗期为22天,最终收获ii期仔蟹23.5万只,规格统一、体质体色好和成活率高,部分ii期仔蟹如图3所示,平均体重0.027克,平均壳长3.88毫米,平均壳宽4.93毫米(按仔蟹从i期蜕壳为ii期成活率75%估算,该池培育i期仔蟹31.33万只);同时实现了拟穴青蟹健康苗种的无公害成产,在整个育苗阶段没有使用任何有毒或可能在体内富集的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