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绒螯蟹生态育苗及生态养殖方法

文档序号:316762阅读:86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中华绒螯蟹生态育苗及生态养殖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华绒螯蟹的育苗及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中华绒螯蟹习称河蟹,是淡水甲壳动物,在淡水中长大,二龄达到性成熟,河蟹一般在10-15℃交配,在海淡水交汇水域产卵,生成蚤状幼体,在适宜的生态环境中,河蟹的蚤状幼体经过大眼幼体、仔蟹、幼蟹、蟹种演变为成蟹。河蟹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被视为佳肴珍品,捕取天然蟹苗养殖,经济效益可观。众多河蟹繁殖场采用75~100克雌蟹、150克以下雄蟹作为亲本繁殖大眼幼体,这种小规格亲本没有特地挑选存在可能来自同地的亲本、近亲概率高,这样繁殖的蟹种成品规格小型化、早熟化、抗病能力差,品种退化,一代不如一代,现在成蟹的平均规格从1990年的150~200克,到2000年已经下降到80~110克左右。人工养殖河蟹的技术还应该得到深化。人工养殖通常将蚤状幼体至大眼幼体称为育苗阶段。大眼幼体至蟹种为扣蟹阶段、蟹种至成蟹为成蟹养殖阶段,各个阶段需要的饵料不同,需要的生长环境也不同,现在的人工养殖往往忽视河蟹养殖生态环境的科学设置、盲目用药、使用抗生素、激素、使用工业配合饲料,造成河蟹生存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蟹苗成活率低、成蟹早熟化、品质下降。甚至养成药害蟹。人工养殖要获得天然高品质的河蟹,除了需要配置适合河蟹生存的生态环境之外,还应当有科学健康的养殖方法,避免采用药物和代饵料,才能养出健康的河蟹。

发明内容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模拟中华绒螯蟹最佳生存与生长条件的生态育苗和生态养殖方法,排除养殖过程中使用药物和工业配合词料的不健康方法,并通过本发明的实施获得品质健康的中华绒螯蟹。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采用通过河蟹回交提纯复壮产生的子三代自交繁殖5代以内的种苗;育苗期间全部饵料采用鲜活生物饵料添加有益微生物;扣蟹培育阶段从每只13毫克的大眼幼体到每只10克的蟹种养殖水位从30cm逐渐增至200cm,并加流水刺激,水体透明度随水位增加从30cm增至100cm以上,水温为20-28℃,水草覆盖率60%以上,养殖密度从每亩不超过50000只逐渐减少到每亩不超过30000只,饵料从以鲜活生物饵料和淡水鱼肉碎片为主逐渐过渡到以水草,青绿色蔬菜叶,鲜嫩蔓藤植物为主;成蟹养殖阶段水深保持在2~2.5米之间,水体透明度在1.5米以上,水草覆盖率60%~70%之间,水草总量的70%配置饵料型水草、30%配置栖息型水草、成蟹饲料总量的40%为绿叶植物、40%为水草、20%为鲜活动物性饵料。
本发明由于采用河蟹回交提纯复壮产生的种苗,具有抗逆能力和免疫能力强的优点,而且河蟹回交提纯复壮形成稳定遗传、成蟹规格大、品质具天然品味,同时,本发明全部采用鲜活生物饵料并在育苗期间添加有益微生物,能排挤有害细菌、增强苗种免疫力,达到防病的效果,不需要用药、不需要用抗生素、激素,也不使用工业配合饲料,确保不产生药害蟹,本发明还对水深,水体透明度、水温、养殖密度、水草覆盖率,饵料等均设定了适合河蟹生长的最佳范围,因此,生产出的河蟹壳薄而透明,脂膏丰满、肉质鲜甜且富有香味,平均规格在150克以上,最大规格超过250克。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本发明的最好方式是采用超大规格的异地水域自然亲本,如采用崇明的天然河蟹亲本A和张家港的天然河蟹亲本B,雌蟹亲本挑选超过200克,雄蟹亲本挑选超过250克,将亲本A与亲本B放在4~6℃低温环境下杂交,然后把抱卵蟹放在6~7℃低温冷藏,让胚胎发育处于缓慢发育状态直至繁殖季节生成子一代,从子一代中挑选个体最大,特征典型的亲本与亲本A或亲本B杂交产生子二代,再从子二代中挑选个体最大、特征典型的亲本与亲本A或亲本B杂交产生子三代,按照回交提纯复壮方法产生的苗种能稳定遗传,抗逆能力、免疫能力和商品规格都有大幅度提高,这样的品种可保持4~5代。育苗期间1期溞状幼体以单细胞藻和轮虫作开口饵料,以酵母菌和光合细菌为辅,II、III期溞状幼体以枝角类、挠足类和丰年虫作主要生物饵料,单细胞藻和轮虫为辅,IV、V期溞状幼体以中型枝角类和挠足类、丰年虫成虫作主要生物饵料,轮虫为辅,在大眼幼体和仔蟹期间以大型枝角类作主要生物饵料,以野杂鱼肉碎片为辅。整个育苗期间全部采用鲜活生物饵料,不用任何代饵料,不用激素和药物,让蟹苗自然生长、脱壳和淘汰。育苗期间添加的有益微生物包括光合细菌、硝化菌、脱氮菌、酵母菌等多种有益菌在内的混合菌种。扣蟹培育阶段从13毫克/只的大眼幼体到300毫克/只的仔蟹养殖水位应保持30~50cm,达到光照充足,水温在20℃以上,并以水流刺激促进同步变态;饵料以鲜活生物饵料和淡水鱼肉碎片为主、小麦和玉米为辅,养殖密度低于50000只/亩,水草覆盖率60%以上;从仔蟹到幼蟹的培育应保持70~80cm的水位,透明度在60cm以上,以达到充足的光照,最高水温不超过28℃,每周加以流水刺激以达到同步变态,饵料以素食的水草、小麦和玉米为主,每周添加一次淡水鱼肉碎片,养殖密度低于30000只/亩,水草覆盖率70%以上;从幼蟹到种蟹的培育应保持150-200cm水位,水体透明度在100cm以上,底层水温应低于25℃,每天加以流水刺激促进蟹苗活动,饵料以素食的水草、青绿色蔬菜叶,鲜嫩蔓藤植物为主。成蟹养殖水体含氮量、含磷量应分别控制在每升水体3毫克与0.2毫克以下。饵料型水草要每天补充,补充量占饲料总量的40%,成蟹的绿叶植物饲料为南瓜、苦瓜、红薯、空心菜、缸豆、豌豆、胡萝卜、甜菜、菠菜、莴苣等促进河蟹生长蜕壳的农作物,一般可占饲料总量的40%,每次蜕壳前投喂鲜活动物性饵料可促进河蟹同步蜕壳,减少河蟹自相残杀,又可以显著改良河蟹肉质中的甜味,在河蟹上市前采用芝麻和海水野杂鱼喂养还能提高河蟹肉质中的香味。
权利要求
中华绒螯蟹生态育苗及生态养殖方法,其特征是采用通过河蟹回交提纯复壮产生的子三代自交繁殖5代以内的种苗;育苗期间全部饵料采用鲜活生物饵料添加有益微生物;扣蟹培育阶段从每只13毫克的大眼幼体到每只10克的蟹种养殖水位从30cm逐渐增至200cm,并加流水刺激,水体透明度随水位增加从30cm增至100cm以上,水温为20-28℃水草覆盖率60%以上,养殖密度从每亩不超过50000只逐渐减少到每亩不超过30000只,饲料从以鲜活生物饵料和淡水鱼肉碎片为主逐渐过渡到以水草、青绿色蔬菜叶、鲜嫩蔓藤植物为主;成蟹养殖阶段水深保持在2-2.5米之间,水体透明度在1.5米以上,水草覆盖率60%-70%之间,水草总量的70%配置饵料型水草。30%配置栖息型水草、成蟹饲料总量的40%为绿叶植物、40%为水草、20%为鲜活动物性饵料。
全文摘要
中华绒螯蟹生态育苗及生态养殖方法,需要适合中华绒螯蟹的生态习性,排除使用药物、激素和工业配合饲料,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采用河蟹回交提纯复壮产生的子三代自交5代以内的种苗,育苗期间全部饵料采用鲜活生物饵料添加有益微生物,扣蟹培育阶段和成蟹养殖阶段采用水位、水温、水体透明度、水流刺激、饵料、放养密度、水草覆盖率多项设定指标控制,采用本发明可生产接近天然品质的中华绒螯蟹。
文档编号A01K61/00GK1444847SQ0211108
公开日2003年10月1日 申请日期2002年3月19日 优先权日2002年3月19日
发明者李应森, 何文辉, 陈雄骁, 殷肇君 申请人:李应森, 何文辉, 陈雄骁, 殷肇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