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茶园生态种植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86949发布日期:2019-05-17 20:42阅读:351来源:国知局
一种茶园生态种植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林业种植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茶园生态种植系统。



背景技术:

土壤作为一种可更新资源,具有物质、能量循环的动态平衡,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着相对稳定,然而这种平衡却常常遭到人为活动的影响,使土壤资源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遭到破坏,打破原有的物质和能量循环,从而导致不同程度的退化。由人类活动诱导并加速的土壤退化已成为全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之一。

我国茶区主要分布于红壤系列的土壤上,这一区域生产的茶叶约占全国的98.3%。红壤的高风化、强淋溶及强烈的生物循环决定了红壤生态系统的脆弱和不稳定,红壤面临的土壤侵蚀、酸化、养分贫瘠化和不均衡性退化等各种环境问题正是我国茶园所面临的土地退化问题,同时,由于茶树生物学循环的特殊性,使茶园土壤某些退化现象更加严重。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红壤生态环境系统的恶化,目前,我国茶园土壤的退化态势严峻,水土流失面积扩大,土壤酸化程度加深,肥力衰减加速,污染不容忽视,其中应引起特别注意的是茶园土壤的酸化和肥力衰减问题。由于茶园一般分布的地形部位较高,有机肥料难以得到保证,茶园管理粗放,产量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随着化肥的大量使用,使得通过施用化学肥料以较低的劳力投入来获得较大的产出成为可能,但由于长期仅注重氮肥的施用,忽视其它元素的平衡配施,由此造成了茶园养分的失衡,特别是随着茶园生产力的提高,某些元素输入和输出的相对数量差异越来越大,只能通过降低茶园土壤的库容来维持新的平衡,最终将加速土壤的酸化及养分的非均衡性退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茶园生态种植系统。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茶园生态种植系统,包括:

茶树种植区,用于种植茶树,长成的鲜叶采收后用于加工成茶产品;

间套种植区,与茶树种植区之间采用间种或者套种的模式相互设置,间套种植区种植有豆科草本植物,豆科草本植物具有固氮作用,能够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

菌菇种植区,设置于茶树种植区和间套种植区附近,用于生产食用菌,在菌菇种植区,间套种植区采收的豆科草本植物被加工成菌棒;

肥料生产区,与菌菇种植区相连,用于收集和破碎菌菇种植区采收食用菌后废弃的菌棒,并将其加工成有机肥,用于茶树种植区和间套种植区的肥料。

豆科草本植物包括黄豆、蚕豆、豌豆、花生和苜蓿。

进一步地,还包括牲畜养殖区,设置于茶树种植区和间套种植区附近,用于使用间套种植区采收的豆科草本植物加工成饲料并喂养牲畜,饲养牲畜时产生的饲料残余和牲畜的粪便被收集起来送往肥料生产区,用于加工成有机肥。

具体地,间种模式是指在一块地上,同时期按一定行数的比例间隔种植两种以上的作物;

套种模式是指在一种作物生长的后期,在一块地上种上另一种作物,其共同生长的时间短。

优选地,肥料生产区通过堆肥或者发酵加工生产有机肥。

优选地,牲畜养殖区主要饲养山羊。

进一步地,牲畜养殖区以间套种植区采收的豆科草本植物为主,以玉米和豆粕为辅,结合山羊自身营养需要,按一定配方制作发酵饲料;发酵料制作时所用菌种为羊源性的益生菌,发酵料经过一段时间发酵后,经过营养成分检测合格后,得到发酵饲料;

益生菌通过以下方法获得:从各个生长阶段健康山羊肠道中筛选出菌株,按照山羊生长各个阶段和发酵料原料组成进行菌株搭配,以达到最佳发酵效果和饲喂效果。

更进一步地,间套种植区还种植有果树,果树用于给茶树种植区的茶树提供遮蔽,防止茶树受阳光暴晒而降低茶叶品质。

更进一步地,间套种植区还种植有杀虫植物,杀虫植物能够起到除虫的效果,有效降低茶树种植区的害虫密度。杀虫植物包括丁香、苦皮藤、菊类、阴香树、鱼藤、印楝等。

更进一步地,茶树种植区和间套种植区还按照每亩30~50只的密度散养鸡,鸡用于捕食和清除茶树种植区和间套种植区中的害虫。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的茶园生态种植系统,通过将豆科草本植物与茶树进行间种或者套种,利用豆科草本植物的固氮能力为茶树的生长提供有机氮来源,增加茶园陡坡带的土壤植被覆盖,既防止茶园水土流失和生态退化,又可以增加生物多样性,克服作物连作障碍。

该茶园生态种植系统还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防治病虫害严重发生,提高作物产量与质量;

(2)将豆科植物秸杆收获,作为菌棒原料栽培食用菌,所产生的废弃菌棒,与农业废弃物配制不同生物功能菌肥,返回茶园;

(3)在春季与秋季种植与收获豆类食物,在冬季种植越冬豆科牧草。这个种植模式既增加了经济效益,又培育了土壤肥力,并解决了南方越冬牧草短缺问题,茶园中收获的豆科秸杆与牧草,用于饲养山羊,所获得的羊粪,作为有机肥,返回茶园;

(4)遵循生物相生相克的自然规律,在退化茶园中种植一些适宜植物,利用植物自行捕捉昆虫、通过植物保护植物,既增加了茶园生物多样性,又减少了化肥农药施用量,实现了多重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叠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的茶园生态种植系统的物料流向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茶园生态种植系统。如图所示,该装置包括:

茶树种植区1,用于种植茶树,长成的鲜叶采收后用于加工成茶产品;

间套种植区2,与茶树种植区1之间采用间种或者套种的模式相互设置,间套种植区2种植有豆科草本植物,豆科草本植物具有固氮作用,能够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

菌菇种植区3,设置于茶树种植区1和间套种植区2附近,用于生产食用菌,在菌菇种植区3,间套种植区2采收的豆科草本植物被加工成菌棒;

肥料生产区4,与菌菇种植区3相连,用于收集和破碎菌菇种植区3采收食用菌后废弃的菌棒,并将其加工成有机肥,用于茶树种植区1和间套种植区2的肥料。

间种模式是指在一块地上,同时期按一定行数的比例间隔种植两种以上的作物;

套种模式是指在一种作物生长的后期,在一块地上种上另一种作物,其共同生长的时间短。

豆科草本植物为从美国引进的20多份抗病抗旱优质豆科植物种质资源,包括黄豆、蚕豆、豌豆、花生和苜蓿。

该系统还包括牲畜养殖区5,设置于茶树种植区1和间套种植区2附近,用于使用间套种植区2采收的豆科草本植物加工成饲料并喂养牲畜,饲养牲畜时产生的饲料残余和牲畜的粪便被收集起来送往肥料生产区4,用于加工成有机肥。

优选地,肥料生产区4通过堆肥或者利用各种不同功能微生物发酵加工生产有机肥。

优选地,牲畜养殖区5主要饲养山羊。

进一步地,牲畜养殖区5以间套种植区2采收的豆科草本植物为主,以玉米和豆粕为辅,结合山羊自身营养需要,按一定配方制作发酵饲料;发酵料制作时所用菌种为羊源性的益生菌,发酵料经过一段时间发酵后,经过营养成分检测合格后,得到发酵饲料;

益生菌通过以下方法获得:从各个生长阶段健康山羊肠道中筛选出菌株,按照山羊生长各个阶段和发酵料原料组成进行菌株搭配,以达到最佳发酵效果和饲喂效果。

间套种植区2还种植有果树,果树用于给茶树种植区的茶树提供遮蔽,防止茶树受阳光暴晒而降低茶叶品质。

间套种植区2还种植有杀虫植物,杀虫植物能够起到除虫的效果,有效降低茶树种植区的害虫密度。杀虫植物包括丁香、苦皮藤、菊类、阴香树、鱼藤、印楝等。

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茶树种植区1和间套种植区2还按照每亩30~50只的密度散养鸡,鸡用于捕食和清除茶树种植区和间套种植区中的害虫。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的茶园生态种植系统,通过将豆科草本植物与茶树进行间种或者套种,利用豆科草本植物的固氮能力为茶树的生长提供有机氮来源,增加茶园陡坡带的土壤植被覆盖,既防止茶园水土流失和生态退化,又可以增加生物多样性,克服作物连作障碍。

该茶园生态种植系统还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防治病虫害严重发生,提高作物产量与质量;

(2)将豆科植物秸杆收获,作为菌棒原料栽培食用菌,所产生的废弃菌棒,与农业废弃物配制不同生物功能菌肥,返回茶园;

(3)在春季与秋季种植与收获豆类食物,在冬季种植越冬豆科牧草。这个种植模式既增加了经济效益,又培育了土壤肥力,并解决了南方越冬牧草短缺问题,茶园中收获的豆科秸杆与牧草,用于饲养山羊,所获得的羊粪,作为有机肥,返回茶园;

(4)遵循生物相生相克的自然规律,在退化茶园中种植一些适宜植物,利用植物自行捕捉昆虫、通过植物保护植物,既增加了茶园生物多样性,又减少了化肥农药施用量,实现了多重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叠加。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