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实验动物用的局部清洗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18003发布日期:2019-06-14 23:54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一种实验动物用的局部清洗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实验室器械领域,具体为一种实验动物用的局部清洗器。



背景技术:

实验室检测人员在进行化学品、化妆和消毒产品对哺乳动物皮肤的刺激性或者腐蚀作用的实验时,需要将实验动物背部脊柱两侧毛剪掉,修剪去毛的范围在4*4cm左右,然后在去毛区域涂抹受试物,当敷用试验结束时,用温水或无刺激性的溶剂清除残留受试物。

实验人员在清洗受试物的过程中,清洗液会顺着试验区流到实验动物身上的其他部位,从而使其毛发沾湿。因此,实验人员通常会采用干毛巾将沾湿的毛发擦干。然而,当实验样本数量过多时,实验人员需对每只实验动物进行擦干不利于提高实验效率,并且,未干透的毛发容易使实验动物受冷诱发疾病,不利于实验动物的健康,从而进一步影响实验的进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实验动物用的局部清洗器,该局部清洗器具有可清洗试验区的受试物以及防止动物身上的毛发沾湿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实验动物用的局部清洗器,包括用于固定实验动物的固定装置、用于对实验动物的试验部位进行清洗的清洗装置以及在水平方向上调节清洗装置所在位置的移动装置,所述清洗装置位于固定装置的上方;所述清洗装置包括柱状且两端开口的第一壳体以及与第一壳体的端部转动连接的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内部设置有隔离环,所述隔离环背向第二壳体的一端与第一壳体的内侧壁密封固定,所述第一壳体的内侧壁与隔离环之间形成供负压吸气通过的间隙;所述第二壳体的内部固定设有驱动电机以及清洗棒,所述清洗棒的一端与驱动电机的输出端相固定,清洗棒的另一端所在的平面与第一壳体背向第二壳体一端所在的平面相重合,所述清洗棒位于隔离环的内部,清洗棒与隔离环之间形成供清洗液通过的空隙。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壳体连通有进气管,进气管与第一壳体的内侧壁和隔离环之间形成的间隙相连通;所述第二壳体连通有进水管,进水管与清洗棒和隔离环之间形成空隙相接通。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壳体设有第一凸环,所述第一壳体朝向第二壳体一端设有第二凸环,所述第一凸环外侧壁设有第一螺纹,相应地,所述第二凸环内侧壁设有与第一螺纹相适配的第二螺纹。

作为优选,所述清洗棒背向第二壳体的一端设有毛刷。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壳体内部设有将清洗液均分的叶轮,所述叶轮套设在清洗棒外侧壁。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壳体内部设有导水板,所述导水板中部设有供清洗棒穿过的通孔,所述导水板设有导水孔。

作为优选,所述隔离环内部固定设有定位环,所述定位环的中空部位与清洗棒相适配。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壳体外侧壁固定设有限位凸部,所述第一壳体外侧壁固定设有限位凸环。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装置包括用于承重的固定底板以及用于侧向固定实验动物的固定侧板,所述固定底板和固定侧板铰接,所述固定底板和固定侧板围合成将实验动物卡紧的空腔,空腔呈圆形。

作为优选,所述移动装置包括固定支撑杆、滑轨、用于固定清洗装置的固定板以及固定底板;所述固定支撑杆的一端与固定底板相固定,另一端与滑轨相固定;所述滑轨上设有供固定板滑动的滑槽;所述固定板上设有与限位凸部相适配的定位槽,所述定位槽的槽径小于限位凸环的直径。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底板的尾端设有防止实验动物脱逃的拦板。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在本发明中,固定装置可用于固定实验动物,以防止实验人员在清洗受试区时,实验动物意外逃脱。并且,清洗装置可对受试区进行清洗,清洗操作时,可将第一壳体对准受试区,并且接通负压泵和流动水。流动水由清洗棒和隔离环之间流入,且旋转的清洗棒可进一步对受试物进行搅动清洗。而清洗时,流下来的废水可经负压泵吸收排向外界的废液桶。由于负压泵的负压气体是存在与第一壳体和隔离环之间,而流动水是从隔离环的内部流出的。因此,清洗后的废水不会流向实验动物其余部位的发毛处,可直接被吸出至外界的废液桶中。因此,实验人员不需对清洗完成后的实验动物再次进行擦干或烘干处理,从而大大提高了实验效率。也可防止实验动物因毛发沾湿而感冒或者感染其他疾病。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一种实验动物用的局部清洗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a部放大图;

图3为实施例1中一种实验动物用的局部清洗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1中一种实验动物用的局部清洗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1中清洗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1中清洗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1中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装配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2中一种实验动物用的局部清洗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固定底板,11、固定通槽,2、固定侧板,3、固定座,31、底座,32、限位台,41、固定支撑杆,42、滑轨,43、固定板,51、第二壳体,510、限位凸部,51a、第一壳体,511、限位凸环,512、第一凸环,513、第二凸环,52、隔离环,54、清洗棒,55、定位环,56、进气管,57、进水管,58、叶轮,59、导水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本实施例以家兔作为实验动物为例):

如图1~7所示,一种实验动物用的局部清洗器,包括用于固定实验动物的固定装置、用于对实验动物的试验部位进行清洗的清洗装置5以及在水平方向上调节清洗装置5所在位置的移动装置,清洗装置5位于固定装置的上方;清洗装置5包括柱状且两端开口的第一壳体51a以及与第一壳体51a的端部转动连接的第二壳体51;第一壳体51a内部设置有隔离环52,隔离环52背向第二壳体51的一端与第一壳体51a的内侧壁密封固定,第一壳体51a的内侧壁与隔离环52之间形成供负压吸气通过的间隙;第二壳体51的内部固定设有驱动电机以及清洗棒54,清洗棒54的一端与驱动电机的输出端相固定,清洗棒54的另一端所在的平面与第一壳体51a背向第二壳体51一端所在的平面相重合,清洗棒54位于隔离环52的内部,清洗棒54与隔离环52之间形成供清洗液通过的空隙。

如图6所示,第一壳体51a连通有进气管56,进气管56与第一壳体51a的内侧壁和隔离环52之间形成的间隙相连通;第二壳体51连通有进水管57,进水管57与清洗棒54和隔离环52之间形成空隙相接通。

如图7所示,第二壳体51设有第一凸环512,第一壳体51a朝向第二壳体51一端设有第二凸环513,第一凸环512外侧壁设有第一螺纹,相应地,第二凸环513内侧壁设有与第一螺纹相适配的第二螺纹。

在本实施例中,清洗棒54背向第二壳体51的一端设有毛刷。

如图6所示,第二壳体51内部设有将清洗液均分的叶轮58,叶轮58套设在清洗棒54外侧壁。

如图6所示,第二壳体51内部设有导水板59,导水板59中部设有供清洗棒54穿过的通孔,导水板59设有导水孔。

如图6所示,隔离环52内部固定设有定位环55,定位环55的中空部位与清洗棒54相适配。

如图1所示,第二壳体51外侧壁固定设有限位凸部510,第一壳体51a外侧壁固定设有限位凸环511。

如图1和图2所示,固定装置包括用于承重的固定底板1以及用于侧向固定实验动物的固定侧板2,固定底板1和固定侧板2铰接,固定底板1和固定侧板2围合成将实验动物卡紧的空腔;固定底板1上设有固定通槽11以及供实验动物脚底踩踏的固定座3,固定座3可滑动地设置在固定通槽11内;固定座包括底座31以及与底座31相固定的限位台32,相应地,固定通槽11背向固定侧板2的一端设有适配限位台32的限位槽;本实施例还包括弹性件,弹性件的一端与底座31相固定,另一端与限位槽朝向限位台32一侧相固定。

如图1所示,移动装置包括固定支撑杆41、滑轨42以及用于固定清洗装置5的固定板43;固定支撑杆41的一端与固定底板1相固定,另一端与滑轨42相固定;滑轨42上设有供固定板43滑动的滑槽;固定板43上设有与限位凸部510相适配的定位槽,定位槽的槽径小于限位凸环511的直径。

使用方法:实验人员可事先将家兔的四肢置入固定通槽11内进行固定。并通过固定侧板2固定家兔的侧边,使得家兔被完全固定,从而防止家兔在清洗的过程中意外脱出。家兔被固定完成后,可将第一壳体51a对准受试区,并且接通负压泵和流动水。流动水由清洗棒54和隔离环52之间流入,且旋转的清洗棒54可进一步对受试物进行搅动清洗。而清洗时,流下来的废水可经负压泵吸收排向外界的废液桶。由于负压泵的负压气体是存在与第一壳体51a和隔离环52之间,而流动水是从隔离环52的内部流出的。因此,清洗后的废水不会流向实验动物其余部位的发毛处,可直接被吸出至外界的废液桶中。

在上述清洗过程中,实验人员可根据受试物附着在家兔身上的情况,适当调整清洗棒54下方伸出的距离。由于清洗棒54下方是固定有毛刷的,当毛刷与受试物的接触面积更大时,可使得清洗更加彻底。具体操作为,实验人员手持第二壳体51,并向上移动,使得限位凸部510滑动至定位槽处。如图7所示,由于第一壳体51a与第二壳体51是通过螺纹连接的,当实验人员再次转动第二壳体51的时候,清洗棒54会从第二壳体51a的下方开口处伸出,从而使得固定在清洗棒下方的毛刷与受试物的接触面积大大增加,更加有利于清洗附着在家兔表皮上的受试物。调整结束后,实验人员可手持第二壳体51向下移动,使得限位凸环卡在定位槽上方。此时,实验人员可对家兔进行清洗操作。

实施例2

为了更加方便技术人员对家兔的剃毛部位进行清洗,本实施例简化了实施例1中的结构,将清洗装置5的数量设置成一个,且可悬挂地防止在固定装置的侧边。并且,为了防止水压过大对家兔皮肤的刺激,固定板43中部设置有缓冲网,即水可经过缓冲网后,流入到家兔的皮肤上,避免刺激家兔的皮肤。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