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菌种净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81448发布日期:2019-07-06 10:06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液体菌种净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液体菌种接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体菌种净化系统。



背景技术:

食用菌生产在接种环节上,由固体菌种转向液体菌种,由手工转向自动。目前的液体菌种在接种过程中,设备内部容易形成反流,造成净化效果不达标,增加了接种污染机会,不但影响着菌种质量,还给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同时严重影响下阶段菌种生长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液体菌种净化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液体菌种净化系统,包括架体,架体内沿长度方向贯通开设有长方体空腔结构,长方体空腔内设置有集棒漏斗,架体的底部两端安装有架体支撑板,两端的架体支撑板之间以及长方体空腔构成了缓冲区域;架体顶部安装有净化箱体,净化箱体的下部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进筐口、出筐口,进筐口和出筐口上均设置有筐口门帘,筐口门帘内开设有若干条净化风出口;净化过滤层的四周通过密封条安装在净化箱体内,净化过滤层分净化箱体的内腔为上部的缓冲腔和下部的净化腔,净化腔与架体的缓冲区域相连通,净化箱体的顶部开设有空气进口,空气进口与缓冲腔相连通。

进一步的,架体为上宽下窄的等腰梯形体结构。

进一步的,两端的架体支撑板底部安装有万向脚轮。

进一步的,集棒漏斗包括左、右镜像分布的漏斗板面,漏斗板面包括依次连接成一体式结构的水平边、倾斜边和竖直边,水平边和倾斜边的两侧通过连接螺栓和螺母安装在漏斗支架上,漏斗支架固定在架体内长方体空腔的内侧板上,左、右的竖直边之间构成漏斗口。

进一步的,架体两侧设置有电气箱。

本发明采用净化过滤层的结构,可更换;净化过滤层上部为缓冲腔,利于风均匀通过净化过滤层;净化腔及缓冲区域的气流为正压,由内向外流出,不形成阻隔反流,保证了拔棒及接种的顺利进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主视图;

图2是本发明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左视图;

图4是本发明右视图;

图5是图1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6是图2的局部放大视图。

其中:3001、净化腔,3002、净化过滤层,3003、缓冲腔,3004、空气进口,3005、密封条,3006、净化风出口,3007、出筐口,3008、净化箱体,3009、筐口门帘,3010、连接螺栓,3011、漏斗支架,3012、漏斗板面,3013、漏斗口,3014、进筐口,3015、架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6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液体菌种净化系统,包括架体3015,架体3015内沿长度方向贯通开设有长方体空腔结构,长方体空腔内设置有集棒漏斗,架体3015的底部两端安装有架体支撑板,两端的架体支撑板之间以及长方体空腔构成了缓冲区域;架体3015顶部安装有净化箱体3008,净化箱体3008的下部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进筐口3014、出筐口3007,进筐口3014和出筐口3007上均设置有筐口门帘3009,筐口门帘3009内开设有若干条净化风出口3006;净化过滤层3002的四周通过密封条3005安装在净化箱体3008内,净化过滤层3002分净化箱体3008的内腔为上部的缓冲腔3003和下部的净化腔3001,净化腔3001与架体3015的缓冲区域相连通,净化箱体3008的顶部开设有空气进口3004,空气进口3004与缓冲腔3003相连通。

架体3015为上宽下窄的等腰梯形体结构。

两端的架体支撑板底部安装有万向脚轮。

集棒漏斗包括左、右镜像分布的漏斗板面3012,漏斗板面3012包括依次连接成一体式结构的水平边、倾斜边和竖直边,水平边和倾斜边的两侧通过连接螺栓3010和螺母安装在漏斗支架3011上,漏斗支架3011固定在架体3015内长方体空腔的内侧板上,左、右的竖直边之间构成漏斗口3013。

架体3015两侧设置有电气箱。

风通过空气进口3004由缓冲腔3003均匀通过净化过滤层3002,一部分风在进筐口3014和出筐口3007流出形成横向正压,另一部分风由缓冲区域流出形成竖向正压。

以上,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披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液体菌种净化系统,架体顶部安装有净化箱体,净化箱体的下部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进筐口、出筐口,进筐口和出筐口上均设置有筐口门帘,筐口门帘内开设有若干条净化风出口;净化过滤层的四周通过密封条安装在净化箱体内,净化过滤层分净化箱体的内腔为上部的缓冲腔和下部的净化腔,净化腔与架体的缓冲区域相连通,净化箱体的顶部开设有空气进口,空气进口与缓冲腔相连通。本发明采用净化过滤层的结构,可更换;净化过滤层上部为缓冲腔,利于风均匀通过净化过滤层;净化腔及缓冲区域的气流为正压,由内向外流出,不形成阻隔反流,保证了拔棒及接种的顺利进行。

技术研发人员:罗连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大连富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4.29
技术公布日:2019.07.0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