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使用便捷的组合高效养蜂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69110发布日期:2019-08-20 20:04阅读:342来源:国知局
一种使用便捷的组合高效养蜂箱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农业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使用便捷的组合高效养蜂箱。



背景技术:

在养蜂过程中,现有的蜂箱在使用时多放置于露天的地面上,在天气转热,蚂蚁活动频繁,常在多雨潮湿季节迁入蜂箱或在副盖上、箱底下营巢,一般情况下,蚂蚁虽不能进入巢脾,但蚂蚁的入侵增加了工蜂驱逐蚂蚁的工作,干扰了蜂群正常生活,当蜂群患病、群势削弱时,大黑蚂蚁也会乘机在巢脾上拖尸盗蜜,甚至攻击蜂群,使蜂群加速衰败甚至逃亡,另外现有的蜂箱蜂巢的存量较小,蜂巢的产量受限,此外蜂箱放置在户外容易受到雨天或外界恶劣环境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使用便捷的组合高效养蜂箱。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使用便捷的组合高效养蜂箱,包括基座、防蚁组件、蜂箱和遮挡组件,基座下部设置有防蚁组件,基座上部放置有蜂箱,蜂箱上部可拆卸设置有遮挡组件;

基座底部四角固定有支腿,支腿上固定有防蚁组件,防蚁组件包括支腿底防疫部、支腿中防疫部,支腿防疫部设置于支腿底部,支腿中防疫部设置于支腿中部;

蜂箱包括蜂箱壳、纵向滤网、横向滤网、养蜂区和蜂箱盖,蜂箱为桶状结构,蜂箱壳内设置有蜂腔,蜂箱壳内设置有纵向滤网,纵向滤网中部垂直固定有横向滤网,纵向滤网和横向滤网将蜂腔分割成四个养蜂区,蜂箱壳两端设置有蜂箱盖,蜂箱盖与蜂箱壳端部设置有出入口缝隙;

遮挡组件包括遮挡棚、棚底板、间隙腔和支撑管,遮挡棚截面呈“∧”状,遮挡棚设置于蜂箱壳上部,遮挡棚投影面积大于蜂箱壳投影面积,遮挡棚底部固定有棚底板,棚底板与遮挡棚底部形成间隙腔,棚底板中部开设有棚底板孔,棚底板孔与间隙腔相连通,棚底板孔下部呈圆孔状,棚底板孔上部呈“八”字形,棚底板孔直径从下往上逐渐减小,支撑管为圆管状,支撑管直径大于过烟孔管,支撑管下部一端套于过烟孔管上,支撑管另一端插入棚底板孔内,棚底板一侧开设有入烟孔,入烟孔为圆孔状,入烟孔与间隙腔相连通;

所述支腿底防疫部包括防疫台座、台座穿孔、挡边、诱食槽和诱食层,防疫台座为圆柱状,防疫台座中部开设有台座穿孔,台座穿孔为中空圆柱状,台座穿孔与支腿匹配设置,支腿穿过台座穿孔,防疫台座底部与支腿底端面相平齐,防疫台座上部固定有挡边,挡边环绕防疫台座一周,挡边与防疫台座之间形成诱食槽,诱食槽为圆形凹槽状,诱食槽直径小于防疫台座直径,台座穿孔中轴线与诱食槽中轴线重合,诱食槽内设置有诱食层,诱食层填充于诱食槽与支腿之间。

所述支腿中防疫部包括隔断碗和隔断槽孔,隔断膜层,隔断碗为碗状结构,隔断碗为碗状结构,内部设置有隔断腔,隔断腔截面为上窄下宽的梯形结构,隔断腔内壁涂覆隔断膜层,隔断膜层选用凡士林和氯氰菊酯的混合物。

所述基座1上部固定有支成板,支撑板包括支撑板一和支撑板二,支撑板一和支撑板二为矩形状,支撑板一和支撑板二撑“∧”状分布,支撑板一和支撑板二的夹角α为170度。

所述蜂箱壳包括扩张部一、收缩部和扩张部二,扩张部一呈“八”字状结构,扩张部一前部直径大于后部直径,扩张部一直径由外至内直径逐渐减小,扩张部一与收缩部一端固定连接,收缩部另一端与扩张部二固定连接,扩张部二呈“八”字状结构,扩张部二和扩张部一对称设置,扩张部二前部直径大于后部直径,扩张部二直径由外至内直径逐渐减小,收缩部呈内凹状。

所述蜂箱壳在收缩部中部开设有过烟孔管,过烟孔管突出于收缩部上端面。

所述养蜂区包括养蜂区一、养蜂区二、养蜂区三、养蜂区四,养蜂区一和养蜂区四之间通过横向滤网隔开,养蜂区二和养蜂区三之间通过横向滤网隔开,养蜂区一和养蜂区二之间设置通过纵向滤网隔开,养蜂区三和养蜂区四之间通过纵向滤网隔开。

所述纵向滤网包括纵向滤网一和纵向滤网二,纵向滤网一、纵向滤网二均为圆形金属网,纵向滤网一和纵向滤网二平行设置,纵向滤网一和纵向滤网二均固定于蜂箱壳端部,纵向滤网一和纵向滤网二之间形成过烟腔,过烟腔设置于养蜂区之间并位于收缩部位置处,过烟孔设置于过烟腔上部并且过烟孔与过烟腔相对应连通。

所述养蜂区一内设置有蜂巢、上安装槽和下安装槽,上安装槽和下安装槽均呈“凵”状,上安装槽均匀固定于蜂箱壳内壁,并从蜂箱壳内壁一端延伸至另一端,下安装槽均匀固定于横向滤网上并从横向滤网一端延伸至另一端,上安装槽和下安装槽对应设置,蜂巢竖直匹配安装于上安装槽和下安装槽之间。

所述蜂箱盖包括箱盖本体、嵌入槽和插入块,箱盖本体为圆盖状,箱盖本体上端和下端均开设有嵌入槽,嵌入槽为矩形状凹槽,插入块一端与蜂箱壳上端相固定连接,插入块对应固定于蜂箱壳的上端和下端,插入块高度大于嵌入槽深度且插入块可匹配设置于嵌入槽内。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结构合理,使用便捷,蜂巢产率高,防蚁组件能够很好的避免蚂蚁等对蜂巢的影响,蜂箱与基座结合简单稳固,蜂箱能够容纳较多的蜂巢,也便于蜂群的生产,遮挡组件对蜂箱能够起到较好的防护遮挡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中支腿防疫部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中支腿中防疫部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中蜂箱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中蜂箱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中基座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中遮挡棚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1中a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1中b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中出烟管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2中c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基座1、支腿11、防蚁组件2、支腿底防疫部21、支腿中防疫部22、防疫台座211、台座穿孔212、挡边213、诱食槽214、诱食层215、支腿中防疫部22、隔断碗221、隔断槽孔222,隔断膜层223、蜂箱3、蜂箱壳31、纵向滤网32、横向滤网33、养蜂区34、蜂箱盖35、蜂箱壳31、扩张部一311、收缩部312、扩张部二313、过烟孔管3121、养蜂区34、养蜂区一341、养蜂区二342、养蜂区三343、养蜂区四344、纵向滤网32、过烟腔320、纵向滤网一321、纵向滤网二322、蜂巢3411、上安装槽3412、下安装槽3413、蜂箱盖35、箱盖本体351、嵌入槽352、插入块353、遮挡组件4、遮挡棚41、棚底板42、间隙腔43、支撑管44、烟熏组件5、燃烧炉51、出烟管52、冷却组件53、送烟管54、冷却壁530、入水管531、出水管532、冷却腔53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仅用来说明本发明,并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如图1-12所示的一种使用便捷的组合高效养蜂箱,包括基座1、防蚁组件2、蜂箱3、遮挡组件4,基座1下部设置有防蚁组件2,基座1上部放置有蜂箱3,蜂箱3上部可拆卸设置有遮挡组件4;防蚁组件2能够很好的避免蚂蚁等对蜂巢的影响,蜂箱3与基座1结合简单稳固,蜂箱3能够容纳较多的蜂巢,也便于蜂群的生产,遮挡组件4对蜂箱3能够起到较好的防护遮挡作用,基座1为矩形状,基座1底部四角固定有支腿11,支腿11上固定有防蚁组件2,防蚁组件2包括支腿底防疫部21、支腿中防疫部22,支腿防疫部21设置于支腿11底部,支腿中防疫部22设置于支腿11中部。支腿底防疫部21配合支腿中防疫部22能够很好的避免蚂蚁侵入蜂巢,支腿底防疫部21包括防疫台座211、台座穿孔212、挡边213、诱食槽214、诱食层215,防疫台座211为圆柱状,防疫台座211中部开设有台座穿孔212,台座穿孔212为中空圆柱状,台座穿孔212与支腿11匹配设置,支腿11穿过台座穿孔212,防疫台座211底部与支腿11底端面相平齐,防疫台座211上部固定有挡边213,挡边213环绕防疫台座211一周,挡边213与防疫台座211之间形成诱食槽213,诱食槽213为圆形凹槽状,诱食槽213直径小于防疫台座211直径,台座穿孔212中轴线与诱食槽213中轴线重合,诱食槽213内设置有诱食层215,诱食层215填充于诱食槽213与支腿11之间。诱食层215选用白糖与氯氰菊酯的混合物,其中白糖:氯氰菊酯=1:(0.08-0.2)。蚂蚁进入诱食槽214并进食诱食层215的白糖与氯氰菊酯的混合物,避免了蚂蚁沿着支腿11向上侵入蜂巢,蚂蚁将混合物搬回蚁穴后,还会使其他蚂蚁中毒。

支腿中防疫部22包括隔断碗221、隔断槽孔222,隔断膜层223,隔断碗221为碗状结构,隔断碗221采用pp或pe塑料构成透明状结构,隔断碗221为碗状结构,内部设置有隔断腔2211,隔断腔221截面为上窄下宽的梯形结构,隔断腔221内壁涂覆隔断膜层223,隔断膜层223选用凡士林和氯氰菊酯的混合物,具体的凡士林:氯氰菊酯=1:(0.5-0.8),在一部分蚂蚁继续向上至隔断碗221后,隔断碗221阻止蚂蚁继续向上,蚂蚁在隔断碗221内打转无法向上爬行,从而最大限度的限制蚂蚁侵入蜂巢,避免白蚁上箱筑巢。

基座1上部固定有支成板12,支撑板12包括支撑板一121和支撑板二122,支撑板一121和支撑板二122为矩形状,支撑板一121和支撑板二122撑“∧”状分布,支撑板一121和支撑板二122的夹角α为170度。支撑板12可以直接放置于支撑板12上,支撑板12可以很好的支撑蜂箱3,并避免蜂箱3在基座1上移动。

蜂箱3包括蜂箱壳31、纵向滤网32、横向滤网33、养蜂区34、蜂箱盖35,

蜂箱壳31为桶状结构,蜂箱壳31内设置有蜂腔310,蜂箱壳31内设置有纵向滤网32,纵向滤网32中部垂直固定有横向滤网33,纵向滤网32和横向滤网33将蜂腔310分割成四个养蜂区34,蜂箱壳31两端设置有蜂箱盖35,蜂箱盖35与蜂箱壳31端部设置有出入口缝隙3511。

蜂箱壳31包括扩张部一311、收缩部312和扩张部二313,扩张部一311呈“八”字状结构,扩张部一311前部直径大于后部直径,扩张部一311直径由外至内直径逐渐减小,扩张部一311与收缩部312一端固定连接,收缩部312另一端与扩张部二313固定连接,扩张部二313呈“八”字状结构,扩张部二313和扩张部一311对称设置,扩张部二313前部直径大于后部直径,扩张部二313直径由外至内直径逐渐减小,收缩部312呈内凹状,因为蜂巢在收获后一般切除一部分,然后预留另一部份留作蜂群后期继续筑巢用,蜂箱壳31两端的喇叭状,一方面可以将前部宽的蜂巢进行切割,留下后部窄的蜂巢作为蜂群后续筑巢用,这样只需要留下相对较少的蜂巢即可,增加了蜂巢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喇叭状也便于后期烟气的扩散,和蜂群的及时分离;

蜂箱壳31在收缩部312中部开设有过烟孔管3121,过烟孔管3121突出于收缩部312上端面。

养蜂区34包括养蜂区一341、养蜂区二342、养蜂区三343、养蜂区四344,养蜂区一341和养蜂区四344之间通过横向滤网33隔开,养蜂区二342和养蜂区三343之间通过横向滤网33隔开,养蜂区一341和养蜂区二342之间设置通过纵向滤网32隔开,养蜂区三343和养蜂区四344之间通过纵向滤网32隔开。养蜂区一341、养蜂区二342、养蜂区三343、养蜂区四344区分明确,提高了蜂巢的存放量,纵向滤网32和横向滤网33起到分割养蜂区34的作用,同时纵向滤网32即可以阻隔两边的蜂群互相感染,也可以实现两个蜂群的相互取暖,提高了蜂箱内蜂群的保温性,可加快繁殖的速度。

纵向滤网32包括纵向滤网一321和纵向滤网二322,纵向滤网一321、纵向滤网二322均为圆形金属网,可直接从市场上选购,滤网的网孔以阻止蜜蜂进出为益,纵向滤网一321和纵向滤网二322平行设置,纵向滤网一321和纵向滤网二322均固定于蜂箱壳31端部,纵向滤网一321和纵向滤网二322之间形成过烟腔320,过烟腔320为矩形状,过烟腔320设置于养蜂区34之间并位于收缩部312位置处,过烟孔3121设置于过烟腔320上部并且过烟孔3121与过烟腔320相对应连通。纵向滤网32即起到隔离蜂群的作用,避免蜂群中的蜂从蜂箱逃逸,另一方面也起到阻隔蜂群的作用,同时在需要驱离蜂群时能够作为烟气进入的通道。

养蜂区一341内设置有蜂巢3411、上安装槽3412和下安装槽3413,上安装槽3411和下安装槽3413均呈“凵”状,上安装槽3411均匀固定于蜂箱壳31内壁,并从蜂箱壳31内壁一端延伸至另一端,下安装槽3413均匀固定于横向滤网33上并从横向滤网33一端延伸至另一端,上安装槽3412和下安装槽3413对应设置,蜂巢3411竖直匹配安装于上安装槽3412和下安装槽3413之间,养蜂区二342、养蜂区三343、养蜂区四344的蜂巢3411安装结构与养蜂区一341相仿,此不再赘述。蜂巢3411安放在上安装槽3412和下安装槽3413之间,安装取出过程简单,便捷。

蜂箱盖35包括箱盖本体351、嵌入槽352和插入块353,箱盖本体351为圆盖状,箱盖本体351上端和下端均开设有嵌入槽352,嵌入槽352为矩形状凹槽,插入块353为矩形状,插入块353一端与蜂箱壳31上端相固定连接,插入块353对应固定于蜂箱壳31的上端和下端,插入块353高度大于嵌入槽352深度且插入块353可匹配设置于嵌入槽352内。箱盖本体351安装拆除便捷。

遮挡组件4包括遮挡棚41、棚底板42、间隙腔43和支撑管44,遮挡棚41截面呈“∧”状,遮挡棚41设置于蜂箱壳31上部,遮挡棚41投影面积大于蜂箱壳31投影面积,遮挡棚41底部固定有棚底板42,棚底板42与遮挡棚41底部形成间隙腔43,棚底板42中部开设有棚底板孔421,棚底板孔421与间隙腔43相连通,棚底板孔421下部呈圆孔状,棚底板孔421上部呈“八”字形,棚底板孔421直径从下往上逐渐减小,支撑管44为圆管状,支撑管44直径大于过烟孔管3121,支撑管44下部一端套于过烟孔管3121上,支撑管44另一端插入棚底板孔421内,遮挡棚41一方面避免外界环境如雨水直接侵袭蜂巢壳,另一方面遮挡棚41配合间隙腔43也起到烟气过道的作用,使得大量的烟气在此处进行缓冲分散,大烟尘颗粒一部分可以落在棚底板42上,支撑管44本身与蜂箱壳31可拆卸连接,同时配合支撑管44与遮挡棚41的可拆卸连接可以在不需要遮挡棚遮挡或不需要通烟时去掉遮挡棚41,同样也可以便捷的安装遮挡棚41,棚底板42一侧开设有入烟孔422,入烟孔422为圆孔状,入烟孔422与间隙腔43相连通,

遮挡组件4与烟熏组件5相连通,烟熏组件5包括燃烧炉51、出烟管52、冷却组件53、送烟管54,燃烧炉51为圆筒状,燃烧炉51开口端设置有炉盖511,炉盖511为圆形,燃烧炉51一端上部设置有出烟管52,出烟管52外壁设置有冷却组件53,出烟管52一端与送烟管54相固定连接,出烟管52另一端与入烟孔422通过螺纹接头541连接,蜂群常常在巢框上、箱壁上、副盖下造赘脾,要用起刮刀清除.但赘脾上爬满蜜蜂,如不驱赶,一刀下去要伤害许多,因此,割脾时要用烟驱赶蜂群,另外对于胡蜂等凶猛的蜂类,在收取蜂巢时,传统驱赶和制服蜜蜂的工具都是用喷烟器,但使用时并不方便,需不断填加燃料,另外烟量小也无法较好的驱逐胡蜂。

冷却组件53包括冷却壁530、入水管531、出水管532、冷却腔533,冷却壁530环绕出烟管52外壁一周并与出烟管52外壁密封设置,出烟管52外壁与冷却壁530之间形成冷却腔533,入水管531与冷却腔533底部相连通,出水管532与冷却腔533上部相连通,冷却组件53用于降低烟气的温度,避免温度高对蜂群造成影响。

使用时将蜂巢3411匹配插入上安装槽3412和下安装槽3413之间;

将插入块353对着嵌入槽352匹配插入,箱盖本体351与蜂箱壳31开口处形成出入口缝隙3511,出入口缝隙3511供密封进出,

在阴雨天气,将支撑管44一端套于过烟孔管3121外壁,支撑管44另一端套入遮挡棚41的棚底板孔421内,

在需要驱散蜂巢内的蜂群时,打开箱盖本体351,便于烟扩散排出,也便于蜂群及时飞出,避免对蜂群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将支撑管44一端套于过烟孔管3121外壁,支撑管44另一端套入遮挡棚41的棚底板孔421内,并将送烟管54与入烟孔422相连接,将入水管531通入凉水后凉水经过冷却腔533并由出水管532排出;

在燃烧炉51点燃艾蒿,产生的烟气进入出烟管52并被冷却组件53进行冷却,降低烟的温度,烟气后通过送烟管54进入间隙腔43,并经过间隙腔43进入支撑管44,并由支撑管44进入过烟腔320,并由过烟腔320扩散至养蜂区34,蜜蜂在烟气的刺激下从出入口缝隙3511飞出;

当蜜蜂驱逐完毕后,及时拆除遮挡棚41和烟熏组件5,

打开蜂箱盖35,取出蜂巢3411。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发明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