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花檵木的栽培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273331发布日期:2019-11-29 21:27阅读:109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绿植栽培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红花檵木的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红花檵木,是白继木的变异品种,为金续梅科继木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四季花红叶红,双计红叶天数170~220天.双计花期90~115天,树姿优美,是现代城市因林建设中极其珍贵的观花赏叶植物。同时,红继木木质柔韧,时修剪,易盘扎成形,又是制作树桩盆景的理想材料。红继木生长快,杭逆性强,适生范围广,品种变异多,在圈林中用途广泛,享有`植物熊猫”的美誉.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目前,现有的红花檵木栽培方法栽培出的都是体积矮小,枝条纤细,枝干稀疏,成活率低,不仅观赏效果差,而且无法体现出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一种红花檵木的栽培方法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红花檵木的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土壤选择:选择土壤疏松深厚、ph值5.0~7.5的变质岩老地层原生土壤;有机质含量68~75%,其中有机质按百分比重量计包括:碳水化合物18~31%,木素28~35%,有效钾12~29%,有效磷5~10%;

s2、栽培基质:向育苗基质内部加入其重量3~5%的em菌液,在常温25℃,水分含量55~60%下静置13~20h,升温至38~55℃后静置3~5h得到栽培基质,所述育苗基质由质量比为30~63:12~28:11~36:10~25的泥炭土、椰糠、三乙醇胺、橄榄石组成;

s3、种条扦插:将栽培基质倒入长方体容量盒内部,并将种条扦插在栽培基质的内部,并将其放置在25~35℃、湿度在70%~90%的环境中育苗,育苗过程中按每立方米喷施30~80ml营养液,转栽至土壤中再进行水肥管理;

所述泥炭土为经生物发酵剂营养化的泥炭土,所述生物发酵剂为枯草芽孢杆菌、双歧杆菌、诺卡氏菌任一组或它们的组合物,所述营养液是尿素:乙二胺:聚丙烯酰胺:溴硝基苯乙烯按照1:1~3:2~3.6:0.8~2.1的重量比混合而成,所述水肥管理为一个月天晴每日浇一次水,傍晚进行,雨天不浇,一个月后不再浇,特殊年景合理补水;次年及以后于开春至雨季前少量多次浇水,根据情况每日或每隔1~2日浇一次,雨季、休眠期不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栽培出的红花檵木,萌发力强、分枝性强、成活率高、安全高效,保持高产高质,充分保护红花檵木的多样性,且长势茂盛,适合作为景观树种植,能够提高红花檵木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

(1)选择有机质含量在68~75%的土壤进行栽培,选择松厚、ph为5.0~7.5的变质岩老地层原生土壤,有助于苗木转移栽培时提供营养,后续在养护过程中无需过多进行施肥,避免化学肥料带来的重金属积累和减少对土壤的破坏,从而降低的栽培的成本;

(2)科学配比将泥炭土、椰糠、三乙醇胺、橄榄石组成育苗基质,按比例利用em菌液对育苗基质进行处理,调节水分、温度和时间,将育苗基质通过微生物发酵激活泥炭土、椰糠、三乙醇胺、橄榄石转化和融合,构成协调的微生物菌落,制备出与苗木发育的理化环境优良等特点融为一体的栽培基质,有益于持续有效的肥力供给;

(3)按比例配制营养液,定时定量喷施,结合栽培基质,双管齐下,有助于苗木的生长发育,进行水肥管理仿野生生长,增强苗木的枝干,有效避免病虫害的发生,萌发力强、分枝性强,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理解本发明技术内容,下面提供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所用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实施例1

红花檵木的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土壤选择:选择土壤疏松深厚、ph值5.0~7.5的变质岩老地层原生土壤;有机质含量68%,其中有机质按百分比重量计包括:碳水化合物18%,木素28%,有效钾12%,有效磷5%;

s2、栽培基质:向育苗基质内部加入其重量3%的em菌液,在常温25℃,水分含量55%下静置13h,升温至38℃后静置3h得到栽培基质,所述育苗基质由质量比为30:12:11:10的泥炭土、椰糠、三乙醇胺、橄榄石组成;

s3、种条扦插:将栽培基质倒入长方体容量盒内部,并将种条扦插在栽培基质的内部,并将其放置在25~30℃、湿度在70~80%的环境中育苗,育苗过程中按每天每立方米喷施30ml营养液,转栽至土壤中再进行水肥管理;

所述泥炭土为经枯草芽孢杆菌营养化的泥炭土,所述营养液是尿素:乙二胺:聚丙烯酰胺:溴硝基苯乙烯按照1:1:2:0.8的重量比混合而成,所述水肥管理为一个月天晴每日浇一次水,傍晚进行,雨天不浇,一个月后不再浇,特殊年景合理补水;次年及以后于开春至雨季前少量多次浇水,根据情况每日或每隔1日浇一次,雨季、休眠期不浇。

实施例2

红花檵木的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土壤选择:选择土壤疏松深厚、ph值7.5的变质岩老地层原生土壤;有机质含量75%,其中有机质按百分比重量计包括:碳水化合物31%,木素35%,有效钾29%,有效磷10%;

s2、栽培基质:向育苗基质内部加入其重量5%的em菌液,在常温25℃,水分含量60%下静置20h,升温至55℃后静置5h得到栽培基质,所述育苗基质由质量比为63:28:36:25的泥炭土、椰糠、三乙醇胺、橄榄石组成;

s3、种条扦插:将栽培基质倒入长方体容量盒内部,并将种条扦插在栽培基质的内部,并将其放置在28~35℃、湿度在80~90%的环境中育苗,育苗过程中按每天每立方米喷施80ml营养液,转栽至土壤中再进行水肥管理;

所述泥炭土为经双歧杆菌和诺卡氏菌营养化的泥炭土,所述营养液是尿素:乙二胺:聚丙烯酰胺:溴硝基苯乙烯按照1:3:3.6:2.1的重量比混合而成,所述水肥管理为一个月天晴每日浇一次水,傍晚进行,雨天不浇,一个月后不再浇,特殊年景合理补水;次年及以后于开春至雨季前少量多次浇水,根据情况每日或每隔2日浇一次,雨季、休眠期不浇。

实施例3

红花檵木的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土壤选择:选择土壤疏松深厚、ph值6的变质岩老地层原生土壤;有机质含量70%,其中有机质按百分比重量计包括:碳水化合物20%,木素32%,有效钾20%,有效磷8%;

s2、栽培基质:向育苗基质内部加入其重量4%的em菌液,在常温25℃,水分含量58%下静置16h,升温至45℃后静置4h得到栽培基质,所述育苗基质由质量比为45:20:19:18的泥炭土、椰糠、三乙醇胺、橄榄石组成;

s3、种条扦插:将栽培基质倒入长方体容量盒内部,并将种条扦插在栽培基质的内部,并将其放置在30~32℃、湿度在78~82%的环境中育苗,育苗过程中按每天每立方米喷施55ml营养液,转栽至土壤中再进行水肥管理;

所述泥炭土为经诺卡氏菌营养化的泥炭土,所述营养液是尿素:乙二胺:聚丙烯酰胺:溴硝基苯乙烯按照1:2:3.3:1.5的重量比混合而成,所述水肥管理为一个月天晴每日浇一次水,傍晚进行,雨天不浇,一个月后不再浇,特殊年景合理补水;次年及以后于开春至雨季前少量多次浇水,根据情况每日或每隔1日浇一次,雨季、休眠期不浇。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红花檵木的栽培方法,s2步骤中所述泥炭土未经生物发酵剂营养化。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红花檵木的栽培方法,s2步骤中em菌液升温至30℃后静置。

实施例6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红花檵木的栽培方法,s3步骤中的营养液是尿素:乙二胺:聚丙烯酰胺:溴硝基苯乙烯按照1:4:4:3的重量比混合而成。

对比例1

本对比例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红花檵木的栽培方法,s1步骤中,土壤有机质按百分比重量计包括:碳水化合物15%,木素20%,有效钾35%,有效磷30%。

对比例2

本对比例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红花檵木的栽培方法,s2步骤中,育苗基质由质量比为20:10:10:5的泥炭土、椰糠、三乙醇胺、橄榄石组成;

对比例3

本对比例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红花檵木的栽培方法,s2步骤中,未加入em菌液。

对比例4

本对比例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红花檵木的栽培方法,s3步骤中,未喷施营养液。

一、红花檵木的成活与生长情况

将实施例1~6及对比例1~4栽培的6个月红花檵木进行对比,对比数据如下:

由上表可知,实施例1~3中,实施例3栽培的红花檵木成活情况和生长情况最佳,采用合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科学配比制备的栽培基质和水肥管理有利于红花檵木的生长;实施例3~6中,采用生物发酵剂对泥炭土进行营养化,调节em菌液激活时的水分、温度和时间,将育苗基质通过微生物发酵激活育苗基质转化和融合,构成协调的微生物菌落;对比例1~4中,实施例3采用合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科学配制育苗基质以及按比例利用em菌液对育苗基质进行处理,有利于苗木营养吸收,所栽培出6月的红花檵木成活率达到99.1%,高度23cm,枝条达到10条,枝长12cm,枝条直径0.8cm。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