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658764发布日期:2020-01-10 20:48阅读:639来源:国知局
种植池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农业种植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种植菱角的种植池。



背景技术:

菱角是一种菱科,菱属。又名腰菱、水栗、菱实,味甘、凉、无毒,是一年生草本水生植物菱的果实,菱角皮脆肉美,蒸煮后剥壳食用,亦可熬粥食。菱角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具有利尿通乳,止渴,解酒毒的功效。

菱角的生长喜光喜温,因此常见使用大棚进行种植提高其产量,但是由于其是水生植物,通常是建设大棚将其种植池整个覆盖,建设成本较高,而在其种植过程中,需不断调整其水位,不仅如此,不同品种的棱角对水深的要求也均不相同,因此对其水位的调整较为频繁,费时费力,且需要配套相应的蓄水、供水和排水系统,投入较大,也易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种植池,包括长方形的水泥池、保温棚,保温棚包括大棚支架和覆盖在大棚支架上的大棚膜,大棚支架包括两根直管和多根跨接固定在两根直管之间的倒u形弯管,水泥池的两长边的内壁上设有多个挂钩,两根直管分别置于水泥池的两长边的挂钩上;还包括一设于水泥池外的水槽,水槽内设有刻度,水槽和水泥池之间连接一水管,水管一端插入水槽底部,另一端穿过保温棚插入水泥池中;水槽的上部还设有多个高度不同的排水孔,排水孔上设有软胶塞。

进一步的,水泥池内壁还设有一用于固定水管的固定钩,固定钩的高度低于挂钩。

进一步的,水槽的高度与水泥池高度相同。

进一步的,水管插入水泥池的一端设有滤网。

进一步的,水管包括一截软管和一截硬直管,所述软管一端插入水槽中,另一端穿过保温棚后与硬直管插接固定,硬直管竖直插入水泥池中。

进一步的,多个挂钩分不同高度成行排列,两根直管分别置于水泥池的两长边的高度相同的挂钩上,所有挂钩的高度均高于固定钩。

本发明采用将保温棚的大棚支架悬空架设于水泥池内壁挂钩的方式,将保温棚整体悬空置入水泥池,可有效减少大棚搭建面积,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此外,在起到保温作用的同时,雨水也可沿保温棚和水泥池之间的缝隙流入水泥池内,进行供水;而水槽和水泥池间通过水管连通,水管中提前注满水,这样在大气压强作用下,水槽和水泥池的水位相同,这样只需观察水槽中的水位刻度,对水槽中的水位进行调节,即可观察调节水泥池中的水位,不需进入保温棚内操作,简单方便;水泥池中多余的雨水也可通过水槽排出,对于水位的限制只需预先将水槽中相应高度的排水孔的软胶塞拔出即可,这样也可防止人工操作失误向水泥池中注入过量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种植池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种植池实施例水泥池和保温棚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2所示,种植池,包括长方形的水泥池1、保温棚2,保温棚包括大棚支架和覆盖在大棚支架上的透明的大棚膜22,大棚支架包括两根直管211和多根跨接固定在两根直管之间的倒u形弯管212,水泥池的两长边的内壁上设有多个挂钩11,挂钩分不同高度成三行排列,两根直管分别置于水泥池的两长边的高度相同的挂钩上。因此,保温棚可以较为简便的在水泥池内装卸,也可根据实际需求调整保温棚的高度。例如需要较好的保温效果时,可将其直管放置在水位以下的挂钩上,这样水泥池中的水即可对保温棚底部进行密封。

保温棚的大棚支架悬空架设于水泥池内壁挂钩上,将保温棚整体悬空置入水泥池,可有效减少大棚搭建面积,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此外,在起到保温作用的同时,雨水也可沿保温棚和水泥池之间的缝隙流入水泥池内,进行供水。

一水槽3设于水泥池外,水槽的高度与水泥池高度相同,水槽内设有刻度,水槽和水泥池之间连接一水管,水管包括一截软管41和一截硬直管42,软管一端插入水槽底部,另一端穿过保温棚后与硬直管插接固定,硬直管竖直插入水泥池中,水泥池内壁还设有一用于固定硬直管的固定钩12,固定钩的高度低于挂钩。硬直管固定在固定钩上时,其末端设有滤网且高度高于水泥池内铺设的土层防止泥土杂物进入。

水槽和水泥池间通过水管连通,水管中提前注满水,这样在大气压强作用下,水槽和水泥池的水位相同,这样只需观察水槽中的水位刻度,对水槽中的水位进行调节,即可观察调节水泥池中的水位,不需进入保温棚内操作,简单方便;水泥池中多余的雨水也可通过水槽排出。此外,采用这种水管进行水位的均衡,就无需在水泥池内预先打孔来形成水泥池和水槽间的连通,更不存在打孔后相应的防水密封处理,更兼有灵活度较高,装卸及调整方便的特点,也可以避免在套养鱼类时,小鱼跑入水槽中。

水槽3的上部设有3个高度不同的排水孔31,排水孔上设有软胶塞32。对于水位的限制只需预先将水槽中相应高度的排水孔的软胶塞拔出即可,这样也可防止人工操作失误向水泥池中注入过量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但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形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应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