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花籽壳生态化综合利用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0694079发布日期:2020-05-12 14:43阅读:961来源:国知局
一种红花籽壳生态化综合利用的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生态农业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红花籽壳生态化综合利用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红花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等省(区),大多为红花的花作药用,对红花籽仁、红花籽壳很少利用,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许多资源浪费掉了。红花籽的构造与其他油籽构造不同,其外形为三棱状,皮厚、坚硬,壳仁比为1:0.8,不易脱壳;即使实现有效的脱壳技术,脱壳后剩余的红花籽壳也占全籽总重的50%以上,这部分的红花籽壳仍然得不到有效的综合利用。

红花籽壳中含有82%左右的总膳食纤维、7%左右的水分、5.5%左右的蛋白质、3.5%左右的脂肪以及丰富的矿质元素和次生代谢产物;是天然优质的食用菌培养基质原料。

羊肚菌morchellaesculenta又称羊肚菜、羊蘑、羊肚蘑;其结构与盘菌相似,上部呈褶皱网状,既像个蜂巢,也像个羊肚,因而得名。羊肚菌含粗蛋白30%、粗脂肪6%、碳水化合物38.1%,还含有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特别是谷氨酸含量高达2%。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羊肚菌具有提高免疫力、抗肿瘤、抗衰老作用,羊肚菌是一种珍贵的食用和药用菌,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蚯蚓又名地龙,是我国重要的中药材之一。最早的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收载的67种动物药中就有蚯蚓。具有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的功效。炮制制后用于高热、神昏、惊痫抽搐、关节痹痛、肺热喘咳、尿少水肿、高血压等症。蚯蚓营养丰富,繁殖迅速,食性杂,人工养殖产量高,经济效益好。蚯蚓挖穴松土、分解有机物,为土壤微生物生长繁殖创造良好条件,在土壤改良、消除公害、保护生态环境、物质循环、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特殊作用,被称为“生态系统工程师”。

德令哈市位于青海省西北部,在地貌单元上分属祁连山地和柴达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在大地构造上属秦岭昆仑祁连地槽褶皱系的一部分,德令哈地区土壤根据土壤分类系统原则和自身特征可分为11个土类、24个土壤亚类,大多数土壤类型的有机碳含量都不高,导致土壤肥力降低,影响农作物产量。德令哈市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区,具有高寒缺氧、空气干燥、少雨多风、年内四季不分的特点。德令哈市地处青藏高原,日照充足,阳光充沛,日光辐射量为160-175大卡/平方厘米,全年日照为3554小时。在这样的特殊地理气候条件下,德令哈地区的动植物体内有丰富的次级代谢产物,在保健和医疗方面都有着更为特殊有效的应用。

在目前报道中,对红花籽进行生态综合利用的过程充分考虑红花籽的采收时间点(10月),在一年的生产周期中利用红花籽壳的原料资源次第完成无公害羊肚菌栽培(11-次年5月)、高原药用蚯蚓的养殖(4-9月)、高原生物有机肥生产(9-11月)在同一地域的栽培养殖生产的研究还未见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能够实现红花籽壳的复合型生态产业循环,实现高原无公害羊肚菌、高原药用蚯蚓、高原生物有机良肥等产品的综合产出的红花籽壳生态化综合利用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按照以下技术方案实施的:

一种红花籽壳生态化综合利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以红花籽为原料,用热风循环干燥箱烘干后,用红花籽脱壳机进行脱壳处理,得到红花籽壳和红花籽仁,回收红花籽仁备用,将红花籽壳经超微粉碎机粉碎成红花籽壳粉,装袋备用;

s2、以红花籽壳为主要原料配制用于在2000-3500米的高海拔地区进行羊肚菌菌种/菌棒的培养的红花籽壳羊肚菌培养基;

s3、取s2制得的红花籽壳羊肚菌培养基,灭菌处理后,接种羊肚菌菌种进行羊肚菌菌种/菌棒的培养;

s4、将s3培养的羊肚菌菌种/菌棒取出并揉搓至均匀,在大棚中进行羊肚菌子实体栽培,当羊肚菌子实体生长完毕后按照规格进行采收;

s5、在羊肚菌子实体采收后,对大棚内厢面土壤进行耙抹整理,养殖药用/生态蚯蚓;药用/生态蚯蚓定期进行采收,每次采收保留部分蚓种;

s6、对s5中药用/生态蚯蚓养殖采收后剩余的蚓粪、残余饲料、部分蚯蚓在原地进行一次和二次发酵后,将二次发酵肥转移至专用堆肥棚和动物粪便混合进行第三次生态堆肥处理;堆肥完成后,制得高原生物有机肥直接回归高原农田用于高原土壤的改良。

进一步地,所述s1中红花籽壳在热风循环干燥箱的烘干温度在30-60℃,烘干时间2-6小时,红花籽壳在超微粉碎机中粉碎后的红花籽壳粉粒度为100-300目。

进一步地,所述s2中红花籽壳羊肚菌培养基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组成:红花籽壳粉60-80%、豆粕10-20%、青稞粉5-10%、石膏粉1-2%、腐殖土2-5%;将上述原料充分混匀,保持水分含量60-80%。

进一步地,所述s3中红花籽壳羊肚菌培养基装袋/瓶后进行灭菌处理,灭菌温度为120℃-150℃,灭菌压力为0.1-0.2mpa,灭菌时间1.0-2.0h;然后在培养基装袋/瓶上接种羊肚菌菌种,用栽培袋/瓶进行羊肚菌菌种/菌棒的培养,培养温度为18-25℃,培养湿度为60-80%,待羊肚菌菌丝在栽培袋/瓶中布满后开始大棚开厢播种。

进一步地,所述s4在大棚中进行羊肚菌子实体栽培的具体包括:在事先整理好土壤、开厢灌溉、搭建好大棚的环境中进行播种,播种时间为11-12月,播种密度为10-20个栽培袋/㎡,播种后勾动、翻动土壤使菌种全部被土壤覆盖并做好羊肚菌的生长管理,棚内保持通风良好,必要时进行厢面二次营养补充;大棚栽培的土壤腐殖质厚度为2-5cm,土壤ph值为6.8-8.0,开厢厢面宽度为0.8-1.2米,排水沟或通道宽度为0.4-0.6米,大棚透光率为20-80%,大棚内部温度控制在8℃-25℃,大棚相对湿度控制在50-80%。

进一步地,所述s5中羊肚菌子实体采摘时间为次年3-5月,整理厚度为20-30cm的大棚内厢面土壤作为蚯蚓培养料,每平米蚯蚓培养料投放药用/生态蚯蚓200-500条,避光在16-25摄氏度饲养,药用蚯蚓养殖采收至每年8-9月结束。

进一步地,所述s6的具体步骤为:药用蚯蚓采收后剩余的蚓粪、残余饲料、部分蚯蚓首先在25-30℃进行一次避光堆积发酵4-7天后翻堆浇水,调节水分含量为50-70%,在30-35℃进行二次避光堆积发酵15-20天,每3-5天翻堆一次;转移二次发酵肥至专用堆肥棚,加入牛粪、羊粪、鸡粪进行混合,其中二次发酵:牛粪:羊粪:鸡粪的体积比为9:3:2:1,控制水分为30-60%,然后在30-40℃进行第三次避光堆积发酵20-30天,每4-7天翻堆一次,最终制得高原生物有机肥,整个堆肥过程在每年9-11月完成。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羊肚菌菌种为梯棱羊肚菌、六妹羊肚菌、七妹羊肚菌中的一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提供一种红花籽壳生态化综合利用的方法,综合利用度高,各产物的综合成本低,产品附加值高;可实现红花籽壳的复合型生态产业循环,实现高原无公害羊肚菌、高原药用蚯蚓、高原生物有机良肥等产品的综合产出,将食用、药用、农用有机结合。

(2)本发明的生态化综合利用不涉及有毒有害制剂,产品皆来自天然产物或绿色/有机等无公害技术;产成品的应用都能有效符合国家标准,不存在市场壁垒。

(3)本发明的原料资源易获取,固定资产投入不高,易于产业化,投资回报率高,全年亩产值高达4-5万元。

(4)本发明的整个红花籽壳生态化综合利用过程充分考虑红花籽的采收时间点(10月),都在一年的自然生产周期中次第完成,无公害羊肚菌的生产在每年11月至次年3-5月,高原药用蚯蚓的养殖在接下来的4-9月完成,高原生物有机肥在9-11月完成。高原生物有机肥用于高原贫瘠土壤的改良,实现生态全产业链的综合循环经营模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红花籽壳生态化综合利用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图1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发明。

实施例1

(1)取红花籽150kg为原料,在45~50℃,烘干时间3小时;用专用脱壳机进行脱壳处理,得到红花籽壳85kg和红花籽仁60kg,红花籽壳经超微粉碎机粉碎为200目,共得75kg红花籽壳粉装袋备用,红花籽仁另作他用进行高效综合利用;

(2)上述步骤制得的75kg红花籽壳粉,与15kg豆粕粉、6kg青稞粉、1kg石膏粉、3kg腐殖土共100kg原料充分混匀,加水180kg继续搅拌混合,保持水分含量65-70%,共得羊肚菌菌种/菌棒培养基料约280kg;

(3)上述步骤制得的280kg红花籽壳羊肚菌培养基,选用聚丙烯袋作为培养容器,菌种培养基小袋固定重量为1200g进行装袋(瓶)灭菌处理,灭菌温度为121℃,灭菌压力为0.15mpa,灭菌时间1.5h,共得230个培养基菌袋;菌种培养基小袋(菌棒)上接种梯棱羊肚菌(m.importuna)菌种,在22-25℃,湿度75-80%环境下培养7天,羊肚菌菌丝在培养袋中布满后开始大棚开厢播种;

(4)将上述步骤制得的羊肚菌菌棒(栽培袋),每15袋为一个单位取出并揉搓至均匀,在事先整理好土壤、开厢灌溉、搭建好大棚的环境中进行播种,播种密度15个栽培袋/㎡,播种时间为11-12月;羊肚菌大棚栽培的土壤腐殖质厚度3-5cm,土壤ph值7.0-7.8,开厢厢面宽度为1.0米,排水沟或通道宽度0.5米,大棚透光率保持70-80%,大棚内部温度控制在10℃-25℃,大棚相对湿度控制在70-80%;厢面播种后勾动、翻动土壤使菌种全部被土壤覆盖并做好羊肚菌的生长管理,棚内保持通风良好,次年2月进行厢面二次营养补充,4-5月陆续按照规格采收羊肚菌子实体,共得新鲜羊肚菌50kg;

(5)在羊肚菌采收后,对棚内厢面土壤进行耙抹整理,利用剩余的菌棒/菌渣和土壤环境养殖药用/生态蚯蚓;蚯蚓培养料以废弃的菌棒、菌渣和腐殖质土壤为主,培养料厚度25cm,每平米培养料投放种蚓400条,共在15平米培养料上投放6000条种蚓,避光在18-22℃条件下饲养;药用蚯蚓定期进行采收,每次采收必须保留部分蚓种,药用蚯蚓养殖采收至每年8-9月结束,共采收药用蚯蚓180kg;

(6)药用蚯蚓养殖采收后剩余的蚓粪/残余饲料/部分蚯蚓在原地点25-30℃进行一次避光堆积发酵7天后翻堆浇水,调节水分含量为50-60%,在30-35℃进行二次避光堆积发酵16天,每4天翻堆一次,共得二次发酵肥9立方米;转移二次发酵肥至专用堆肥棚,加入牛粪3立方米、羊粪2立方米、鸡粪1立方米进行混合,控制水分为40-50%,在30-40℃进行第三次避光堆积发酵30天,每5天翻堆一次,最终制得高原生物有机肥15吨,制得的生物有机肥直接回归农田用于高原土壤的改良,整个堆肥过程在每年9-11月完成;

实施例2

(1)取红花籽3000kg为原料,在50℃干燥4小时;用专用脱壳机进行脱壳处理,得到红花籽壳1750kg和红花籽仁1200kg,红花籽壳经超微粉碎机粉碎为200目,共得1700kg红花籽壳粉装袋备用,1200kg红花籽仁另作他用进行高效综合利用;

(2)上述步骤制得的1700kg红花籽壳粉,与450kg豆粕粉、200kg青稞粉、30kg石膏粉、120kg腐殖土共2500kg原料充分混匀,加水继续搅拌混合,保持水分含量65-70%,共得羊肚菌菌种/菌棒培养基料约6000kg;

(3)上述步骤制得的6000kg红花籽壳羊肚菌培养基,选用聚丙烯袋作为培养容器,菌种培养基小袋固定重量为1200g进行装袋(瓶)灭菌处理,灭菌温度为121℃,灭菌压力为0.15mpa,灭菌时间1.5h,共得5000个培养基菌袋;菌种培养基小袋(菌棒)上接种七妹羊肚菌(m.septimelata)菌种,在22-25℃,湿度75-80%环境下培养8天,羊肚菌菌丝在培养袋中布满后开始大棚开厢播种;

(4)将上述步骤制得的羊肚菌菌棒(栽培袋),每12袋为一个单位取出并揉搓至均匀,在事先整理好土壤、开厢灌溉、搭建好大棚的环境中进行播种,播种密度12个栽培袋/㎡,播种时间为11-12月;羊肚菌大棚栽培的土壤腐殖质厚度3-5cm,土壤ph值7.0-7.8,开厢厢面宽度为1.0米,排水沟或通道宽度0.6米,上述大棚总面积共约667㎡(1亩),厢面面积约400㎡,大棚透光率保持70-80%,大棚内部温度控制在10℃-25℃,大棚相对湿度控制在70-80%;厢面播种后勾动、翻动土壤使菌种全部被土壤覆盖并做好羊肚菌的生长管理,棚内保持通风良好,次年2月进行厢面二次营养补充,4-5月陆续按照规格采收羊肚菌子实体,共得新鲜羊肚菌800kg,亩产值约1.5万元;

(5)在羊肚菌采收后,对棚内厢面土壤进行耙抹整理,利用剩余的菌棒/菌渣和土壤环境养殖药用/生态蚯蚓;蚯蚓培养料以废弃的菌棒、菌渣和腐殖质土壤为主,培养料厚度30cm,每平米培养料投放种蚓350条,共在400平米培养料上投放140000条种蚓,避光在18-22℃条件下饲养;药用蚯蚓定期进行采收,每次采收必须保留部分蚓种,药用蚯蚓养殖采收至每年8-9月结束,共采收药用蚯蚓2000kg,亩产值约2万元;

(6)药用蚯蚓养殖采收后剩余的蚓粪/残余饲料/部分蚯蚓在原地点25-30℃进行一次避光堆积发酵7天后翻堆浇水,调节水分含量为50-60%,在30-35℃进行二次避光堆积发酵18天,每3天翻堆一次,共得二次发酵肥120立方米;转移二次发酵肥至专用堆肥棚,加入牛粪40立方米、羊粪25立方米、鸡粪15立方米进行混合,控制水分为40-50%,在30-40℃进行第三次避光堆积发酵30天,每5天翻堆一次,最终制得高原生物有机肥150吨,制得的生物有机肥直接回归农田用于高原土壤的改良,整个堆肥过程在每年9-11月完成,亩产值1万元。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凡是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出的技术变形,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