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蚕茧收摘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72696发布日期:2019-09-29 14:25阅读:314来源:国知局
高效蚕茧收摘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养蚕用设备,尤其涉及一种蚕茧收摘用设备。



背景技术:

家蚕饲养成熟后通常都通过方格簇结茧,方格簇一般为长条形的格栅片横竖交叉插接形成的具有若干方格孔的方格体,家蚕在方格孔内结茧;在对蚕茧收摘时,通常都要用手指把蚕茧从方格孔内一粒一粒地取出,这种收摘方式效率极低,人工成本高;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市场上出现了多种机械化的蚕茧收摘设备,例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5390047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采茧机,包括机架、伸缩杆、盘座、顶茧柱、刮茧耙、固定框架、固定方条、导轨、方格簇、电机,所述伸缩杆位于机架的腹部板上,所述电机驱动伸缩杆伸张或缩短,所述顶茧柱位于盘座的上面,所述盘座连接在伸缩杆上,所述固定框架铰链连接在机架的上面一外侧,所述导轨焊接在固定框架的上方,所述刮茧耙的两端分别位于两根导轨上,所述固定方条焊接在机架的上方条内边缘上,其内腔恰好能容纳方格簇,所述盘座设在机架的腹部方条内侧且能沿着方条上下移动。该采茧机将方格簇通过固定连接在机架上的固定方条和铰连在机架上的固定框架定位固定在机架上,由电机驱动伸缩杆使盘座上下运动,盘座上的若干顶茧柱即可插入方格簇内的方格孔中将蚕茧顶出,再由滑动支承在固定框架上的刮茧耙将蚕茧刮向设备一端,从而实现蚕茧的收摘。该采茧机相比于手工采茧效率提高了不少,但其使用过程中操作繁琐,每次收摘均需将铰连在机架上的固定框架翻转打开才能放入方格簇,放入方格簇后还需要将固定框架闭合并锁定才能进行采摘,刮茧耙刮茧后还需要回归到初始位置才能打开固定框架,使用并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效蚕茧收摘机,它不仅能实现对方格簇内蚕茧的自动收摘,而且易于操作、使用方便、效率更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高效蚕茧收摘机,包括机架,在机架上支承有框形台面,框形台面中部设有矩形孔,在框形台面下方设有摘茧顶板,摘茧顶板通过顶板驱动装置活动支承在机架上,在摘茧顶板上设有若干顶柱,若干顶柱沿框形台面的前后左右排列成若干行与若干列,各顶柱可插入矩形孔内,在框形台面上还活动支承有推茧耙,在所述框形台面上设有左限位件、右限位件和后限位件,左限位件、右限位件和后限位件的位置分别与矩形孔的三条边相对应,在所述矩形孔上方设有上限位件;所述顶柱的顶面为平面或斜面;在所述推茧耙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耙体。

在上述结构中,由于在所述框形台面上设有左限位件、右限位件和后限位件,左限位件、右限位件和后限位件的位置分别与矩形孔的三条边相对应,在所述矩形孔上方设有上限位件,则框形台面、左限位件、右限位件、后限位件以及上限位件围成一可以容纳方格簇的空间,方格簇可以从操作人员所在的框形台面的前面插入到该空间内且内侧端与后限位件贴合,这样使方格簇通过左限位件、右限位件及后限位件得到定位,方格簇上的各方格孔的位置可以与摘茧顶板上的各顶柱的位置一一对应,在顶板驱动装置的驱动下摘茧顶板可以带动各顶柱穿过框形台面的矩形孔插入到方格孔内将蚕茧顶出,由于蚕茧与方格孔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粘附力,在顶柱顶出蚕茧的过程中,方格簇有可能在粘附力的作用下随蚕茧上行,而上限位件的设置限制了方格簇被顶上行的可能性,保证了顶柱将蚕茧从方格簇中顶出的顺利进行。在整个蚕茧收摘的过程中,无需现有技术中将铰连在机架上的固定框架翻转打开放入方格簇、再将固定框架闭合并锁定等繁琐的操作过程,只需将方格簇插入各限位件之间即可,操作简单、方便,省时省力效率高。

又由于所述顶柱的顶面为平面或斜面,则顶柱的顶面可以具有较大的推茧工作面且与蚕茧有较好的接触,顶茧过程中能保持蚕茧形态的完好,还可以便于推茧耙的耙体与顶柱顶面相配合,以方便耙体分离蚕茧与方格簇之间可能粘附的蚕丝将蚕茧推出。

还由于在所述推茧耙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耙体,则推茧耙的左右两侧都可进行推茧作业,在从框形台面一端向另一端推出蚕茧后,不再需要将推茧耙返回到起始端,反向推动推茧耙即可进行下一次推茧,即在取出已摘茧的方格簇插入待摘茧的方格簇、蚕茧被顶出后将推茧耙反向推动而将蚕茧向上一次推茧的起始端推出即可,使用更方便,效率更高。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推茧耙包括耙座,该耙座两端分别滑动支承在导杆上,耙座位于上限位件上方,所述耙体分别安装在耙座左右两侧。采用该实施方式,便于耙体的安装与维护,推茧耙运动灵活。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耙体外伸端向外侧下方倾斜设置,在所述耙体的外伸端设有齿槽,齿槽的形状与各顶柱顶面的倾斜形状相对应。采用该实施方式,可以使耙体与顶柱的顶面很好的配合,使推茧过程更顺畅。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上限位件分别位于矩形孔的前边与后边上方,其位置分别与最前一行顶柱的外侧和最后一行顶柱的外侧相对应。采用该实施方式,可以使上限位件正好处于方格簇前后边框上方,可以满足对方格簇实施上方限位的要求。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上限位件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于左限位件与右限位件之间,该上限位件与后限位件平行且可插入于相邻两行顶柱之间。采用该实施方式,可以在方格簇中部的格栅片处对方格簇实施上方限位,方格簇受力良好,不易变形,使用寿命长。

本实用新型另一进一步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上限位件呈框形,呈框形的上限位件的四周内壁位置与最外两行顶柱的外侧以及最外两列顶柱的外侧相对应。采用该实施方式,上限位件可以正好处于方格簇四周边框上方,可以对方格簇从四周边框加以上方限位。

本实用新型又一进一步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上限位件包括框形部与中间部,框形部的四周内壁位置分别与最外行顶柱的外侧以及最外列顶柱的外侧相对应,中间部与后限位件平行且可插入于相邻两行顶柱之间。采用该实施方式,上限位件从方格簇上方四周边框及中部格栅片处对方格簇全面实施上方限位,方格簇在蚕茧收摘时受力更均衡,可能产生的变形更小。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优选实施方式,在所述顶柱的顶面上设有内凹弧面。采用该实施方式,顶柱通过内凹的弧面与蚕茧接触,蚕茧在收摘过程中受力面增大,很好地避免了顶茧过程中蚕茧受顶变形的可能,提高了蚕茧的完好率。

本实用新型另一更进一步的优选实施方式,在框形台面两端分别设有落茧导板,落茧导板的内侧边位置与最外列顶柱的外侧相对应,落茧导板的外侧向下方倾斜设置。采用该实施方式,被收摘的蚕茧通过两端的落茧导板集中引导到相应的收茧容器内,摘茧收茧一步到位。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高效蚕茧收摘机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高效蚕茧收摘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结构中A-A部位中框形台面上方及顶柱相关结构的剖视图;

图4是图1所示结构中I部位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是顶柱部位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剖视图;

图7是图1所示结构中上限位件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的俯视图。

图中:1-机架、2-落茧导板、3-左限位件、4-框形台面、41-矩形孔、5-后限位件、6-上限位件、61-框形部、62-中间部、7-顶柱、71-内凹弧面、8-摘茧顶板、9-导杆、10-顶板驱动装置、11-升降导轨、12-右限位件、13-推茧耙、131-耙体、132-耙座、133-齿槽、14-出茧挡板、15-方格簇。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和图2所示的高效蚕茧收摘机中,机架1是由型钢等材料构成的框架结构件,是整个设备的基础支承件,在机架1上固定支承有呈矩形的框形台面4,框形台面4中部设有矩形孔41;在框形台面4下方设有摘茧顶板8,在摘茧顶板8与机架1之间设有升降导轨11,四组升降导轨11设置于摘茧顶板8四周,在摘茧顶板8与机架1之间还设有顶板驱动装置10,顶板驱动装置10为电动推杆,两电动推杆分设于摘茧顶板8左右两边,使得摘茧顶板8通过升降导轨11及顶板驱动装置10活动支承在机架1上,在摘茧顶板8上设有若干顶柱7,若干顶柱7沿框形台面4的前后左右方向排列成若干行与若干列,各顶柱7可插入到矩形孔41内,如图3所示,顶柱7的顶面为与摘茧顶板8成一定倾斜角度的斜面,其倾斜方向朝向前侧或后侧,使各顶柱7顶面形成沿左右方向的沟槽;在框形台面4上设有左限位件3、右限位件12和后限位件5,左限位件3、右限位件12和后限位件5为长条状构件,左限位件3、右限位件12和后限位件5的位置分别与矩形孔41的三条边相对应,需要进行蚕茧收摘的方格簇15可从框形台面4前侧插入并定位于左限位件3、右限位件12和后限位件5之间,使得方格簇15的外侧框条置于矩形孔41的四边上,方格簇15中的各方格孔均位于矩形孔41四边范围之内,这样摘茧顶板8上的各顶柱7可对应插入各方格孔内将方格孔内的蚕茧顶出方格簇15之外;在矩形孔41上方设有上限位件6,上限位件6分别位于矩形孔41的前边与后边上方,其位置分别与最前一行顶柱7的外侧和最后一行顶柱7的外侧相对应,上限位件6还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于矩形孔41上方且可插入于相邻两行顶柱7之间的中间部位,各上限位件6与后限位件5平行设置安装在左限位件3和右限位件12上,各上限位件6下边沿至框形台面4上平面的距离大于方格簇15的厚度,以便于方格簇插入框形台面4与左限位件3、右限位件12和后限位件5之间,上限位件6上边沿的高度小于或等于顶柱7运行到最高位置时顶柱7上边沿的高度;在框形台面4上活动支承有推茧耙13,参见图4,推茧耙13包括耙座132,该耙座132两端分别滑动支承在前后两边的两导杆9上,导杆9通过导杆支座安装在框形台面4上,耙座132位于上限位件6上方,在推茧耙13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耙体131,耙体131分别安装在耙座132左右两侧,耙体131的外伸端向外侧下方倾斜设置,参见图3,在耙体131的外伸端设有齿槽133,齿槽133的形状与各顶柱7顶面的倾斜形状相对应,使得耙体131与各顶柱7顶面留有缝隙而很好的配合;在框形台面4两端分别设有落茧导板2,落茧导板2的内侧边位置与相邻的最外列顶柱7的外侧相对应,落茧导板2的外侧向下方倾斜设置;在框形台面4两端还安装有出茧挡板14,出茧挡板14可对耙体131形成隔离保护,防止耙齿伤人发生安全事故,在出茧挡板14上开有出茧孔,以保证从落茧导板2输出的蚕茧通过并进入到收茧容器内。

图5和图6示出了顶柱7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顶柱7为中空件,顶柱7与摘茧顶板8一次成型连为一体,顶柱7的顶面为斜面,在顶柱7的顶面上设有内凹弧面71,内凹弧面71的形状与蚕茧外形相近似。

图7和图8示出了上限位件6的另一种实施方式,该上限位件6包括框形部61与中间部62,框形部61的四周内壁位置分别与最外行顶柱7的外侧以及最外列顶柱7的外侧相对应,中间部62与后限位件5平行且可插入于相邻两行顶柱7之间。

以上仅列举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优选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还可以作出许多的改进和变换。如所述顶柱7的顶面也可以不是为斜面,而可以是与摘茧顶板8平行的平面;所述上限位件6也可以不是分别位于矩形孔41的前边与后边上方和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于矩形孔41上方且可插入于相邻两行顶柱7之间的中间部位,而可以是仅分别位于矩形孔41的前边与后边上方或仅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于矩形孔41上方且可插入于相邻两行顶柱7之间的中间部位,还可以是呈框形,呈框形的上限位件6的四周内壁位置与相邻最外行顶柱7的外侧以及相邻最外列顶柱7的外侧相对应。如此等等,只要是在本实用新型基本原理基础上所作出的改进与变换,均应视为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