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虻的饲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91657发布日期:2020-04-07 20:33阅读:483来源:国知局
黑水虻的饲养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饲养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可以利用热交换方式,快速的对于饲养空间进行降温或升温的黑水虻的饲养装置。



背景技术:

黑水虻是一种水虻科的腐食性昆虫,其幼虫以厨余、禽畜粪便、动植物尸体等腐烂有机物为食,是自然界碎屑食物链中重要的一环,除了用于分解,其幼虫亦是很好的蛋白质,可用于喂食鸡猪等动物,且因其有繁殖迅速、生物量大、食性广泛、吸收转化率高、容易管理、饲养成本低及动物适口性好等特点,近来广被用于资源化利用以及作为饲料用虫。

随着对黑水虻的饲养研究,已逐渐了解其习性,黑水虻的生命周期大约为28天:卵期约为3~4天,幼虫期则有18天左右,经过4天左右的蛹期,黑水虻便会羽化为成虫,成虫黑水虻仅剩5天左右的生命。黑水虻幼虫有六个龄期,随着龄期增加而食量增加,并于成长为老熟幼虫而待化蛹前,会离开食料基质寻找干燥阴凉处化蛹,除了因黑水虻于预蛹期喜欢于干燥阴凉如缝隙等处,亦因可避免化蛹后被同伴当成食物吃掉,而蛹羽化为成虫后,仅取食水和叶片上的汁液,完成飞翔求偶交配后则由雌虫产卵。

其中,目前于黑水虻的饲养,多于简易的塑料容器内进行,是放置有黑水虻可食用的生物废料,如厨余或豆渣等,并控制含水量在60%~70%,供孵化后的黑水虻取食,之后再由人工收集成长至预蛹期的虫体,以做为禽畜饲料等用途。

而目前采用人工饲养的设备,如2018年11月1日中国台湾所公告的新型第m569133号「生物动力生态循环箱」专利案,其揭露:至少包含一底层及一第一层体,该第一层体堆叠在该底层上方,该第一层体具有承载区,该承载区的底部设有一网体,该底层具有一养分收集区,该养分收集区对应该网体;据此该第一层体的该承载区放入至少一种有机物质及至少一种分解者,利用分解者扰动厨余等有机物质并对其分解形成富含多种氨基酸、酶类及活性物质,提供给该承载区的植物养分,而局部的养分则通过该网体掉落在该底层,使用者能将前述的养分,例如蚯蚓粪、蚯蚓液肥等予以回收利用,能有效解决废弃有机物质所产生的问题,并通过自然循环来改善环境的主要优势。

该专利前案可供于该第一层体的该有机物质收集区内放置厨余等有机物质以及蚯蚓、黑水虻等分解者,以达到分解家庭厨余等废弃的有机物质的作用。但由于在夏天时,黑水虻的幼虫分解有机物发酵时会产生高温,造成幼虫热死或影响生长。又冬天时气温过低,也会造成幼虫冻死或影响生长,因此于使用上相当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爰此,有鉴于目前的黑水虻幼虫饲养设备具有上述的缺点,故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黑水虻的饲养装置,能进行热交换,使该饲养空间内能够快速的改变温度,以帮助幼虫的生长。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主要采用下列技术手段,来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黑水虻的饲养装置,包含:一容置本体,设有一饲养空间;至少一冷热交换管,固定于所述容置本体,所述冷热交换管通过所述饲养空间,所述冷热交换管的二端分别设有一输入端及一输出端。

进一步,所述饲养空间设呈一长方形、一圆形或一方形。

进一步,所述冷热交换管设呈横向并排状通过所述饲养空间。

进一步,所述冷热交换管设呈圆形螺旋状通过所述饲养空间。

进一步,所述冷热交换管设呈方形螺旋状通过所述饲养空间。

进一步,所述冷热交换管设呈迂回弯曲状通过所述饲养空间。

进一步,所述输入端及所述输出端贯穿设于所述容置本体的外缘。

进一步,所述输入端共同连接至一以供输入所述流体的输入管,所述输出端共同连接至一以供输出所述流体的输出管。

进一步,所述饲养空间的四周壁面及底部设有至少一温度感应器。

采用上述技术手段后,本实用新型具有下列的优点:

1、当夏天高温气候来临,或是该饲养空间内的幼虫分解该有机物发酵时产生的高温,可经由输入端输入低温的流体,使该流体流过冷热交换管,而能进行热交换,使该饲养空间内能够快速的降温,以帮助幼虫的生长及有机物的发酵进行。

2、当冬天或寒流低温气候来临,可经由输入端输入高温的流体,使该流体流过冷热交换管,而能进行热交换,使该饲养空间内能够快速的升温,以帮助幼虫的生长。

3、冷热交换管可以设呈各种不同的形状通过饲养空间,使该冷热交换管能够与该饲养空间的幼虫及有机物全面接触,而能充分的进行热交换,故不会有任何的热交换死角存在,借以能提升热交换的效率。

4、冷热交换管系能配合安装于各种不同形状的饲养空间内使用,具有极佳的通用性及便利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使用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使用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上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上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上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符号说明】

1容置本体

11饲养空间

12开口

13阀门

2冷热交换管

21输入端

22输出端

1a容置本体

11a饲养空间

12a开口

13a阀门

2a冷热交换管

21a输入端

22a输出端

1b容置本体

11b饲养空间

2b冷热交换管

21b输入端

22b输出端

1c容置本体

11c饲养空间

2c冷热交换管

21c输入端

22c输出端

1d容置本体

11d饲养空间

2d冷热交换管

21d输入端

22d输出端

1e容置本体

11e饲养空间

2e冷热交换管

21e输入端

22e输出端

23e输入管

24e输出管

3e温度感应器

f有机物

g输送管路

h温度调节机。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包含有:容置本体1及冷热交换管2,其中:

容置本体1,其设有长方形一饲养空间11,该饲养空间11内可供饲育黑水虻的幼虫,以及置入可供其食用的厨余或动物粪便等有机物。该容置本体1的底部设有一开口12贯通至该饲养空间11,又于该开口12位置处设有一阀门13,系可经由自动或手动方式控制该阀门13开启。

冷热交换管2,固定于该容置本体1,并通过该饲养空间11。该冷热交换管2设呈横向并排状通过该饲养空间11。又该冷热交换管2的二端分别设有一输入端21及一输出端22,该输入端21及该输出端22贯穿设于该容置本体1的外缘,以供由该输入端21输入一流体,利用该流体与该饲养空间11内的该幼虫及该有机物进行热交换后,再由该输出端22输出。该流体可为一液体或一气体。

使用时,如图2所示,可于该容置本体1的该饲养空间11内置入适当数量的黑水虻的幼虫,并定时放入可供该幼虫食用的厨余或动物粪便等有机物f,以供饲养该幼虫,并且使该幼虫及该有机物f可以与该冷热交换管2接触。再借由开启该阀门13,可供随时排出该幼虫或该有机物f。然后于该冷热交换管2二端的该输入端21及该输出端22,分别通过一输送管路g连接至一温度调节机h,当夏天高温时,该温度调节机h可选用一冷却机,以供降低该饲养空间11内的温度。又当冬天低温时,该温度调节机h可选用一加热机,以供提升该饲养空间11内的温度。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是以该冷却机对于该饲养空间11内进行降温做为说明。如此,当该幼虫分解该有机物f发酵时会产生高温,造成该饲养空间11内的温度上升。可启动该温度调节机h,经由该输送管路g对于该输入端21输入低温的该流体,使该流体可以流过横向并排状的该冷热交换管2,而能够与该饲养空间11内的该幼虫及该有机物f充分的全面接触,并进行热交换,以带走该幼虫及该有机物f所产生的热能,使该饲养空间11内能够快速的降温。而热交换后的热能则可被该流体带走,并经由该输出端22输出,通过该输送管路g送回到该温度调节机h散热后,再重复循环输出,以供进行热交换,借以能持续降低该饲养空间11的温度。又如果是需要对于该饲养空间11进行升温,该温度调节机h则可选用加热机,其实施方式相同,兹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3及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包含有:容置本体1a及冷热交换管2a,其中:

容置本体1a,其设有圆形的一饲养空间11a。该容置本体1a的底部设有一开口12a贯通至该饲养空间11a,又于该开口12a位置处设有一阀门13a。

冷热交换管2a,固定于该容置本体1a,并通过该饲养空间11a。该冷热交换管2a设呈横向并排状通过该饲养空间11a。又该冷热交换管2a的二端分别设有一输入端21a及一输出端22a。

使用时,如图4所示,可于该冷热交换管2a二端的该输入端21a及该输出端22a,分别通过一输送管路g连接至一温度调节机h。借以当该饲养空间11a内的该幼虫分解该有机物f发酵时产生高温时,该温度调节机h可经由该输送管路g对于该输入端21a输入低温的该流体,使该流体可以流过横向并排状的该冷热交换管2a,而能够与该幼虫及该有机物f全面接触而进行热交换,使该饲养空间11a内能够快速的降温。

请参阅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包含有:容置本体1b及冷热交换管2b,其中:

容置本体1b,其设有圆形的一饲养空间11b。

冷热交换管2b,固定于该容置本体1b,并通过该饲养空间11b。该冷热交换管2b设呈圆形螺旋状通过该饲养空间11b。又该冷热交换管2b的二端分别设有一输入端21b及一输出端22b。借以对于该输入端21b输入低温的该流体,使该流体可以流过圆形螺旋状的该冷热交换管2b,而能全面接触进行热交换,使该饲养空间11b内能够快速的降温。

请参阅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包含有:容置本体1c及冷热交换管2c,其中:

容置本体1c,其设有方形的一饲养空间11c。

冷热交换管2c,固定于该容置本体1c,并通过该饲养空间11c。该冷热交换管2c设呈方形螺旋状通过该饲养空间11c。又该冷热交换管2c的二端分别设有一输入端21c及一输出端22c。借以对于该输入端21c输入低温的该流体,使该流体可以流过方形螺旋状的该冷热交换管2c,而能够全面接触进行热交换,使该饲养空间11c内能够快速的降温。

请参阅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包含有:容置本体1d及冷热交换管2d,其中:

容置本体1d,其设有长方形的一饲养空间11d。

冷热交换管2d,固定于该容置本体1d,并通过该饲养空间11d。该冷热交换管2d设呈迂回弯曲状通过该饲养空间11d。又该冷热交换管2d的二端分别设有一输入端21d及一输出端22d。借以对于该输入端21d输入低温的该流体,使该流体可以流过迂回弯曲状的该冷热交换管2d,而能够全面接触进行热交换,使该饲养空间11d内能够快速的降温。

请参阅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包含有:容置本体1e及冷热交换管2e,其中:

容置本体1e,其设有长方形的一饲养空间11e。

复数冷热交换管2e,固定于该容置本体1e,并通过该饲养空间11e。所述冷热交换管2e设呈横向并排状通过该饲养空间11e。又所述冷热交换管2e的二端分别设有一输入端21e及一输出端22e。所述输入端21e共同连接至一输入管23e,借以对于所述输入端21e输入低温的该流体,使该流体可以流过横向并排状的所述冷热交换管2e,而能够全面接触进行热交换,使该饲养空间11e内能够快速的降温。又所述输出端22e共同连接一输出管24e,以供输出该流体进行循环流动。

又更进一步于该容饲养空间11e的四周壁面及底部设有至少一温度感应器3e,借以能感应该饲养空间11e的温度,以供监测该饲养空间11e内的降温或升温状态。

综合上述实施例的说明,当可充分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操作、使用及本实用新型产生的功效,以上所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及创作说明内容所作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属本实用新型涵盖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