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膜捡拾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508638发布日期:2020-10-17 00:30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残膜捡拾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农业机械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残膜捡拾机。



背景技术:

被誉为“白色革命”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自八十年代引入农业以来,以其增温、保墒、抑制杂草生长、促进作物早熟和增产等显著特点深受农业生产行业的喜爱,对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发挥了巨大作用。地膜覆盖包括全膜覆盖以及半膜覆盖,由于对残膜污染认识不够,以及政府部门也没有及时提出相应的残膜处理政策,地膜覆盖栽培在带来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致使使用过的残废地膜大部分没有清除回收,而是用旋耕机打碎翻入土壤中,年复一年的累积,致使耕地遭到严重的残膜污染。

目前生产上用的残膜回收机械技术性能不够完善,不能清除根茎较大的农作物的残茬,影响残膜捡拾效果,而且现有的残膜回收机耐拉性能差,导致残膜的捡拾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残膜捡拾机,旨在解决现有残膜回收机受残茬影响残膜回收率低、耐拉性能差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残膜捡拾机,包括:

支架;

切刀,设于所述支架的前端,所述切刀与地面呈第一预设夹角;

第一捡拾耙列,设于所述支架前部,所述第一捡拾耙列包括多个第一捡拾耙,所述第一捡拾耙一端的下表面与所述支架前部的上表面贴合,且与所述支架固接,另一端用于搂除所述地面的残膜;以及

第二捡拾耙列,设于所述支架后部,所述第二捡拾耙列包括多个第二捡拾耙,所述第二捡拾耙一端的下表面与所述支架后部的上表面贴合,且与所述支架固接,所述第二捡拾耙一端的下表面以及所述支架后部的上表面均与所述地面呈第二预设夹角设置。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切刀在所述支架上镜像对称分布。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支架为长方形框架结构,多个所述第一捡拾耙沿所述支架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

多个所述第二捡拾耙沿所述支架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相邻所述第一捡拾耙的间距大于相邻所述第二捡拾耙的间距。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第一捡拾耙靠近连接端的位置折弯形成第一弧形圈;

所述第二捡拾耙靠近连接端的位置折弯形成第二弧形圈。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第一捡拾耙的自由端设有第一耙头,所述第一耙头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捡拾耙的宽度;

所述第二捡拾耙的自由端设有第二耙头,所述第二耙头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捡拾耙的宽度。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支架包括:

第一架体,上部用于与车辆连接;

第一固定架,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架体的下部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架用于固定所述第一捡拾耙列;

第二架体,设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二架体的前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固定架的端部连接;

第二固定架,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架体的后端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架用于固定所述第二捡拾耙列,所述第二固定架的上表面与所述地面呈第二预设夹角;

固定杆,一端与所述第一架体的上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固定架连接;以及

支杆,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切刀连接。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第一固定架沿自身的长度方向均匀设有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与所述第一固定架的顶面形成用于夹持所述第一捡拾耙一端的第一空腔;

所述第二固定架沿自身的长度方向均匀设有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二固定件与所述第二固定架的顶面形成用于夹持所述第二捡拾耙一端的第二空腔。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第一固定件的两端设有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上设有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固定架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螺纹孔对应的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一螺纹孔与所述第二螺纹孔通过螺纹连接件连接;

所述第二固定件的两端设有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上设有第三螺纹孔,所述第二固定架上设有与所述第三螺纹孔对应的第四螺纹孔,所述第三螺纹孔与所述第四螺纹孔通过所述螺纹连接件连接。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第一架体顶部设有夹板,所述夹板的上下两端分别开设有通孔。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残膜捡拾机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残膜捡拾机在使用的时候支架与车辆进行连接,通过车辆的行进带动本实用新型残膜捡拾机的行进,此时靠近车辆的位置就是支架的前部,远离车辆的位置就是支架的后部,在车辆行进的过程中,切刀伸入地下,将农作物的残茬切除,然后通过第一捡拾耙和第二捡拾耙对地面上的残膜进行搂除回收,本实用新型残膜捡拾机可以在回收残膜的时候对农作物的残茬进行切除,防止残茬勾住残膜影响残膜的回收率,由于第二捡拾耙在工作的时候受地面的推力较大,容易损坏,第二捡拾耙的下表面与地面呈第二预设夹角,可以增加第二捡拾耙的耐拉性能,保证残膜的回收,提高残膜的回收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残膜捡拾机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残膜捡拾机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残膜捡拾机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a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支架;101、第一架体;102、第一固定架;103、第二架体;104、第二固定架;105、固定杆;106、支杆;2、切刀;3、第一捡拾耙;4、第二捡拾耙;5、第一弧形圈;6、第二弧形圈;7、第一耙头;8、第二耙头;9、通孔;10、连接杆;11、第一固定件;12、第一空腔;13、第二固定件;14、第二空腔;15、第一凸起;16、第一螺纹孔;17、第二螺纹孔;18、夹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残膜捡拾机进行说明。残膜捡拾机,包括支架1、切刀2、第一捡拾耙列以及第二捡拾耙列;切刀2设于支架1的前端,切刀2与地面呈第一预设夹角;第一捡拾耙列设于支架1前端,第一捡拾耙列包括多个第一捡拾耙3,第一捡拾耙3一端的下表面与支架1前部的上表面贴合,且与支架1固接,另一端与地面平齐;第二捡拾耙列设于支架1后部,第二捡拾耙列包括多个第二捡拾耙4,第二捡拾耙4一端的下表面与支架1后部的上表面贴合,且与支架1固接,第二捡拾耙4一端的下表面以及支架1后部的上表面均与地面呈第二预设夹角设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残膜捡拾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残膜捡拾机在使用的时候支架1与车辆进行连接,通过车辆的行进带动本实用新型残膜捡拾机的行进,此时靠近车辆的位置就是支架1的前部,远离车辆的位置就是支架1的后部,在车辆行进的过程中,切刀2伸入地下,将农作物的残茬切除,然后通过第一捡拾耙3和第二捡拾耙4对地面上的残膜进行搂除回收,本实用新型残膜捡拾机可以在回收残膜的时候对农作物的残茬进行切除,防止残茬勾住残膜影响残膜的回收率,由于第二捡拾耙4在工作的时候受地面的推力较大,容易损坏,第二捡拾耙4的下表面与地面呈第二预设夹角,可以增加第二捡拾耙4的耐拉性能,保证残膜的回收,提高残膜的回收效率。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残膜捡拾机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及图3,切刀2在支架1上镜像对称分布。切刀2刀刃的朝向是倾斜朝向镜像面的位置,因此两侧的切刀2刀刃的位置是倾斜相对的,可以保证从不同角度对残茬的切除,其中,相邻两切刀2的距离是与农作物的行间距相等的,保证对农作物残茬的切除,防止残茬勾住残膜,增加残膜的回收率。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残膜捡拾机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及图3,支架1为长方形框架结构,多个第一捡拾耙3沿支架1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多个第二捡拾耙4沿支架1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第一捡拾耙3与第二捡拾耙4的均匀分布可以保证对地面上的残膜搂除的高效性,防止残膜搂除不净,增加残膜的回收率。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残膜捡拾机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及图3,相邻第一捡拾耙3的间距大于相邻第二捡拾耙4的间距。在车辆行进的过程中,第一捡拾耙3先对残膜进行搂除,此时相邻的两个第一捡拾耙3之间的间距较大,会搂除一部分残膜,相邻的两个第二捡拾耙4之间的间距较小,将第一捡拾耙3没有搂除的残膜进行搂除,防止残膜在第一捡拾耙3处的堆积而需要人工的频繁清理,该结构不仅能提高残膜的回收率,还避免了人工的频繁清理,降低了劳动强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残膜捡拾机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3,第一捡拾耙3靠近连接端的位置折弯形成第一弧形圈5;第二捡拾耙4靠近连接端的位置折弯形成第二弧形圈6。第一弧形圈5可以在第一捡拾耙3在搂除残膜的时候阻碍第一捡拾耙3在受到地面的推力下向上运动,保证第一捡拾耙3始终与地面贴合,保证残膜的回收率,增加第一捡拾耙3的耐拉性能;第二弧形圈6可以在第二捡拾耙4在搂除残膜的时候阻碍第二捡拾耙4在受到地面的推力下向上运动,保证第二捡拾耙4始终与地面贴合,保证残膜的回收率,增加第二捡拾耙4的耐拉性能。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残膜捡拾机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2,第一捡拾耙3的自由端设有第一耙头7,第一耙头7的宽度大于第一捡拾耙3的宽度;第二捡拾耙4的自由端设有第二耙头8,第二耙头8的宽度大于第二捡拾耙4的宽度。第一耙头7与第二耙头8的设置可以增加作用在地面的工作面,增加对残膜的搂除效果,保证残膜的回收率。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残膜捡拾机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2,可以直接将第一捡拾耙3的自由端加工为扁平状形成第一耙头7,具体可以通过捶打的方式进行加工;也可以单独进行加工套设在第一捡拾耙3的自由端,此时第一耙头7与第一捡拾耙3为过盈配合状态,保证第一耙头7的稳固性,保证对残膜的搂除。

可以直接将第二捡拾耙4的自由端加工为扁平状形成第二耙头8,具体可以通过捶打的方式进行加工;也可以单独进行加工套设在第二捡拾耙4的自由端,此时第二耙头8与第二捡拾耙4为过盈配合状态,保证第二耙头8的稳固性,保证对残膜的搂除。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残膜捡拾机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3,支架1包括第一架体101、第一固定架102、第二架体103、第二固定架104、固定杆105以及支杆106,第一架体101用于与车辆连接;第一固定架102两端分别与第一架体101的下端连接,第一固定架102用于固定第一捡拾耙列;第二架体103设有两个,两个第二架体103的前端分别与第一固定架102的端部连接;第二固定架104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二架体103的后端连接,第二固定架104用于固定第二捡拾耙列,第二固定架104的上表面与地面呈第二预设夹角;固定杆105一端与第一架体101的上部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固定架104连接;支杆106一端与第一固定架102连接,另一端与切刀2连接。该结构通过不同的架体连接组成,结构简单,可以自由拼装,安装方便,降低了劳动强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残膜捡拾机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该装置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第三固定架等,第三固定架的两端与两个第二架体103分别连接,第三固定架上设有第三捡拾耙列,第三捡拾耙列包括多个第三捡拾耙,第三捡拾耙一端的下表面与第三固定架的上表面贴合,且与第三固定架固接,第三捡拾耙的下表面以及第三固定架的上表面可以与地面水平设置也可以呈角度设置,增加第三捡拾耙的耐拉性能以及残膜的回收率。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残膜捡拾机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3,第一固定架102沿自身的长度方向均匀设有第一固定件11,第一固定件11与第一固定架102的顶面形成用于夹持第一捡拾耙3一端的第一空腔12;第二固定架104沿自身的长度方向均匀设有第二固定件13,第二固定件13与第二固定架104的顶面形成用于夹持第二捡拾耙4一端的第二空腔14。在安装的时候,可以先将第一固定件11安装在第一固定架102上,然后将第一捡拾耙3安装在第一空腔12内,也可以先将第一捡拾耙3在第一固定架103上确认好位置,再通过第一固定件11进行固定;可以先将第二固定件13安装在第二固定架104上,然后将第二捡拾耙4安装在第二空腔14内,也可以先将第二捡拾耙4在第二固定架104上确认好位置,再通过第一固定件11进行固定。该结构安装方便,稳定可靠。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残膜捡拾机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4,第一固定件11的两端设有第一凸起15,第一凸起15上设有第一螺纹孔16,第一固定架102上设有与第一螺纹孔16对应的第二螺纹孔17,第一螺纹孔16与第二螺纹孔17通过螺纹连接件连接;第二固定件13的两端设有第二凸起,第二凸起上设有第三螺纹孔,第二固定架104上设有与第三螺纹孔对应的第四螺纹孔,第三螺纹孔与第四螺纹孔通过螺纹连接件连接。该结构固定效果稳定可靠,方便拆卸更换。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残膜捡拾机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及图4,第一固定件11与第二固定件13均为拱形结构,第一固定件11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直接安装到第一固定架102上,第二固定件13也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到第二固定架104上,固定更加牢固。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残膜捡拾机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3,第一捡拾耙3与第一空腔12一一对应或间隔设置;第二捡拾耙4与第二空腔14一一对应或间隔设置。在安装第一捡拾耙3的时候,可以在不拆卸第一固定件11的情况下调整相邻第一捡拾耙3之间的位置;在安装第二捡拾耙4的时候,可以在不拆卸第二固定件13的情况下调整相邻第二捡拾耙4之间的位置,方便安装。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残膜捡拾机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3,所述第一架体101顶部设有夹板18,所述夹板18的上下两端分别开设有通孔9。通孔9的开设可以方便与车辆进行连接。

具体地,下端的通孔9上套设有连接杆10,固定杆103的一端与连接杆10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固定架104连接,上端的通孔9用于与车辆的连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