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潜叶类鳞翅目害虫卵收集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20134发布日期:2020-11-06 12:31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一种潜叶类鳞翅目害虫卵收集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虫卵收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潜叶类鳞翅目害虫卵收集器。



背景技术:

番茄潜麦蛾隶属于鳞翅目麦蛾科。目前记载其原产于南美洲,起源于秘鲁,自2006年入侵西班牙,随后迅速扩散到北非和欧洲许多国家,是世界番茄产业的毁灭性害虫,寄主为番茄、辣椒和烟草等植物。番茄潜麦蛾成虫在叶片和茎秆上产卵,幼虫孵化后钻入叶片或茎内取食,形成虫道,导致植株光合作用受阻,停止生长。为了了解清楚害虫基础的生物学特性,观察其行为和习性,才能更好的阐明其发生危害的原因,从而为科学合理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然而番茄潜麦蛾成虫交配后,卵散产于茄科植物的叶片和茎秆上,虫卵微小,不易观察与收集,而使用通常收集虫卵方式对于卵的损耗较大,故此设计此收集器,能够更加有效的收集虫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潜叶类鳞翅目害虫卵收集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潜叶类鳞翅目害虫卵收集器,包括底板、底壳、锥形外罩和顶盖,所述锥形外罩为透明pvc膜制成一圆锥形容器,锥形外罩的顶端连接有与之呈一体结构的连接顶管,锥形外罩的底端连接有与之一体结构的连接底管,锥形外罩的内部中间通过圆形的透明隔板分隔为内外两部分,且透明隔板下方的锥形外罩内设有发光装置,透明隔板上方与锥形外罩的内壁之间包覆有保鲜膜,所述连接底管插入底壳的开孔中,并与之螺纹连接,所述底壳固定在底板上,底壳内安装有用于给发光装置供电的蓄电池,所述顶盖螺纹套在连接顶管的上方。

优选的,所述发光装置为显示灯体,显示灯体的下方连接有用于支撑显示灯体的支杆,所述支杆的底端固定安装在蓄电池的顶端上,且支杆竖直穿过开孔的中心。

优选的,所述顶盖呈圆型设置,且顶盖的材质与透明隔板的材质相同,顶盖的中心背向锥形外罩的一端连接有伸入顶盖内部的活塞管。

优选的,所述活塞管的内部安装有滑动抽拉的活塞内杆,且活塞内杆的底端连接有与活塞管内壁紧贴设置的活塞底板,活塞管外侧的顶盖上开有环形阵列设置的通气孔。

优选的,所述开孔开在底壳的上端面中间位置,并呈螺纹内孔结构,所述底壳呈中空的长方体结构,且底壳的一侧面底端还安装有用于供蓄电池充电的充电口。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该潜叶类鳞翅目害虫卵收集器,通过设有锥形外罩、透明隔板、显示灯体和保鲜膜,将潜叶类鳞翅目害虫放入顶盖与透明隔板之间的锥形外罩内,利用其趋光性吸引至贴近光源处产卵,使得潜麦蛾产卵于保鲜膜上,便于收集;在取暖完成后,通过顶盖与锥形外罩之间通过连接顶管的螺纹连接,方便将保鲜膜一起取出,且将潜叶类鳞翅目害虫放入时,通过活塞管和活塞内杆的设置,将活塞内杆拔出,并将潜叶类鳞翅目害虫送入活塞管的底端,之后将活塞内杆插上,从而使潜叶类鳞翅目害虫的放置过程更加稳定,避免了潜叶类鳞翅目害虫在放置时飞出锥形外罩内;另外连接底管与底壳的螺纹连接,其显示灯体固定安装支杆上,使连接底管在底壳上转动时,能够调节显示灯体在锥形外罩底端的位置,从而根据需要进行调节控制,满足对潜叶类鳞翅目害虫趋光性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顶盖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底壳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板、2底壳、3蓄电池、4支杆、5显示灯体、6连接底管、7锥形外罩、8保鲜膜、9透明隔板、10连接顶管、11顶盖、12通气孔、13活塞管、14活塞内杆、15开孔、16充电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3所示的一种潜叶类鳞翅目害虫卵收集器,包括底板1、底壳2、锥形外罩7和顶盖11,所述锥形外罩7为透明pvc膜制成一圆锥形容器,锥形外罩7的顶端连接有与之呈一体结构的连接顶管10,锥形外罩7的底端连接有与之一体结构的连接底管6,锥形外罩7的内部中间通过圆形的透明隔板9分隔为内外两部分,透明隔板9在此处的颜色优选为浅绿色,且透明隔板9下方的锥形外罩7内设有发光装置,透明隔板9上方与锥形外罩7的内壁之间包覆有保鲜膜8,所述连接底管6插入底壳2的开孔15中,并与之螺纹连接,所述底壳2固定在底板1上,底壳2内安装有用于给发光装置供电的蓄电池3,蓄电池3在此处与发光装置电连接,所述顶盖11螺纹套在连接顶管10的上方。

具体的,所述发光装置为显示灯体5,显示灯体5的下方连接有用于支撑显示灯体5的支杆4,支杆4用于对显示灯体5固定的同时,还用来内部穿过导线完成显示灯体5与蓄电池3的连接,所述支杆4的底端固定安装在蓄电池3的顶端上,且支杆4竖直穿过开孔15的中心,避免连接底管6插入时与显示灯体5发生碰撞问题。

具体的,所述顶盖11呈圆型设置,且顶盖11的材质与透明隔板9的材质相同,顶盖11的中心背向锥形外罩7的一端连接有伸入顶盖11内部的活塞管13,方便通过活塞管13将潜叶鳞翅目害虫送入锥形外罩7内。

具体的,所述活塞管13的内部安装有滑动抽拉的活塞内杆14,且活塞内杆14的底端连接有与活塞管13内壁紧贴设置的活塞底板1,活塞管13外侧的顶盖11上开有环形阵列设置的通气孔12,对锥形内罩7内进行通气,避免潜叶类鳞翅目害虫产卵时氧气不足。

具体的,所述开孔15开在底壳2的上端面中间位置,并呈螺纹内孔结构,所述底壳2呈中空的长方体结构,且底壳2的一侧面底端还安装有用于供蓄电池3充电的充电口16,方便对蓄电池3进行充电,充电口16可为usb或其他接口。

具体的,该潜叶类鳞翅目害虫卵收集器,在使用时,将锥形外罩7的底端通过连接底管6螺纹插入底壳2内,并通过转动连接底管6调节显示灯体5在锥形外罩7内的位置,之后将保鲜膜8覆盖透明隔板9和透明隔板9上方的锥形外罩7内壁,然后将顶盖11螺纹套在连接顶管10上,抽出活塞管13内的活塞内杆14,将潜叶类鳞翅目害虫从活塞管13内送入锥形外罩7与顶盖11内部,之后将活塞内杆14重新插入,完成活塞管13的密封后,番茄潜麦蛾成虫会根据其趋光性吸引至贴近显示灯体5(即光源)处产卵,从而使得潜麦蛾产卵于保鲜膜8上,最后将顶盖11螺纹拧开,将保鲜膜8取出即可。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潜叶类鳞翅目害虫卵收集器,包括底板(1)、底壳(2)、锥形外罩(7)和顶盖(11),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形外罩(7)为透明pvc膜制成一圆锥形容器,锥形外罩(7)的顶端连接有与之呈一体结构的连接顶管(10),锥形外罩(7)的底端连接有与之一体结构的连接底管(6),锥形外罩(7)的内部中间通过圆形的透明隔板(9)分隔为内外两部分,且透明隔板(9)下方的锥形外罩(7)内设有发光装置,透明隔板(9)上方与锥形外罩(7)的内壁之间包覆有保鲜膜(8),所述连接底管(6)插入底壳(2)的开孔(15)中,并与之螺纹连接,所述底壳(2)固定在底板(1)上,底壳(2)内安装有用于给发光装置供电的蓄电池(3),所述顶盖(11)螺纹套在连接顶管(10)的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潜叶类鳞翅目害虫卵收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装置为显示灯体(5),显示灯体(5)的下方连接有用于支撑显示灯体(5)的支杆(4),所述支杆(4)的底端固定安装在蓄电池(3)的顶端上,且支杆(4)竖直穿过开孔(15)的中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潜叶类鳞翅目害虫卵收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11)呈圆型设置,且顶盖(11)的材质与透明隔板(9)的材质相同,顶盖(11)的中心背向锥形外罩(7)的一端连接有伸入顶盖(11)内部的活塞管(1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潜叶类鳞翅目害虫卵收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管(13)的内部安装有滑动抽拉的活塞内杆(14),且活塞内杆(14)的底端连接有与活塞管(13)内壁紧贴设置的活塞底板(1),活塞管(13)外侧的顶盖(11)上开有环形阵列设置的通气孔(1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潜叶类鳞翅目害虫卵收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孔(15)开在底壳(2)的上端面中间位置,并呈螺纹内孔结构,所述底壳(2)呈中空的长方体结构,且底壳(2)的一侧面底端还安装有用于供蓄电池(3)充电的充电口(16)。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潜叶类鳞翅目害虫卵收集器,包括底板、底壳、锥形外罩和顶盖,所述锥形外罩为透明PVC膜制成一圆锥形容器,锥形外罩的顶端连接有与之呈一体结构的连接顶管,锥形外罩的底端连接有与之一体结构的连接底管,锥形外罩的内部中间通过圆形的透明隔板分隔为内外两部分,且透明隔板下方的锥形外罩内设有发光装置,透明隔板上方与锥形外罩的内壁之间包覆有保鲜膜,所述连接底管插入底壳的开孔中,并与之螺纹连接,所述底壳固定在底板上,该潜叶鳞翅目害虫卵收集器,将潜叶鳞翅目害虫放入顶盖与透明隔板之间的锥形外罩内,利用其趋光性吸引至贴近光源处产卵,使得潜麦蛾产卵于保鲜膜上,便于收集。

技术研发人员:杨文佳;罗燚;龙慧;吴明仙;许抗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贵阳学院
技术研发日:2019.12.10
技术公布日:2020.11.0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