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集型桑蚕养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510274发布日期:2020-10-17 00:34阅读:71来源:国知局
密集型桑蚕养殖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桑蚕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密集型桑蚕养殖系统。



背景技术:

养蚕时我国的传统农业产业,是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门路,但由于环节多、繁杂、费工,该项产业正逐步由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向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转移。为了提高蚕桑生产竞争力,必须推广以优质高产、成本低、高效益为目的的蚕桑生产新技术,新技术包括蚕桑养殖方法,也包括对传统蚕桑养殖用具的提升改进。

蚕盘是蚕幼虫的成长场所,蚕虫在蚕盘内长大成熟后便会吐丝结茧,蚕盘一般平铺在专用的蚕房内,或采用货架逐层堆叠,取放时一般通过人工逐一取放,作业强度大,效率低,不利于养殖场降低人工成本,提升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节省空间的密集型桑蚕养殖系统。

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密集型桑蚕养殖系统,其关键在于:包括至少一排蚕架,所述蚕架上从下往上设有n层用于摆放蚕盘组件的蚕盘摆放区,n为自然数,所述蚕架的一侧具有堆垛机运行区间,堆垛机在该堆垛机运行区间内运行,从而取放所述蚕盘组件。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蚕盘组件可逐层堆放在货架上,从而尽可能地提升空间利用率,通过堆垛机可实现蚕盘组件的自动取放,取代了传统的人工作业模式,提升了作业效率。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

上述蚕架共两排,两排所述蚕架相对设置,二者之间形成所述堆垛机运行区间。采用此结构,两排货架上的蚕盘组件由同一个堆垛机取放,提升了堆垛机的利用效率。

上述堆垛机为有轨堆垛机,所述堆垛机运行区间的两端分别设有限位件。采用此结构,堆垛机运行更稳定,且始终保持在预定的区间内运行。

上述蚕盘组件包括n个蚕盘本体,n为大于等于2的自然数,所有所述蚕盘本体从下往上逐层堆叠,相邻层的所述蚕盘本体之间通过支撑组件隔离开来,并形成有气流通道。采用上述结构,多个蚕盘本体通过支撑组件堆叠在一起,且相邻层之间具有气流通道,这样堆放不仅不会影响蚕桑养殖效果,且还能极大地减少占空率,提升了蚕房的利用效率。

作为进一步优选:

上述支撑组件包括至少四个支撑块,所述支撑块上设有第一支撑缝隙;

所述蚕盘包括具有底板的矩形框体,所述底板的边缘水平延伸伸出所述矩形框体形成第一支撑筋,所述矩形框体的上边缘朝外水平翻折形成第二支撑筋,相邻层的所述蚕盘本体之间的所述支撑组件的所有支撑块围设在位于下层的所述蚕盘本体的矩形框体外,并通过所述第一支撑缝隙卡紧在对应的所述第二支撑筋上,所述支撑块的底部顶紧在对应的所述第一支撑筋上,所有支撑块的顶部共同支撑起位于上层的所述蚕盘本体的第一支撑筋,位于上层的所述蚕盘本体的底板和位于下层的所述蚕盘本体的第二支撑筋之间形成所述气流通道。

采用上述结构,多个支撑块通过第一支撑缝隙卡紧在对应的蚕盘上后,通过其顶部高出对应的蚕盘的部分将上层的蚕盘顶起,从而将相邻层的蚕盘隔离,以便于空气流通。

上述矩形框体的外壁上平行于所述第二支撑筋还设有一圈第三支撑筋,所述支撑块上对应设有第二支撑缝隙,所述第三支撑筋卡设在所述第二支撑缝隙内。采用此结构,通过两个支撑筋和对应的支撑缝隙的对接,有利于提升位于下层的蚕盘的强度。

上述支撑块包括支撑立板,该支撑立板上沿竖直方向设有三个支撑方框,下部和中部的所述支撑方框之间形成所述第二支撑缝隙,中部和上部的所述支撑方框之间形成所述第一支撑缝隙。采用此结构,支撑结构简单、重量轻。

上述支撑方框内沿竖直方向设置有加强筋。采用此结构,有利益提升支撑块的承重能力。

上述支撑块包括圆弧形的支撑立板和两块扇形的平板,两块所述平板分别固定安装在所述支撑立板的顶部和底部,两个所述平板之间的所述支撑立板上还安装有两组隔离件,支撑结构简单、重量轻,且支撑块外壁面呈弧形,方便在蚕盘的转角处使用。

上述隔离件包括两块扇形的隔离板,位于下方的所述隔离件的两块隔离板之间形成所述第二支撑缝隙,位于上方的所述隔离件的两块隔离板之间形成所述第一支撑缝隙。采用此结构,

两组所述隔离件之间,以及所述隔离件和对应的平板之间分别连接有加强筋。采用此结构,有利益提升支撑块的承重能力。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不影响养殖效果的前提下,多个蚕盘通过支撑组件堆叠在一起,然后逐层堆放在货架上,从而尽可能地提升了空间利用率,通过堆垛机可实现蚕盘组件的自动取放,取代了传统的人工作业模式,提升了作业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蚕盘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蚕盘组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a-a剖视图;

图5为图4中a部的放大图;

图6为支撑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为支撑件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为蚕盘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5所示,一种密集型桑蚕养殖系统,包括至少一排蚕架a,所述蚕架a上从下往上设有n层用于摆放蚕盘组件b的蚕盘摆放区,n为自然数,所述蚕架a的一侧具有堆垛机运行区间c,堆垛机d在该堆垛机运行区间c内运行,从而取放所述蚕盘组件b,蚕架为cn201821979444.4所公开的一种桑蚕养殖架,将其应用到本实用新型时各层蚕盘格的纵向间距更大,这样竖向相邻的蚕盘格之间具有足够的高度容纳蚕盘组件b。

本实施例中,所述蚕架a共两排,两排所述蚕架a相对设置,二者之间形成所述堆垛机运行区间c,所述堆垛机d为有轨堆垛机,所述堆垛机运行区间c的两端分别设有限位件e,限位件e具体为工字型的钢结构件。

所述蚕盘组件包括n个蚕盘本体b1,n为大于等于2的自然数,所有所述蚕盘本体b1从下往上逐层堆叠,相邻层的所述蚕盘本体b1之间通过支撑组件隔离开来,并形成有气流通道b2。

所述支撑组件包括至少四个支撑块b3,所述支撑块b3上设有第一支撑缝隙b304,该第一支撑缝隙b304下方的所述支撑块b3上还开设有第二支撑缝隙b303,所述蚕盘本体b1包括具有底板b101的矩形框体b102,所述底板b101的边缘水平延伸伸出所述矩形框体b102形成第一支撑筋b115,所述矩形框体b102的上边缘朝外水平翻折形成第二支撑筋b111,所述矩形框体b102的外壁上平行于所述第二支撑筋b111还设有一圈第三支撑筋b108,相邻层的所述蚕盘本体b1之间的所述支撑组件的所有支撑块b3围设在位于下层的所述蚕盘本体b1的矩形框体102外,并通过所述第一支撑缝隙b304卡紧在对应的所述第二支撑筋b111上,所述第三支撑筋b108卡设在所述第二支撑缝隙b303内,所述支撑块b3的底部顶紧在对应的所述第一支撑筋b115上,所有支撑块b3的顶部共同支撑起位于上层的所述蚕盘本体b1的第一支撑筋b115,位于上层的所述蚕盘本体b1的底板b101和位于下层的所述蚕盘本体b1的第二支撑筋b111之间形成所述气流通道b2。

如图6所示,所述支撑块b3包括支撑立板b301,该支撑立板b301上沿竖直方向设有三个支撑方框b302,下部和中部的所述支撑方框b302之间形成所述第二支撑缝隙b303,中部和上部的所述支撑方框b302之间形成所述第一支撑缝隙b304,所述支撑方框b302内沿竖直方向设置有加强筋b305,下部的所述支撑方框b302顶紧在对应的所述第一支撑筋b115上,上部的所述支撑方框b302支撑起上层的所述蚕盘本体b1的第一支撑筋b115。

如图3和8所示,所述底板b101的表面呈矩形阵列状分布有透气区b103,所述透气区b103呈光滑的平面状,所述透气区b103内开设有多个第一透气孔b104,相邻透气区b103之间形成表面加强区b105,所述表面加强区b105内设有表面加强结构,所述表面加强结构的顶面与所述表面加强区b105的表面平齐。

所述底板b101的底面对应所述透气区b103设有底面加强区b106,所述底面加强区b106内设有底面加强结构,相邻所述底面加强区b104之间形成传送区b107,所述传送区b107呈光滑的平面状。

所述透气区b103和底面加强区b106均为矩形状,所述表面加强结构和所述底面加强结构的结构相同,所述表面加强结构的顶面与所述透气区的顶面平齐,所述底面加强结构的底面与所述传送区的底面平齐,其中底面加强结构包括多条第一底面加强筋b108和第二底面加强筋b109,二者交叉设置,且所述第一底面加强筋b108和第二底面加强筋b109与所述底面加强区b106的边界的夹角为α,0<α<90°,本实施例中α=45°。

围绕矩形框体b102的四个第一支撑筋b115上分别设有长条形的抓取定位孔b110,所述抓取定位孔b110沿所述矩形框体b102的框壁长度方向设置,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筋b115上分别设有两个所述抓取定位孔b110,两个所述抓取定位孔b110之间的所述第一支撑筋b115上设有停止让位缺口b114,所述抓取定位孔b110周围设有加强凸筋。

所述第二支撑筋b111上对应所述抓取定位孔b110设有抓取让位缺口b112,所述矩形框体b102的内壁上对应所述抓取让位缺口b112设有楔形的框壁加强块b113,该框壁加强块b113的底面与所述底板b101固定连接。

所述矩形框体b102的框壁上设有长条形的第二透气孔b117,所述第二透气孔b117沿所述框壁的高度方向设置,本实施例中,矩形框体b102的框壁上设有两排所述第二透气孔b117,两排第二透气孔b117上下排列,两排所述第二透气孔b117之间的所述矩形框体b102的外壁上设有所述第三支撑筋b108,所述矩形框体b102的外壁上还设有竖向的框壁加强筋b116,该框壁加强筋b116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底板b101和第二支撑筋b111固定连接。

所述支撑块b3还可以是其他的结构形状,如图7所示,所述支撑块b3包括圆弧形的支撑立板b301’和两块扇形的平板b302’,两块所述平板b302’分别固定安装在所述支撑立板b301’的顶部和底部,两个所述平板b302’之间的所述支撑立板b301’上还安装有两组隔离件,所述隔离件包括两块扇形的隔离板b303’,位于下方的所述隔离件的两块隔离板b303’之间形成所述第二支撑缝隙b304’,位于上方的所述隔离件的两块隔离板b303’之间形成所述第一支撑缝隙b305’,两组所述隔离件之间,以及所述隔离件和对应的平板b302’之间分别连接有加强筋b306’。

本实施例中,从下往上数,从最下层的蚕盘本体b1到第n-1层的蚕盘本体b1上分别安装有8个如图6所示的支撑块,以及4个图如7所示的支撑块,8个如图6所示的支撑块分别两两一组卡紧在蚕盘本体b1的四边,4个如图7所示的支撑块分别卡紧在蚕盘本体b1的四角,整个堆垛结构紧凑、稳固。

当然,作为一种变形的堆垛方式,还可以采取如下方式:从下往上数,第2层至第n层的蚕盘本体b1上分别安装有8个如图6所示的支撑块,以及4个图如7所示的支撑块,8个如图6所示的支撑块分别两两一组卡紧在蚕盘本体b1的四边,4个如图7所示的支撑块分别卡紧在蚕盘本体b1的四角,这种结构中支撑块b3通过第一支撑缝隙卡紧在第三支撑筋b108上,而第一支撑筋则卡设在第二支撑缝隙内,支撑块b3的上部顶紧在第二支撑筋上,支撑块b3的下部伸出对应的蚕盘本体b1下方形成支撑部并支撑在位于下层的蚕盘本体b1的第二支撑筋上,这种形式与前一种相比,只是变换的支撑块的安装位置,同样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描述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宗旨及权利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做出多种类似的表示,这样的变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