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近江牡蛎的池塘育苗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1193195发布日期:2020-06-23 18:26阅读:91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近江牡蛎的池塘育苗方法,属于海水养殖繁育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近江牡蛎(crassostreahongkongensis)又名生蚝、白蚝、海蛎子,隶属于软体动物门、瓣鳃纲、珍珠贝目、牡蛎科,以滤食海水中浮游生物为食。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被誉为“海洋牛奶”,具有经济效益高、适应性强、养殖周期短等特点,主要分布于广东和广西,是华南沿海地区海产双壳贝类中经济价值较高的种类之一。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牡蛎消费呈不断增长态势,加上养殖技术不断进步、牡蛎深加工产品和功能性产品不断创新,两广地区牡蛎养殖规模也随之逐渐扩大。传统的天然采苗方式获得的苗种数量远远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养殖规模。

牡蛎的人工育苗技术发展较早,如今育苗技术愈加完善。室内全人工育苗可以做到优质高产,但在育苗过程中,需要大量人力将附着器运入车间,将扇贝壳、牡蛎壳、水泥片、陶瓷片等附着设施悬挂于育苗池内,清洗干净,用于牡蛎幼苗附着;出苗时需要将附着器解下、装框再装车运到养殖区域。此过程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成本,严重影响牡蛎苗种的生产效率和利润空间。且室内育苗规模受场地规模限制,难以短时间内大批量培育供应苗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近江牡蛎的池塘育苗方法,克服室内养殖场地受限,耗费劳力和时间较多的不足。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采用了下述技术方案:一种近江牡蛎的池塘育苗方法,主要包括下属步骤:

(1)通过人工授精获得大量受精卵:在5~9月选用北部湾沿海地区自然种群成贝或人工养殖的成贝作为亲本,要求贝龄2~3龄,生殖腺覆盖大部分内脏囊;将亲贝清洗后解剖,选择生殖腺饱满的个体,用玻璃吸管吸取部分性腺置于玻片上,肉眼或镜检区分雌雄;先将雌贝性腺洗入盆内海水中,卵子密度调整到1×106~2×106个/l,静置20~40分钟;再吸取精液入盆与卵子混合,显微镜下检查,要求每个卵子周围有2~4个活跃精子;精卵混合10~20分钟移入孵化池孵化;

(2)室内培育浮游幼体:室内培育用水盐度18~25,ph7.8~8.4;孵化池内布散气石1个/m2,24小时连续充气,溶解氧保持>5mg/l,光照500lx~1000lx;在水温28℃~30℃下,受精卵约经20~24小时后发育为d形幼虫;培育密度前期2~3个/ml,后期0.8~1.5个/ml;培育前期投喂金藻,中后期投喂角毛藻和扁藻;

(3)室外池塘准备:选择交通便利的水泥底或沙质底池塘,室外池塘深1.5m~2m,面积100m2~800m2,安装有砂滤海水联通管道,配备增氧设施;在池塘内安装养殖框架,框架上搭竹竿,要求每根竹竿长7m~10m;将附着器清洗后悬挂在竹竿上,暴晒3天~4天;

(4)藻类培养:在幼苗入室外池塘前的一星期内灌进砂滤海水,水面没过附着器,泼洒3~20g/m3无机复合肥后投入混合活藻种,进行藻类培养,3天~6天后水色呈黄褐色或黄绿色,透明度20~35cm,说明藻类生长旺盛;持续充气,使水中溶解氧保持>5mg/l;另外准备一个面积200m2的备用培藻池塘,在幼苗入室外塘后开始培养混合藻类;

(5)将浮游后期的幼体移至室外池塘进行附着:当室内培育的幼体壳长达到300μm~350μm,眼点幼虫比例达到30%时,收集幼虫移入室外池塘内,密度0.3个/ml~0.5个/ml;

(6)附着期间的饵料管理:幼体移入室外池塘后,每日检查幼体摄食情况;随着时间和天气变化,水体内的饵料种类和数量会发生变化,当水体透明度小于20cm时换水20%~30%,当水体透明度大于35m时从培藻池塘抽水入附着塘进行饵料补充,并进行追肥,轮流使用em菌、浓缩芽孢杆菌或肥水氨基酸全池泼洒,用量为1~5g/m3,少量多次,保持水体透明度在20~35cm;

(7)收获:移苗入室外池塘后11天~15天,附着器上的牡蛎苗可用肉眼清晰可见,壳高1mm左右,附着密度每片20个~80个不等,空片率﹤5%,即可出苗。

步骤(3)所述附着器是的成串水泥饼或成串牡蛎壳或成串聚乙烯片;水泥饼直径8±1cm,中心厚度1~2cm,7个一串,10串一扎,每扎长100cm~130cm;牡蛎壳串成的附着器,要求壳高>12cm,15~20个/串,10串一扎,每扎长100cm~130cm;聚乙烯片串成的附着器,聚乙烯片之间间隔1~2cm;附着器悬挂密度为每立方水体100串~150串。

步骤(3)所述砂滤海水为只经过砂滤池的一级砂滤海水,盐度18~25,ph7.8~8.4,海水中含有藻种。

步骤(3)所述增氧设施为功率7.5kw的气泵和配套管道、气阀、气石。

步骤(4)所述无机复合肥为市售海水植物生长素。

步骤(4)所述活藻种是指海链藻、角毛藻、小球藻、微绿球藻、扁藻的混合活藻种。

步骤(3)所述的养殖框架是由多根横柱搭成的平行于水面的井字形框架,横柱交接之处下方设置有垂直于水面的立柱,相邻横柱之间、相邻立柱之间的距离为2~4m,横柱立柱数量根据池塘大小确定,所述横柱和立柱为不锈钢管或镀锌铁管,立柱外表面用水泥浆和直径110mm的pvc管包裹,防止海水腐蚀,立柱的高度等于池塘深度,横柱用螺丝固定在池塘边。

本发明通过人工授精获得受精卵、室内浮游幼体培育、室外池塘准备、藻类培养、附着期饵料管理等步骤,在原有育苗技术的基础上,将浮游后期的牡蛎幼苗转移至室外池塘,利用池塘水体中丰富的藻类作为牡蛎幼苗附着时期的饵料来源,在室外池塘完成大批量苗种的附着,即解决了场地受限的问题,又能达到节省劳力和时间,降低育苗成本,提高牡蛎苗种生产效率的目的。本发明方法进一步优化牡蛎人工繁育技术,实现短时间内批量性人工繁育牡蛎苗种,为现有的牡蛎人工繁育技术提供新的可行性方案。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2019年5月20日利用本发明进行近江牡蛎池塘育苗,育苗时间28天,其中室内培育浮游苗部分17天,室外池塘附着部分11天,具体实施步骤:

(1)通过人工授精获得大量受精卵:选用防城港海区人工养殖的成贝作为亲本,贝龄2~3龄,壳高10厘米左右,壳面完整,附着物少,有活力,生殖腺覆盖大部分内脏囊。将亲贝清洗后解剖,选择生殖腺饱满的个体,用玻璃吸管吸取部分性腺置于玻片上,肉眼或镜检区分雌雄,呈颗粒状散开为雌贝,呈烟雾状散开为雄贝。先将雌贝性腺洗入盆内海水中,卵子密度调整到1×106个/l。静置20分钟,再吸取适量精液入盆与卵子混合,显微镜下检查,要求每个卵子周围有2~4个活跃精子为宜。精卵混合20分钟移入孵化池孵化。

(2)室内培育浮游幼体:室内培育用水盐度18,ph7.8~8.4。池内布散气石1个/m2,24小时连续充气,溶解氧保持在5mg/l以上,光照500lx~1000lx。在水温28℃~30℃下,受精卵约经20小时后发育为d形幼虫。培育前期投喂金藻,中后期投喂角毛藻和扁藻,培育密度前期2~3个/ml,后期0.8~1.5个/ml。

(3)室外池塘准备:选择交通便利的沙质底池塘,室外池塘深1.5m,面积100m2,需安装有砂滤海水联通管道,所述砂滤海水为只经过砂滤池的一级砂滤海水,盐度18~25,ph7.8~8.4,海水中含有藻种,配备增氧设施,所述增氧设施为功率7.5kw的气泵和配套管道、气阀、气石。在池塘内安装养殖框架,所述的养殖框架是由多根横柱搭成的平行于水面的井字形框架,横柱交接之处下方设置有垂直于水面的立柱,相邻横柱之间、相邻立柱之间的距离为2~4m,横柱立柱数量根据池塘大小确定,所述横柱和立柱为不锈钢管或镀锌铁管,立柱外表面用水泥浆和直径110mm的pvc管包裹,防止海水腐蚀,立柱的高度等于池塘深度,横柱用螺丝固定在池塘边。框架上搭竹竿,每根竹竿长7m~10m,根部直径7cm左右。附着器选用成串水泥饼,水泥饼直径8±1cm,中心厚度1~2cm,,15个一串,10串一扎,长100cm~130cm。利用小型调车、斗车、高压水枪等提前进行附着器的清洗和悬挂工作,并暴晒4天。悬挂密度每立方水体150串。

(4)藻类培养:在幼苗入塘前的一星期内灌进砂滤海水,水面没过水泥饼,按3g/m3的用量泼洒无机复合肥海水植物生长素后撒入混合活藻种进行藻类培养,所述活藻种是指海链藻、角毛藻、小球藻、微绿球藻、扁藻的混合活藻种,3天后水色呈黄褐色,透明度约30cm,说明藻类生长旺盛。持续充气,使水中溶解氧保持在5mg/l以上。另外准备一个200m2的备用培藻池塘,在幼苗入塘后开始培养藻类,以便附着塘内饵料减少时进行补充。藻类培养方法与附着塘相同。

(5)将浮游后期的幼体移至室外池塘进行附着:当室内培育的幼体壳长达到300μm~350μm,眼点幼虫比例达到30%时,收集幼虫移入室外附着塘内,密度约0.5个/ml。

(6)附着期间的饵料管理:幼体移入室外池塘后,每日检查幼体摄食情况;随着时间和天气变化,水体内的饵料种类和数量会发生变化,当水体透明度小于20cm时换水20%~30%,透明度大于35cm时,需要从培藻池塘抽水入附着塘进行饵料补充,并进行追肥,轮流使用em菌、浓缩芽孢杆菌或肥水氨基酸全池泼洒,用量为1~5g/m3,少量多次,保持水体透明度在20~35cm之间。

(7)收获:移苗入塘后11天,附着器上的牡蛎苗可用肉眼清晰可见,壳高1mm左右,附着密度每片20个~50个不等,空片率﹤5%。采用常温干运法出苗,运输途中做好防晒、防雨、防摩擦等措施。

实施例二

2019年7月16日利用本发明进行近江牡蛎池塘育苗,育苗时间31天,其中室内培育浮游苗部分16天,室外池塘附着部分15天,具体实施步骤:

(1)通过人工授精获得大量受精卵:选用人工养殖的成贝作为亲本,贝龄2龄,壳高9厘米左右,壳面完整,附着物少,有活力,生殖腺覆盖大部分内脏囊。将亲贝清洗后解剖,选择生殖腺饱满的个体,用玻璃吸管吸取部分性腺置于玻片上,肉眼或镜检区分雌雄,呈颗粒状散开为雌贝,呈烟雾状散开为雄贝。先将雌贝性腺洗入盆内海水中,卵子密度调整到2×106个/l。静置40分钟,再吸取适量精液入盆与卵子混合,显微镜下检查,要求每个卵子周围有2~4个活跃精子为宜。精卵混合10分钟移入孵化池孵化。

(2)室内培育浮游幼体:室内培育用水盐度25,ph7.8~8.4。池内布散气石1个/m2,24小时连续充气,溶解氧保持在5mg/l以上,光照500lx~1000lx。在水温28℃~30℃下,受精卵约经24小时后发育为d形幼虫。培育前期投喂金藻,中后期投喂角毛藻和扁藻。培育密度前期2个/ml,后期0.8~1.5个/ml。

(3)室外池塘准备:选择交通便利的水泥底池塘,室外池塘深2m,面积800m2,需安装有砂滤海水联通管道,所述砂滤海水为只经过砂滤池的一级砂滤海水,盐度18~25,ph7.8~8.4,海水中含有藻种,配备增氧设施,所述增氧设施为功率7.5kw的气泵和配套管道、气阀、气石;在池塘内安装养殖框架,所述的养殖框架是由多根横柱搭成的平行于水面的井字形框架,横柱交接之处下方设置有垂直于水面的立柱,相邻横柱之间、相邻立柱之间的距离为2~4m,横柱立柱数量根据池塘大小确定,所述横柱和立柱为不锈钢管或镀锌铁管,立柱外表面用水泥浆和直径110mm的pvc管包裹,防止海水腐蚀,立柱的高度等于池塘深度,横柱用螺丝固定在池塘边。框架上搭竹竿,要求每根竹竿长7m~10m,根部直径7cm左右。附着器选用成串的牡蛎壳作为附着器,20个一串,10串一扎,长100cm~130cm。利用小型调车、斗车、高压水枪等提前进行附着器的清洗和悬挂工作,并暴晒3天。悬挂密度每立方水体100串。所述附着器是的成串水泥饼或成串牡蛎壳或成串聚乙烯片;水泥饼直径8±1cm,中心厚度1~2cm,7个一串,10串一扎,每扎长100cm~130cm;牡蛎壳串成的附着器,要求壳高>12cm,20个/串,10串一扎,每扎长100cm~130cm;聚乙烯片串成的附着器,聚乙烯片之间间隔1~2cm;附着器悬挂密度为每立方水体100串~150串。

(4)藻类培养:在幼苗入塘前的一星期内灌进砂滤海水,按20g/m3的用量泼洒无机复合肥后撒入混合活藻种进行藻类培养,所述活藻种是指海链藻、角毛藻、小球藻、微绿球藻、扁藻的混合活藻种,6天后水色呈黄绿色,透明度约25cm,说明藻类生长旺盛。持续充气,使水中溶解氧保持在5mg/l以上。另外准备一个200m2的备用培藻池塘,在幼苗入塘后开始培养藻类,以便附着塘内饵料减少时进行补充。藻类培养方法跟附着塘相同。

(5)将浮游后期的幼体移至室外池塘进行附着:当室内培育的幼体壳长达到300μm~350μm,眼点幼虫比例达到30%时,可收集幼虫移入室外附着塘内,密度约0.3个/ml。

(6)附着期间的饵料管理:幼体移入室外池塘后,每日检查幼体摄食情况;随着时间和天气变化,水体内的饵料种类和数量会发生变化,当水体透明度小于20cm时换水20%~30%,当透明度大于35cm时,需要从培藻池塘抽水入附着塘进行饵料补充,并适当追肥,轮流使用em菌、浓缩芽孢杆菌、肥水氨基酸全池泼洒(用量1~5g/m3),少量多次,保持水体透明度在20~35cm之间。

(7)收获:移苗入塘后15天,附着器上的牡蛎苗可用肉眼清晰可见,壳高1mm左右,附着密度每片20个~80个不等,空片率﹤5%。采用常温干运法出苗,运输途中做好防晒、防雨、防摩擦等措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