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绒螯蟹早期资源定量调查装置和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2127952发布日期:2020-09-08 12:25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中华绒螯蟹早期资源定量调查装置和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水产资源调查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中华绒螯蟹早期资源定量调查装置和方法。



背景技术:

中华绒螯蟹天然资源不仅是我国重要的渔业捕捞对象,还是支撑养殖业绿色健康发展的优良种质源泉。然而,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多重压力的影响,中华绒螯蟹天然资源变动十分剧烈,受到广泛关注。早期发育阶段是生物整个生活史中非常重要的关键环节,关系着整个种群的有效补充和可持续发展。因此,调查研究中华绒螯蟹早期资源的动态特征对于掌握该物种天然资源变动及其机制,以及开展资源养护与栖息地生态修复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华绒螯蟹属洄游性物种,孵化后的早期资源从河口水域向江河上溯洄游。中华绒螯蟹的早期资源依次分为溞状幼体、大眼幼体和仔蟹三个发育阶段:溞状幼体营浮游生活,栖息于河口水体的中上层,随着潮水向河口近岸迁移;溞状幼体经过5次蜕壳后发育为大眼幼体,同时也从浮游生活向底栖生活转变,夜间涨潮时随潮水从河口向江河干流上溯,白天退潮时则沉于水体底部不动;大眼幼体经过1次蜕壳发育为仔蟹,仔蟹营底栖息生活,栖息于水体底部。由于个体发育进程的差异或孵化批次的不同,在同一时期内不同的发育阶段会重叠在一起,如溞状幼体与大眼幼体同一时期共存于同一水域,大眼幼体与仔蟹同一时期共存于同一水域。

目前,对于中华绒螯蟹早期资源的调查都是借助于浮游生物网开展的,没有专门的调查网具和方法。调查过程中,将浮游生物网在水体中拖曳,计算一定时间内中华绒螯蟹早期资源的个数和网口面积及水体流量来实现定量调查的目的。这种方法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定量调查,但调查准确性不足,尤其是在大眼幼体和仔蟹阶段只能对分布于水体中的早期资源进行调查,而对于栖息于水底或藏匿于水底复杂底质中的个体无法进行有效的调查统计,影响了对早期资源整体水平的准确评估。随着当前水产资源评估与养护研究的发展,获取准确数据、精准评估早期资源动态显得越来越重要。然而,由于中华绒螯蟹早期资源个体发育的特点,还未见针对性的定量调查装置及方法研究和应用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中华绒螯蟹早期资源定量调查装置和方法,能够实现对早期资源调查的准确定量,提高调查统计数据的准确性,适于野外操作简单易行。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中华绒螯蟹早期资源定量调查装置,包括管柱、水泵、收集滤网和手抄网,所述管柱为透明的中空柱体结构且侧壁上标有高度刻度,所述水泵的抽水口与进水管连接,所述进水管的另一端伸入到管柱的内腔中,所述水泵的出水口通过出水管与收集滤网的网口连接。

所述管柱外侧壁近底部沿周向设有水平的限位环,所述限位环距离管柱下端的高度与管柱采样时插入水体底质的深度相匹配。

所述高度刻度的“0”刻度值与限位环的位置相对应。

所述管柱为中空圆柱形结构。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中华绒螯蟹早期资源定量调查装方法,使用了上述的中华绒螯蟹早期资源定量调查装置,包括以下步骤:

(1)确定调查区域和采样位点后,将管柱置于水体中并将管柱的下端插入水体底质泥沙中15~20cm,通过高度刻度观察水体深度;

(2)通过水泵将管柱内的水体抽干,记录抽水时间和抽水流量;

(3)通过收集滤网收集管柱内水体中的中华绒螯蟹早期资源样本,分拣、固定和保存;

(4)管柱内的水体抽干后,去除内部杂物,采用手抄网收集气息于水底或者底质泥沙中的中华绒螯蟹早期资源样本,分拣、固定和保存;

(5)所有样品带回实验室进行鉴别和分类,分别统计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大眼幼体和仔蟹三个发育阶段的个体数,通过抽水时间和抽水流量计算管柱内的水体体积,并通过水体深度计算水体面积,进而计算中华绒螯蟹早期资源的分布密度。

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管柱能够对研究区域进行固定,能够地不同水层以及栖息于水底或藏匿于水底底质中的中华绒螯蟹早期资源进行充分采样,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实现对中华绒螯蟹早期资源调查的准确定量,有利于提升对中华绒螯蟹早期资源整体水平评估的准确性。而且,本发明的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易行,便于在野外开展调查研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

本技术:
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如图1所示的一种中华绒螯蟹早期资源定量调查装置,包括管柱1、水泵2、收集滤网3和手抄网4。

管柱1为采用透明材料制作的中空圆柱体,外侧壁标有高度刻度5,其高度与直径的比例为6:5,表面积不小于2.5平方米。管柱1外侧壁近底部沿周向设有水平的限位环,限位环距离管柱1下端的高度与管柱1采样时插入水体底质的深度相匹配,高度刻度5的“0”刻度值与限位环的位置相对应,通过限位环的设置,能够对管柱1插入水底泥质的深度进行限制,从而保证对水体深度测量的准确性。

水泵2为小型水泵,使用直流电源,开口流量不大于100升/分钟,吸程不小于2米,扬程不大于7米,水泵2进出水口有透明塑料软管连接。水泵2的抽水口与进水管6连接,进水管6的另一端伸入到管柱1的内腔中,用于从管柱1内向外抽水。

水泵2的出水口通过出水管7与收集滤网3的网口连接。收集滤网3为筛娟孔径不大于0.5毫米的浮游生物网制作而成,网口直径不小于20厘米,网长不超过80厘米。手抄网4为筛娟孔径不大于0.5毫米的浮游生物网制作而成,网口直径不大于20厘米,网长不超过30厘米,手柄长不超过1米。

下面提供一种中华绒螯蟹早期资源定量调查装方法,使用了上述的中华绒螯蟹早期资源定量调查装置,包括以下步骤:

(1)确定调查区域和采样位点后,将管柱1置于水体中,并将管柱1的下端插入水体底质泥沙中15~20cm,通过高度刻度5观察水体深度;

(2)通过水泵2将管柱1内的水体抽干,记录抽水时间和抽水流量;

(3)通过收集滤网3收集管柱1内水体中的中华绒螯蟹早期资源样本,分拣、固定和保存;

(4)管柱1内的水体抽干后,去除内部杂物,采用手抄网4收集气息于水底或者底质泥沙中的中华绒螯蟹早期资源样本,分拣、固定和保存;

(5)所有样品带回实验室进行鉴别和分类,分别统计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大眼幼体和仔蟹三个发育阶段的个体数,通过抽水时间和抽水流量计算管柱1内的水体体积,进而计算中华绒螯蟹早期资源的分布密度。



技术特征:

1.一种中华绒螯蟹早期资源定量调查装置,包括管柱(1)、水泵(2)、收集滤网(3)和手抄网(4),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柱(1)为透明的中空柱体结构且侧壁上标有高度刻度(5),所述水泵(2)的抽水口与进水管(6)连接,所述进水管(6)的另一端伸入到管柱(1)的内腔中,所述水泵(2)的出水口通过出水管(7)与收集滤网(3)的网口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华绒螯蟹早期资源定量调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柱(1)外侧壁近底部沿周向设有水平的限位环,所述限位环距离管柱(1)下端的高度与管柱(1)采样时插入水体底质的深度相匹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中华绒螯蟹早期资源定量调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度刻度(5)的“0”刻度值与限位环的位置相对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华绒螯蟹早期资源定量调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柱(1)为中空圆柱形结构。

5.一种中华绒螯蟹早期资源定量调查装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了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条所述的中华绒螯蟹早期资源定量调查装置,包括以下步骤:

(1)确定调查区域和采样位点后,将管柱(1)置于水体中并将管柱(1)的下端插入水体底质泥沙中15~20cm,通过高度刻度(5)观察水体深度;

(2)通过水泵(2)将管柱(1)内的水体抽干,记录抽水时间和抽水流量;

(3)通过收集滤网(3)收集管柱(1)内水体中的中华绒螯蟹早期资源样本,分拣、固定和保存;

(4)管柱(1)内的水体抽干后,去除内部杂物,采用手抄网(4)收集气息于水底或者底质泥沙中的中华绒螯蟹早期资源样本,分拣、固定和保存;

(5)所有样品带回实验室进行鉴别和分类,分别统计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大眼幼体和仔蟹三个发育阶段的个体数,通过抽水时间和抽水流量计算管柱(1)内的水体体积,并通过水体深度计算水体面积,进而计算中华绒螯蟹早期资源的分布密度。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华绒螯蟹早期资源定量调查装置和方法,装置包括管柱、水泵、收集滤网和手抄网,管柱为透明的中空柱体结构且侧壁上标有高度刻度,水泵的抽水口与进水管连接,进水管的另一端伸入到管柱的内腔中,水泵的出水口通过出水管与收集滤网的网口连接。本发明能够将不同水层以及栖息于水底或藏匿于水底底质中的中华绒螯蟹早期资源进行充分采样,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实现对中华绒螯蟹早期资源调查的准确定量,有利于提升对中华绒螯蟹早期资源整体水平评估的准确性,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易行,便于在野外开展调查研究。

技术研发人员:赵峰;王妤;耿智;王思凯;杨刚;宋超;张涛;庄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2020.04.28
技术公布日:2020.09.0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