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栽培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41804发布日期:2020-07-10 17:25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植物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箱体(10),所述箱体(10)包括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3),所述第一壳体(12)具有第二容纳腔(121),所述第二壳体(13)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纳腔(121)内,所述第二壳体(13)具有第一容纳腔(11),所述第一容纳腔(11)用于容纳营养液;

第一安装部(20),所述第一安装部(20)用于承载第一种幼苗,且所述第一安装部(20)可拆卸地盖设在所述第一容纳腔(11)的腔口位置处,以使所述第一种幼苗的根部浸入所述营养液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物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纳腔(11)的腔口位置处具有搭接缺口(111),所述第一安装部(20)包括:

第一栽培板(21),所述第一栽培板(21)搭接在所述搭接缺口(111)位置处,所述第一栽培板(21)包括栽培板本体(211)和第一栽培托杯(212),所述第一栽培托杯(212)设置在所述栽培板本体(211)的中心位置处,所述第一栽培托杯(212)具有第一安装腔(2121),所述第一安装腔(2121)的腔底部开设有第一避让孔(100);

第一定植板(22),所述第一定植板(22)具有定位孔(221),所述第一定植板(22)通过所述定位孔(221)套设在所述第一栽培托杯(212)的外周侧,并盖设在所述第一容纳腔(11)的腔口位置处;

第一定植杯(23),所述第一定植杯(23)的杯口位置处形成有第一折弯翻边(231),所述第一定植杯(23)通过所述第一折弯翻边(231)搭接在所述第一避让孔(100)的孔周沿位置处,所述第一定植杯(23)的杯底部形成有第二避让孔(232),所述第一种幼苗的根部穿过所述第二避让孔(232)后浸入所述营养液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植物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栽培装置还包括:

导向承载网(30),所述导向承载网(30)与所述箱体(10)连接,并与所述箱体(10)相对设置,所述导向承载网(30)的与所述定位孔(221)相对的位置处形成有第三避让孔(31),以使所述第一种幼苗的主干穿过所述第三避让孔(31)生长,所述第三避让孔(31)的周向形成有多个网孔结构(32),以使所述第一种幼苗的分枝穿过多个所述网孔结构(32)中的至少一个进行生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植物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承载网(30)还包括支撑元件(33),所述导向承载网(30)通过所述支撑元件(33)与所述箱体(10)可拆卸地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植物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承载网(30)位于所述第一定植板(22)的上方。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植物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避让孔(31)的孔截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网孔结构(32)的孔截面的面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物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栽培装置还包括:

第二安装部(40),所述第二安装部(40)用于承载第二种幼苗,且所述第二安装部(40)可拆卸地盖设在所述第一容纳腔(11)的腔口位置处,以使所述第二种幼苗的根部浸入所述营养液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植物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部(40)包括:

第二定植板(41),所述第二定植板(41)盖设在所述第一容纳腔(11)的腔口位置处,所述第二定植板(41)上开设有多个装配孔(411);

第二栽培托杯(42),所述第二栽培托杯(42)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栽培托杯(42)与多个所述装配孔(411)一一对应地设置,所述第二栽培托杯(42)具有第二安装腔(421),所述第二安装腔(421)的腔口位置处形成有第二折弯翻边(4211),各所述第二栽培托杯(42)通过所述第二折弯翻边(4211)搭接在对应的所述装配孔(411)的孔周沿位置处,所述第二安装腔(421)的腔底部开设有第四避让孔;

第二定植杯(43),所述第二定植杯(43)的杯口位置处形成有第三折弯翻边(431),所述第二定植杯(43)通过所述第三折弯翻边(431)搭接在所述第四避让孔的孔周沿位置处,所述第二定植杯(43)的杯底部形成有第五避让孔,所述第二种幼苗的底部穿过所述第五避让孔后浸入所述营养液中。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物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13)具有第三容纳腔(131),所述第三容纳腔(131)与所述第一容纳腔(11)间隔设置,并位于所述第一容纳腔(11)的第一侧,所述第三容纳腔(131)用于为所述第一容纳腔(11)提供所述营养液。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植物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栽培装置还包括供料系统(50),所述供料系统(50)用于将所述第三容纳腔(131)内的营养液输送至所述第一容纳腔(11)内,所述供料系统(50)包括:

第一泵体(51),所述第一泵体(51)设置在所述第三容纳腔(131)内;

第一管路(52),部分所述第一管路(52)设置在所述第三容纳腔(131)内,且所述第一管路(5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泵体(51)连通,所述第一管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容纳腔(11)连通。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植物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纳腔(11)和所述第三容纳腔(131)的连接位置处形成有导流缺口(1311),以使所述第一容纳腔(11)内的营养液通过所述导流缺口(1311)流入所述第三容纳腔(131)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植物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容纳腔(131)的远离所述第一容纳腔(11)的一侧腔口位置处形成有凹槽结构(1312),所述凹槽结构(1312)具有补料口(200),所述第二容纳腔(121)的与所述凹槽结构(1312)相对的位置处形成有避让缺口(1211),以使所述凹槽结构(1312)伸出所述避让缺口(1211)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植物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栽培装置还包括补料盖板(60),所述补料盖板(60)盖设在所述补料口(200)的孔口位置处。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植物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13)具有第四容纳腔(132),所述第四容纳腔(132)与所述第一容纳腔(11)间隔设置,并位于所述第一容纳腔(11)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所述植物栽培装置还包括充气系统(70),所述充气系统(70)包括:

第二泵体(71),所述第二泵体(71)设置在所述第四容纳腔(132)内;

第二管路(72),部分所述第二管路(72)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纳腔(11)内,所述第二管路(7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泵体(71)连通,所述第二管路(7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容纳腔(11)连通。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植物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系统(70)还包括:

气泡石(73),所述气泡石(73)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纳腔(11)内,所述第二管路(72)的第二端与所述气泡石(73)连通,所述气泡石(73)用于向所述营养液内充入气体;

止逆阀(74),所述止逆阀(74)设置在所述第二管路(72)上,以防止所述营养液逆流进入所述第四容纳腔(132)内。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植物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栽培装置还包括:

插接端(80),所述插接端(80)设置在所述第四容纳腔(132)内;

隔板(90),所述隔板(90)设置在所述第四容纳腔(132)内,以将所述第四容纳腔(132)分为第三安装腔(1321)和第四安装腔(1322),所述插接端(80)设置在所述第三安装腔(1321)内,所述第二泵体(71)设置在所述第四安装腔(1322)内。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植物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容纳腔(132)的腔底部形成有第一排料口(1323),所述第一壳体(12)的与所述第一排料口(1323)相对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二排料口(122)。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植物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12)上还开设有过线孔(123),所述过线孔(123)用于穿过所述插接端(80)的导线。

1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植物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栽培装置还包括:

支撑框架(300),所述支撑框架(300)与所述箱体(10)连接;

光源结构(400),所述光源结构(400)与所述支撑框架(300)连接,并通过所述支撑框架(300)设置在所述箱体(10)的上方,以为所述第一种幼苗或所述第二种幼苗提供光。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植物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结构(400)与所述支撑框架(300)可活动地连接,以使所述光源结构(400)相对于所述箱体(10)可移动地设置。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植物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栽培装置还包括:

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根据所述第一种幼苗或所述第二种幼苗所需的光照时间控制所述光源结构(400)的工作时间。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物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13)的底部设置有多个滚轮(133),多个所述滚轮(133)中的至少一个所述滚轮(133)上具有刹车片(1331)。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植物栽培装置,包括箱体和第一安装部,其中,箱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具有第二容纳腔,第二壳体设置在第二容纳腔内,第二壳体具有第一容纳腔,第一容纳腔用于容纳营养液;第一安装部用于承载第一种幼苗,且第一安装部可拆卸地盖设在第一容纳腔的腔口位置处,以使第一种幼苗的根部浸入营养液中。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植物栽培装置仅仅能够栽培叶菜类的植物,无法栽培果蔬类的植物,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丁青;邢少庸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威海华菱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4.30
技术公布日:2020.07.10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