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脊尾白虾耐盐碱品系的选育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3767684发布日期:2021-01-29 20:49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一种脊尾白虾耐盐碱品系的选育方法与流程

[0001]
本发明属于水产遗传育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脊尾白虾耐盐碱品系的选育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又名白虾、小白虾和迎春虾等,隶属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纲(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长臂虾科(palaemonidae)、白虾属(exopalaemon),主要分布于我国整个大陆沿岸和朝鲜半岛西岸的浅海低盐水域,以渤海和黄海产量最高,是我国特有的3种经济虾类之一,其产量仅次于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和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近年来,脊尾白虾养殖面积迅速扩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脊尾白虾养殖面积达40万亩,产量超过5万吨,已成为海水池塘养殖的重要经济虾类。良种是决定脊尾白虾养殖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人工定向选育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可增强脊尾白虾逆境适应能力,提高养殖成活率。
[0003]
我国甲壳动物良种选育工作从本世纪初开展,主要以生长快和抗病/逆为选育指标,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已先后培育出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黄海系列”5个新品种(李健等,2005;2015)、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黄选系列”2个新品种(李健等,2013)。国外美国进行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无特定病原(spf)和抗特定病原(spr)选育(brock et a1.,1997)。脊尾白虾新品种培育起始于2008年,主要针对生长、体色性状开展选育,已培育出生长快新品种脊尾白虾“黄育1号”和通体红色体色新品种脊尾白虾“科苏红1号”,但目前还没有关于脊尾白虾耐盐碱品系的选育方法的报道。我国有6.9亿亩低洼盐碱水域,具有养殖潜力的盐碱水面积达1亿亩,现仅有少量开发利用。盐碱水作为非海洋性咸水,具有高碱度、高ph以及离子组成复杂等特点,盐碱变化是盐碱水域环境及水产养殖过程中对水生动物造成胁迫的关键因子,一般生态适应性弱的水产动物无法在其中正常生存和繁殖,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该类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因此培育盐碱适应能力强的盐碱水养殖水产新品种,对有效利用盐碱水域资源、拓展水产养殖新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针对现有技术中还没有关于脊尾白虾耐盐碱品系选育方法的报道以及培育脊尾白虾耐盐碱品系的重要性,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脊尾白虾耐盐碱品系的选育方法,本发明选用人工选育的脊尾白虾“黄育1号”亲虾,依据盐碱水碳酸盐碱度和脊尾白虾对水质环境的适应能力,设计碳酸盐碱度进行胁迫实验,达到淘汰抵抗能力差的个体的目的,用于脊尾白虾良种选育,可以培育出生长速度快、抗逆性强和养殖成活率高的脊尾白虾耐盐碱品系。
[0005]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6]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脊尾白虾耐盐碱品系的选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7]
(1)选择附肢齐全、体表光洁、体形标准且活力强的脊尾白虾为基础群体;
[0008]
(2)从脊尾白虾基础群体中选择生长至30日龄的健康幼虾进行碳酸盐碱度胁迫,筛选出存活个体组成耐盐碱育种核心群体;
[0009]
(3)所述耐盐碱育种核心群体在进入交尾季节前采用雌雄比例1∶1交配设计,交配后将抱卵雌虾进行单独孵化育苗组成第一代耐盐碱育种核心群体;
[0010]
(4)选取所述第一代耐盐碱育种核心群体生长至30日龄健康幼虾继续进行碳酸盐碱度胁迫,筛选出存活个体继续进行繁殖养殖;
[0011]
(5)经连续3代胁迫选育,筛选出的第三代耐盐碱育种核心群体即可作为脊尾白虾耐盐碱品系。
[0012]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脊尾白虾基础群体选用黄育1号。
[0013]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黄育1号的选育过程如下:收集渤海湾、莱州湾、胶州湾、海州湾和象山湾5个海区野生亲虾作为基础群体;从每个基础群体中选择个体大、健康无损伤亲虾构建核心育种群;
[0014]
采用群体选育对核心育种群进行封闭选育,每年进行2代选育,每代以收获体长和体重为选育指标对核心育种群进行选择,每代留种率控制在3-5%,留种亲虾40000尾以上;
[0015]
连续进行6代选育,形成了特征明显、性状稳定的脊尾白虾黄育1号。
[0016]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脊尾白虾黄育1号的品种登记号:gs-01-005-2017。
[0017]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步骤(2)和(4)中碳酸盐碱度胁迫的碱度控制在30日龄的半数致死浓度8.26mmol/l,连续胁迫72h。
[0018]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步骤(2)中按留种率5%进行选择。
[0019]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0020]
(1)本发明选用生长快的“黄育1号”脊尾白虾作为基础群体,通过耐盐碱选育,使基础群体聚合耐盐碱的抗逆性状,培育出的新品系抗逆性强,适合盐碱地区养殖,而且生长速度和养殖成活率显著提高。
[0021]
(2)本发明操作简单方便,适用于脊尾白虾耐盐碱品系的选育,适于推广,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3]
实施例1:脊尾白虾“黄育1号”亲本来源和选育过程
[0024]
一、亲本来源
[0025]
2011年亲本来源于我国沿海的5个野生地理群体,其中渤海湾海区约5600尾,莱州湾海区约5400尾,胶州湾海区约5200尾,海州湾海区约5800尾,象山湾海区约8000尾,共计约3万尾。
[0026]
二、培育过程
[0027]
采用群体选育方法进行了脊尾白虾快速生长新品种选育。
[0028]
2011年5月-11月收集了渤海湾、莱州湾、胶州湾、海州湾和象山湾5个海区野生亲虾作为基础群体,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从每个基础群体中选择个体大、健康无损伤亲虾各5000尾构建核心育种群。
[0029]
2012年开始采用群体选育对核心育种群进行封闭选育,每年进行2代选育。每代以收获体长和体重为选育指标对核心育种群进行选择,每代留种率控制在3-5%,留种亲虾40000尾以上。
[0030]
至2014年已连续进行了6代选育,形成了特征明显、性状稳定的脊尾白虾新品种,命名为“黄育1号”。2015-2016年新品种连续两年进行养殖对比试验,结果显示新品种生长速度快、整齐度好。
[0031]
所述脊尾白虾“黄育1号”是以2011年从渤海湾、莱州湾、胶州湾、海州湾和象山湾收集的野生脊尾白虾为基础群体,以收获体长和体重为目标性状,采用群体选育方法,经连续6代选育而成。在同等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野生脊尾白虾相比,3月龄体长平均提高12.62%,体重平均提高18.40%。适宜在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等沿海海水养殖区养殖。
[0032]
2017年脊尾白虾“黄育1号”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获水产新品种证书(品种登记号:gs-01-005-2017)。
[0033]
实施例2
[0034]
1、脊尾白虾30日龄半致死碱度的确定
[0035]
本实施例设置5mmol/l、10mmol/l、15mmol/l、20mmol/l四个碳酸盐碱度梯度进行半致死实验,统计各实验梯度组在12h、24h、48h、72h脊尾白虾死亡数量,计算得出30日龄脊尾白虾72h半致死碱度为8.26mmol/l。
[0036]
表1脊尾白虾半致死碱度的确定
[0037]
胁迫时间12h24h48h72h半致死浓度mmol/l11.8310.319.848.26
[0038]
2、脊尾白虾耐盐碱性状遗传力的估计
[0039]
应用全同胞组内相关法估计了50日龄脊尾白虾耐盐碱性状的遗传力。采用定向交尾方式构建脊尾白虾50个全同胞家系(包括42个半同胞家系),利用spss软件的一般线性模型(glm)对各家系盐碱胁迫的存活时间进行方差分析,估计了脊尾白虾耐盐碱性状的遗传力为0.18-0.60,其估计值未达到显著水平,属于中等遗传力。
[0040]
表2脊尾白虾耐盐碱性状的遗传力及t检验
[0041][0042]
*表示差异显著。
[0043]
实施例3
[0044]
本发明所述脊尾白虾耐盐碱品系的选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45]
(1)选用培育好的“黄育1号”脊尾白虾作为基础群体。
[0046]
(2)2017年5月底按留种率5%、雌雄比例1∶1要求,从人工选育具优良生长性状的“黄育1号”脊尾白虾基础群体中选取生长至30日龄健康幼虾约20000尾进行碳酸盐碱度胁
迫。盐度胁迫在室内水泥池进行,胁迫碱度控制在半数致死浓度8.26mmol/l,连续胁迫72h,筛选出约10000尾存活个体建立耐盐碱育种核心群体,在养殖池继续进行养殖。
[0047]
(3)所述耐盐碱育种核心群体在7月底进入交尾季节前在室内水泥池中采用雌雄比例1∶1交配设计,之后将约3000尾抱卵雌虾组成传代保种群体,在养殖池繁殖获得第一代耐盐碱育种核心群体,并继续进行养殖。
[0048]
(4)第一代耐盐碱育种核心群体在9月底,按留种率5%和雌雄比例1∶1要求,选取生长至30日龄健康幼虾继续进行碳酸盐碱度胁迫,胁迫碱度控制在半数致死浓度8.26mmol/l,连续胁迫72h,筛选出约20000尾存活个体继续养殖至11月底收获,作为传代保种群体进行室内越冬,至2018年3月底越冬成活率83%。
[0049]
(5)2018年4月中旬从传代保种群体中选取约4000尾抱卵雌虾放入养殖池进行繁殖养殖,5月底按留种率5%、雌雄比例1∶1要求,选取生长至30日龄健康幼虾约40000尾进行碳酸盐碱度胁迫。盐度胁迫在室内水泥池进行,胁迫碱度控制在半数致死浓度8.26mmol/l,连续胁迫72h,筛选出约20000尾存活个体获得第二代耐盐碱育种核心群体,在养殖池继续进行养殖。
[0050]
(6)第二代耐盐碱育种核心群体在7月底进入交尾季节前在室内水泥池中采用雌雄比例为1∶1交配设计,之后将约5000尾抱卵雌虾组成传代保种群体,在养殖池繁殖获得第三代耐盐碱育种核心群体,并继续进行养殖。
[0051]
(7)第三代耐盐碱育种核心群体在9月底,按留种率5%和雌雄比例1∶1要求,选取生长至30日龄健康幼虾40000尾继续进行碳酸盐碱度胁迫,胁迫碱度控制在半数致死浓度8.26mmol/l,连续胁迫72h,筛选出约20000尾存活个体继续养殖至11月底收获,作为传代保种群体进行室内越冬,至2019年3月底越冬成活率85%。
[0052]
经连续3代胁迫选育,筛选出的耐盐碱育种核心群体即可作为脊尾白虾耐盐碱品系。2019年脊尾白虾耐盐碱品系抗性均值较野生对照群体抗性均值提高了21.75%,养殖500多亩平均亩产量达110kg,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0053]
本发明进行了养殖生产实施应用,效果良好。
[0054]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