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寒冷地区大规格河蟹的稻田-池塘养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4235228发布日期:2021-03-12 13:06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河蟹的稻田-池塘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稻蟹综合种养是一种将水稻种植和河蟹养殖相结合的复合农业生产方式,从生态学上讲,是在稻田生态系统中引进河蟹种群后而形成的以稻、蟹为主导生物的稻-蟹共生生态系统。稻田养蟹作为一种可持续的水稻生态种养模式,已经成为我国北方稻作区重要的生态农业模式。在水稻不减产的情况下,通过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增加农家肥、环保农药使用,达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水稻品质和养殖河蟹品质的目的,可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寒冷地区,是我国水稻种植第一大省,水稻种植面积6000多万亩,2019年黑龙江省发展稻蟹综合种养面积不足10万亩,因此,在寒冷地区发展稻蟹综合种养潜力巨大。在寒冷地区发展稻蟹综合种养存在问题如下:寒冷地区受制于气候因素,适合河蟹的生长期短,生长水温低,加之稻蟹综合种养技术不成熟、不完善,由此导致养殖河蟹规格小、成熟度低,严重影响稻蟹综合种养的综合效益。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现有寒冷地区稻蟹综合种养过程中因技术不成熟和不完善导致养殖河蟹规格小和成熟度低的问题,从而提供的一种寒冷地区大规格河蟹的稻田-池塘养殖方法。

本发明寒冷地区大规格河蟹的稻田-池塘养殖方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一、稻田的田间工程构建:

①、田埂:

在寒冷地区的稻田四周修建田埂;

②、进、排水:

在稻田的田埂上设置进水口和排水口,进水口和排水口呈对角设置,在进水口和排水口处分别设置拦鱼栅;

或在田埂上设置有进水管和排水管,进水管和排水管呈对角设置,进水管和排水管为直径5cm以上的pvc管,pvc管埋入田埂中并夯实pvc管周围土壤;进水管的出水端设置在稻田内并用40目~60目筛绢包覆;排水管的排水口低于稻田田面,排水管的进水端设置在稻田内并用聚乙烯网包覆;

③、防逃设施:

在稻田插完秧后且蟹种放养之前,在稻田的田埂的上表面设置防逃墙;

防逃墙为塑料薄膜,薄膜为双层膜且为防老化材质;塑料薄膜下端埋入泥土中15cm~25cm,泥土以上部分高50cm~60cm;泥土以上部分塑料薄膜向稻田内倾斜、且与地面呈80°~90°角,在塑料薄膜的外侧每隔50cm~90cm设置一个固定桩,将塑料薄膜上边缘用铁丝或线绳捆扎在固定桩顶端;

④、蟹沟:在稻田中设置多个上端敞口的“l”型或“u”型蟹沟;

所述蟹沟的截面呈倒梯形,上口宽0.5m~0.8m,底部宽0.3m~0.5m,深0.3m~0.5m;靠近田埂的蟹沟的边缘与田埂内侧的间距为2m~4m;蟹沟的总面积为稻田面积的2%~5%;相邻的蟹沟之间的距离为2m~4m;

⑤、池塘:

在稻田旁设置池塘,在池塘边缘的池梗设置与稻田相同的防逃墙;池塘和稻田通过防逃墙隔离;在稻田内种植的稻苗返青前池塘和稻田通过防逃墙隔离,稻苗返青后撤去防逃墙使池塘和稻田相通;

⑥、增氧设施:

池塘内设置微孔增氧装置;每亩池塘内微孔增氧装置的总功率为0.2kw~0.4kw;

二、蟹种放养:

①、蟹种放养前池塘准备:

蟹种放养前的15d对池塘消毒;蟹种放养前的7d~10d向池塘内施入腐熟发酵的粪肥;

②、蟹种投放:

在4月中旬,先将蟹种装入网袋,将网袋全部浸入池塘后立即取出,重复浸入3~4次,每次间隔3~5分钟;然后打开网袋,将蟹种放入用池塘水配置好的高锰酸钾溶液或食盐水中浸浴消毒5分钟,之后将蟹种投放至池塘中;

三、水稻栽培:

①、水稻品种选择粳稻品种;

②、施肥:

稻田旋地前一次性施入总用量90%的粪肥或生物肥,水稻分蘖期补充剩余的粪肥或生物肥;

③、施药除草:

水稻插秧前3天向稻田内土壤喷洒封闭型除草剂进行封闭除草;

④、插秧: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2.5℃~13℃时开始插秧,穴距为13.3cm~16.5cm;行距为固定行距或宽、窄行间隔行距;固定行距为30cm;宽、窄行间隔行距为20cm和40cm两种行距间隔设置;插秧时靠近蟹沟和田埂的边行进行密植,密植时行距为20cm;

四、水稻灌溉:

①、插秧至返青期的水层管理:

插秧时控制稻田的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插秧后保持稻田内水深为3cm~4cm;返青期水深控制为3cm~7cm;

②、分蘖期的水层管理:

有效分蘖期内保持稻田内水深为3cm,增温促蘖;有效分蘖中期前3~5天排水晒田5~7天,晒后恢复水深为3cm,9月初撤水;

其中,稻田中土壤为盐碱土时每7~10天换1次水,分蘖期实行3cm的水深浅水管理,9月初撤水,不晒田;

③、拔节孕穗期水层管理:

孕穗至抽穗前保持稻田内水深为6cm-7cm;

④、抽穗开花期到成熟期水层管理:

抽穗前3~5天进行间歇性灌水5~7cm深,抽穗扬花期保持稻田内水深为5cm~7cm,灌浆到蜡熟期间歇灌水5~7cm深,黄熟初期开始排水;洼地可适当提早排水,漏水地可适当晚排;

五、饲料投喂:

每天投喂饲料2次,其中6时至7时投喂饲料一次,占日投喂量的1/3;17至18时投喂饲料1次,占日投喂量的2/3;利用投饵装置定点投放,日投喂量为河蟹体重的3%~5%;饲料中棉籽粕质量分数不超过15%,菜籽粕用量不超过20%;饲料为配合饲料;

六、水质调控及管理:

稻田内灌溉水应每10~14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时间控制在3h内,换水前后水温温差不超过5℃;每隔18~22d用生石灰调节池塘水质,按池塘面积计算,生石灰用量为75kg/hm2~120kg/hm2,在生石灰调节池塘水质后的第10~14d向池塘添加微生态制剂芽孢杆菌,用量为4.5l/hm2

4月中旬至6月上旬之间蟹种在池塘内,为暂养阶段,6月上旬至8月下旬池塘和稻田之间的防逃墙拆除,池塘和稻田连通;8月下旬稻田全部撤水之后,螃蟹全部转移至池塘,为育肥阶段;

在暂养阶段和育肥阶段,当池塘水体达到18℃以上且溶解氧含量低于5mg/l时开启微孔增氧装置;

七、成蟹育肥:

8月下旬进行集中育肥15~30天,育肥期间同时投喂动物性饲料和配合饲料,动物性饲料在每天17至18时投喂。

本发明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寒冷地区大规格河蟹稻田-池塘养殖方法,从稻田-池塘工程构建、优良品种选择、配合饲料投喂、种养过程管理、成蟹育肥、等多个技术方面进行突破,培育出规格大、成熟度好的商品河蟹,充分发挥稻田资源优势,实现了粮田技术模式创新,提高了综合效益。本发明方法养殖河蟹的平均收获规格、肝胰腺指数和性腺指数分别为89.17g、8.62%和3.44%,较现有的模式分别提高了27.10%、4.48%和7.50%,整体经济效益也显著提高。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技术方案不局限于以下所列举具体实施方式,还包括各具体实施方式间的任意合理组合。

具体实施方式一:本实施方式寒冷地区大规格河蟹的稻田-池塘养殖方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一、稻田的田间工程构建:

①、田埂:

在寒冷地区的稻田四周修建田埂;

②、进、排水:

在稻田的田埂上设置进水口和排水口,进水口和排水口呈对角设置,在进水口和排水口处分别设置拦鱼栅;

或在田埂上设置有进水管和排水管,进水管和排水管呈对角设置,进水管和排水管为直径5cm以上的pvc管,pvc管埋入田埂中并夯实pvc管周围土壤;进水管的出水端设置在稻田内并用40目~60目筛绢包覆;排水管的排水口低于稻田田面,排水管的进水端设置在稻田内并用聚乙烯网包覆;

③、防逃设施:

在稻田插完秧后且蟹种放养之前,在稻田的田埂的上表面设置防逃墙;

防逃墙为塑料薄膜,薄膜为双层膜且为防老化材质;塑料薄膜下端埋入泥土中15cm~25cm,泥土以上部分高50cm~60cm;泥土以上部分塑料薄膜向稻田内倾斜、且与地面呈80°~90°角,在塑料薄膜的外侧每隔50cm~90cm设置一个固定桩,将塑料薄膜上边缘用铁丝或线绳捆扎在固定桩顶端;

④、蟹沟:在稻田中设置多个上端敞口的“l”型或“u”型蟹沟;

所述蟹沟的截面呈倒梯形,上口宽0.5m~0.8m,底部宽0.3m~0.5m,深0.3m~0.5m;靠近田埂的蟹沟的边缘与田埂内侧的间距为2m~4m;蟹沟的总面积为稻田面积的2%~5%;相邻的蟹沟之间的距离为2m~4m;

⑤、池塘:

在稻田旁设置池塘,在池塘边缘的池梗设置与稻田相同的防逃墙;池塘和稻田通过防逃墙隔离;在稻田内种植的稻苗返青前池塘和稻田通过防逃墙隔离,稻苗返青后撤去防逃墙使池塘和稻田相通;

⑥、增氧设施:

池塘内设置微孔增氧装置;每亩池塘内微孔增氧装置的总功率为0.2kw~0.4kw;

二、蟹种放养:

①、蟹种放养前池塘准备:

蟹种放养前的15d对池塘消毒;蟹种放养前的7d~10d向池塘内施入腐熟发酵的粪肥;

②、蟹种投放:

在4月中旬,先将蟹种装入网袋,将网袋全部浸入池塘后立即取出,重复浸入3~4次,每次间隔3~5分钟;然后打开网袋,将蟹种放入用池塘水配置好的高锰酸钾溶液或食盐水中浸浴消毒5分钟,之后将蟹种投放至池塘中;

三、水稻栽培:

①、水稻品种选择粳稻品种;

②、施肥:

稻田旋地前一次性施入总用量90%的粪肥或生物肥,水稻分蘖期补充剩余的粪肥或生物肥;

③、施药除草:

水稻插秧前3天向稻田内土壤喷洒封闭型除草剂进行封闭除草;

④、插秧: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2.5℃~13℃时开始插秧,穴距为13.3cm~16.5cm;行距为固定行距或宽、窄行间隔行距;固定行距为30cm;宽、窄行间隔行距为20cm和40cm两种行距间隔设置;插秧时靠近蟹沟和田埂的边行进行密植,密植时行距为20cm;

四、水稻灌溉:

①、插秧至返青期的水层管理:

插秧时控制稻田的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插秧后保持稻田内水深为3cm~4cm;返青期水深控制为3cm~7cm;

②、分蘖期的水层管理:

有效分蘖期内保持稻田内水深为3cm,增温促蘖;有效分蘖中期前3~5天排水晒田5~7天,晒后恢复水深为3cm,9月初撤水;

其中,稻田中土壤为盐碱土时每7~10天换1次水,分蘖期实行3cm的水深浅水管理,9月初撤水,不晒田;

③、拔节孕穗期水层管理:

孕穗至抽穗前保持稻田内水深为6cm-7cm;

④、抽穗开花期到成熟期水层管理:

抽穗前3~5天进行间歇性灌水5~7cm深,抽穗扬花期保持稻田内水深为5cm~7cm,灌浆到蜡熟期间歇灌水5~7cm深,黄熟初期开始排水;洼地可适当提早排水,漏水地可适当晚排;

五、饲料投喂:

每天投喂饲料2次,其中6时至7时投喂饲料一次,占日投喂量的1/3;17至18时投喂饲料1次,占日投喂量的2/3;利用投饵装置定点投放,日投喂量为河蟹体重的3%~5%;饲料中棉籽粕质量分数不超过15%,菜籽粕用量不超过20%;饲料为配合饲料;

六、水质调控及管理:

稻田内灌溉水应每10~14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时间控制在3h内,换水前后水温温差不超过5℃;每隔18~22d用生石灰调节池塘水质,按池塘面积计算,生石灰用量为75kg/hm2~120kg/hm2,在生石灰调节池塘水质后的第10~14d向池塘添加微生态制剂芽孢杆菌,用量为4.5l/hm2

4月中旬至6月上旬之间蟹种在池塘内,为暂养阶段,6月上旬至8月下旬池塘和稻田之间的防逃墙拆除,池塘和稻田连通;8月下旬稻田全部撤水之后,螃蟹全部转移至池塘,为育肥阶段;

在暂养阶段和育肥阶段,当池塘水体达到18℃以上且溶解氧含量低于5mg/l时开启微孔增氧装置;

七、成蟹育肥:

8月下旬进行集中育肥15~30天,育肥期间同时投喂动物性饲料和配合饲料,动物性饲料在每天17至18时投喂。

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寒冷地区大规格河蟹稻田-池塘养殖方法,从稻田-池塘工程构建、优良品种选择、配合饲料投喂、种养过程管理、成蟹育肥、等多个技术方面进行突破,培育出规格大、成熟度好的商品河蟹,充分发挥稻田资源优势,实现了粮田技术模式创新,提高了综合效益。本实施方式方法养殖河蟹的平均收获规格、肝胰腺指数和性腺指数分别为89.17g、8.62%和3.44%,较现有的模式分别提高了27.10%、4.48%和7.50%,整体经济效益也显著提高。

具体实施方式二: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不同的是:步骤一①所述田埂尺寸为:高50cm~60cm,顶宽50cm~60cm,底宽80cm~100cm。

具体实施方式三:本实施方式与体实施一或二不同的是:步骤一③所述固定桩为木棍、竹竿或竹片。

具体实施方式四: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三之一不同的是:步骤一⑤所述池塘面积为稻田和池塘总面积的6%~8%,池塘的深度为1m~1.5m,池塘内种植芦苇、伊乐藻或黑叶轮藻,种植面积为池塘面积的30%~60%。

具体实施方式五: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四之一不同的是:步骤二①所述对池塘消毒采用生石灰或漂白粉;生石灰用量为1050kg/hm2~1500kg/hm2,漂白粉用量为150kg/hm2;生石灰或漂白粉均匀撒布至池塘内,然后加水至水深达80cm~100cm。

具体实施方式六: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五之一不同的是:步骤二①所述腐熟发酵的粪肥的用量为2250kg/hm2~4500kg/hm2;漂白粉中有效氯含量为30%-38%。

具体实施方式七: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六之一不同的是:步骤二②所述高锰酸钾溶液的浓度为20~40克/立方米,食盐水的浓度为3%~5%。

具体实施方式八: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七之一不同的是:步骤二②所述蟹种规格为100~200只/千克的1龄蟹种,蟹种投放密度为4500~5500只/亩。

具体实施方式九: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八之一不同的是:步骤二②所投放蟹种为辽河水系的“光合1号”河蟹品种。

具体实施方式十: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三之一不同的是:步骤七所述动物性饲料为冰鲜鱼或螺丝。

实施例1:

本实施例寒冷地区大规格河蟹的稻田-池塘养殖方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一、稻田的田间工程构建:

①、田埂:

在寒冷地区的稻田四周修建田埂;田埂尺寸为:高55cm~57cm,顶宽55cm~57cm,底宽90cm~95cm;田埂应夯实,保证田埂坚固,以防河蟹挖洞逃跑。

②、进、排水:

在田埂上设置有进水管和排水管,进水管和排水管呈对角设置,进水管和排水管为直径6cm的pvc管,pvc管埋入田埂中并夯实pvc管周围土壤;进水管的出水端设置在稻田内并用50目筛绢包覆;排水管的排水口低于稻田田面(稻田底面),排水管的进水端设置在稻田内并用聚乙烯网包覆;聚乙烯网的网眼大小以不影响排水、不逃蟹为宜。

③、防逃设施:

在稻田插完秧后且蟹种放养之前,在稻田的田埂的上表面设置防逃墙;防逃墙为塑料薄膜,薄膜为双层膜且为防老化材质;塑料薄膜下端埋入泥土中20cm,泥土以上部分高55cmcm;泥土以上部分塑料薄膜向稻田内倾斜、且与地面呈80°~90°角,在塑料薄膜的外侧每隔70cm设置一个固定桩,将塑料薄膜上边缘用铁丝或线绳捆扎在固定桩顶端;所述固定桩为木棍、竹竿或竹片;防逃膜不应有褶,接头处光滑无缝隙,拐角处应呈弧形;

④、蟹沟:在稻田中设置多个上端敞口的“l”型或“u”型蟹沟;

所述蟹沟的截面呈倒梯形,上口宽0.6m~0.7m,底部宽0.4m~0.5m,深0.4m~0.5m;靠近田埂的蟹沟的边缘与田埂内侧的间距为3m;蟹沟的总面积(蟹沟的上口面积)为稻田面积的4.5%;相邻的蟹沟之间的距离为3m;

⑤、池塘:

在稻田旁设置池塘,在池塘边缘的池梗设置与稻田相同的防逃墙;池塘和稻田通过防逃墙隔离;在稻田内种植的稻苗返青前池塘和稻田通过防逃墙隔离,稻苗返青后撤去防逃墙使池塘和稻田相通;

池塘面积为稻田和池塘总面积的7%,池塘的深度为1.2m,池塘内种植伊乐藻,种植面积为池塘面积的50%;

⑥、增氧设施:

池塘内设置微孔增氧装置;每亩池塘内微孔增氧装置(微孔增氧盘)的总功率为0.4kw(每亩池塘内微孔增氧盘放置4个)。

二、蟹种放养:

①、蟹种放养前池塘准备:

蟹种放养前的15d对池塘消毒;蟹种放养前的9d向池塘内施入腐熟发酵的粪肥;

所述对池塘消毒采用生石灰;生石灰用量为1050kg/hm2;生石灰均匀撒布至池塘内,然后加水至水深达90cm;腐熟发酵的粪肥的用量为2250kg/hm2

②、蟹种投放:

在4月中旬,先将蟹种装入网袋,将网袋全部浸入池塘后立即取出,重复浸入3次,每次间隔5分钟;重复浸入利于蟹种适应池水温度;然后打开网袋,将蟹种放入用池塘水配置好的高锰酸钾溶液(高锰酸钾溶液的浓度为20~40g/m3,本实施例为30g/m3)或食盐水(食盐水的质量分数为3%~5%,本实施例为4%)中浸浴消毒5分钟,之后将蟹种投放至池塘中;

所述蟹种规格为160只/千克的1龄蟹种,蟹种投放密度为5500只/亩;所投放蟹种为辽河水系的“光合1号”河蟹品种,蟹种规格整齐,体质好、肢体完整、无病且体表有光泽;

三、水稻栽培:

①、水稻品种选择粳稻品种;

根据当地所处积温带,选择抗倒伏、抗病虫害能力强、米质优良的粳稻品种。

②、施肥:

稻田旋地前一次性施入总用量90%的粪肥或生物肥,水稻分蘖期补充剩余的粪肥或生物肥;这样既能满足水稻正常生长对肥力的需求,又可解决常规种稻地表施肥频繁,造成水中氨、氮过高,抑制河蟹摄食生长的问题。

③、施药:

水稻插秧前3天向稻田内土壤喷洒的封闭型除草剂(高效低毒)进行封闭除草,插秧后不再使用除草剂;投放蟹种后,如必须使用农药,应先将田水灌满,朝向水稻叶面上喷洒农药,施药后要及时换水;河蟹可吃掉大部分杂草,不能吃掉的大型杂草,大型杂草进行人工拔除;

④、插秧: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2.5℃~13℃时开始插秧,本实施例高产插秧期为5月20日。穴距为13.3cm~16.5cm;行距为固定行距30cm;插秧方式采用机插、手插均可,插秧时靠近蟹沟和田埂的边行进行密植,密植时行距为20cm;

四、水稻灌溉:

①、插秧至返青期的水层管理

插秧时控制稻田的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做到“花达水”,插秧后保持稻田内水深为3cm~4cm;返青期水深控制为3cm~7cm,其中,低温年为5cm深,如在返青期遇上寒潮,水层可加深到6cm~7cm,提高温度,以水护苗,低温过后要立即放水,正常管理;

②、分蘖期的水层管理

有效分蘖期内保持稻田内水深为3cm,增温促蘖;有效分蘖中期前4天排水晒田6天,晒田天能够达到池面有裂缝,地面见白根,叶挺色淡;晒后恢复水深为3cm,9月初撤水。

稻田中土壤为盐碱土时每8天换1次水,分蘖期实行3cm的水深浅水管理,9月初撤水,盐碱土和长势差的地块不宜晒田。

③、拔节孕穗期水层管理

孕穗至抽穗前保持稻田内水深为6cm-7cm,井灌稻区应实行间歇灌溉,遇到低温灌15~20cm深水护胎;

④、抽穗开花期到成熟期水层管理

抽穗前4天进行间歇性灌水5~7cm深,抽穗扬花期保持稻田内水深为5cm~7cm,灌浆到蜡熟期间歇灌水5~7cm深,黄熟初期开始排水;洼地可适当提早排水,漏水地可适当晚排;间歇灌水是指控制稻田内露出底面时再进行灌水,干湿交替,以湿为主;

五、饲料投喂:

每天投喂饲料2次,其中6时至7时投喂饲料一次,占日投喂量的1/3;17至18时投喂饲料1次,占日投喂量的2/3;利用投饵装置定点投放,日投喂量为河蟹体重的4%;饲料为配合饲料;

每天6时至7时和17至18时水温上升至12℃以上,适合投喂饲料;投喂的饲料应新鲜,无腐败变质。每天注意检查河蟹吃食情况,根据河蟹的吃食情况及时调整投喂量。饲料选择河蟹人工配合颗粒饲料。所采用的配合颗粒饲料应符合绿色食品标准,营养全面、平衡。具有该饲料应有的色泽、气味及组织形态特征,质地均匀,无发霉、变质、结块、虫蛀、鼠咬及异味、异物。颗粒饲料的颗粒均匀,表面光滑。配合饲料采用的饲料原料可以是已经通过认定的绿色食品,也可以是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的产品,或是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方式生产、达到绿色食品标准的自建基地生产的产品。配合饲料中应控制棉籽粕和菜籽粕的用量,建议使用脱毒棉籽粕和菜籽粕。棉籽粕用量(质量分数)不超过15%,菜籽粕用量不超过20%。另外,还应注意不应使用转基因饲料原料、工业合成的油脂和回收油、畜禽粪便和制药工业副产品。

六、水质调控及管理:

稻田内灌溉水应每12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时间控制在3h内,换水前后水温温差不超过5℃;一般先排水再进水,注意把死角水换出。每隔20d用生石灰调节池塘水质,按池塘面积计算,生石灰用量为75kg/hm2;在生石灰调节池塘水质后的第12d向池塘添加微生态制剂芽孢杆菌,用量为4.5l/hm2;微生态制剂芽孢杆菌中芽孢杆菌含量为109个/ml;

4月中旬至6月上旬之间蟹种在池塘内,为暂养阶段,6月上旬至8月下旬池塘和稻田之间的防逃墙拆除,池塘和稻田连通;8月下旬稻田全部撤水之后,螃蟹全部自行转移至池塘,为育肥阶段,育肥阶段用防逃墙封闭稻田防止螃蟹进入稻田;在暂养阶段和育肥阶段,当池塘水体达到18℃以上且溶解氧含量低于5mg/l时开启微孔增氧装置。

注意观察水质变化情况、河蟹生长情况、吃食情况是否正常、有无病死蟹以及田埂是否漏水。注意检査防逃设施有无破损,进排水口的防逃网有无破损,如有应及时修补或更换。另外,防止水蛇、老鼠、青蛙大型鸟类等天敌进入田中。为防治鼠害,可使用电猫、鼠夹等捕鼠工具,捕鼠工具设置在稻田的周围,但使用电猫应注意用电安全。

七、成蟹育肥:

8月下旬,稻田排水结束后,河蟹重新进入池塘,此时进行集中育肥25天,可显著提高河蟹肥满度,提升河蟹品质。育肥期间投喂的饲料以冰鲜鱼、螺丝等动物性饲料为主,搭配配合饲料。一般每天傍晚投喂一次,投喂量为蟹体总重量的5%左右,根据河蟹吃食情况调整投喂量,动物性饲料在每天17至18时投喂;

其中为了满足生产全过程,要建立质量追溯体系,生产各环节应建立质量控制标准和生产记录制度。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稻田产品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应符合gb276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的要求,水产品渔药残留和有毒有害物质限量应符合ny5070《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ny5073《无公害食品水产品有毒有害物质限量》的要求。

河蟹病害防控和水稻病害防控的注意事项为:蟹病应以防为主,从蟹种、底质、水质三个环节入手,严格把关。发现蟹病及时治疗。生产a级绿色食品水产品的渔药使用规定:优先使用生石灰、漂白粉、二氧化氯、茶籽饼和微生物制剂对养殖水体和池塘底泥消毒,以预防水生生物疾病的发生,还可使用天然药物预防和治疗水生动物疾病。病害防治药物的使用应符合ny5071《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的规定。

尽量利用物理和生物措施,如用灯光、色彩诱杀害虫,机械捕捉害虫,释放害虫天敌,机械或人工除草等。尽量少施或不施农药,必须使用时应选用低毒高效农药,用药时加深稻田水位,并按照“nyt393201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规定使用农药,杀虫剂要慎用,不宜使用菊酯类农药。农药剂型宜选用悬浮剂、微囊悬浮剂、水剂、水乳剂、微乳剂、颗粒剂、水分散粒剂和可溶性粒剂等环境友好型剂型。养蟹的稻田杂草较少,杂草大多在岀芽阶段就会被蟹吃掉,其余人工清除,一般不用施除草剂。施药前还应将蟹驱赶到蟹沟(塘)内,并采取隔离水源互流的措施。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寒冷地区大规格河蟹稻田-池塘养殖方法,从稻田-池塘工程构建、优良品种选择、配合饲料投喂、种养过程管理、成蟹育肥、等多个技术方面进行突破,培育出规格大、成熟度好的商品河蟹,充分发挥稻田资源优势,实现了粮田技术模式创新,提高了综合效益。

本实施例方法养殖河蟹的平均收获规格、肝胰腺指数和性腺指数分别为89.17g、8.62%和3.44%,而现有的稻蟹综合种养模式养殖的河蟹平均收获规格、肝胰腺指数和性腺指数最高为69.69g、8.25%和3.20%,本实施例方法较现有的模式分别提高了27.10%、4.48%和7.50%,整体经济效益较现有稻蟹综合种养模式提高约200元/亩~400元/亩。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