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园林灌溉用浇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900279发布日期:2020-11-13 12:28阅读:93来源:国知局
一种园林灌溉用浇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浇水装置,尤其涉及了一种园林灌溉用浇水装置。



背景技术:

园林植物生长过程中离不开施肥浇水等管理活动,其中浇水实际上是一项较难掌握的管理措施,浇水不适宜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给植物造成伤害。

园林植物多种多样,需要采用不同的浇水方法,有些需要根浇,有些需要叶浇,有时候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状态、不同环境下也需要采用不同的浇水方式,现有的园林浇水装置一般采用的是喷淋方式,即直接将水喷自上而下喷在植物叶部,喷淋的水顺着叶部流至根部,该种浇水方式难以满足植物的多样化浇水形式,难以适应现有园林植物管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园林植物浇水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园林灌溉用浇水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一种园林灌溉用浇水装置,包括纵向设置的喷淋总管,喷淋总管上设有多根喷淋支管,喷淋支管上设有喷淋孔,还包括设置于喷淋总管下端部的呈横向布置的根浇总管,根浇总管的左右侧壁上连接有一一对应且沿根浇总管长度方向均匀布置的根浇支管,根浇支管一端连接在根浇总管侧壁上,另一端背向根浇总管水平延伸,根浇支管的侧壁上设有多个沿根浇支管长度方向设置的出水孔。

作为优选,喷淋总管的侧壁上设有两根相对布置且沿根浇总管长度方向延伸的引水管,喷淋支管设置在引水管上且与引水管连通。引水管的设置能够使得喷淋支管更大范围的设置,以保证在叶浇时更大范围的浇灌。

作为优选,喷淋支管在引水管上一一对应设置且一端固定在引水管上,另一端倾斜向上延伸,相对应的两根喷淋支管绕喷淋支管对称布置且形成120-150°夹角。喷淋支管的设置方式能够使得喷出的水能够更加分散,一方面减小水流对植物叶片的冲击,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得水更大范围的浇灌。

作为优选,喷淋总管包括喷淋外管和设置于喷淋外管内的喷淋内管,根浇总管包括根浇外管和设置于根浇外管内的根浇内管,喷淋外管的下端部与根浇外管连通,喷淋内管的下端部与根浇内管连通,喷淋外管的上端部高于喷淋内管的上端部,喷淋内管的上端部形成喷淋内管与喷淋外管连通的过水口,引水管与喷淋外管连通,根浇支管与根浇内管连通。

作为优选,根浇总管一端为封闭端,另一端设有水管接头,水管接头包括呈圆筒状且套接在根浇外管外壁上的接头壳体,接头壳体内设有与接头壳体同轴的呈圆柱状的接头芯体,接头芯体与接头壳体之间通过多根绕水管接头轴线均匀布置的连接杆连接,连接杆固定在接头芯体一端,接头芯体的另一端伸出接头壳体且能够插入根浇内管与根浇内管密封连接。水管接头的设置能够使得水流只进入根浇外管,而不进入根浇内管,从而控制水流直接进入根浇支管内进行根浇。

作为优选,喷淋总管上端部设有能够沿着喷淋总管内壁上下滑动的水管堵头,水管堵头包括呈圆柱状的第一堵头和与第一堵头同轴设置且呈圆柱状的第二堵头,第一堵头的外壁与喷淋外管的内壁之间形成密封,第二堵头的外壁与喷淋内管的内壁之间能够形成密封,水管堵头的高度小于喷淋内管上端面与喷淋外管上端面之间的距离。水管堵头的设置能实现对喷淋内管上端的封堵,继而能够控制水流是否进入下部的根浇支管内,从而实现根据需要选择是否根浇。

作为优选,第一堵头的外侧壁与喷淋外管的内侧壁之间以及第二堵头的外侧壁与喷淋内管的内侧壁之间均设有呈环形的密封圈。

作为优选,喷淋总管的上端部设有限位盖,第一堵头的上端面与限位盖下端面贴合时,过水口完全打开,第一堵头的下端面与喷淋内管的上端面贴合时,过水口完全封闭。限位盖的设置能够防止水管堵头脱出喷淋总管,同时也给水管堵头的位置进行定位,操作人员能够清楚明确喷淋内管的上端部是处于打开还是封闭状态。

作为优选,第一堵头的上端面上设有纵向布置且伸出限位盖的提拉杆。提拉杆的设置便于对水管堵头的向上或向下运动,便于水管堵头能够实现对喷淋内管的封闭和打开。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具有显著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能够根据植物需要选择不同的浇水方式以满足对不同的植物进行浇水,充分适应现代化园林植物的管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喷淋总管与根浇总管的剖视图。

图3是图2中喷淋总管上过水口打开的状态示意图。

图4是图2中水管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2中水管堵头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数字标号所指代的部位名称如下:1—喷淋总管、2—喷淋支管、3—根浇总管、4—根浇支管、5—引水管、6—水管接头、7—水管堵头、8—限位盖、101—喷淋外管、102—喷淋内管、301—根浇外管、302—根浇内管、103—过水口、401—出水孔、601—接头壳体、602—接头芯体、603—连接杆、701—第一堵头、702—第二堵头、703—提拉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一种园林灌溉用浇水装置,如图1-图5所示,包括纵向设置的喷淋总管1,喷淋总管1上设有多根喷淋支管2,喷淋支管2上设有喷淋孔,本实施例中将喷淋孔设置于喷淋支管2的朝上的侧壁上,以及喷淋支管2的端部。

喷淋支管2的具体设置方式为:在喷淋总管1的侧壁上设有两根相对布置且沿根浇总管3长度方向延伸的引水管5,喷淋支管2设置在引水管5上且与引水管5连通,喷淋支管2在引水管5上一一对应设置且一端固定在引水管5上,另一端倾斜向上延伸,相对应的两根喷淋支管2绕喷淋支管2对称布置且形成120-150°夹角。当采用喷淋支管2进行喷水时,通过朝上倾斜布置的喷淋支管2能够使得水喷射更远,更大面积的进行浇水。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设置于喷淋总管1下端部的呈横向布置的根浇总管3,根浇总管3的左右侧壁上连接有一一对应且沿根浇总管3长度方向均匀布置的根浇支管4,根浇支管4一端连接在根浇总管3侧壁上,另一端背向根浇总管3水平延伸,根浇支管4的侧壁上设有多个沿根浇支管4长度方向设置的出水孔401。

其中,喷淋总管1包括喷淋外管101和设置于喷淋外管101内的喷淋内管102,根浇总管3包括根浇外管301和设置于根浇外管301内的根浇内管302,喷淋外管101的下端部与根浇外管301连通,喷淋内管102的下端部与根浇内管302连通,喷淋外管101的上端部高于喷淋内管102的上端部,喷淋内管102的上端部形成喷淋内管102与喷淋外管101连通的过水口103,引水管5与喷淋外管101连通,根浇支管4与根浇内管302连通。

根浇总管3一端为封闭端,另一端设有水管接头6,水管接头6包括呈圆筒状且套接在根浇外管301外壁上的接头壳体601,接头壳体601内设有与接头壳体601同轴的呈圆柱状的接头芯体602,接头芯体602与接头壳体601之间通过多根绕水管接头6轴线均匀布置的连接杆603连接,连接杆603固定在接头芯体602一端,接头芯体602的另一端伸出接头壳体601且能够插入根浇内管302与根浇内管302密封连接。

喷淋总管1上端部设有能够沿着喷淋总管1内壁上下滑动的水管堵头7,水管堵头7包括呈圆柱状的第一堵头701和与第一堵头701同轴设置且呈圆柱状的第二堵头702,第一堵头701的外壁与喷淋外管101的内壁之间形成密封,第二堵头702的外壁与喷淋内管102的内壁之间能够形成密封,水管堵头7的高度小于喷淋内管102上端面与喷淋外管101上端面之间的距离,并且为了提高水管堵头7的密封性,在第一堵头701的外侧壁与喷淋外管101的内侧壁之间以及第二堵头702的外侧壁与喷淋内管102的内侧壁之间均设有呈环形的密封圈。

本实施例中的灌溉用浇水装置在使用过程中的方式具体为:

将该浇水装置安装于相邻两侧植物之间的沟渠内,使根浇总管3的长度方向与沟渠的长度方向一致,可以采用埋地式安装,使得根浇总管3以及根浇支管4埋于土下,并且使得根浇总管3和根浇支管4共同构造成浇水装置的底部支架,同时还可以将根浇支管4插入相邻两植物之间的土内,当需要进行根部浇水时,根浇支管4出水,直接以渗透的方式对植物的根部进行浇水,充分满足根部需求。

该浇水装置可以选择多种浇水方式,当在根浇总管3端部接有前述的水管接头6且水管堵头7处于对喷淋内管102进行封闭状态时,外部的水自水管接头6处进入根浇外管301,经根浇外管301进入喷淋外管101,此时即可实现对植物叶部的喷淋浇水,而此时根部不供应水。当在根浇总管3端部接有前述的水管接头6且水管堵头7处于对喷淋内管102未进行封闭的状态时,外部的水自水管接头6处进入根浇外管301,经根浇外管301进入喷淋外管101,此时即可实现对植物叶部的喷淋浇水,同时当喷淋外管101内水足够多时,即会通过过水口103进入到喷淋内管102,经喷淋内管102进入根浇内管302,继而进入到根浇支管4,实现对植物的根部同时浇水。当只需要对植物根部进行浇水而不需对叶部进行浇水时,则通过替换水管接头6,采用普通的水管接头6之间与根浇内管302连接即可,此时可以打开水管堵头7,使得喷淋内管102上端部的过水口103处于打开状态,从而避免根浇内管302内部压力过大而导致对植物根部冲击多大影响植物根部生长。

本实施例中喷淋总管1的上端部设有限位盖8,第一堵头701的上端面与限位盖8下端面贴合时,过水口103完全打开,第一堵头701的下端面与喷淋内管102的上端面贴合时,过水口103完全封闭。另外,为了方便对水管堵头7进行操作,使得浇水方式得以改变,在第一堵头701的上端面上设有纵向布置且伸出限位盖8的提拉杆703,通过提拉杆703控制水管堵头7在喷淋总管1内上下滑动,以控制水管堵头7是否对喷淋内管102进行封闭。

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