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鳞翅目蛾类蛾卵全收集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843465发布日期:2021-04-27 19:04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一种鳞翅目蛾类蛾卵全收集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农林领域的害虫生物防治技术,具体是一种用于寄生蜂繁殖的中间寄主工厂化生产过程中蛾卵的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2.申请号为201610669295.0的中国专利专利公开了一种米蛾卵收集系统,其包括有箱体,箱体的内部设有一个以上的隔层,各隔层内均间隔设置两排悬挂装置,悬挂装置下方的箱体内倾斜设置米蛾卵振动收集槽,米蛾卵振动收集槽的末端伸出箱体。该结构中,存放有米蛾成虫的框架放置于悬挂装置上,米蛾成虫产出的卵落入米蛾卵振动收集槽后再输出收集。这种结构实现了蛾卵的自动收集功能,但是死亡后的米蛾也会落入米蛾卵振动收集槽上,不利于蛾卵的分离收集,因此有必要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鳞翅目蛾类蛾卵全收集器,其具有结构简单、易于操作的特点,能高效收集不掺有其他杂质的蛾卵,有效确保蛾卵数量及质量,以便用于其寄主即寄生蜂的扩大繁殖。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5.一种鳞翅目蛾类蛾卵全收集器,其包括有箱体,所述箱体为具有内腔的壳体结构,箱体的上部为矩形壳部、下部为倒锥形壳部,箱体内位于矩形壳部与倒锥形壳部之间由横向设置的隔离网隔开成上部产卵室和下部收集室,所述隔离网上均布有若干网孔,所述网孔的直径为1至2mm;矩形壳部内设有2块成倒八字形对称布置的斜向培养板,所述斜向培养板上具有多个插口,矩形壳部的侧壁上对应2块斜向培养板之间具有产卵室开口并安装有活动门板,倒锥形壳部的底部具有连通下部收集室的蛾卵收集口。
6.优化方案,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矩形壳部的两侧内壁上对应斜向培养板的两侧具有斜向卡槽,矩形壳部的底端内壁上具有将斜向卡槽的底端封挡的环形挡条,斜向培养板的两侧部插于斜向卡槽内并由环形挡条抵挡、使斜向培养板固定安装于箱体的矩形壳部内。
7.进一步优化方案,本实用新型还包括有培养杯,所述培养杯为顶端向底端渐收窄的圆台形杯状结构,培养杯的顶端具有杯口,所述斜向培养板上的插口为直径与培养杯中上部直径相当的圆形口,所述培养杯由底端插于斜向培养板的插口上。
8.再进一步优化方案,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矩形壳部的侧壁上位于产卵室开口的上方具有安装孔、位于产卵室开口的两侧具有竖向设置的2根[形压条,活动门板的顶端具有轴孔,一门轴活动穿过活动门板的轴孔固定安装于矩形壳部的安装孔内、使活动门板可绕门轴转动打开或关闭矩形壳部的产卵室开口,至少1根[形压条压于活动门板的正面上。
[0009]
又进一步优化方案,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矩形壳部的底端外壁上具有上连接环板,上连接环板上具有多个上连接孔,所述倒锥形壳部的顶端外壁上具有下连接环板,下连接
环板上具有多个下连接孔,矩形壳部与倒锥形壳部通过上连接环板的上连接孔、下连接环板的下连接孔和螺栓对齐连接成箱体。
[0010]
进一步,所述倒锥形壳部为四棱台结构,倒锥形壳部的侧壁上具有收集室开口、及位于收集室开口两侧的2根[形下压条,一移动门板活动插于倒锥形壳部的侧壁与[形下压条之间、将收集室开口打开或关闭。
[0011]
又进一步,所述倒锥形壳部的蛾卵收集口的下方连接通有接卵管,接卵管的一端具有对接端板、和位于对接端板中部的对接口,接卵管的另一端具有接卵管出口,所述倒锥形壳部的蛾卵收集口与接卵管的对接口对齐连接。
[0012]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通过将置有蛾类幼虫的蛾类培养装置(如培养架或本实用新型中的培养杯)放置于上部产卵室内的斜向培养板上,蛾类幼虫羽化成成虫后,在上部产卵室内交配产卵,蛾卵穿过隔离网的网孔落入下部收集室内,蛾类成虫的尸体则被隔离网隔离于上部产卵室内、不会混入蛾卵内,有效确保了蛾卵的高效收集。
[0013]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实质性特点和进步:
[0014]
1、本实用新型通过隔离网实现蛾类成虫与蛾卵的分离,避免蛾类成虫的尸体对蛾卵造成污染,其结构简单、易于操作,能方便、快速、高效的对蛾卵进行收集,可用于收集鳞翅目蛾类如印度谷蛾、粉斑螟、米蛾、麦蛾等工厂化生产过程中蛾卵。
[0015]
2、本实用新型中用于放置蛾类培养装置(如培养杯或培养架)的斜向培养板为斜向方式,能有效减少对蛾卵下落至下部收集室的阻挡,确保成虫产的卵都能够落入下部收集室内,提高蛾卵收集量。
[0016]
3、本实用新型中通过采用培养杯形式的蛾类培养装置、倾斜插于斜向培养板的插口上,确保培养杯放置的稳定性及放置数量,且培养杯方便更换及便于放置,单杯内成虫羽化完后直接取出后更换新的培养杯即可,以便于向上部产卵室内及时补充新的用于产卵的蛾类幼虫。
[0017]
4、本实用新型中的斜向培养板、以及箱体还具有结构简单、易于组装的特点;以及倒锥形壳部的蛾卵收集口与接卵管的对接口对齐连接,有效确保下部收集室内的蛾卵可沿倒锥形壳部的内壁全部由接卵管排出,有效减少蛾卵损失。
附图说明
[0018]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9]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剖视示意图。
[0020]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1]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使用状态示意图。
[0022]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倒锥形壳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24]
实施例
[0025]
参考图1至图5,一种鳞翅目蛾类蛾卵全收集器,其包括有箱体1、置于箱体1内的2块斜向培养板5和置于斜向培养板5上的多个培养杯6。
[0026]
所述箱体1为具有内腔的壳体结构,箱体1的上部为矩形壳部3、下部为倒锥形壳部4。所述矩形壳部3的底端外壁上具有上连接环板33,上连接环板33上具有多个上连接孔。所述倒锥形壳部4为四棱台结构、其顶端外壁上具有下连接环板43,下连接环板43上具有多个下连接孔。矩形壳部3与倒锥形壳部4通过上连接环板33的上连接孔、下连接环板43的下连接孔和螺栓9对齐连接成箱体1。
[0027]
具体参考图2,箱体1内位于矩形壳部3与倒锥形壳部4之间由横向设置的隔离网2隔开成上部产卵室300和下部收集室40,所述隔离网2上均布有若干网孔,所述网孔的直径为1至2mm。
[0028]
具体参考图2和图3,2块成倒八字形对称布置的斜向培养板5设于矩形壳部3内,所述斜向培养板5为斜向设置的矩形板、其上具有多个插口50。矩形壳部3的两侧内壁上对应斜向培养板5的两侧具有斜向卡槽31,矩形壳部3的底端内壁上具有将斜向卡槽31的底端封挡的环形挡条32,斜向培养板5的两侧部插于斜向卡槽31内并由环形挡条32抵挡、使斜向培养板5固定安装于箱体1的矩形壳部3内。
[0029]
所述培养杯6为顶端向底端渐收窄的圆台形杯状结构,培养杯6的顶端具有杯口60,所述斜向培养板5上的插口50为直径与培养杯6中上部直径相当的圆形口,所述培养杯6由底端插于斜向培养板5的插口50上。
[0030]
矩形壳部3的侧壁上对应2块斜向培养板5之间具有产卵室开口30并安装有活动门板8,矩形壳部3的侧壁上位于产卵室开口30的上方具有安装孔、位于产卵室开口30的两侧具有竖向设置的2根[形压条34,活动门板8的顶端具有轴孔,一门轴81活动穿过活动门板8的轴孔固定安装于矩形壳部3的安装孔内、使活动门板8可绕门轴81转动打开或关闭矩形壳部3的产卵室开口30。如图4所示,活动门板8转动过程中,始终有1根[形压条34压于活动门板8的正面上、起到使活动门板8的背面始终贴向矩形壳部3、以减少活动门板8与矩形壳部3的间隙。
[0031]
具体参考图5,倒锥形壳部4的侧壁上具有收集室开口42、及位于收集室开口42两侧的2根[形下压条43,一移动门板7活动插于倒锥形壳部4的侧壁与[形下压条43之间、将收集室开口42打开或关闭。倒锥形壳部4的底部具有连通下部收集室40的蛾卵收集口、其下方连接通有接卵管44,接卵管44的一端具有对接端板45、和位于对接端板45中部的对接口46,接卵管44的另一端具有接卵管出口47,所述倒锥形壳部4的蛾卵收集口与接卵管44的对接口46对齐连接。
[0032]
本实施例以粉斑螟为例,使用时,将培养杯6内先放入混有饲料的蛾类幼虫,再打开活动门板8将培养杯6置于上部产卵室300内的斜向培养板5上,蛾类幼虫在培养杯6内经培养后羽化、交配、产卵,产出的蛾卵穿过隔离网2的网孔落入下部收集室40内,蛾类成虫死亡后的尸体则被隔离网2隔离于上部产卵室300内、不会落入下部收集室40内,有效确保了经接卵管44的接卵管出口47收集到的蛾卵数量及质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