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植养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433699发布日期:2021-11-17 22:36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智能植养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植养架包括左支撑架(2)、中支撑架(3)、右支撑架(4)与多个土壤槽(5),所述中支撑架(3)的左右两侧分别与左支撑架(2)、右支撑架(4)的内侧正对设置;所述左支撑架(2)、中支撑架(3)、右支撑架(4)的结构一致,都包括顶短横梁(21)、底长横梁(22)、前长斜梁(23)与后长斜梁(24),所述顶短横梁(21)的两端分别与前长斜梁(23)、后长斜梁(24)的顶端相连接,前长斜梁(23)、后长斜梁(24)的底端分别与底长横梁(22)的两端相连接;所述左支撑架(2)中的前长斜梁(23)、后长斜梁(24)的内侧上都沿梁间隔的设置有左连土部(25)、左连水部(26),所述中支撑架(3)中的前长斜梁(23)、后长斜梁(24)的左侧上都沿梁间隔的设置有中连左土部(31)、中连左水部(32),中支撑架(3)中的前长斜梁(23)、后长斜梁(24)的右侧上都沿梁间隔的设置有中连右土部(33)、中连右水部(34),所述右支撑架(4)中的前长斜梁(23)、后长斜梁(24)的内侧上都沿梁间隔的设置有右连土部(41)、右连水部(42);所述左连土部(25)经一个土壤槽(5)与该左连土部(25)所对应的中连左土部(31)相连接,所述右连土部(41)经一个土壤槽(5)与该右连土部(41)所对应的中连右土部(33)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植养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壤槽(5)的顶部宽于其底部,土壤槽(5)的前侧部、后侧部均为斜面结构;单个土壤槽(5)的后侧部与左连土部(25)、中连左土部(31)相连接,或者,单个土壤槽(5)的后侧部与右连土部(41)、中连右土部(33)相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智能植养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壤槽(5)的后侧部与外连梁(51)的中部相连接,所述外连梁(51)的两端分别与左连土部(25)、中连左土部(31)相连接,或者,所述外连梁(51)的两端分别与右连土部(41)、中连右土部(33)相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种智能植养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植养架还包括多个与土壤槽(5)一一对应的溢水槽(6),所述溢水槽(6)的顶部与其所对应的土壤槽(5)的底部相连接;所述左连水部(26)经一个溢水槽(6)与该左连水部(26)所对应的中连左水部(32)相连接,所述右连水部(42)经一个溢水槽(6)与该右连水部(42)所对应的中连右水部(34)相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智能植养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水槽(6)的顶部宽于其底部,溢水槽(6)的前侧部、后侧部均为斜面结构。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智能植养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壤槽(5)上设置有土壤干湿探头(52)与土壤复合探头(53),所述溢水槽(6)上设置有水位计(61)。7.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种智能植养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支撑架(2)的顶部经左接水盘(35)与中支撑架(3)的顶部的一侧相连接,中支撑架(3)的顶部的另一侧经右接水盘(36)与右支撑架(4)的顶部相连接,所述左支撑架(2)的底部经雨水储存槽(7)与右支撑架(4)的底部相连接,所述雨水储存槽(7)经左导雨管(71)与左接水盘(35)相通,雨水储存槽(7)经右导雨管(72)与右接水盘(36)相通。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智能植养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植养架还包括前太阳能翻板(83)与后太阳能翻板(84);所述左支撑架(2)、中支撑架(3)、右支撑架(4)中三根顶短横梁(21)的前端分别与前太阳能翻板(83)内侧部的左端、中部、右端进行对应的铰连,所
述左支撑架(2)、中支撑架(3)、右支撑架(4)中三根顶短横梁(21)的后端分别与后太阳能翻板(84)内侧部的左端、中部、右端进行对应的铰连;所述中支撑架(3)中顶短横梁(21)的顶部与支撑杆(8)的底端相连接,支撑杆(8)的顶端分别经前拉绳(81)、后拉绳(82)与前太阳能翻板(83)、后太阳能翻板(84)的外侧部进行对应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智能植养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储存槽(7)中设置有水泵(73),该水泵(73)与浇水施肥管(74)的进口相连接,浇水施肥管(74)的出口有多个,每一个浇水施肥管(74)的出口都对应的位于一个土壤槽(5)的顶部上方;所述左支撑架(2)上近其顶端的部位内设置有控制器(9),所述左支撑架(2)的中部设置有与控制器(9)进行电连接的驱动电源(10);所述左支撑架(2)、中支撑架(3)、右支撑架(4)的内部都设置有至少一根加强横梁(43),单根加强横梁(43)的两端分别与前长斜梁(23)、后长斜梁(24)的中部相连接。10.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种智能植养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支撑架(2)的底部的前端经前接土托盘(11)与右支撑架(4)的底部的前端相连接,所述左支撑架(2)的底部的后端经后接土托盘(12)与右支撑架(4)的底部的后端相连接,所述前接土托盘(11)、后接土托盘(12)均相对于左支撑架(2)、中支撑架(3)、右支撑架(4)向外延伸;所述左支撑架(2)与右支撑架(4)的底部都设置有脚轮(1)。

技术总结
一种智能植养架,包括左支撑架、中支撑架、右支撑架、土壤槽与溢水槽,所述左支撑架、中支撑架、右支撑架的结构一致,都包括顶短横梁、底长横梁、前长斜梁与后长斜梁,前、后长斜梁上都沿梁间隔的设置有连土部、连水部,三根支撑架中的连土部、连水部相互对应以对土壤槽、溢水槽进行连接固定,土壤槽上设置有土壤干湿探头与土壤复合探头,溢水槽上设置有水位计,支撑架的顶部设置有接水盘与太阳能翻板,接水盘与位于支撑架底部的雨水储存槽相通,雨水储存槽旁设置的水泵通过浇水施肥管与每一个土壤槽进行灌溉配合。本设计不仅结构较简易,可调性较强,种植效果较好,而且智能化程度较高,能利用太阳能与自然雨水。用太阳能与自然雨水。用太阳能与自然雨水。


技术研发人员:何楠 何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何飞
技术研发日:2020.12.08
技术公布日:2021/11/16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