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果树双植栽培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0308549发布日期:2022-06-05 08:34阅读:311来源:国知局
一种果树双植栽培方法与流程

1.该发明涉及果树栽培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果树栽培的新模式果树双植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2.森林中自然生长着根系有单根双茎秆、或多根丛状茎秆树现象,且各茎秆之间存在着向上竞争态势,树干一般比较通直高大。早期人为栽培的果树,属于大冠稀植,株距
×
行距= 8米
×
8米左右,每亩10株左右,树枝自然分叉成骨干枝;人类为获取果实,大多数需要上树采摘,在上树过程中,脚踩着分叉大枝向上攀登,而实际上树过程由于树杈自然分布不一定符合人类攀登需要,很有可能出现树杈间距或长、或短的情况,给上树造成一定困难,不但消耗操作人员的体力,还存在着安全隐患。
3.目前,果树矮化密植树型栽培技术已经成为世界主流栽培树型,极大地促进了果实产量的提高。但经过时间的检验,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由于栽培树型都趋于过度矮化密植现象,而矮化密植树型人为抑制了部分高大果树品种本身具有的高大生物学特性,更没有体现出来木材的价值。还有矮化的果树中心干、以及各骨干枝再利用没有很好地解决,一般当用薪碳废材烧掉,既浪费资源,也不环保。几十年后,多数果树产量因树冠郁闭开始降低,树下生态遭到破坏,土壤有机质大大降低。
4.当前果树栽培方面设计并使用的树型:老树多是大冠稀植,每亩地所栽株数10棵左右,基本都是由一株树苗培养起来的高达树冠,树型多是半圆形、或圆柱型等;年轻的果树多是实行矮化密植栽培,每亩地栽培50—100株不等,株、行距较小的有2米
×
2米左右,株行距是由单株构成,树型基本是多主枝分层型、三主枝开心型、纺锤型、伞状型等等。不管是老树,还是年轻的果树所形成的树冠,要么郁闭、要么松散;行间距要么狭小不利于生产人员操作或机动车运行、再就是过大行间浪费了空间土地。
5.长期生产栽培发现,原有的果树形态有些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乡村旅游逐渐热络起来,人们对果树的生长不但要求品质好的果实、产量高,对果树花季开放季节有了观赏期待。对于人类这种果树栽培加旅游观赏模式,值得果树栽培科技工作者探索。
6.从果树栽培发展演进角度来预测:矮化密植是在向密度要产量,未来应该是立体栽培向立体高度要效益,向观光产业要价值。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发明涉及一种果树双植栽培方法,具体为在同一定植点栽植双株果树,培养适合作为木材的双株中心主干并在所述双株中心主干间构建梯櫈,步骤包括:(1)选种与育苗:选用具有高大乔木果树种类特性的种子进行催芽,从中选出发芽早的种子播种育苗,晚发芽的淘汰掉;(2)双植树型培养:定植:在果树休眠期进行定植,选取高度为2.4-2.6米,根茎为2—3厘米,根系发达
的果树苗挖坑栽种,设定双株间内距70—100厘米,两株果树作为一个整体定植点的株行距为300厘米
×
600厘米;定干:根据果树种类和品种特性确定定干高度,果树栽培初期定干时设定为1.8-2.0米;培养双植树型:树型内配有三到六层骨干枝,树高控制在650厘米内;行间方向的骨干枝距地面距离大于150厘米;(3)构建梯櫈:设置矩形环:在地面距树干2-2.5米位置处设置包裹两个中心干的圆角矩形环,矩形环随着果树生长相调整;构建梯凳:树干直径达到10厘米以上,在双株中心主干之间,设置水平横枝,作为梯櫈;构建中心干拉杆:在距地面5米处,在双中心主枝上端进行两枝头交叉对插接构建中心干拉杆。
8.优选的,选种时选取两种不同品种且没有实施嫁接过的实生树的种子进行催芽。两个品种能够相互授粉,有亲和性,实生树的种子具有野生基因遗传种性,抗病能力强,生长速度快。
9.优选的,育苗时选取健壮、无病虫害、无机械伤的树苗。减少以后树苗出现问题的情况。
10.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实现乔木果树中心干向上空间释放一定高度,实现结果与果木双收获;通过释放树高来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既解决了密植后树冠容易郁闭,同时又扩展了树下绿地生态范围,并有效实施树下种植绿肥植物成为可能;栽培密度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为操作人员上树提供一种安全、快捷、方便方式,并节省体力;果树栽植呈双植梯形栽培效果,拓宽果树栽培行间距,为后期果园机械化、信息化预留了增设空间。
附图说明
11.图1为本发明双植果树株行距、生草带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中双植三层树型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中双植三层树型第一层主枝俯视图;图4为本发明中双植三层树型第二层主枝俯视图;图5为本发明中双植多层树型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中双植多层树型上下层骨干枝俯视图;图7为本发明中梯凳凹陷窝示意图;图中:1:骨干枝;2:中心干;3:梯櫈;4:矩形环;5:中心干拉杆;6:骨干枝拉杆;7:凹陷窝;图中长度单位均为厘米。
具体实施方式
12.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本实施例的目的仅在于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内容,本发明所要求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所述的实现方法和具体实施步骤。
13.本发明是依据果树生理学特性,开发出了一种新型栽培方式,所谓果木双植,是指在在同一定位置点处栽植双株树苗,既适合于果树产业大面积推广栽培应用,不但提高果实产量、还能生长出高档果木材、同时具有特色乡村果园观光游开发价值。
14.果木双植栽培的过程如下:一,育苗、定植的原则:初步育苗、定植阶段是关系到果树与机电一体化模式是否成功,也是影响果树一生的关键,一旦定植不可随意更改。
15.要求种子必须做到优中选优,确保种苗优良遗传基因可靠;定植的果苗各项技术指标、设定的参数都要严格执行;在不违背果树生物学特性基础上适当增加每个定位点的栽植密度。
16.在培育苗木和栽树时:要求做到采集的种子体型大、饱满、无病害,没有实施嫁接过的实生树种子,这样的种子具有野生基因遗传种性,而嫁接树的种子存在抗病弱等不确定性;种子催芽时,选取最先发芽早的种粒,同时淘汰全部发芽晚的种粒播种。栽植的果树做到各部位组织架构统一栽培标准:要求中心干2高、骨干枝1数、枝干分支、枝头朝向,分枝角度的统一;枝组内的枝条选留、留枝量、枝条更新方式等可以灵活掌握。总体既要统一,又要灵活。适宜果树与机电一体化的最佳密度是每个定植点为两株树。这样的技术要求目的是为了后期实现机电一体化、以及日后数字技术的升级做准备。
17.1. 定植季节:秋冬季或春季,在果树休眠期适宜。
18.2. 选育优良品种及嫁接:树种的选择:具有高大乔木果树种类特性:如南方果树腰果树、榧子、柑橘、枇杷等;北方果树有苹果、梨、核桃、板栗、巴旦木、榛子等品种。
19.选择品种时注重品种搭配,因为是采用双植梯櫈形栽培法,其主要设计思想,其之一要注意增加授粉树,以此来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所以在高接枝换头时,不能把双植的苗干主枝都换成同一个品种,采用优良品种枝条做接穗所依据的原则:双植中的双株要求是两个不同品种;两个品种能够相互授粉,有亲和性;花期基本一致的品种;品种健壮且抗病虫害能力、及抵抗自然灾害能力都较强。
20.3.苗木的选择:选取树苗时,苗干要求高大通直、健壮、无病虫害、无机械伤,树苗高度在2.5米左右的大苗,根茎在2—3厘米左右,根系发达、须根多。
21.在同类果苗中,选用培育好的两个不同品种果苗进行双定植栽培。如果提前没有准备好两个不同品种苗木的,也可先定植同种类型苗木做砧木,进行品种嫁接改造时,应先定植好双株中心主干砧木苗,下一年在在各自的中心主干上嫁接优良品种,因实生种苗做砧木能充分发挥实生苗的高大基因、抗病等优良特性,对中心干2培养成果木材有一定作用。
22.4.双植的株、行距:既要考虑双干定植的密度,有利提高产量,又要考虑留出作业空间,便于机械化和数字化技术操作;既要适当放开高度,上、下层又要互不影响,利于通风透光。
23.如图1所示,双植栽培树型的双株间内距70—100厘米的,适合平地、缓坡地,规模不是很大的区域采用;双株间内距是100厘米的,适合大型地块采用,且可以使用机械化设备。双株作为一个整体定植点的株、行距:株距
×
行距 = 300 厘米
×
600厘米;每亩株数74株;对比矮化密植果园同单位(亩)内的株距
×
行距=300厘米
×
300厘米,同样的株数,显然
双植栽培的行距更宽敞,给实施种植绿肥植物留出了一定的空地。特别是双植三层树型的第一层设置大骨干枝1时,设置了4个骨干枝1,且枝头朝向株间,行间不留骨干枝1,行间作业道明显加宽,第二层选留6个骨干枝1,这样使第一层空间加大,留出的空间可作为车道或生草带。
24.株、行距的实际使用时的原则:依据树种特性;地理位置;海拔高度;果树技术参数信息需要等因素再做具体调整。
25.5.双植定植:因为是双植树苗,设计挖坑时,要尽可能要求行间方向为南北向坐落位置,以利通风透光。开挖前,放线确立定植点后再挖坑;坑的形状为矩形,矩形长边与行距边线呈垂直状态,长边长度控制在100厘米、短边40厘米、深30
‑‑
50厘米左右;挖土时尽量做到心土与表土分开,回填时表土先放入坑中,留出栽苗根系的深度,心土放在上面。
26.栽树苗的过程是:先往坑里浇充足的水,再放入树苗,舒展根系并摆放双树苗,一定要按设计要求并固定好株距,以50厘米或70厘米为宜;双树苗在水中放好位置后,慢慢回填心土,直至填到树苗原根际处。
27.二,双植树型培养过程:1.定干:首先要考虑到双植定干不能只为了获得果实而栽培,同时还应要考虑双定植的中心主干到需要更新时,势必要砍伐,按现有矮化密植栽培方式到老年需要砍伐时,这类密植树的中心主干或其它分枝等只能做薪材,基本没有太大利用价值,所以设计双定植果树时,一定要留足中心主干高度,为以后砍伐后,作为加工板材原料加以再利用。
28.依果树种类、品种特性来确定定干高度。果树定植—年成活后,时间大约6—7月份左右就可以定干,在果树栽培初期定干时,就设定1.8米左右剪断顶稍,并选留剪口下2厘米左右保证有一饱满芽,以便加高生长。如北方果树品种的高度如板栗、苹果、梨、核桃等高大乔干品种控制在2米以下为宜。
29.2.各层骨干枝1的培养:果树双植栽培的树型可以分为两种型。一种是双植三层型;第二种是双植多层型,可以为3—6层树型,每层一个骨干枝1,两种树型适合多样地形,特别适合小型、零散地块应用,树型层数可依地势、地力情况进行增减。
30.(1)双植三层树型:适合立地条件较好、土层较深厚的平地或缓坡地,且规模不是很大地方;如果大型地块采用这种树型的,在双株间、且是矩形环4上方至上层中心干拉杆5之下可加装机械化设备,树型的高度在650厘米左右,其基础结构是:如图2所示,双植果树树高控制在650厘米范围内,内间距是70
‑‑
100厘米;双植中心主干的第一层,株间每侧着生2个骨干枝1,共4个;第二层6个骨干枝1;第三层2个骨干枝1。第一层距地面高度100厘米,第二层距第一层的间距250厘米,第三层距第二层距200厘米。
31.如图3所示,第一层上下骨干枝1间错开30厘米安排,枝头朝向株间,每一骨干枝1外侧(朝向行间)着生一对分枝,分枝与骨干枝1的夹角为60
°
,行间不安排骨干枝1,留出地面行间便于机械行动、以及种草等使用。
32.如图4所示,第二层从第一层上端骨干枝1向上250厘米处,选留第二层骨干枝1共6个,各骨干枝1间上下相互错开在50厘米,第二层骨干枝1的安排其实是与第一层骨干枝1的
安排方式是相同的,不同点是在中心干2之上距第一层到第二层的间距内,安排一伸向行间的骨干枝1,另一株上同样的位置处安排一骨干枝1对称着生。第一层与第二层的间距250厘米,这个间距比目前所有现行的树型多出50厘米,是因为第一层与第二层中的各骨干枝1上、下之间有平行(或重叠)部分,即上层枝遮挡下层枝现象,所以,在设置间距时延长了50厘米,以利于下层得到光照。各骨干枝1着生两个分枝,分枝与骨干枝1的夹角为60
°

33.第一层和第二层的双骨干枝1内侧不在留结果枝,但到后期进入大量结果时,为了平衡外侧骨干枝1上的一对分支向外扭曲倾斜,需在双骨干枝间用嫁接对插方法建立起骨干枝拉杆6,另一对骨干枝1用同样的方式在株间对称一侧安排骨干枝拉杆6。
34.第三层,距第二层200厘米上着生第三层骨干枝1,也就是去掉中心主干枝头顶端,并在内侧重新选留或插接一骨干枝1,另一株同样着生一骨干枝1。骨干枝上1再分别安排枝组。
35.这种双植三层树型的行间预留出了很大的空间,一是为了拓展地面空间便于种植绿肥植物,培肥土壤和改善树下生态环境;二是行间内方便机械化做通道使用;三是双植模式后期不再实行间伐果树株技术,树型可以长期使用。
36.(2)双植多层树型:优选为六层树型:如图5所示,双株内距70—100厘米,树高控制在650厘米范围。两株以株内距中心的为对称点相互对称,一层一个骨干枝1,一般土壤条件下,一个中心干上设计6个骨干枝1,双植共12个骨干枝1。第一层距地面高度150厘米,各骨干枝1间距100厘米,同一侧两枝上下间距200厘米。
37.如图6所示,上、下两骨干枝1错开着生,各骨干枝1上、下之间900夹角,枝头朝向行间侧向分布,骨干枝1与株内距为1350夹角;每个中心干上双向侧方着生骨干枝1,互不干扰。
38.各骨干枝1需改插接优良品种枝条,插接时间可在1年内或2年内完成,具体插接时期主要看双中心主干高度是否达到设计高度,树干粗度以顶端直径不小于5厘米以上即可。
39.3.双植中心主干间的横枝利用:高大乔木果树栽培初期,应以培养双植树中心主干向上生长为主,切记构建横枝(梯櫈,以下同)与双植中心主干培养同时进行。一是树木栽培早期主要任务是以促双植树生长、构建骨干枝1、在骨干枝1上安排好结果枝组为工作重点,结果不是主要任务;二是需要上树操作的修剪、采摘等工作并不多,没必要过早构建梯櫈3(横枝);三是双株树的双株中心主干、各骨干枝1都处于加粗生长进程中,过早培养梯櫈3(横枝),因双株树中心主干容易相互排斥、顶弯中心干,不利于培养出通直的中心树干,甚至出现双株树整体变形情况发生;特别是在关键部位加装坚固的铁质或钢质材料的“矩形环”后,其上部位的横枝(拉杆)如果加装过晚,很可能因倾斜度过大而发生双株中心主干折断,整体树型将前功尽弃。一般要到5
‑‑
10年后,要视具体情况而定,首先要看树种结果有早、晚之分,成型早的树、结果也早的品种,因树冠上端加重就越容易倾斜;其次要看各大枝组的重量和结果重量都偏离中心干一侧,必然失去重心,两者加在一起很可能因过载而发生严重倾斜,以树干倾斜偏离垂直线于地面不超过倾斜角300为宜,要尽快加装矩形环4防止倾斜角度过大。
40.三.梯櫈3的构建分为上下两层三个步骤:第一步矩形环4的设置:双株中心主干间,由于矩形环4的设置其下层株间会产生“内应力”和矩形环4上层株间会产生“离心力”。“内应力”形成是因下层间在矩形环4连接固定之下,以及地面根系的固定,自然形成稳固的矩形结构有关,同时由于双株加粗生长向内挤压而形成;而上层“离心力”形成与矩形环4固定、及双株中心主干间顶端开张态势而没有形成完整矩形有关,是一开放式结构,随着中心干上的骨干枝偏向外侧和结果的增重必定向外倾斜而产生。因此,矩形环4在整体双株树型中起着非常关键作用,使用铁质(不锈钢材质最佳)环增强了其稳固性,下层双株树中心主干不会变弯,且会通直生长;而上层双株树中心主干不会因大骨干枝1的重量增加和结果量的增加而发生过大角度倾斜、甚至折断,致使整体树型彻底失败。如果不使用铁质环,改用枝条嫁接连接起来,到生长后期很可能因双株中心主干各自超重发生断裂,最终导致整个树型损毁而失败。所以,铁质矩形环4的应用是整个树型的一个核心部件。
41.有关矩形环4长期使用问题,需注意两点,一是树体长期生长,主干自然会加粗,矩形环4两端铁钩往往会有限制加粗情况发生;二是铁质环时间长久会发生氧化、最终生锈而失去作用,因此在果树生长后期要视具体情况加以调整和更换。
42.第二步是利用“内应力”构建矩形环4下层的梯櫈3和凹陷窝7。
43.矩形环4下层:是指在双株中心主干间的矩形环4处往下至地面部分。因处于矩形环4以下的双株中心主干被铁环固定后基本没有了向外倾斜的力量,而双株中心主干每年由于处于加粗生长状态,其间的各梯櫈之间产生了一种“内应力”。“内应力”是作用在树主干间的横枝(梯櫈以下同)向两端支撑,且横枝是固定长度,因树干加粗生长而自动向内挤压,两者横、竖间相互较劲。由于树干处于内应力作用状态下,如不及时调整,随着树干每年加粗生长进而促使主树干会变得弯曲或扭曲生长。
44.梯櫈3(横枝)构建:构建时间不宜太早,树干直径达到10厘米以上,大约果树生长到5
‑‑
10年左右操作即可,过早因树干太细,容易被横枝顶弯。三层树型可以在双株中心主干2米处以下,设置3道横枝,作为梯櫈3。
45.两种构建方式:一种是临时性横枝梯櫈3。主要是利用其自身产生的内应力构建“凹陷窝”,所述凹陷窝7如图7所示。首先选取粗度为7
‑‑
10厘米左右的硬木棍支撑在双树干间50厘米或70厘米处、梯櫈3(横枝)上下间距50厘米支撑好。横枝就地取材,结合休眠期修剪树时把锯下来的硬木棍拿来使用。
46.1、在第一年实施设置临时横枝后,到下一年休眠期调整树干与横枝接触部位,主要是查看树干是否出现弯曲以及横枝两端与树干接触位置是否出现树干韧皮组织呈包裹横枝状态,如果没有发现这两种现象,再等一年,也就是到第三年在开始整理凹陷窝7。
47.2、当横枝与中心主干交叉处在生长过程中出现了韧皮增生现象,既中心树干与横枝接触的地方由于挤压而木质部和皮层凸起出来并包裹横枝头时,开始整理,在横枝两端背上方贴近树干处用刀切出与横枝粗度一致的切口,及切去部分韧皮组织和木质部、露出横枝两顶端、并取下横枝,使用手锯锯掉一部分。锯掉横枝的长度取决于树干凹陷太深是否影响到树干通直,如果发现有影响,就要多锯一点,以1—2厘米左右为宜,目的是为了促使树干恢复通直、以及切去的部分组织能够长出新的皮层;然后再把凹陷窝7两侧去掉一些韧皮和木质部,后期的切口会自动长出新的愈伤组织,并包严切口,在伤口愈合过程中,使用临时横枝放回原凹陷处。
48.3、经过2—3年后,再次检查和切去横枝一部分和背上部分韧皮和木质,以及整理
凹陷窝7并清理坏死的皮层和碎木屑,必要时涂抹一些石硫合剂,操作步骤与第一次做法相同,2—3年后取消放置临时横枝。经过两次整理操作,基本能够在树干与横枝端交叉处下端、及两侧韧皮组织凸起后,愈伤组织包严,以木棍顶端为中心形成了明显的开放式凹陷窝7。如果有横枝深陷凹陷窝7取不下来情况发生,可以锯断横枝取下再做整理。这一步如果检查发现凹陷窝7已经足够大,可以提早不再放置临时横枝了,让凹陷窝7自行愈合伤口。
49.4、当凹陷窝7成型、足够深可停止切韧皮组织等操作,到这个时候才可以制作能够长期使用的横枝放入凹陷窝内做梯櫈3。以后每年果园管理人员只需携带三根等长的硬木横枝,直接放入树干间凹陷窝7处做梯櫈3使用,整个果园都可以实行使用这三梯櫈3,不必在每棵树上都安装梯櫈3,达到需要时放入,不需要时取下拿走用到下一处使用的目的。
50.在以后的岁月里,要对这种构建的凹陷窝7精心加以维护,注意每年要清理凹陷窝7,可以用刀切去皮层,但一定不要切露出木质部,或伤及深层木质部,整体果树栽培中、后期以保护皮层为主,此处容易积存灰尘、寄居病源和害虫产卵,所以,需要每年使用石硫合剂涂抹防护,以防凹陷窝内烂皮、脱皮、木质部腐烂,最终失去使用价值。
51.第二种是插接长期使用的横枝(梯櫈)。在树干加粗生长进入缓慢期,在临时横枝处位置,需要在两侧转向干上各自采用嫁接方法建立长期使用的横枝梯櫈3,但需要保持横枝另一端留有活枝头新稍,不然,不留活枝新稍横枝长时间使用会发生朽烂而失去梯櫈3。其各自的横枝长度小于50厘米并大于20厘米的双侧横枝贴在一起共同生长。
52.双植三层树型由地面到中间200厘米处设置矩形环,双植六层树型由地面到中间250厘米处设置矩形环。
53.第三步:矩形环4上层:是指矩形环部位以上至双株各中心主干枝顶端部分。
54.以下两个过程是利用“离心力”构建矩形环上部“中心干拉杆5”的关键:1、当双株树中心主干上的各个大枝组都设置在一侧,同时又开始大量结果,双株树干必然很明显地出现“头重脚轻”、甚至外侧倾斜现象,双株中心主枝干向外倾斜时自然会产生一种“离心力”。至此,需要在大约在上端距地面5米以下位置处,需要在双株中心主枝间上端构建“中心干拉杆5”,即俩中心主枝上端萌发的新枝条而进行两枝头交叉对插接。即各自在两大中心干2上端内侧有目标地各自选留并培养出适合用做横枝使用的芽位、或插接一芽位,到下一年双对插接连接起来。各自的芽位需要嫁接使用同类果树一个芽体枝段,芽体枝段要求使用带有隐芽(潜伏芽)的枝条根部茎段。
55.还有,双对中心干拉杆5的枝头对插后,保留各自的枝头,并培养成结果枝组。
56.2、在双株中心主干各枝5米以下至2米(或矩形环4)以上之间,除去骨干枝1着生位置,均需在各中心主干枝多处选留横枝芽位或插接一芽位短枝,以备各自主枝上构建拉杆、及后续做多个梯櫈3使用。其上、下间距为50厘米,双枝对插长度依据双株中心主干上端自然倾斜长度确定其长度,对插接方法与5米处横枝拉杆处的对插接方法一致。在5米以下至2米以上之间设置横枝时期不必等到多年以后,应根据空间双主枝倾斜程度需要及时进行对插接。
57.盛果期树上的劳作工作量估算能够占到一个生长周期的6—7成左右,同样是树冠内的工作,如喷药、喷肥、采摘、修剪等,操作人员站到树上、或在树下进行,其效果是不一样的,站到树上的进行各种操作一定好于地面上的操作,这是显而易见的,因树上操作可以是近距离、全方位、不留死角的操作;但由于果农往往因上树消耗体力、难度大、或恐高等现实
原因而放弃上树,只站在树下对树冠内进行简单处理,甚至不处理就直接放弃,致使果实产量、品质提升等受到很大影响,所以,抓住果树上树操作的难点就等于抓住了果树管理的根本,解决了上树操作,相对树下的劳作显得容易得多。操作人员借助双植树间的梯櫈上树进行各种操作会变得很容易,省力、效率又高,且人身更加安全。
58.因栽培果树品种不同,其各自的生物学特性存在差异,有关树下生态管理、肥水调控、整型修剪、病虫害的防治等技术,仍按原树种特性,及采用相应技术进行栽培管理。
59.本发明果木双植栽培技术,遵循果树本身高大乔木特性,既要收获果实,又要获得木材。其具体优点有:1. 实现乔木果树中心干向上空间释放一定高度,实现结果与果木双收获;2. 通过释放树高来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既解决了密植后树冠容易郁闭,同时,又扩展了树下绿地生态范围,并有效实施树下种植绿肥植物成为可能;栽培密度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3.果树因每年修剪的抑制作用,树体累积形成了果树独有的果香味,人类应该加以充分利用这种独有的果香味木材,拓展高档果木材新用途;4.为操作人员上树提供一种安全、快捷、方便方式,并节省体力;5.果树栽植呈双植梯形栽培效果,拓宽果树栽培行间距,为后期果园机械化、信息化预留了增设空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