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流式水耕栽培灌排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977阅读:3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纵流式水耕栽培灌排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农业浇水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设置在由管架接成的屋型温室矮架中段水耕系统的纵流式水耕栽培灌排装置。
按以往的水耕栽培技术,因具有精细农业、减少农药残留、降低虫害与增进农产品食用安全性等重大突破,而成为取代传统土耕农业的发展趋势。而观察水耕植物的栽培,其重点主要在于是将营养万分溶于水液即一般所称的营养液或养液之中,随着植物的各成长期适时、适量的供应给予植物充分吸收。而营养液在栽培床中灌入时,除对于重新灌入的营养液必须以水位控制装置加以固持之外,还必须对前次所存留的营养液先予以淘汰更换,否则将导致有以下两项缺点产生1、前次所存留于栽培床内的营养液若未予全部淘汰更换,将使重新灌入的营养液与前次所存留的营养液混合,而相对降低了新灌入营养液的新鲜度,并导致床内各区形成新、旧混合的营养液,发生各区不均的现象,其对于植物将造成养分吸收不均,而成长进度参差不齐的现象,使同区即同一栽培床内所育植物成熟期不一,无法一次收成,造成农业操作者的不便。
2、前次所存留于栽培床内的营养液,若与重新灌入的营养液混合,除降低了新灌入营养液的新鲜度之外,主要因旧存养液中的养分已流失殆尽,混合营养液的养分浓度相对降低,使得原本所预定的养分量,必须作更多量的新营养液灌入,以补足被旧存营养液混合造成的流失部分,造成营养液用量的增加而导致浪费;且,因在灌入新营养液时,即必须同时对旧存养液作排出;而在新、旧营养液混合的情况下,实际上已将部份新灌入的营养液同时排出;甚至部份不良的栽培床,因床内死角、回流等因素,反而将旧营养液留下,而推挤新营养液排出,更造成无谓的浪费及显著增加了水耕栽培的成本,确实绝对不符合经济原则。
对于前述第1、第2项习惯式水耕栽培营养液灌排的缺点,在现时水耕业界所采用的栽培床结构中仍为常见,兹仅举以下二例作为说明1、请参阅


图1所示,此图结构即为台湾公告号第79205740号,专利案号第142485号专利案所采用的栽培床结构,此一简单型栽培床2,是在其中端封闭的床槽21中段,横隔一道末端设有通过口23的隔板22,其进液部24所导入的新营养液WN,在经过通过口23处转折之后,排向位于进液部24另侧的排液部25处排出;其理论固然是由新营养液WN推挤旧营养液WO前移,并先行排出;但是因其宽幅状的水道,使得所导入的新营养液WN,绝对不可能宽幅、齐步的推进旧营养液WO前移;反而将是任其四溢、乱流。因而在栽培床槽21内的多处直角转折处的内侧边,极易产生使旧营养液WO积存于该处的死角位置H1;而该流动的新营养液WN仅能由该旧营养液WO的侧边作推挤而形成原地绕转的回流现象H2;此种状况均将造成如前述新、旧营养液的混合现象,或反而将新灌入的营养液排出的缺点,故不合实用。
2、请配合参阅图2所示,此图结构,即为台湾公告号第78212335号,专利案号第133035号专利案所采用的栽培床结构,此一横流型栽培床3,即为现阶段一般水耕作业者所通常采用;其结构之所以以横流型称之,主要是其结构是在栽培床3的床槽31中段,间列横隔凸肋311,而藉由一道纵长设置的进液管4,其上设置多个进液孔41,分别对正在该两两凸肋311间的排液沟312;使由该进液管4排入的新营养液WN,经由进液孔41分别进入排液沟312作横向导排,至排液沟312的尽头处,才作直角的转折,再排向位于进液部床槽31一侧角落的排液部32处排出;其理论固然是藉由排液沟312的设置,使排入的新营养液WN,在沟内直接推挤旧营养液WO前移先行排出,较上述第1专利案所述结构为佳;但是,其所未虑及的是各道横置状的排液沟312与排液部32的距离不等;靠近排液部32侧边的排液沟312’所导排的旧营养液WO将先行推至,其转折段中其后段部位所再供至的旧营养液WO将反而造成向后的推挤,相对的推挤到其后方的新营养液WN,而造成新、旧营养液WN、WO回动混合的现象,其较上述第1专利案所述结构更为严重;再者,在越远离排液部32侧边的排液沟312”,其受到前段新、旧营养液WN、WO回动混合推挤的影响就越严重,进而使在该一接近前段位置处即易形成死角H1,使旧营养液WO存留在原地绕转,而发生回流现象H2;此项缺点,与上述第1专利案所述相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此结构是以横向隔列凸肋311,而纵长向设置进液管4,简言之,其床身的延长是在纵向即虚线3A所示方向延长;而以水耕栽培的经济条件,一般其床身长度往往高达十数或数十米,本图中是以示意图示,实际情况请参阅前述所引第78212335号专利案;若以相对于床身纵长十数或数十米长的进液管4设置,其管内前、后端的进液前段较强、后段较弱,而必然无法均等,相对的将造成营养液供入不均的现象,甚至可能发生进液管4末段内压不足,根本无法出液的现象,此是导致其在实施上无法具有对所栽培植物充分发挥助益的主要原因。
有鉴于前述的缺点,设计人集多年实际从事水耕专业的经验,潜心钻研,经过不断试验、试制与改进,终于研创出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而提供一种纵流式水耕栽培灌排装置,使其中栽培床底板在两侧高起墙板的中段,设置成纵向间列的多数道凸状沟肋,上方盖板上开设栽培孔,成纵、横向分别对正其中段的凹状养液导排沟中端;配合该养液供给管,以其前侧面中段所设同数于底板导排沟的出液孔,分别对正该各一道纵列导排沟的最前端中段;可在每次供入营养液的行程中,每一出液孔处所供入的营养液,均沿对正其前方纵直列设的导排沟内作直线推入,而推使原存于每一沟内前次余留的营养液直线向后排挤,至汇集到位于底板后段水位固持器两侧的汇流区后,由该处的排液孔先行排出于栽培床外,而不致有营养液供应的死角或新、旧营养液混合的回流现象,可确保新灌入的营养液全面淘汰更换旧营养液,而分布于栽培床内各道导排沟内,可提供给床内植物全面均衡的新鲜养份吸收,可稳定促进及控制植物的成长。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纵流式水耕栽培灌排装置,使其以纵流方式提供新营养液灌入,除可以推使原存于每一沟内前次余留的营养液直线向后排挤排出外侧之外,主要是在一固定同向即相同纵向的营养液供入、排出上,可以提供不具有新、旧营养液相互回动的空间,仅由新营养液在灌入时直接将旧营养液推排出外侧,故使新灌入的营养液具有不发生与旧营养液混合及不致被推挤误排出床外的优点而可避免新鲜营养液无谓浪费,显著降低水耕栽培的成本,具有绝佳的经济效益。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纵流式水耕栽培灌排装置,使其以纵向间到凸状沟肋,配合横向设置养液供给管,使栽培床床身纵使作十数或数十米的延长设置,亦是在纵直方向,而绝不致造成对在横宽方向作定长设置的短状供给管管内水压的任何影响;且使其具有设于导排沟的出液孔、对正出液孔后即作直线向后导排的方便供输营养液的功效,除可节省大笔供给管设置费用外,并特别具有稳定、前后各段均匀供出营养液的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纵流式水耕栽培灌排装置,设置在由管架架接而成的屋型矮架中段,作为纵长方向连续排设水耕栽培床营养液的灌排装置;该装置包括一凹状栽培床底板,由纵直方向成开放状侧边,呈凹状截面槽部的多数底板连续组接成纵长状;而在位于两侧的开放状侧边,再藉由设置隔板隔阻封口,并在其上铺设塑料布以形成一四周封闭的凹状槽部;一盖板,盖制在底板的凹状底段,形成封盖;盖板的板面上具有呈纵、横方向等间距设置的贯穿状栽培孔;由该栽培孔提供植物在种籽时,包覆于海棉中塞入;而在成长过程所伸出的根部,则向下伸入底板凹状槽部内吸取营养液;一养液供给管,呈长管状,设置在最前侧底板的前段凸起部上横置,并由两侧端同时供入营养液,而由管身上中段位置所间列设置,贯穿后侧管壁的出液孔处向后方排出;并将该出液孔的常态出液位置,由该凸起部的架高,高于床内所设定的低水位;其中,该养液供给管的两侧端折起,并分别接设有各一含氧促进器;以提供在营养液供入的同时,混入更多的空气,以促进植物成长的活性;一水位固持器,呈圆套筒状,套设在最后侧底板中段位置所开设的贯穿孔槽上;且,该孔槽两侧为平坦、全无遮挡的长状汇流区,适当位于固持器的两侧;藉此由该固持器的中段排水口,将多余或旧有营养液排除出栽培床之外;其特征在于栽培床底板在两侧高起墙板中段,设置成纵向间列的多数道凸状沟肋,形成墙板内侧与沟肋间及两两沟肋间的凹状养液导排沟,且成纵直方向的接续设置;其中,导排沟的中端沟底部位,并适与上方所盖制的盖板上方开设栽培孔,成纵、横向分别对正;且,养液供给管适与位于最前段的凸状沟肋的侧边抵靠,并同时形成每一导排沟中端部位的侧边,适与养液供给管中段所设的出液孔逐一对正;藉由上述构造,在每次养液供给管由其前侧面中段所设同数于底板导排沟的出液孔,作多道新鲜营养液的同时重新供入;每道新灌入的营养液,沿对正位于其前方纵直列设的导排沟内作直线推进;而持续推进的新灌入的营养液推使原积存于每一导排沟内的前次余留营养液向后排挤,汇集于位于最后段底板中段的水位固持器两侧的汇流区后,再由该排液孔处先行排出栽培床外,仅余留新灌入营养液存留于栽培床内以作灌排。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积极效果。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纵流式水耕栽培灌排装置,是设置在由管架接成的屋型温室矮架中段的水耕装置,其结构主要包括由纵向组接的凹状栽培床底板,配合于其上方盖制的盖板、位于底板前段横置并具有两供入端上方分别设置各一供水含氧促进器的养液供给管及位于底板后段中端所设置的一水位固持器所构成;其特征在于栽培床底板在两侧高起墙板的中段,设置成纵向间列的多数道凸状沟肋,并提供与上方盖板上所开设栽培孔,成纵、横向分别对正墙板内侧与沟肋间及两两沟肋间所形成的凹状养液导排沟中端;配合该段位于底板前段横置的养液供给管以其前侧面中段所设同数于底板导排沟的出液孔,分别对正该各一道纵列导排沟的最前端中段;藉此构造,可在每次供液行程中,由每一出液孔处所供入的养液,沿对正其前方纵直列设的导排沟内作直线推入,使原存于每一沟内的前次余留养液,均受到后方独立供入的新鲜养液先行向后排挤,而汇集于位在底板后段水位固持器两侧的汇流区后,由该处的排水孔排出栽培床外;如此单向纵流的灌排装置,使新鲜养液可以全面分布于栽培床内各道导排沟内,供植物完全吸收,其可完全消除前后次养液供入时的混淆现象,使床内养液常保全区平均的新鲜度,有助于植物生长时对养液的完全吸收,促进其成长,并显著降低栽培成本。
本实用新型使其中栽培床底板在两侧高起墙板的中段,设置成纵向间列的多数道凸状沟肋,上方盖板上开设栽培孔,成纵、横向分别对正其中段的凹状养液导排沟中端;配合该养液供给管,以其前侧面中段所设同数于底板导排沟的出液孔,分别对正该各一道纵列导排沟的最前端中段;可在每次供入营养液的行程中,每一出液孔处所供入的营养液,均沿对正其前方纵直列设的导排沟内作直线推入,而推使原存于每一沟内前次余留的营养液直线向后排挤,至汇集到位于底板后段水位固持器两侧的汇流区后,由该处的排液孔先行排出于栽培床外,而不致有营养液供应的死角或新、旧营养液混合的回流现象,可确保新灌入的营养液全面淘汰更换旧营养液,而分布于栽培床内各道导排沟内,可提供给床内植物全面均衡的新鲜养份吸收,可稳定促进及控制植物的成长。使其以纵流方式提供新营养液灌入,除可以推使原存于每一沟内前次余留的营养液直线向后排挤排出外侧之外,主要是在一固定同向即相同纵向的营养液供入、排出上,可以提供不具有新、旧营养液相互回动的空间,仅由新营养液在灌入时直接旧营养液推排出外侧,故使新灌入的营养液具有不发生与旧营养液混合及不致被推挤误排出床外的优点而可避免新鲜营养液无谓浪费,显著降低水耕栽培的成本,具有绝佳的经济效益。
其以纵向间列凸状沟肋,配合横向设置养液供给管,使栽培床床身纵使作十数或数十米的延长设置,亦是在纵直方向,即图8中虚线5A所示方向的延长,而绝不致造成对在横宽方向作定长设置的短状供给管管内水压的任何影响;且使其具有设于导排沟的出液孔、对正出液孔后即作直线向后导排的方便供输营养液的功效,除可节省大笔供给管设置费用外,并特别具有稳定、前后各段均匀供出营养液的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可确实提供水耕栽培时营养液灌排的完善作用,彻底消除了营养液不均与浪费的现象,具有有助于降低栽培成本与促进植物均衡生长的多重实用性,又本实用新型为同类产品未曾出现过而确属首创,实为一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及实用性的新设计。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特征及功效,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图1是习有式水耕栽培床的结构作用示意图之一。
图2是习有式水耕栽培床的结构作用示意图之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立体分解图。
图4是水位固持器的结构剖面作用说明图。
图5是含氧促进器的结构剖面作用说明图。
图6是养液供给管的结构剖面及实施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横向剖面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的结构作用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的参考立体图。
请参阅图3、图7、图8、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纵流式水耕栽培灌排装置,是针对设置在由管架架接而成的屋型温室矮架5中段,作纵长方向连续排设的水耕栽培床6,其营养液灌入、排出装置的结构设计;其中,该栽培床6的结构主要包括一凹状栽培床底板61,是由纵直方向成开放状侧边,呈凹状截面槽部的多数底板61连续组接成纵长状;而在位于两侧的开放状侧边,再藉由设置隔板61A隔阻封口,并在其上铺设塑料布(图未示出)以形成一四周封闭的凹状槽部;一盖板62,适可盖设在底板61的凹状底段形成封盖;盖板62的板面上具有呈纵、横方向等间距设置的贯穿状栽培孔621;由该栽培孔621提供植物K在种籽时,包覆于海棉中塞入,而在成长过程所伸出的根部,则向下伸入底板61凹状槽部内吸收营养液;一养液供给管7,请配合参阅图6所示,其呈长管状,设置在最前侧的底板61的前段凸起部61D上横置,并由两侧端同时供入营养液W,由管身上中段位置所间列设置且贯穿后侧管壁的出液孔71(如图6所示)处向后方排出;并设定该出液孔71的常态出液位置,借由该凸起部61D的架高,高于床内所设定的低水位,以防止存于床内的营养液W由此处倒流排出,进而形成床内一朝后的单向液流走道;其中,该养液供给管7的两侧端折起,并分别接设有各一个含氧促进器72,以提供在营养液W供入的同时,混入更多的空气,以促进植物K成长的活性;请配合参阅图5所示,该含氧促进器72,是设计人前所设计、申请并获授权公告的新型专利结构,因装设在本灌排装置中而对营养液W灌入时的含氧量有增进的作用,故特别在此对其结构、装设与作用大致说明如下,该含氧促进器72的结构主要包括一底置管721,具有向下贯穿的孔槽7211;孔槽7211的下段延设为束小状的阶状出水口7212;一进气管722,管体的内侧具有一向下贯穿的圆孔7221;圆孔7221的上段,设有一略成扩大的阶状孔部7222;圆孔7221下段并直接向下延设至最底段,形成一内藏的同体进水接管7223;另,进气管722上段束状管身以下,具有一呈外径逐渐扩张状的推拔环部7224;推拔环部7224的环面上则分布设置由侧边开气的进气孔7225,可提供外侧进气导入推拔环部7224以下所接设的较大外径的外管7226管身内侧与进水接管7223外管壁间的空隙处,向下排出;外管7226下段为一束小的颈部7227,适可套入底置管721上段的孔槽7211内侧作结合,形成两管连接结构;一主螺旋座723,由单数或复数层分设数个成同向偏斜、间列的幅射型叶片状隔板7231所构成;该主螺旋座723推入装设在底置管721内侧的阶状出水口7212的上方跨置,并在进气管722的底段颈部7227套入时,颈部7227的底端推至其上方,形成压制定位;一副螺旋座724,由单数或复数层分设数个成同向偏斜、间列的幅射型叶片状隔板7241所构成;该副螺旋座724推入装设在进气管722内侧的阶状孔部7222的上方跨置,并在外接的水管G末端推入该上方圆孔部7222时,水管G的底端推至其上方,形成压制定位;借由上述构件的组成,在进气管722的进气孔7225装设位置高于水面的条件下,即可因主、副螺旋座723、724上叶片状隔板7231、7241形成交错偏斜状,且分别横隔于进水接管7223的前段与下端;因此形成由所接水管G处注入的营养液W,在通过副螺旋座724及主螺旋座723的双道斜向引导,使供出的营养液W相对形成一股强劲旋扭状的水束SW,而在其周边产生一股抽拉的作用力,使位于其侧边包围、由进气孔7225处导入的空气A受其抽拉作用,随之产生连续的旋抽现象,并加大空气A由该孔处的进入量,而向下旋抽的空气A并同时并入与水束SW形成混合,其经强烈的冲击,则形成多量的空气气泡现象,而向下排放,由养液供给管7的出液孔71排出,可使所供出的水中含氧量相对提高许多,直接帮助植、生物的养殖,此为其结构与作用的特征;一水位固持器8,请参阅图3、图4、图8所示,其呈圆套筒状,套设在最后侧底板61中段位置所开设的贯穿孔槽61B上;且,该孔槽61B的两侧为平坦、全无遮挡的长状汇流区61C,其位于固持器8的两侧;藉此可由该固持器8的中段排水口8122,将多余或旧有营养液WO排除出栽培床6之外;其中,该水位固持器8,请配合参阅图4所示,其亦为设计人前所设计,并已申请在案的新型结构案,因装设在本灌排装置中对于营养液W灌入时的水位控制有方便性的助益,故特别在此对其结构、装设与作用大致说明如下,该水位固持器8的结构主要包括一中空套筒81,具有下段中空的外螺牙811;外螺牙811由上方向下套穿过栽培床6底板61的贯穿孔槽61B时,凸露的螺牙段可藉由一螺帽8111由下方锁进,形成在栽培床6厚度两侧的锁固,而将中空套筒81固定在栽培床6底板61的上方定位;其中,套筒81的上段筒身呈中段凹空的高起状槽部812;槽部812的底面侧边环布设有向外贯穿的进水孔8121;槽部的底面中段具有一贯通至下段的排液孔8122,位于外螺牙811的内段,在排液孔8122未加置任何组件时,槽部812底面即为水位的最底限,水液可直接由该排液孔8122处排出,此为栽培床6清洗时或水液全部更新时所使用。
一定位套环82,呈中空状;其下段为一外径束小的直状固定套颈821,可以紧配合方式套入中空套筒81的中段排液孔8122内接合定位;定位套环82上段为一成反型推拔的宽度状环体822,由定位套环82上段环体822的环口高度,即可设定将排液孔8122孔口部位的高度作第一段的增高,而使由中空套筒81侧边进入的营养液W,必须积高至超过环体822环口的顶段而溢出后,由环口部位导入,向下排入排液孔8122排出栽培床6外,而成为第一段低水位的设定;一增水位套环83,呈中空的反型推拔状环体;其上段环口大于定位套环82环体822的最大外径,而底段套口略小于环体822的最大外径;因此,可在定位套环82套入排液孔8122前预先向上以其环口向上套过,经定位套环822装入排液孔8122上定位后,即完成组装;并可经由增水位套环83向上拉起,藉其下段套口卡滞在定位套环82环体822顶段形成定位后,即使该增水位套环83在高度于环体32上方增设,而将低水位W2设定增高,使由中空套筒81侧边进入的营养液W,必须积高至超过增水位套环83环口的顶段而溢出后,由环口部位导入,向下排入定位套环82、排液孔8122,再排出栽培床6外,而成为第二段高水位的设定;藉上述的构造,使用者可直接由增水位套环83处拉起至所预定的高水位定位,以配合植物成长初期所需;而在植物成长的中期时,则可直接施力推下增水位套环83,退除与定位套环82上段套接的卡止关系,使增水位套环83成外层围套于定位套环82外侧,而成为低水位定位,以协助使植物的根部上段脱离水液W的浸泡形成气根,有助其呼吸量增加与新陈代谢的促进;特别是在使用操作上,尤其具有绝佳的方便效果,且增水位套环83因不使用时无需拔除,故具有不致遗失的使用方便性,此为其结构与作用的特征。
本实用新型灌排装置的特征即在于栽培床6底板61在两侧高起墙板611的中段,设置成纵向间列的多数道凸状沟肋612,以形成墙板611内侧与凸状沟肋612间及两两凸状沟肋612间的凹状养液导排沟613,且成纵直方向的接续设置;其中,导排沟613的中端沟底部位,并适于上方所盖制的盖板62上所开设的栽培孔621成纵、横方向分别对正;且,养液供给管7适与位于最前段的凸状沟肋612的侧边抵靠,并同时形成每一导排沟613中端部位的侧边,适与养液供给管7中段所设的出液孔71逐一对正;请参阅图8所示,由以上构造的组合,在每次养液供给管7由其前侧面中段所设同数于底板导排沟613的出液孔71,作多道新鲜营养液WN的重新供入时,由每道新灌入的新鲜营养液WN,即沿着对正位于其前方纵直列设的导排沟613内作直线推进;而持续推进的新灌入的营养液WN即可推使原积存于每一导排沟613内的前次余留营养液WO先行向后排挤,而汇集于位于最后段底板61中段的水位固持器8两侧的汇流区61C后,再由该处的排液孔8122排出栽培床6之外;经由该单向纵流式导排沟613的疏导,将具有如前面发明目地所述新灌入营养液WN可先将前面的残存营养液WO完全推排出栽培床6之外,不致发生前、后次营养液WN、WO混淆的现象,使床内营养液常保全区平均的新鲜度,有助于植物生长的营养液完全吸收,促进其成长,并有效防止营养液用量的浪费,可显著降低栽培成本,而具有确实有效的实用性。
权利要求1.一种纵流式水耕栽培灌排装置,设置在由管架架接而成的屋型矮架中段,作为纵长方向连续排设水耕栽培床营养液的灌排装置;该装置包括一凹状栽培床底板,由纵直方向成开放状侧边,呈凹状截面槽部的多数底板连续组接成纵长状;而在位于两侧的开放状侧边,再藉由设置隔板隔阻封口,并在其上铺设塑料布以形成一四周封闭的凹状槽部;一盖板,盖制在底板的凹状底段,形成封盖;盖板的板面上具有呈纵、横方向等间距设置的贯穿状栽培孔;一养液供给管,呈长管状,设置在最前侧底板的前段凸起部上横置,并由两侧端同时供入营养液,而由管身上中段位置所间列设置,贯穿后侧管壁的出液孔处向后方排出;并将该出液孔的常态出液位置,由该凸起部的架高,高于床内所设定的低水位;其中,该养液供给管的两侧端折起,并分别接设有各一含氧促进器;一水位固持器,呈圆套筒状,套设在最后侧底板中段位置所开设的贯穿孔槽上;且,该孔槽两侧为平坦、全无遮挡的长状汇流区,适当位于固持器的两侧;藉此由该固持器的中段排水口,将多余或旧有营养液排除出栽培床之外;其特征在于栽培床底板在两侧高起墙板中段,设置成纵向间列的多数道凸状沟肋,形成墙板内侧与沟肋间及两两沟肋间的凹状养液导排沟,且成纵直方向的接续设置;其中,导排沟的中端沟底部位,并适与上方所盖制的盖板上方开设栽培孔,成纵、横向分别对正;且,养液供给管适与位于最前段的凸状沟肋的侧边抵靠,并同时形成每一导排沟中端部位的侧边,适与养液供给管中段所设的出液孔逐一对正;藉由上述构造,在每次养液供给管由其前侧面中段所设同数于底板导排沟的出液孔,作多道新鲜营养液的同时重新供入;每道新灌入的营养液,沿对正位于其前方纵直列设的导排沟内作直线推进;而持续推进的新灌入的营养液推使原积存于每一导排沟内的前次余留营养液向后排挤,汇集于位于最后段底板中段的水位固持器两侧的汇流区后,再由该排液孔处先行排出栽培床外,仅余留新灌入营养液存留于栽培床内以作灌排。
专利摘要一种纵流式水耕栽培灌排装置,主要由栽培床底板、上方盖制的盖板、具有含氧促进器的养液供给管及水位固持器构成;栽培床底板中段,设置数道凸状沟肋,上方盖板开设栽培孔,成纵横向对正凹状养液导排沟中端;配合养液供给管,以其前侧面中段的出液孔,分别对正纵列导排沟前端中段;出液孔供入的养液,沿导排沟直线推入,使余留养液汇集后由排水孔排出;此单向纵流灌排装置,可消除养液供入时混淆现象,常保新鲜,有助于植物养液吸收,促其成长,并降低栽培成本。
文档编号A01G31/02GK2208317SQ94216838
公开日1995年9月27日 申请日期1994年7月21日 优先权日1994年7月21日
发明者沈西岩 申请人:沈西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