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北美海棠高原之火腋芽的组培快繁方法

文档序号:8270772阅读:511来源:国知局
一种北美海棠高原之火腋芽的组培快繁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海棠组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北美海棠高原之火腋芽的组培快繁方法。
【背景技术】
[0002]北美海棠高原之火系从北美洲引进的蔷薇科苹果属落叶小乔木,新叶亮酒红色,成熟叶呈橄榄绿色,深秋叶由棕绿向酒红渐变。4月下旬花开,花期两周左右,花蕾红色,花瓣深紫红色。果实呈灯笼形,紫红色、垂悬,秋季明亮的红果可挂果至次年一月份,结果量大。该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性、抗旱性和耐寒性,种植范围广,既可作盆花,也可做行道树,是集观花、观果、观叶于一体的优良精品树种之一。由于高原之火系从国外引进,种子较少,现大部分通过嫁接和扦插繁殖,但由于受季节、接穗和插条数量的限制,不能进行大规模的繁殖,因而限制了该品种的推广栽培。

【发明内容】

[0003]发明目的: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出一种北美海棠高原之火腋芽的组培快繁方法,采用组织培养的方法对高原之火海棠的腋芽进行诱导,建立腋芽再生植株的离体快繁技术体系,既能保持优良的品种,又能大规模的提供苗木,摆脱季节的限制,对高原之火海棠优良品种的推广和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0004]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北美海棠高原之火腋芽的组培快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4月份选取高原之火海棠母株上的嫩枝条,进行去污、消毒处理,备用;
2)将嫩枝条切成带有I个腋芽的茎段,接种在初代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培养室温度为25±2°C,光照时间14h,光照强度55 Mmol m_2 s、初代培养5d后,腋芽开始萌动,20d后,腋芽抽长并开始产生从生芽;所述初代培养基为:MT+1.0mg/L BA+0.2 mg/L IBA或1/2MS+1.5mg/L ΒΑ+0.2 mg/L IBA,培养基中含 3% 蔗糖、0.54% 琼脂,ρΗ5.8 ;
3)从培养20d后的从生芽中,剪取1.0-2.0cm的单芽转接入增殖培养基中,培养25d后,出现大量的丛生芽;增殖培养基为:l/2MS+0.5-1.0mg/L ΒΑ+0.5-1.0 mg/L IBA,培养基中含3%蔗糖、0.54%琼脂,ρΗ5.8 ;
4)剪取长度为2-3cm的丛生芽接种到生根培养基中,20d后开始生根,培养40d后,形成健壮的再生植株;生根培养基为:1/4MS+1.0mg/L IBA或1/2MS+1.0mg/L ΙΒΑ+0.15%活性炭;培养基中含3%蔗糖、0.54%琼脂,ρΗ5.8 ;
5)待生根的小苗长至5~6cm、根5~6条时将小苗进行驯化移栽,成活后获得扩繁苗。
[0005]步骤I)中的去污为:4月份选取高原之火海棠母株上长5cm的嫩枝条,用肥皂水浸泡lOmin,并用软毛刷刷去表面污渍,再用流水冲洗2h后,获得外植体备用;
步骤I)中的消毒为:在超净工作台上先用75%酒精对外植体浸泡30s后,用无菌水冲洗3~4次,再用0.1%升汞消毒9min,期间不断搅拌,再用无菌水清洗4_5次,无菌滤纸吸干表面水分待用。
[0006]步骤5)中的驯化移栽为:驯化时将瓶盖拧松在温室中放置ld,然后打开瓶盖继续放置l-2d,将小苗从瓶中取出洗去根部培养基,移入装有基质的容器中,小苗上部用带孔透明的塑料薄膜遮盖,7d后去除。
[0007]步骤5)中,移栽所用的基质为蛭石:有机土:林下土 =1:1:1,基质要求用800倍多菌灵药液拌合以防止病虫害;移栽后每隔2d浇一次水,一周浇一次l/4Haogland营养液或其他肥料。
[0008]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北美海棠高原之火腋芽的快繁方法,采用组织培养的方法对高原之火海棠的腋芽进行诱导,建立腋芽再生植株的离体快繁技术体系,既能保持优良的品种,又能大规模的提供苗木,同时该方法的增殖率在340%,小苗生根率达65%以上,成活率在80%以上,有效解决扦插和嫁接受季节限制、繁殖系数低,成活率低的问题,可加快高原之火北美海棠的繁殖速度和规模,对高原之火海棠优良品种的推广和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腋芽诱导过程图;
图2是腋芽的增殖图;
图3是丛生芽的增殖图;
图4是生根苗图;
图5是组培扩繁苗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0]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0011]实施例1
一种高原之火海棠组织培养的快速繁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I)外植体的选择和预处理:4月份选取高原之火海棠母株上长5cm左右的嫩枝条,用肥皂水浸泡lOmin,并用软毛刷刷去表面污渍,再用流水冲洗2h后备用。
[0012]2)外植体的消毒:在超净工作台上先用75%酒精对外植体浸泡30s后,用无菌水冲洗3次,再用0.1%升汞消毒9min,期间不断搅拌,再用无菌水清洗4次,无菌滤纸吸干表面水分待用。
[0013]3)初代培养:外植体经消毒处理后切成约2cm带有I个腋芽的茎段,接种在初代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图1)。培养室温度为25±2°C,光照时间14h,光照强度55 Mmol m_2 s — 1。初代培养基为:MT+1.0mg/L ΒΑ+0.2 mg/L IBA,培养基中含3%蔗糖、0.54%琼脂,ρΗ5.8左右。初代培养5d后,腋芽开始萌动,20d后,腋芽抽长并开始产生丛生芽(图2)。
[0014]4)继代与增殖培养:将初代培养基上培养20d后的丛生芽中,剪取1.0-2.0cm的单芽转接入增殖培养基中,培养室温度为25±2°C,光照时间14h,光照强度55 Mmol m_2 s — 1。25d后,出现大量的丛生芽(图3),丛芽数达10.0个,增殖率在340%左右。增殖培养基为:1/2MS+0.5mg/L BA+0.5mg/L IBA,培养基中含 3% 蔗糖、0.54% 琼脂,ρΗ5.8 左右。
[0015]5)生根培养:剪取长度为2-3cm左右的芽苗接种到生根培养基中,20d后开始生根,培养40d后,形成健壮的再生植株(图4);生根培养基为:1/4MS+1.0mg/L IBA ;培养基中含3%蔗糖、0.54g/L琼脂,pH5.8左右。再生植株生根率达65%以上。
[0016]6)驯化移栽:待生根的再生植株长至5~6cm,根5~6条时将小苗进行驯化移栽。驯化时将瓶盖拧松在温室中放置ld,然后打开瓶盖继续放置ld,将小苗从瓶中取出洗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