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黑尾近红鲌的人工繁殖方法

文档序号:9530004阅读:555来源:国知局
一种黑尾近红鲌的人工繁殖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鱼类人工繁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黑尾近红舶的人工繁殖方法。
【背景技术】
[0002]黑尾近红舶(Ancherythroculternigrocauda Yih et Wu)地方名高尖,隶属趣科舶亚科近红舶属,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支流,是一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生活在中上层水域,产粘性卵,为淡水肉食性鱼类。
[0003]目前研究黑尾近红舶的学者有很多,这些学者或是发表了论文,或是申请了相关的专利,如乐佩琪(2000.中国动物志硬骨鱼纲鲤形目(中卷).北京:科学出版社),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类研究室(1976.长江鱼类.北京:科学出版社),丁瑞华(1994.四川鱼类志.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等对黑尾近红舶的分类命名、分类地位和分布进行了研究,薛正楷等(2001.黑尾近红舶的个体繁殖力的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6(1):90-94 ;2011.黑尾近红舶的年龄与生长.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6 (6): 712-717.)对其生物学开展了研究,谭德清等(2004.黑尾近红舶含肉率及肌肉营养成分分析.水生生物学报,28 (2):68-74)对其生化成分进行了研究,曹义虎(2010.我国黑尾近红舶研究进展.江西水产科技,(2): 10-12.),陈云香(2011近十年我国黑尾近红舶研究进展.中国水产,(12):54-56.)等对我国黑尾近红舶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谭德清(2004.黑尾近红舶人工繁殖研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 193-196.),殷海成(2010.黑尾近红舶人工繁殖及胚胎发育的研究[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3):265-269.),殷海成(2010.黑尾近红舶人工繁殖研究.水产养殖,(5):30-31.),张建铭(2011.黑尾近红舶人工繁殖技术研究.水产科技情报,(2): 74-76.),刘春莲(2014.黑尾近红舶生物学特性与人工繁殖技术.中国水产,(8): 65-66.),徐凯(2014.安徽省黑尾近红舶人工繁殖技术试验研究.现代农业科技,(20):254+257.)等对黑尾近红舶人工繁殖技术进行了研究,李清(2013.—种翘嘴舶与黑尾近红舶间远缘杂交育种方法,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1310119287.5)用黑尾近红舶申请了远缘杂交专利)。虽然我国目前研究黑尾近红舶的论文以及专利近百篇,黑尾近红舶养殖水面100万亩,但还没有人申请黑尾近红舶的人工繁殖技术方面的专利,我国在黑尾近红舶人工繁殖技术方面的规范和保护还处于空白状况。

【发明内容】

[0004]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黑尾近红舶的人工繁殖方法,该方法简单,操作方便,可以实现黑尾近红舶苗种的规模化和工厂化生产,促进黑尾近红舶养殖业的发展,有效保护黑尾近红舶野生资源。
[0005]实现本发明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6]一种黑尾近红舶的人工繁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07]1)亲鱼培育:
[0008]A、选择体表无伤、体重200_700g的野生黑尾近红舶作为后备亲鱼;
[0009]B、将选择好的黑尾近红舶后备亲鱼投放到后备亲鱼池中进行后备培育,初始养殖密度彡2kg/m3,后备亲鱼池的进排水流量为0.1-0.2m3/s,后备培育用水的pH为6.5-7.5、溶解氧为5-10mg/L、水温为0-30°C,后备培育饲料为膨化浮性鲤鱼饲料,后备培育饲料中蛋白质的质量百分含量为30-40%,后备培育饲料的每日投喂量为所有亲鱼体重的1-2%,每天投喂二次,分别为上午9点、下午5点,后备培育时间为0.5-2年;
[0010]C、每年4月,从经过后备培育的黑尾近红舶亲鱼中,选择无病、无伤、无畸形的黑尾近红舶作为繁殖亲鱼,且雄鱼体重为200-600g/尾、雌鱼体重为300-700g/尾,将繁殖亲鱼投放到亲鱼培育池中进行强化培育,初始养殖密度<3kg/m3,亲鱼培育池的进排水流量为0.1-0.2m3/s,强化培育用水的pH为6.5-7.5、溶解氧为5-10mg/L、水温为15_26°C,强化培育饲料为膨化浮性鲤鱼饲料,强化培育饲料中蛋白质的质量百分含量为35-40%,强化培育饲料每日投喂量为所有亲鱼体重的1_4%,每天投喂二次,分别为上午9点、下午5点;
[0011]2)人工催产:
[0012]A、每年5-6月起,开始检查繁殖亲鱼的性成熟情况,每周检查2次,检查方法为:①性成熟雌鱼:将雌鱼鱼体向上,稍露水面,两侧明显看到卵巢轮廓,再用手轻压腹部,柔软富有弹性;②性成熟雄鱼:在嘴部、尾鳍、腹鳍和体表均可见明显的白色“珠星”,手摸体表有很强的粗糙感,再将鱼体腹部向上,轻压腹部两侧,有乳白色的浓稠精液流出,选择性成熟的繁殖亲鱼,雌雄比例为1:1,选择好的雌鱼和雄鱼暂时分别放入两个网箱中,同时准备供受精卵粘附的着卵鱼巢,着卵鱼巢用重量百分浓度为0.1%的高锰酸钾药水进行消毒处理10-20分钟,然后用水清洗干净,晾干;
[0013]性成熟繁殖亲鱼全部选择完毕后,对选出性成熟的雌鱼,在其胸鳍基部注射催产剂药物A,催产剂药物A分1次或者2次注射,每次催产剂药物A的注射量为0.5-lmL,如果催产剂药物A采用1次注射,催产剂药物A为混合催产剂A药液;如果催产剂药物A采用2次注射,第一次注射时催产剂药物A为混合催产剂B药液,第二次注射时催产剂药物A为混合催产剂C药液,混合催产剂C和混合催产剂B中的部分催产剂组分是相同的,对于各相同催产剂组分,其在混合催产剂C中的剂量为在混合催产剂B中的2倍,两次注射时间间隔为24小时,对选出性成熟的雄鱼,在其胸鳍基部注射一次催产剂药物B,当雌鱼采用一次注射催产剂药物A时,催产剂药物B采用混合催产剂A药液,但注射剂量为雌鱼的一半,当雌鱼采用两次注射催产剂药物A时,催产剂药物B采用混合催产剂C药液,但注射剂量为雌鱼的一半,混合催产剂A、混合催产剂B和混合催产剂C均为鲤鱼脑垂体、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2号、马来酸地欧酮、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鱼用激素中南3号中的任意二种或三种的混合,各催产剂总的注射剂量为:鲤鱼脑垂体l_20mg/kg、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2号l-20ug/kg、马来酸地欧酮l_20mg/k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500-1000国际单位/kg、鱼用激素中南3号Ι-lOmL/kg,将注射了催产剂药物A或催产剂药物B的亲鱼放入催产池中,雌雄同池,同时在催产池底铺一层着卵鱼巢,并不停地用流水刺激,并观察亲鱼的活动情况;
[0014]3)人工授精:
[0015]当发现雄鱼追逐雌鱼,雌鱼往前急游,突然停下,身体左右摆动,并且发现着卵鱼巢上有卵粘附时,立即捕捞雌鱼进行检查,如果轻压雌鱼腹部,有鱼卵流出,则将雌鱼提起,擦去雌鱼体表水分,将鱼卵挤入盆中,然后将雄鱼提起,擦去体表水分,将精液挤入盆中,用羽毛搅拌1-2分钟进行人工授精,接着加入2-3倍质量百分浓度为0.67-0.7%的鱼用生理盐水,搅拌1-2分钟,再接着用清水洗卵2-3次,洗去多余的精液后,加水,再将含受精卵的水分散泼洒到着卵鱼巢上,让受精卵粘附在着卵鱼巢上,人工授精的整个过程应避免阳光和灯光直射;
[0016]4)人工孵化:
[0017]将粘附有授精卵的着卵鱼巢垂直挂在孵化设备中进行人工孵化,同时向孵化设备中加流水,使受精卵处于微流水环境中,流水的流速为0.05-0.lm/s,孵化用水必需符合渔业水质GB11607-89的规定,溶解氧应在4-10mg/L,pH值为6.5-7.5,孵化温度为18_30°C ;
[0018]5)苗种培育:
[0019]当孵化25-30小时时,将着卵鱼巢放入60-70目网箱中,经过32_43小时的孵化,受精卵就开始破膜孵出鱼苗,在鱼苗孵出后1-5天的早期培育期间,溶解氧应为4-10mg/L,流水的流速0.05-0.lm/s,鱼苗孵出后3-4天,仔鱼发育至鳔一室期,鳔充气后一天,将鱼苗转入培苗池中,并开始投喂开口饵料,开口饵料为小的轮虫及浮游原生动物,每天投喂量为鱼苗总数的5-10倍,开口饵料不足时,用蛋黄、豆浆或卤虫无节幼体代替,孵出5天后,投喂枝角类、桡足类浮游动物,每天投喂量为鱼苗总数的5-10倍,当鱼苗长至2-3厘米时,开始驯食粉状人工饲料,每天投喂量为所有鱼苗重量的50-100%。
[0020]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改进,后备亲鱼池的面积为100-2000m2,池底比降为1_2%,高为1.5-2.0m,水深为1-1.5m ;亲鱼培育池的面积为20-50m2,池底比降为1_2%,高为
1.5-2.0m,水深为1-1.5m ;所述的着卵鱼巢为棕片、植物细枝条,网片或粘卵板;给雌鱼注射的催产剂药物分两次注射时,在第一次注射混合催产剂B药液后,如果雌鱼有产卵现象,就进行人工授精,不再进行第二次注射;催产池的面积为l_5m2,高为0.7-1.0m,水深为0.4-0.6m ;人工授精后对产后亲鱼进行康复培育,注射硫酸庆大霉素1-2次,每次每公斤鱼体注射剂量为1000-2000国际单位,或注射兽用青霉素1-2次,每次每公斤鱼体注射剂量为10000-20000国际单位,用0.5-lppm的漂白粉全池泼洒预防打印病和腐皮病,每亩泼洒量为40-60L,用2-4ppm的五倍子药粉防治水霉病,每亩泼洒量为40-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