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式大棚集水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714460阅读:255来源:国知局
组合式大棚集水模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农业种植用组合式大棚部件,具体涉及一种组合式大棚集水模块。
【背景技术】
[0002]大棚的组成是用竹木杆、水泥杆、轻型钢管或管材等材料做骨架,做成立柱、拉杆,拱杆及压杆,覆盖塑料薄膜而成为拱圆形的料棚。塑料大棚一般覆盖的面积为I?3亩,管理方便。但可进行多个棚大面积的覆盖。由于棚体高大不便用草帘进行防寒,而在棚内用多层薄膜进行内防寒,棚内的温度主要来自太阳辐射。主要生产季节是春、夏、秋。冬季气温在一15°C以上的地区可种植一些耐寒性强的作物,或用火炉进行临时性补充加温。因为其棚型比中、小棚高大,又不同于温室的建筑结构,故称其为大棚。在我国北方旱区,春寒,冻土层深、风雪大,多采用跨度、高度较大的拱形圆棚。大棚建造的形式有多种。其中单栋大棚的形式有拱圆形和屋脊形两种。高度2.2?2.6米,宽度(跨度)10?15米,长度为45?66米,占地面积为660平方米左右,便于管理有利生产。或屋脊形大棚相连接而成。单栋的跨度为4?12米,每栋占地面积约为I亩,连栋后占地为2?5亩,或10亩、几十亩。连栋大棚覆盖的面积大,土地利用充分,棚内温度高,温度稳定,缓冲力强,但因通风不好,往往造成棚内高温、高湿危害或造成病害发生的条件,而且管理不便。因此连栋的数目不宜过多,跨度不宜太大。为了加强防寒保温,提高大棚内夜间的温度,减少夜间的热辐射而采用多层薄膜覆盖。多层覆盖是在大棚内再覆盖一层或几层薄膜,进行内防寒,俗称二层幕。白天将二层幕拉开受光,夜间再覆盖严格保温。二层幕与大棚薄膜之间隔,一般为30?50厘米。除两层幕外,大棚内还可覆盖小拱棚及地膜等,多层覆盖使用的薄膜为O. I毫米厚度的聚乙烯薄膜,或厚度为
0.06毫米的银灰色反光膜,0.015毫米厚的聚乙烯地膜。一般比露地可提早收获20?40天,秋后可延长生长期25天左右。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和不断的革新,新的大棚类型及覆盖方式也将不断出现,当前应用的大棚,依其建造所用的材料的不同,其棚型结构可分为竹木结构、钢材结构和竹木、钢材、水泥构件等多种材料的混合结构。由于大棚的迅速发展,目前国内已在应薄壁钢管装配式大棚。它是由工厂按标准规格进行商品生产,配套供应使用单位。生产的棚型规格有5.4米、6米、8米、及10米跨度,高度有2.4米,2.6米,2.8米及3.0米。这种棚型结构,具有一定的规格标准,结构合理、坚固耐用、装卸方便、容易折迀换地。由于大棚的搭设,会在大棚内外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在自然降雨时,无法直接将棚顶的雨水引入大棚中,容易造成大棚积水。所以大棚的棚顶大多设置成弧形,便于进行排水。但是排下的雨水直接掉落在大棚两边的土壤中,会造成局部土壤的大量积水,容易引发土壤松散,影响大棚的结构强度。再者,雨水堆积在局部,会影响大棚内农作物的灌溉,不利于植物生长。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合式大棚集水模块,采用拼接的方式,降落在大棚顶部的雨水会分散流入大棚下方的土壤中,起到收集雨水和有效利用雨水的作用。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组合式大棚集水模块,包括框架和固定在框架上的顶架,所述框架包括水平的横管和两个竖向的竖管,所述横管底部设有竖向的插管,所述竖管、横管和插管相互连通;所述顶架包括半圆形的顶杆和一个水平的横顶杆;所述竖管上端口位于顶杆的外侧还设有倾斜的挡板。
[000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通过设置顶架,能够用来布置棚膜,形成相对封闭的大棚结构。另外,由于竖管上端口位于顶杆的外侧还设有倾斜的挡板,在降雨时,雨水将通过棚膜流入到竖管中,从而通过竖管进入横管的空腔中,从而通过插管浸入横管下方的土壤中。该结构能够有效收集和利用降落在棚膜上的雨水,起到利用雨水灌溉大棚内的农作物的作用。再者,将雨水分散在大棚下方的土壤中,能够防止雨水堆积在大棚两侧的土壤中,从而造成该处土壤的积水松软,从而影响大棚的结构稳定。
[0006]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在横管和竖管之间还连通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包括了一个斜向下的连接斜管和一个竖向的连接竖管,所述连接斜管的上端与竖管连通,所述连接竖管的下端与横管连通。该设置,能够通过连接斜管将流入竖管中的一部分雨水引入到横管的中段,能够起到均衡横管中雨水的作用。
[0007]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插管呈直线排列,所述插管的间距相等。该设置,使得水通过插管能够均匀地进入横管下方的土壤中。
[0008]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顶杆与横顶杆之间还固定有竖向的竖顶杆。设置竖顶杆能够对顶杆起到支撑作用,提高顶杆的承载性能。
[0009]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连接管上设有竖向的插头,所述顶杆插入插头中。设置插接的结构,便于顶杆的安装,并且加工也较为方便,拆卸也比较安全快捷。
[0010]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竖管上设有与竖管连通的灌溉管。在干旱的季节,需要进行人工灌溉时,可以直接通过灌溉管进行灌溉,能够充分利用竖管和横管的引水结构,不用进入到大棚中进行灌溉,大大提高了灌溉的效率和灌溉后水份的流失率。
【附图说明】
[0011]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I是本发明组合式大棚集水模块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2]附图标记:框架I,横管11,竖管12,插管13,连接管2,连接斜管21,连接竖管22,顶架3,顶杆31,横顶杆32,竖顶杆33,挡板4,灌溉管5。
[0013]如图I所示,本发明组合式大棚集水模块,构成主体的框架I,框架I是由中空管构成。其中框架I包括了一个水平的横管11和两个竖向的竖管12。竖管12位于横管11的两个端部,并且竖管12和横管11的内部连通。在横管11的底部还设有竖向的插管13,插管13也与横管11连通,并且插管13的端部为尖部。另外,在横管11和竖管12之间还连通有连接管2,连接管2是一个弯折管,其包括了一个斜向下的连接斜管21和一个竖向的连接竖管22。连接斜管21的上端与竖管12连通,连接竖管22的下端与横管11连通。在框架I的顶部还固定有一个顶架3,顶架3包括了一个半圆形的顶杆31和一个与顶杆31的两端固定的横顶杆32,在顶杆31和横顶杆32之间还固定有一个竖向的竖顶杆33。整个顶杆31、横顶杆32和竖顶杆33形成一个受力的整体,使得整个顶架3具有一定的连接强度。此外,在竖管12上位于顶杆31的外侧还固定有一个倾斜的挡板4,通过挡板4和顶杆31形成一个缩小的漏斗口,该漏斗口最终汇集于竖管12的上端开口处。竖管12上设有与竖管12连通的灌溉管5。在干旱的季节,需要进行人工灌溉时,可以直接通过灌溉管5进行灌溉,能够充分利用竖管12和横管11的引水结构,不用进入到大棚中进行灌溉,大大提高了灌溉的效率和灌溉后水份的流失率。
[0014]使用时,通过焊接或者是连接件固定的方式,将棚框架I与顶架3连接固定呈一体。将横管11下方的插管13插入土壤中,通过插管13可以对框架I以及框架I上的顶架3进行固定和支撑。搭棚时将棚膜覆盖在顶杆31的上方并且进行固定。降雨时,雨水会掉落在顶杆31上方的棚膜上,顺着棚膜向下流动。由于通过挡板4和顶杆31形成一个缩小的漏斗口,该漏斗口最终汇集于竖管12的上端开口处,最终雨水会流入竖管12中。流入竖管12中后,会分别通过竖管12或与竖管12连通的连接管2流入到横管11中,再流入到插管13中,最终通过插管13浸入横管11下方的土壤中。
[0015]通过设置顶架3,能够用来布置棚膜,形成相对封闭的大棚结构。另外,由于竖管12上端口位于顶杆31的外侧还设有倾斜的挡板4,在降雨时,雨水将通过棚膜流入到竖管12中,从而通过竖管12进入横管11的空腔中,从而通过插管13浸入横管11下方的土壤中。该结构能够有效收集和利用降落在棚膜上的雨水,起到利用雨水灌溉大棚内的农作物的作用。再者,将雨水分散在大棚下方的土壤中,能够防止雨水堆积在大棚两侧的土壤中,从而造成该处土壤的积水松软,从而影响大棚的结构稳定。
[0016]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发明所省略描述的技术、形状、构造部分均为公知技术。
【主权项】
1.组合式大棚集水模块,包括框架和固定在框架上的顶架,其特征是,所述框架包括水平的横管和两个竖向的竖管,所述横管底部设有竖向的插管,所述竖管、横管和插管相互连通;所述顶架包括半圆形的顶杆和一个水平的横顶杆;所述竖管上端口位于顶杆的外侧还设有倾斜的挡板。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组合式大棚集水模块,其特征是,所述在横管和竖管之间还连通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包括了一个斜向下的连接斜管和一个竖向的连接竖管,所述连接斜管的上端与竖管连通,所述连接竖管的下端与横管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组合式大棚集水模块,其特征是,所述插管呈直线排列,所述插管的间距相等。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组合式大棚集水模块,其特征是,所述顶杆与横顶杆之间还固定有竖向的竖顶杆。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式大棚集水模块,其特征是,所述连接管上设有竖向的插头,所述顶杆插入插头中。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组合式大棚集水模块,其特征是,所述竖管上设有与竖管连通的灌溉管。
【专利摘要】本发明组合式大棚集水模块,框架包括水平的横管和两个竖向的竖管,横管底部设有竖向的插管,竖管、横管和插管相互连通;顶架包括半圆形的顶杆和一个水平的横顶杆;竖管上端口位于顶杆的外侧还设有倾斜的挡板。顶架能用来布置棚膜,形成相对封闭的大棚结构。另外,由于竖管上端口位于顶杆的外侧还设有倾斜的挡板,在降雨时,雨水将通过棚膜流入到竖管中,从而通过竖管进入横管的空腔中,从而通过插管浸入横管下方的土壤中。该结构能够有效收集和利用降落在棚膜上的雨水,起到利用雨水灌溉大棚内的农作物的作用。将雨水分散在大棚下方的土壤中,能够防止雨水堆积在大棚两侧的土壤中,造成该处土壤的积水松软,从而影响大棚的结构稳定。
【IPC分类】A01G9/24, A01G9/14
【公开号】CN105475044
【申请号】CN201510984049
【发明人】陈勇全
【申请人】重庆市长寿区大嘉富水果种植股份合作社
【公开日】2016年4月13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24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